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廣陵長公主已經打了斜封官的主意,讓家人下去休息時就再也坐不住了:既然要為斜封官說話,廣陵長公主少不得要親手寫上奏疏然後由慧能和尚攜著,再由家人帶領入宮麵聖。
太子在長安一看,廣陵長公主派來的人都從蒲州趕到長安了,才終於覺得他是該動手了。
隻是太子知道廣陵長公主雖然可以直接進言給皇帝,他卻不能這麽明著反駁他的父皇。太子命管家去給手底下的人送了一封信,便有人進宮了。
“皇上,斜封官皆先帝所立,皇上依姚元之、宋璟等之見盡奪之,彰先帝之過,為陛下招怨,今眾口沸騰便於海內,恐怕會生出不必要的事端啊!”
皇帝自動忽略前半句,別說是皇帝,就是說話的官員大概也忘了這“先帝”所指是誰了。這些斜封官是怎麽當上來的官啊,那些官可是花了足足三十萬錢買迴來的呀!
如今官沒當幾年,錢都還沒有賺迴來呢,皇帝就想罷免了人家,這些人怎能不心生怨恨?既然心中有了怨恨,這些人必定無中生事到處造謠,如果海內謠言四起,那皇帝之位甚至都有可能有所動搖!
三人成虎啊!
這官員是曉之以情動之以理,皇帝聽著聽著便不耐煩,心中鬱悶了:為何得罪人的事便是我做,你們一個個都來充好人來了?得,這事朕也不幹了。
隨即,皇帝又發布一條召令,重新任用斜封官。
皇帝這樣朝令夕改,不僅令得朝中正直的大臣對他看不上眼,而且重新任用的斜封官也不領他的情:他們能再次當官那也不是你皇帝的功勞,而是廣陵長公主和太子殿下的恩典,和你皇帝沒什麽事兒。如此一來,皇帝的威望反而受到重挫。
皇帝並沒有因為這一次的改革失敗而灰心,但是世人都看得清楚:皇帝或許真的是想讓眾人都看見他的雄心壯誌,可是大家都看見了皇帝做任何動作都被廣陵長公主和太子殿下所挾製。
當時的宰相,都是為了製衡各方勢力而安排的,也就是說其中有廣陵長公主的人,也有太子的人。隻是廣陵長公主和太子相鬥,這手底下的官員也辦起公來你推我我推你,互相踢皮球。皇帝心裏肯定不願意自己手下是這麽一群吃裏扒外的東西。
於是乎,皇帝就找了一個由頭,把所有宰相全部召集起來,對他們說道:“如今朝廷混亂,官員激增,水旱災害十分頻繁,百姓生活困難艱苦。這其中固然有朕這個皇帝負主要責任,可是諸位
你們號稱輔弼之臣,你們也是有責任的呀!既然要負,朕願和諸位愛卿共負此責。言盡於此,愛卿迴府思索去吧。”說著又把他們給打發走了。
隨後一道召令,把他們打發的遠遠的了——皇帝下旨,將這些宰相革職了。皇帝想任用一批有能力且可以聽命於他的人來坐這個宰相的位置。可惜的是,之前也說了,他做什麽事都是受到廣陵長公主和太子殿下的製衡。皇帝罷免了宰相,共四個職位空了出來。廣陵長公主和太子自然又眼紅這四個位置,廣陵長公主派了代表進宮,太子親自出馬,吵來吵去這四個職位廣陵長公主和太子的人馬兩兩平分,完全沒有給皇帝留下一絲一毫的餘地和麵子。
宰相罷免,皇帝本就是想任命自己的人,可是到頭來還是一場空,這讓皇帝便十分灰心了。灰心之餘,皇帝也終於明白了兩個之前他一直不願意承認的事實。
一,廣陵長公主和太子那的確是在鷸蚌相爭,可是他想坐收漁翁之利根本不可能,妹妹和兒子的勢力都大於他,他根本無法操控。
二,廣陵長公主和太子相鬥,不僅對於他沒有任何好處,反而還將朝政擾亂的烏煙瘴氣一塌糊塗。國家不能集權力於一點,國力也日漸削弱。
這一樁樁一件件,讓皇帝心裏萌生退意。既然皇帝可以擁有一些權利,太上皇帝也可以,那為什麽不退而求其次呢?
而且,皇帝已經盡力在擺平太子和廣陵長公主之間的關係了,可是遺憾的是他發現自己根本擺不平,不僅擺不平反而讓人家拿著當槍使來收割人心,既然如此,何不“讓”呢?
幹脆,誰有本事誰當去,我讓位得了。
皇帝動了讓位的心思,也必須要考慮一件事情:讓位嘛,讓給誰?廣陵長公主是一支力量,太子李楊是一支力量,皇帝顧全大局為了後唐考慮,肯定是想把皇位傳給太子的。
君不見,女子當政給整個國家帶來了多少麻煩;從女皇帝神龍政變退位以來,皇帝換的和走馬燈一樣,朝中大臣起起浮浮,多少振興邊疆的大將喪命,斜封官充斥朝廷讓朝廷亂成一鍋粥,皇帝心裏是不願意看到這樣的後唐。
有一日,皇帝便召集三品以上大員於乾清殿,說道:“朕素懷淡泊,幾被立為皇儲,皆不欲,今欲傳位太子,何如?”
聽完這話,這些三品大員都個個吃驚不已:怎麽皇帝年富力強就像退位了呢?再者,叫他們做反應那也不好做的:如果你順著皇帝說‘皇帝呀您是該退位了’,那
豈不是把皇帝給得罪的死死的——好啊,原來這群人早盼著我退位了。如果逆著皇帝說‘皇帝您不能退位呀,我們不認太子隻認您一個人’,那豈不是又得罪了太子?太子也是未來的皇帝,這些三品大員也得罪不起啊。
皇帝看著無人應和他,便道:“諸位愛卿明日再答複朕也可,退朝吧。”
這些老東西雖然在朝堂上什麽也不敢說,一下朝就跟活過來了似的四散而去——各找個的主人去了。這些大員有些是廣陵長公主的黨羽,有些人是太子的黨羽,很快的,太子和廣陵長公主就知道了這個皇帝的動向。
太子首先趕緊讓心腹進宮為自己進言道:“皇上,太子言己不堪重任,還請皇上為了天下萬民考慮,繼續執政,萬不可起傳位的念頭。”太子讓手下推辭了。
廣陵長公主知道時,也是心急火燎,原則上說爸爸給兒子傳位沒她什麽事,可是廣陵長公主不可能不關心,一聽說皇帝居然有意退位,便趕緊吩咐手下人進宮為皇帝進言:“陛下春秋位高,方為四海所倚仰,何以為懼?”
這句話雖然寥寥數字,卻極會說話:一說皇帝還年輕,二說四海之內所有人民皆倚仰著皇帝您,你怎麽能說撂挑子就真的撂挑子呢?
而且,這人雖然是廣陵長公主的人,卻不拿廣陵長公主說事,而是站在皇帝的角度為皇帝所考慮的,說的皇帝心裏暖洋洋的:是啊,我才當政不久,又沒人逼著我退位,我又何必現在非要退位呢,何不再享受兩年在讓位也不遲啊?
私念一閃,皇帝又決定不退位了。言說:“太子不欲繼承大統,而諸位愛卿又合言上勸,既然如此,朕再忍耐一、二年也罷了。”
東宮內太子聞到,心裏一番苦澀,同時更加慶幸自己沒有輕舉妄動,而是拒絕了皇帝傳位——他也隻能拒絕。
而皇帝放棄了傳位,他的處境可一點沒變:廣陵長公主依舊還有實力,太子也有實力,兩個人還得鬥爭,他還得走鋼絲,如履薄冰的過日子。
太子在長安一看,廣陵長公主派來的人都從蒲州趕到長安了,才終於覺得他是該動手了。
隻是太子知道廣陵長公主雖然可以直接進言給皇帝,他卻不能這麽明著反駁他的父皇。太子命管家去給手底下的人送了一封信,便有人進宮了。
“皇上,斜封官皆先帝所立,皇上依姚元之、宋璟等之見盡奪之,彰先帝之過,為陛下招怨,今眾口沸騰便於海內,恐怕會生出不必要的事端啊!”
皇帝自動忽略前半句,別說是皇帝,就是說話的官員大概也忘了這“先帝”所指是誰了。這些斜封官是怎麽當上來的官啊,那些官可是花了足足三十萬錢買迴來的呀!
如今官沒當幾年,錢都還沒有賺迴來呢,皇帝就想罷免了人家,這些人怎能不心生怨恨?既然心中有了怨恨,這些人必定無中生事到處造謠,如果海內謠言四起,那皇帝之位甚至都有可能有所動搖!
三人成虎啊!
這官員是曉之以情動之以理,皇帝聽著聽著便不耐煩,心中鬱悶了:為何得罪人的事便是我做,你們一個個都來充好人來了?得,這事朕也不幹了。
隨即,皇帝又發布一條召令,重新任用斜封官。
皇帝這樣朝令夕改,不僅令得朝中正直的大臣對他看不上眼,而且重新任用的斜封官也不領他的情:他們能再次當官那也不是你皇帝的功勞,而是廣陵長公主和太子殿下的恩典,和你皇帝沒什麽事兒。如此一來,皇帝的威望反而受到重挫。
皇帝並沒有因為這一次的改革失敗而灰心,但是世人都看得清楚:皇帝或許真的是想讓眾人都看見他的雄心壯誌,可是大家都看見了皇帝做任何動作都被廣陵長公主和太子殿下所挾製。
當時的宰相,都是為了製衡各方勢力而安排的,也就是說其中有廣陵長公主的人,也有太子的人。隻是廣陵長公主和太子相鬥,這手底下的官員也辦起公來你推我我推你,互相踢皮球。皇帝心裏肯定不願意自己手下是這麽一群吃裏扒外的東西。
於是乎,皇帝就找了一個由頭,把所有宰相全部召集起來,對他們說道:“如今朝廷混亂,官員激增,水旱災害十分頻繁,百姓生活困難艱苦。這其中固然有朕這個皇帝負主要責任,可是諸位
你們號稱輔弼之臣,你們也是有責任的呀!既然要負,朕願和諸位愛卿共負此責。言盡於此,愛卿迴府思索去吧。”說著又把他們給打發走了。
隨後一道召令,把他們打發的遠遠的了——皇帝下旨,將這些宰相革職了。皇帝想任用一批有能力且可以聽命於他的人來坐這個宰相的位置。可惜的是,之前也說了,他做什麽事都是受到廣陵長公主和太子殿下的製衡。皇帝罷免了宰相,共四個職位空了出來。廣陵長公主和太子自然又眼紅這四個位置,廣陵長公主派了代表進宮,太子親自出馬,吵來吵去這四個職位廣陵長公主和太子的人馬兩兩平分,完全沒有給皇帝留下一絲一毫的餘地和麵子。
宰相罷免,皇帝本就是想任命自己的人,可是到頭來還是一場空,這讓皇帝便十分灰心了。灰心之餘,皇帝也終於明白了兩個之前他一直不願意承認的事實。
一,廣陵長公主和太子那的確是在鷸蚌相爭,可是他想坐收漁翁之利根本不可能,妹妹和兒子的勢力都大於他,他根本無法操控。
二,廣陵長公主和太子相鬥,不僅對於他沒有任何好處,反而還將朝政擾亂的烏煙瘴氣一塌糊塗。國家不能集權力於一點,國力也日漸削弱。
這一樁樁一件件,讓皇帝心裏萌生退意。既然皇帝可以擁有一些權利,太上皇帝也可以,那為什麽不退而求其次呢?
而且,皇帝已經盡力在擺平太子和廣陵長公主之間的關係了,可是遺憾的是他發現自己根本擺不平,不僅擺不平反而讓人家拿著當槍使來收割人心,既然如此,何不“讓”呢?
幹脆,誰有本事誰當去,我讓位得了。
皇帝動了讓位的心思,也必須要考慮一件事情:讓位嘛,讓給誰?廣陵長公主是一支力量,太子李楊是一支力量,皇帝顧全大局為了後唐考慮,肯定是想把皇位傳給太子的。
君不見,女子當政給整個國家帶來了多少麻煩;從女皇帝神龍政變退位以來,皇帝換的和走馬燈一樣,朝中大臣起起浮浮,多少振興邊疆的大將喪命,斜封官充斥朝廷讓朝廷亂成一鍋粥,皇帝心裏是不願意看到這樣的後唐。
有一日,皇帝便召集三品以上大員於乾清殿,說道:“朕素懷淡泊,幾被立為皇儲,皆不欲,今欲傳位太子,何如?”
聽完這話,這些三品大員都個個吃驚不已:怎麽皇帝年富力強就像退位了呢?再者,叫他們做反應那也不好做的:如果你順著皇帝說‘皇帝呀您是該退位了’,那
豈不是把皇帝給得罪的死死的——好啊,原來這群人早盼著我退位了。如果逆著皇帝說‘皇帝您不能退位呀,我們不認太子隻認您一個人’,那豈不是又得罪了太子?太子也是未來的皇帝,這些三品大員也得罪不起啊。
皇帝看著無人應和他,便道:“諸位愛卿明日再答複朕也可,退朝吧。”
這些老東西雖然在朝堂上什麽也不敢說,一下朝就跟活過來了似的四散而去——各找個的主人去了。這些大員有些是廣陵長公主的黨羽,有些人是太子的黨羽,很快的,太子和廣陵長公主就知道了這個皇帝的動向。
太子首先趕緊讓心腹進宮為自己進言道:“皇上,太子言己不堪重任,還請皇上為了天下萬民考慮,繼續執政,萬不可起傳位的念頭。”太子讓手下推辭了。
廣陵長公主知道時,也是心急火燎,原則上說爸爸給兒子傳位沒她什麽事,可是廣陵長公主不可能不關心,一聽說皇帝居然有意退位,便趕緊吩咐手下人進宮為皇帝進言:“陛下春秋位高,方為四海所倚仰,何以為懼?”
這句話雖然寥寥數字,卻極會說話:一說皇帝還年輕,二說四海之內所有人民皆倚仰著皇帝您,你怎麽能說撂挑子就真的撂挑子呢?
而且,這人雖然是廣陵長公主的人,卻不拿廣陵長公主說事,而是站在皇帝的角度為皇帝所考慮的,說的皇帝心裏暖洋洋的:是啊,我才當政不久,又沒人逼著我退位,我又何必現在非要退位呢,何不再享受兩年在讓位也不遲啊?
私念一閃,皇帝又決定不退位了。言說:“太子不欲繼承大統,而諸位愛卿又合言上勸,既然如此,朕再忍耐一、二年也罷了。”
東宮內太子聞到,心裏一番苦澀,同時更加慶幸自己沒有輕舉妄動,而是拒絕了皇帝傳位——他也隻能拒絕。
而皇帝放棄了傳位,他的處境可一點沒變:廣陵長公主依舊還有實力,太子也有實力,兩個人還得鬥爭,他還得走鋼絲,如履薄冰的過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