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甄家現在與林家鬧得好像勢不兩立一樣,但世家與世家之間的關係也沒那麽好說,以目前的局勢來看,林家可要比賈家風頭盛多了。
再說這事兒確實是甄家不占理,怨不到林家頭上,四大家族就算是牟足了力氣,能給甄家掙一個太平無事就不錯,可到時候迴過頭來,如果林家腆著臉皮真就上門來,誰知道甄應嘉會不會迴心轉意?
林琢玉也就罷了,林黛玉正經的貴女出身,父親又在揚州任職,倘若他不卡甄應嘉的脖子,甄應嘉能落得個入京受審的下場?
賈母怕的是,甄林兩家到最後化幹戈為玉帛,賈家在裏頭白忙活。
甄寶玉微微嘆了口氣,老太太如今也是入了執了,都到了這時候,還想著算計些什麽。
前世一切都在自己的算計之中,就有幾件事出乎意料,也都是些小事,臨到末了抄家滅族之禍一齊來的時候,賈母已是強弩之末,也無可奈何,因此上一世的賈母,好歹這一輩子還落個體麵清靜。
這一世可就不一樣了,林琢玉顯然是皇上的人,賈家跟她作對,那就是跟皇上作對,打一開始就把自個兒作上了死路,連花錢買臉的機會都沒了。
賈母說了半天,見甄寶玉並不搭茬,心裏還有些可惜。
探春雖然是庶出,但生性豪爽,配甄寶玉還是足夠的,惜春年紀還小,但是寧國府正經的嫡出,也不比甄寶玉差,如果甄寶玉也能與賈家結親,賈甄兩家的親緣就能更進一步了。
有甄寶玉這樣的妹夫,賈寶玉以後的仕途也能更順遂一些。
不過甄寶玉轉過年才十二歲,太小了,賈母也沒打算逼得太緊,畢竟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還是跟甄應嘉談比較實在。
……
京兆府這邊,馮家旁支已經快要扛不住了,但話是這麽說,這殺人之罪又不比打人,上次打人的罪過是被他們生抗了,這次這殺人的罪名誰敢抗?
扛了,可是要掉腦袋的!
因此,不論陳也仁怎麽動大刑,馮家旁支們都是咬死了不肯開口的,反正大不了就是用刑,隻要不丟了命,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可等再過兩天,馮家旁支們也撐不住了,實在是忠順王的手段太狠毒了些!
某天一大早,馮家旁支裏有一個叫馮虻的人死了,馮家人本來歡欣鼓舞,還當是京兆府動刑給弄死的,剛要喊冤,衙門裏來人驗屍之後,竟給定了個自殺,草草了事了。
馮家人哪能忍得了這個?於是在家裏人來探監的時候,便把這事兒說了。
雖然說馮家旁支個個都有殺害馮蟠的嫌疑,但聯繫到馮蟠的死法,京兆府還是隻抓了馮家的男人。
而馮家旁支裏有個叫馮寶琴的丫頭,雖然年紀不大,但自小有些見識,性子也不綿軟,聽了自家長輩吐得苦水,索性跑到街上攔了刑部周尚書的轎子,連聲喊冤去了。
周尚書雖然不管查案這檔子事兒,但馮家大案已經惹得京城上下關注,如今馮寶琴小小年紀就來攔轎喊冤,如果他不管,萬一傳出去,就成了他瀆職了。
他本想隨便查查算了,偏偏事情不知怎麽又傳到陳也仁耳朵裏去了,第二天早朝,陳也仁氣得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的,當著朝堂就跟他吵起來了,還非要他和自己親自去驗屍,如果人是動刑被打死的,他願意償命,如果不願意,就要治馮家人一個誣告之罪。
周尚書深覺自己晦氣,他一個刑部尚書,負責的是審核各地送上來的大案要案,像馮蟠這種人命官司,第一用不著他來審,第二他即便是要審,手底下也沒有能查這案子的人———金陵發生的案子,調到京城來審已經夠離譜的了,倘若他要驗屍查案,就算陳也仁肯提供案卷,多少也還是得派人往金陵跑一趟不是?
然而,事情既然已經在朝堂上吵嚷出來了,那就不是周尚書一句話能了的———皇上知道了。
皇上這個氣啊,馮家這檔子破案子打四月份就開始審,之後就開始審了放放了審,這都審到過年了,居然還是他們家這檔子破事兒,這怎麽姓馮的還沒個完了,隔三差五的就得鬧出點人命官司來?
本來皇上就為甄家的案子鬧心,如今又添上了馮家,兩案相連,更是生氣,索性金口一開,點了周尚書、陳也仁,還有都察院左都禦史吳天佑來了個三堂會審,非得把馮家這案子審明白不可。
這下子,周尚書更是跑不了了。
既然是三堂會審,那驗屍自然也得是三位主審都在場,馮寶琴雖然年紀還小,但一來她是原告,二來周尚書覺得她是個有主意的,驗屍若不帶著她,怕她將來有什麽說辭,再說他們三位主審相互勾結———癩蛤蟆上腳背,不咬人他也膈應人不是?
但等三位先後獨立驗屍的仵作把報告交上來之後,三位主審都炸了。
馮寶琴口口聲聲說,馮虻是被京兆府用刑不過,給活活打死的,但實際上卻不是這麽迴事,馮虻是被人捂住口鼻,活活給憋死的,而死亡時間則是前幾天的半夜。
京兆府再怎麽糊塗,也沒有哪道刑罰是捂住口鼻,再說誰家半夜升堂問案?馮家人不睡,陳也仁第二天還得上朝呢。
這事情,一下子就更大了。
馮家人是打死也想不明白,馮寶琴明明是去伸冤的,怎麽伸著伸著,把自己賠進去不說,還給他們又伸出一條殺人罪來?
再說這事兒確實是甄家不占理,怨不到林家頭上,四大家族就算是牟足了力氣,能給甄家掙一個太平無事就不錯,可到時候迴過頭來,如果林家腆著臉皮真就上門來,誰知道甄應嘉會不會迴心轉意?
林琢玉也就罷了,林黛玉正經的貴女出身,父親又在揚州任職,倘若他不卡甄應嘉的脖子,甄應嘉能落得個入京受審的下場?
賈母怕的是,甄林兩家到最後化幹戈為玉帛,賈家在裏頭白忙活。
甄寶玉微微嘆了口氣,老太太如今也是入了執了,都到了這時候,還想著算計些什麽。
前世一切都在自己的算計之中,就有幾件事出乎意料,也都是些小事,臨到末了抄家滅族之禍一齊來的時候,賈母已是強弩之末,也無可奈何,因此上一世的賈母,好歹這一輩子還落個體麵清靜。
這一世可就不一樣了,林琢玉顯然是皇上的人,賈家跟她作對,那就是跟皇上作對,打一開始就把自個兒作上了死路,連花錢買臉的機會都沒了。
賈母說了半天,見甄寶玉並不搭茬,心裏還有些可惜。
探春雖然是庶出,但生性豪爽,配甄寶玉還是足夠的,惜春年紀還小,但是寧國府正經的嫡出,也不比甄寶玉差,如果甄寶玉也能與賈家結親,賈甄兩家的親緣就能更進一步了。
有甄寶玉這樣的妹夫,賈寶玉以後的仕途也能更順遂一些。
不過甄寶玉轉過年才十二歲,太小了,賈母也沒打算逼得太緊,畢竟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還是跟甄應嘉談比較實在。
……
京兆府這邊,馮家旁支已經快要扛不住了,但話是這麽說,這殺人之罪又不比打人,上次打人的罪過是被他們生抗了,這次這殺人的罪名誰敢抗?
扛了,可是要掉腦袋的!
因此,不論陳也仁怎麽動大刑,馮家旁支們都是咬死了不肯開口的,反正大不了就是用刑,隻要不丟了命,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可等再過兩天,馮家旁支們也撐不住了,實在是忠順王的手段太狠毒了些!
某天一大早,馮家旁支裏有一個叫馮虻的人死了,馮家人本來歡欣鼓舞,還當是京兆府動刑給弄死的,剛要喊冤,衙門裏來人驗屍之後,竟給定了個自殺,草草了事了。
馮家人哪能忍得了這個?於是在家裏人來探監的時候,便把這事兒說了。
雖然說馮家旁支個個都有殺害馮蟠的嫌疑,但聯繫到馮蟠的死法,京兆府還是隻抓了馮家的男人。
而馮家旁支裏有個叫馮寶琴的丫頭,雖然年紀不大,但自小有些見識,性子也不綿軟,聽了自家長輩吐得苦水,索性跑到街上攔了刑部周尚書的轎子,連聲喊冤去了。
周尚書雖然不管查案這檔子事兒,但馮家大案已經惹得京城上下關注,如今馮寶琴小小年紀就來攔轎喊冤,如果他不管,萬一傳出去,就成了他瀆職了。
他本想隨便查查算了,偏偏事情不知怎麽又傳到陳也仁耳朵裏去了,第二天早朝,陳也仁氣得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的,當著朝堂就跟他吵起來了,還非要他和自己親自去驗屍,如果人是動刑被打死的,他願意償命,如果不願意,就要治馮家人一個誣告之罪。
周尚書深覺自己晦氣,他一個刑部尚書,負責的是審核各地送上來的大案要案,像馮蟠這種人命官司,第一用不著他來審,第二他即便是要審,手底下也沒有能查這案子的人———金陵發生的案子,調到京城來審已經夠離譜的了,倘若他要驗屍查案,就算陳也仁肯提供案卷,多少也還是得派人往金陵跑一趟不是?
然而,事情既然已經在朝堂上吵嚷出來了,那就不是周尚書一句話能了的———皇上知道了。
皇上這個氣啊,馮家這檔子破案子打四月份就開始審,之後就開始審了放放了審,這都審到過年了,居然還是他們家這檔子破事兒,這怎麽姓馮的還沒個完了,隔三差五的就得鬧出點人命官司來?
本來皇上就為甄家的案子鬧心,如今又添上了馮家,兩案相連,更是生氣,索性金口一開,點了周尚書、陳也仁,還有都察院左都禦史吳天佑來了個三堂會審,非得把馮家這案子審明白不可。
這下子,周尚書更是跑不了了。
既然是三堂會審,那驗屍自然也得是三位主審都在場,馮寶琴雖然年紀還小,但一來她是原告,二來周尚書覺得她是個有主意的,驗屍若不帶著她,怕她將來有什麽說辭,再說他們三位主審相互勾結———癩蛤蟆上腳背,不咬人他也膈應人不是?
但等三位先後獨立驗屍的仵作把報告交上來之後,三位主審都炸了。
馮寶琴口口聲聲說,馮虻是被京兆府用刑不過,給活活打死的,但實際上卻不是這麽迴事,馮虻是被人捂住口鼻,活活給憋死的,而死亡時間則是前幾天的半夜。
京兆府再怎麽糊塗,也沒有哪道刑罰是捂住口鼻,再說誰家半夜升堂問案?馮家人不睡,陳也仁第二天還得上朝呢。
這事情,一下子就更大了。
馮家人是打死也想不明白,馮寶琴明明是去伸冤的,怎麽伸著伸著,把自己賠進去不說,還給他們又伸出一條殺人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