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白了,倘若義忠親王不死,這皇位能有皇上什麽事兒!
太後揉著額角,深深地嘆了口氣,在心裏罵了上皇千遍萬遍,轉念一想:「這裏頭怎麽還有林家的事兒呢,林家跟義忠親王府怎麽能有關係?」
也真是奇了,就算甄寶玉是義忠親王的兒子,他跑到京城來,不找姓甄的,不找姓秦的,跑去找姓林的自報家門,這是個什麽道理?
林如海其人太後依稀有印象,他是前科探花,列侯出身,又娶了賈家的小姐,在京城裏也是個人物,可問題是他中舉的時候,義忠親王已經不在了,更無從談及交情。
至於林飲鶴,他不是皇上的人嗎?
皇上瞧著太後的表情,就知道她在疑惑什麽,苦笑一聲:「母後可記得,林飲鶴殉職之時,是什麽身份?」
太後點點頭:「內衛統領啊。」
這她當然不會忘,當年倘若不是林飲鶴,皇上哪有機會活著迴來坐上皇位?
皇上嘆了口氣,又問:「那母後是否還記得,朕那時是什麽身份?」
太後凝神思量片刻,忽然呆住。
皇上是上皇的第三子,朝廷裏的忠和親王,當時司掌禮部與兵部。
確實是有實權,但也確實不是當儲君培養的,上皇的暗衛、宮裏的內衛、京城的禦林軍、西北邊陲的駐軍都不在皇上手裏,皇上說是管著兵部,其實就是處理各地軍務外加發軍餉———還得找管戶部的忠順王批準。
問題是,內衛既然不歸皇上管,內衛首領怎麽能是皇上的人?
太後的表情突然複雜起來:「林飲鶴,他是——」
「他其實是義忠的心腹。」
皇上笑了一聲,這事兒上皇誤會了,太後不知道,普天下知道真相的大概也就他和王子騰了———現在也許可以加上一個甄寶玉。
他知道,是因為自己肯定了解自己。
內衛原就是獨立於暗衛的存在,雖然二者職務幾乎相同,但暗衛是上皇的人,隻要上皇活著一天,就不會有第二個主子,猛虎垂老,不廢齒爪。
忠穎親王遠在西北,這樣的距離無法掌控內衛,也沒必要去聯絡一個內衛統領,西北這一畝三分地兒還成天鬧亂子呢。
忠順親王早早就被派去管錢了,即便他想插手內衛,義忠和上皇也顯然不可能讓他碰兵權,給錢又給兵,咋不直接給皇位呢?還得等他自己造反來拿,多麻煩。
至於他自己,更是確定自己從未拉攏過林飲鶴。
那麽林飲鶴自然就是義忠親王的人了。
他原本隻是猜測,等後來拉攏了王子騰之後,就轉為肯定了。
內衛不是他的人,但內衛裏麵確實有他的眼線,比如副統領王子騰。
當年義忠親王自盡、忠穎親王出走、忠順親王閉門不出,這千斤的擔子突然壓在他身上,說沒昏了頭那是假的,他早知道上皇十分重視兩個嫡子,根本沒想過自己還有繼位的可能,原本已經打算老老實實安心做一個賢王了,萬沒想到這餡餅突然掉他頭上。
他熬過了起初的驚喜,之後便是極度的恐慌,這個節骨眼上,皇族喋血,京城內亂,亂賊蓄勢,外敵入侵,誰敢肯定自己接得下這樣的擔子?
最起碼,他在剛接下這個擔子的時候,就接連出過好幾次昏招,比起當時的上皇也有過之而無不及。
如果沒有林飲鶴捨命挽狂瀾,他現在未見得有命坐在這個龍椅上。
林飲鶴雖是義忠親王的屬下,卻以生命為他鋪就為皇之路,這種時候如果囿於派係之別,對林家遺孤不管不顧,皇上覺得自己沒那麽厚的臉皮。
可是話又說迴來,幫他鋪路,不代表林家兄妹就不會忠於義忠親王,這不是,甄寶玉都不用開口,林家這邊就替他說話了。
事實如此,皇上也沒什麽好抱怨的,有個林家在中間攪局也算好事,林琢玉能把上皇說鬱悶了,就比把他說鬱悶了要強。
最起碼,甄寶玉若要造反,留著寶圖和甄應嘉的命,成功的概率會大一些———前提是那寶圖裏的寶藏還在。
皇上思及此處,目光在案上的奏摺之間轉了一轉,忽然有了個新的主意,不由得眯起眼睛來,暗忖。
林家兄妹,乃至秦災和上皇的心思,也許可以藉此機會一併查實了。
他這般想著,揮手喊來了戴權,低聲吩咐了幾句,頂著戴權和太後見鬼一樣的表情,悠然道:「行了,下去擬旨吧。」
戴權一臉為難:「陛下,這能行嗎?這……這怕不合規矩啊!」
「朕說的什麽你沒聽清?照辦就是了。」
戴權偷偷拿帕子揩了揩汗,弓著身子下去準備了。
……
林家。
接了聖旨,林家兄妹倆也都是一副被雷劈的表情,林彥玉欲言又止,止言又欲,最終還是吞吞吐吐地開口:「戴公公,這……聖上不是拿我們兄妹尋開心吧?」
戴權在宮裏頭小半輩子了,可也沒見過這樣的旨意,不過稀奇歸稀奇,皇上的吩咐他聽得真真兒的,絕不可能出什麽岔子:「林小爺這話就是拿老奴開心了,皇上是金口玉言,能隨便跟人開玩笑逗樂子嗎?況且這件事本來就與如帝姬有關,皇上把事情交給您二位,也是合情合理的不是?」
林彥玉和林琢玉對視一眼,都從對方眼中看到了憂慮。
太後揉著額角,深深地嘆了口氣,在心裏罵了上皇千遍萬遍,轉念一想:「這裏頭怎麽還有林家的事兒呢,林家跟義忠親王府怎麽能有關係?」
也真是奇了,就算甄寶玉是義忠親王的兒子,他跑到京城來,不找姓甄的,不找姓秦的,跑去找姓林的自報家門,這是個什麽道理?
林如海其人太後依稀有印象,他是前科探花,列侯出身,又娶了賈家的小姐,在京城裏也是個人物,可問題是他中舉的時候,義忠親王已經不在了,更無從談及交情。
至於林飲鶴,他不是皇上的人嗎?
皇上瞧著太後的表情,就知道她在疑惑什麽,苦笑一聲:「母後可記得,林飲鶴殉職之時,是什麽身份?」
太後點點頭:「內衛統領啊。」
這她當然不會忘,當年倘若不是林飲鶴,皇上哪有機會活著迴來坐上皇位?
皇上嘆了口氣,又問:「那母後是否還記得,朕那時是什麽身份?」
太後凝神思量片刻,忽然呆住。
皇上是上皇的第三子,朝廷裏的忠和親王,當時司掌禮部與兵部。
確實是有實權,但也確實不是當儲君培養的,上皇的暗衛、宮裏的內衛、京城的禦林軍、西北邊陲的駐軍都不在皇上手裏,皇上說是管著兵部,其實就是處理各地軍務外加發軍餉———還得找管戶部的忠順王批準。
問題是,內衛既然不歸皇上管,內衛首領怎麽能是皇上的人?
太後的表情突然複雜起來:「林飲鶴,他是——」
「他其實是義忠的心腹。」
皇上笑了一聲,這事兒上皇誤會了,太後不知道,普天下知道真相的大概也就他和王子騰了———現在也許可以加上一個甄寶玉。
他知道,是因為自己肯定了解自己。
內衛原就是獨立於暗衛的存在,雖然二者職務幾乎相同,但暗衛是上皇的人,隻要上皇活著一天,就不會有第二個主子,猛虎垂老,不廢齒爪。
忠穎親王遠在西北,這樣的距離無法掌控內衛,也沒必要去聯絡一個內衛統領,西北這一畝三分地兒還成天鬧亂子呢。
忠順親王早早就被派去管錢了,即便他想插手內衛,義忠和上皇也顯然不可能讓他碰兵權,給錢又給兵,咋不直接給皇位呢?還得等他自己造反來拿,多麻煩。
至於他自己,更是確定自己從未拉攏過林飲鶴。
那麽林飲鶴自然就是義忠親王的人了。
他原本隻是猜測,等後來拉攏了王子騰之後,就轉為肯定了。
內衛不是他的人,但內衛裏麵確實有他的眼線,比如副統領王子騰。
當年義忠親王自盡、忠穎親王出走、忠順親王閉門不出,這千斤的擔子突然壓在他身上,說沒昏了頭那是假的,他早知道上皇十分重視兩個嫡子,根本沒想過自己還有繼位的可能,原本已經打算老老實實安心做一個賢王了,萬沒想到這餡餅突然掉他頭上。
他熬過了起初的驚喜,之後便是極度的恐慌,這個節骨眼上,皇族喋血,京城內亂,亂賊蓄勢,外敵入侵,誰敢肯定自己接得下這樣的擔子?
最起碼,他在剛接下這個擔子的時候,就接連出過好幾次昏招,比起當時的上皇也有過之而無不及。
如果沒有林飲鶴捨命挽狂瀾,他現在未見得有命坐在這個龍椅上。
林飲鶴雖是義忠親王的屬下,卻以生命為他鋪就為皇之路,這種時候如果囿於派係之別,對林家遺孤不管不顧,皇上覺得自己沒那麽厚的臉皮。
可是話又說迴來,幫他鋪路,不代表林家兄妹就不會忠於義忠親王,這不是,甄寶玉都不用開口,林家這邊就替他說話了。
事實如此,皇上也沒什麽好抱怨的,有個林家在中間攪局也算好事,林琢玉能把上皇說鬱悶了,就比把他說鬱悶了要強。
最起碼,甄寶玉若要造反,留著寶圖和甄應嘉的命,成功的概率會大一些———前提是那寶圖裏的寶藏還在。
皇上思及此處,目光在案上的奏摺之間轉了一轉,忽然有了個新的主意,不由得眯起眼睛來,暗忖。
林家兄妹,乃至秦災和上皇的心思,也許可以藉此機會一併查實了。
他這般想著,揮手喊來了戴權,低聲吩咐了幾句,頂著戴權和太後見鬼一樣的表情,悠然道:「行了,下去擬旨吧。」
戴權一臉為難:「陛下,這能行嗎?這……這怕不合規矩啊!」
「朕說的什麽你沒聽清?照辦就是了。」
戴權偷偷拿帕子揩了揩汗,弓著身子下去準備了。
……
林家。
接了聖旨,林家兄妹倆也都是一副被雷劈的表情,林彥玉欲言又止,止言又欲,最終還是吞吞吐吐地開口:「戴公公,這……聖上不是拿我們兄妹尋開心吧?」
戴權在宮裏頭小半輩子了,可也沒見過這樣的旨意,不過稀奇歸稀奇,皇上的吩咐他聽得真真兒的,絕不可能出什麽岔子:「林小爺這話就是拿老奴開心了,皇上是金口玉言,能隨便跟人開玩笑逗樂子嗎?況且這件事本來就與如帝姬有關,皇上把事情交給您二位,也是合情合理的不是?」
林彥玉和林琢玉對視一眼,都從對方眼中看到了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