怨種們怨氣雖重,但效率還是很高,早自習還沒結束就打掃完畢,拎著打掃工具往迴走。寒風冷冽,跟刀片一樣往人身上刮,冷是冷,但也不是沒有好處,出來走了一圈,混沌的腦子都被老北風吹醒了。
桑幼迴班時腦子無比清醒,但是第一節數學課沒上幾分鍾,她就覺得頭有千斤重,精神與肉體逐漸分離。
腦子說,不許睡!數學課還敢睡?!
身體說,對不起!再不睡要死了!!
魂在天上飛,人在地上追。
睡了。
睡得很有罪惡感。
一會睜一下眼,一會又睜一下,不過時間總是過得很慢,很折磨人。下課鈴一響,桑幼就心安理得趴下了。最近可能是真正入了冬,休眠體質被激發,中途桑幼醒來時,才發現班上人倒了大半,整個教室寂靜無聲,偶有冷風吹來,涼颼颼,陰森森的。
今天上午的課表有毒——數學,歷史,政治,語文。
每節課都很好睡,文素班跟中了邪一樣,從第一節課倒到第四節課,如同秋收季節被收割了的麥子,烏泱泱倒一片,有幾個頑強的費力直個身,結果風一吹,倒得更徹底。
第四節是楊老師的課,她掃了眼已經陣亡半數以上的班級,笑道:「嚇我一跳,你們都快睡出停屍間的氛圍來了,來啊,都直起身,今天我們玩點好玩的。」
班上人逐漸轉醒,就見楊老師轉身在黑板上寫下兩個字:悲憫。
「今天玩頭腦風暴,算是給你們積累作文素材。」楊老師開了個頭,「談起這兩個字,你們可能會想到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會想到孟軻說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又或是想到近現代儒學大師馬一浮寫下的『已識幹坤大,猶憐草木青』。」
「看到這兩個字的時候,你們想到了什麽呢?自由發言,不用局限於這兩個字,這隻是給你們的出發點,三百六十度隨意發散,談到哪都行。」
「好了,來,有想法的同學自己站起來說。」
文素班有時就會玩這種遊戲,楊老師力求最大程度的發散同學們的思維,講究邏輯、膽量、文學功底,每一次都是唇槍舌戰,熱火朝天。
既是思想的交鋒碰撞,也是思想的交流。
一個女生站起來:「我最開始以為的悲憫,是在別人受難時給予同情,給予幫助,但是後來,我看到莫言說過的一句話,他說,悲憫不是一種簡單的施捨,而是對人的理解。隻有建立在理解之上的悲憫,才不會顯得廉價、蒼白、虛假。」
「悲憫,指對人間的苦難有一種感同身受的情感,是一種博大的愛,它是人與生俱來的,這是一種高級情感。」
話音剛落,就有人站起來反駁:「有時我覺得悲憫是虛幻的,它建立在理解之上,建立在感同身受之上,但是誰又能做到真正的理解?做到真正的感同身受?魯迅說,人的悲歡並不相同,你知道我的名字,可你不知道我的故事,你隻是聽聞我的行為,卻不知道我經歷什麽。」
「……」
桑幼揉了揉臉,邊喝水邊聽,著實沒想到從第三句話開始,主題就偏了。頭腦風暴還在繼續,涉及主題越來越多樣,出現了鱷魚的眼淚、惡之平庸、信息繭房、肖申克的等一係列字眼。
她聽得腦子都快炸了。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也要思於人,總是會有一些人打著愛的名義,站在製高點指點江山。在中國式家長中,這一點被體現得淋漓盡致,他們企圖用關愛去消除一切隔膜,企圖將自身價值追求施加在孩子身上,好像他們完不成的事情,總要有人去完成。」
「這種現象普遍存在,該去思考背後的深層原因。」楊老師點評道,「突然想問你們,一個人,兩個人,一群人,一大波人,他們都在做同樣的事情,這件事情是對是錯呢?我們該思考的,是這件事?還是做這件事的人?」
桑幼撐著下巴想。
思考事情,看到的是表麵原因,思考人們不約而同做這件事的心理動機,看到的將是深層原因。
她突然不合時宜的想到一句話,數量是否即是正義?
答案當然不是。
她思路逐漸清晰,抬頭時,跟楊老師的視線對上,在那一瞬間,有一股莫名的預感,果不其然,下一秒就聽她道:「桑幼有什麽想法嗎?」
桑幼站起來,沒忍住想,難道是自己想要發言的眼神過於熱切?
「當一群人都在做同一件事情,先不論那件事情的對錯,因為事情大多都會有兩麵性,對錯與否,難以評定。我比較想談的是那群人的心理,他們知道自己在做什麽嗎?或是他們是主動式還是被動式呢?」
「人似乎都會有跟風隨眾的心理,大聲質疑、另闢蹊徑者畢竟隻是少數。當看到周圍人都在做一件事,即便旁觀者們不認可,但最後還是會被拽進去成為參與者。」
「人們往往願意拋棄某樣東西,去尋求那份讓人倍感安全的歸屬感,以此證明自己的合群。」
她話音剛落,就有人起身,像是贊同桑幼的觀點,舉校園霸淩、網絡暴力等例子進行完善。
自由的課堂總是過得很快,下課鈴響後,桑幼繞到後排找林橋煙,恰好聽到一個女生跟她的同桌念念叨叨。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桑幼迴班時腦子無比清醒,但是第一節數學課沒上幾分鍾,她就覺得頭有千斤重,精神與肉體逐漸分離。
腦子說,不許睡!數學課還敢睡?!
身體說,對不起!再不睡要死了!!
魂在天上飛,人在地上追。
睡了。
睡得很有罪惡感。
一會睜一下眼,一會又睜一下,不過時間總是過得很慢,很折磨人。下課鈴一響,桑幼就心安理得趴下了。最近可能是真正入了冬,休眠體質被激發,中途桑幼醒來時,才發現班上人倒了大半,整個教室寂靜無聲,偶有冷風吹來,涼颼颼,陰森森的。
今天上午的課表有毒——數學,歷史,政治,語文。
每節課都很好睡,文素班跟中了邪一樣,從第一節課倒到第四節課,如同秋收季節被收割了的麥子,烏泱泱倒一片,有幾個頑強的費力直個身,結果風一吹,倒得更徹底。
第四節是楊老師的課,她掃了眼已經陣亡半數以上的班級,笑道:「嚇我一跳,你們都快睡出停屍間的氛圍來了,來啊,都直起身,今天我們玩點好玩的。」
班上人逐漸轉醒,就見楊老師轉身在黑板上寫下兩個字:悲憫。
「今天玩頭腦風暴,算是給你們積累作文素材。」楊老師開了個頭,「談起這兩個字,你們可能會想到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會想到孟軻說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又或是想到近現代儒學大師馬一浮寫下的『已識幹坤大,猶憐草木青』。」
「看到這兩個字的時候,你們想到了什麽呢?自由發言,不用局限於這兩個字,這隻是給你們的出發點,三百六十度隨意發散,談到哪都行。」
「好了,來,有想法的同學自己站起來說。」
文素班有時就會玩這種遊戲,楊老師力求最大程度的發散同學們的思維,講究邏輯、膽量、文學功底,每一次都是唇槍舌戰,熱火朝天。
既是思想的交鋒碰撞,也是思想的交流。
一個女生站起來:「我最開始以為的悲憫,是在別人受難時給予同情,給予幫助,但是後來,我看到莫言說過的一句話,他說,悲憫不是一種簡單的施捨,而是對人的理解。隻有建立在理解之上的悲憫,才不會顯得廉價、蒼白、虛假。」
「悲憫,指對人間的苦難有一種感同身受的情感,是一種博大的愛,它是人與生俱來的,這是一種高級情感。」
話音剛落,就有人站起來反駁:「有時我覺得悲憫是虛幻的,它建立在理解之上,建立在感同身受之上,但是誰又能做到真正的理解?做到真正的感同身受?魯迅說,人的悲歡並不相同,你知道我的名字,可你不知道我的故事,你隻是聽聞我的行為,卻不知道我經歷什麽。」
「……」
桑幼揉了揉臉,邊喝水邊聽,著實沒想到從第三句話開始,主題就偏了。頭腦風暴還在繼續,涉及主題越來越多樣,出現了鱷魚的眼淚、惡之平庸、信息繭房、肖申克的等一係列字眼。
她聽得腦子都快炸了。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也要思於人,總是會有一些人打著愛的名義,站在製高點指點江山。在中國式家長中,這一點被體現得淋漓盡致,他們企圖用關愛去消除一切隔膜,企圖將自身價值追求施加在孩子身上,好像他們完不成的事情,總要有人去完成。」
「這種現象普遍存在,該去思考背後的深層原因。」楊老師點評道,「突然想問你們,一個人,兩個人,一群人,一大波人,他們都在做同樣的事情,這件事情是對是錯呢?我們該思考的,是這件事?還是做這件事的人?」
桑幼撐著下巴想。
思考事情,看到的是表麵原因,思考人們不約而同做這件事的心理動機,看到的將是深層原因。
她突然不合時宜的想到一句話,數量是否即是正義?
答案當然不是。
她思路逐漸清晰,抬頭時,跟楊老師的視線對上,在那一瞬間,有一股莫名的預感,果不其然,下一秒就聽她道:「桑幼有什麽想法嗎?」
桑幼站起來,沒忍住想,難道是自己想要發言的眼神過於熱切?
「當一群人都在做同一件事情,先不論那件事情的對錯,因為事情大多都會有兩麵性,對錯與否,難以評定。我比較想談的是那群人的心理,他們知道自己在做什麽嗎?或是他們是主動式還是被動式呢?」
「人似乎都會有跟風隨眾的心理,大聲質疑、另闢蹊徑者畢竟隻是少數。當看到周圍人都在做一件事,即便旁觀者們不認可,但最後還是會被拽進去成為參與者。」
「人們往往願意拋棄某樣東西,去尋求那份讓人倍感安全的歸屬感,以此證明自己的合群。」
她話音剛落,就有人起身,像是贊同桑幼的觀點,舉校園霸淩、網絡暴力等例子進行完善。
自由的課堂總是過得很快,下課鈴響後,桑幼繞到後排找林橋煙,恰好聽到一個女生跟她的同桌念念叨叨。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