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四大家族至今已歷數代,內裏盤根錯節,聯姻聯了這麽多年,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家裏都是論得著的親戚,可是親戚歸親戚,有些事賈母還真是看不慣!
提到王家,京裏誰不側目,外麵至今仍有「東海少了白玉床,龍王來請金陵王」的俗諺,論權勢論富貴,都是極盛,如今的四大家族裏麵,三家都漸漸地有些頹勢,也隻有王家還有當日的體麵。
可是這麽體麵的人家,為什麽就是不叫女孩兒讀些書呢!
賈母出身史家,雖不敢自誇,可等閑的詩詞曲令,也是能讀能作的,史湘雲於詩詞上也頗有天賦;賈家更不必提,迎春探春惜春都是識文斷字的;薛家這些年雖然不大來往,但往年也見過他們家的姑娘,談吐舉止都是不凡,絕不會是睜眼瞎。
唯有這王家,家裏女孩兒讀的書是一代少過一代!
賈母未出閣時,也曾與王家的姑娘們結交,那一代的王家小姐雖也稱不上才女,倒也能寫能作的,看著有個大戶人家的樣子,可到了王夫人這一代,就隻念過《女戒》《女則》,粗識得幾個字,還能看不能寫!
說來可笑,王夫人自個兒信佛,可那佛經裏竟有一大半的字不認識,還得找識字的丫鬟一句一句教了才能念,抄經更是沒法親自動手,都是使喚下人或是叫賈環幫忙。
等到了王熙鳳這一代,更是離譜起來,王家幹脆不叫女孩兒識字了,直接嫁過來一個睜眼瞎!
饒是賈母喜歡王熙鳳辦事爽利,對她這一點也隱隱無語,賈府上下這麽多帳簿子,逢年過節有各色禮帳,春秋兩季還要收莊子上的東西,平日裏更是得迎來送往採買收納接帖子下帖子,可王熙鳳鬥大的字不識一籮筐,這怎麽管家?
等王夫人逐漸放權給王熙鳳時,賈母留意了一下,差點兒氣笑了,王夫人居然直接給王熙鳳安排了一個未留頭的識字的小廝使喚!
小廝,還是未留頭的,賈母都佩服王熙鳳怎麽忍得下來!
就算是管家奶奶,也沒有身邊常留著年輕小廝使喚的道理,因此這小廝每隔三五年就得換一次,每換一次,都等於斷王熙鳳一條臂膀!
王夫人與王熙鳳之間,畢竟內外兩層親,胳膊折了在袖子裏,可王家難道就沒有外嫁的姑奶奶了?那些姑奶奶們沒有王夫人這樣的姑媽照應,在婆家還能吃得開?
賈母是真的想不明白,王家這到底是怎麽個意思,要拉著親家們一起同歸於盡嗎?
雖說世人常言「女子無才便是德」,可世人也說「自古妻賢夫禍少」,不讀書不識字,隻靠《女戒》、《女則》,就能當賢內助了嗎?
王夫人也好,王熙鳳也罷,且不論喜惡,單看二人平日裏的舉動,誰能當得起一個「賢」字?
賈母又不是瞎子!
尤其是王夫人,賈母每每想起她來,便是一陣頭痛。
雖然賈母常常心裏口裏教訓王夫人是個蠢貨,但實際上,在賈母心裏,王夫人並不是個傻子,恰恰相反,她是太聰明了,聰明過了頭!
王夫人心思玲瓏,周圍的妯娌又太蠢,往年還有賈敏還能與她分庭抗禮,自賈敏出嫁之後,平輩的媳婦裏頭,便是王夫人一家獨大了。
古人雲:「大心而無悔,國亂而自多,不料境內之資而易其鄰敵者,可亡也。」
王夫人最大的缺點,也是最致命的弱點,就是一個「妄」字!
沒聽過林琢玉父親的名聲,便可以斷言,對方隻是名不見經傳的小官小吏?
覺得林琢玉是借著黛玉的勢才能進榮國府,便可以覺得,榮國府如果把林琢玉趕走,她就無處存身了?
看林琢玉是個孤女,便可以倚勢而為,肆意欺淩,毀人名聲了?
王夫人的「妄」,最怕碰到的就是林琢玉這種凡事「忍」字當頭的硬茬!
人家的底牌是捏在手裏,輕易不外漏的,王夫人卻是閉著眼睛當死,隻要不知道的就一律認為不存在,這不吃虧才怪!
林琢玉看著勢孤,可她背後的人卻不容小覷,王夫人今日的行為,往小了說不過是見財起意,可若往大了鬧,那就是欺淩忠良遺孤,是會被人戳脊梁骨的。
今日是一個小小的林琢玉,還可以設法補救,明日若得罪了惹不起的人,又該如何斡旋?
王夫人若不改這脾氣行徑,早晚還會惹出事的!
賈母嘆了口氣,打心眼兒裏盼著自己不要一語成讖,將林琢玉的身世,以及王熙鳳私下裏偷偷跟她交代的事說了:「你當人家真的是靠著榮國府才能活的嗎?林琢玉有皇上賜婚,林彥玉能被夏太監叫走,可知這兩兄妹一直簡在帝心,你即便不籠絡,也不該往死裏得罪他們。」
王夫人著實吃了一驚,她昏倒之後直到現在才醒,根本不知道這些事,事先也沒有料到,這一下不由得後怕起來。
但轉念一想,又覺得沒什麽:「老太太,會不會太謹慎了,天底下的忠良之後那麽多,怎麽見得他們兩兄妹就能得皇上惦記?我聽著也沒覺得那林飲鶴有什麽功勞,也許上麵隻是走個過場,見一麵就罷了。」
賈母冷笑一聲:「既然如此,你倒是說一說,為什麽夏太監隻帶了一頂轎子來?」
王夫人微怔:「這有什麽?隻接一個人,自然隻派一頂轎子來了。」
提到王家,京裏誰不側目,外麵至今仍有「東海少了白玉床,龍王來請金陵王」的俗諺,論權勢論富貴,都是極盛,如今的四大家族裏麵,三家都漸漸地有些頹勢,也隻有王家還有當日的體麵。
可是這麽體麵的人家,為什麽就是不叫女孩兒讀些書呢!
賈母出身史家,雖不敢自誇,可等閑的詩詞曲令,也是能讀能作的,史湘雲於詩詞上也頗有天賦;賈家更不必提,迎春探春惜春都是識文斷字的;薛家這些年雖然不大來往,但往年也見過他們家的姑娘,談吐舉止都是不凡,絕不會是睜眼瞎。
唯有這王家,家裏女孩兒讀的書是一代少過一代!
賈母未出閣時,也曾與王家的姑娘們結交,那一代的王家小姐雖也稱不上才女,倒也能寫能作的,看著有個大戶人家的樣子,可到了王夫人這一代,就隻念過《女戒》《女則》,粗識得幾個字,還能看不能寫!
說來可笑,王夫人自個兒信佛,可那佛經裏竟有一大半的字不認識,還得找識字的丫鬟一句一句教了才能念,抄經更是沒法親自動手,都是使喚下人或是叫賈環幫忙。
等到了王熙鳳這一代,更是離譜起來,王家幹脆不叫女孩兒識字了,直接嫁過來一個睜眼瞎!
饒是賈母喜歡王熙鳳辦事爽利,對她這一點也隱隱無語,賈府上下這麽多帳簿子,逢年過節有各色禮帳,春秋兩季還要收莊子上的東西,平日裏更是得迎來送往採買收納接帖子下帖子,可王熙鳳鬥大的字不識一籮筐,這怎麽管家?
等王夫人逐漸放權給王熙鳳時,賈母留意了一下,差點兒氣笑了,王夫人居然直接給王熙鳳安排了一個未留頭的識字的小廝使喚!
小廝,還是未留頭的,賈母都佩服王熙鳳怎麽忍得下來!
就算是管家奶奶,也沒有身邊常留著年輕小廝使喚的道理,因此這小廝每隔三五年就得換一次,每換一次,都等於斷王熙鳳一條臂膀!
王夫人與王熙鳳之間,畢竟內外兩層親,胳膊折了在袖子裏,可王家難道就沒有外嫁的姑奶奶了?那些姑奶奶們沒有王夫人這樣的姑媽照應,在婆家還能吃得開?
賈母是真的想不明白,王家這到底是怎麽個意思,要拉著親家們一起同歸於盡嗎?
雖說世人常言「女子無才便是德」,可世人也說「自古妻賢夫禍少」,不讀書不識字,隻靠《女戒》、《女則》,就能當賢內助了嗎?
王夫人也好,王熙鳳也罷,且不論喜惡,單看二人平日裏的舉動,誰能當得起一個「賢」字?
賈母又不是瞎子!
尤其是王夫人,賈母每每想起她來,便是一陣頭痛。
雖然賈母常常心裏口裏教訓王夫人是個蠢貨,但實際上,在賈母心裏,王夫人並不是個傻子,恰恰相反,她是太聰明了,聰明過了頭!
王夫人心思玲瓏,周圍的妯娌又太蠢,往年還有賈敏還能與她分庭抗禮,自賈敏出嫁之後,平輩的媳婦裏頭,便是王夫人一家獨大了。
古人雲:「大心而無悔,國亂而自多,不料境內之資而易其鄰敵者,可亡也。」
王夫人最大的缺點,也是最致命的弱點,就是一個「妄」字!
沒聽過林琢玉父親的名聲,便可以斷言,對方隻是名不見經傳的小官小吏?
覺得林琢玉是借著黛玉的勢才能進榮國府,便可以覺得,榮國府如果把林琢玉趕走,她就無處存身了?
看林琢玉是個孤女,便可以倚勢而為,肆意欺淩,毀人名聲了?
王夫人的「妄」,最怕碰到的就是林琢玉這種凡事「忍」字當頭的硬茬!
人家的底牌是捏在手裏,輕易不外漏的,王夫人卻是閉著眼睛當死,隻要不知道的就一律認為不存在,這不吃虧才怪!
林琢玉看著勢孤,可她背後的人卻不容小覷,王夫人今日的行為,往小了說不過是見財起意,可若往大了鬧,那就是欺淩忠良遺孤,是會被人戳脊梁骨的。
今日是一個小小的林琢玉,還可以設法補救,明日若得罪了惹不起的人,又該如何斡旋?
王夫人若不改這脾氣行徑,早晚還會惹出事的!
賈母嘆了口氣,打心眼兒裏盼著自己不要一語成讖,將林琢玉的身世,以及王熙鳳私下裏偷偷跟她交代的事說了:「你當人家真的是靠著榮國府才能活的嗎?林琢玉有皇上賜婚,林彥玉能被夏太監叫走,可知這兩兄妹一直簡在帝心,你即便不籠絡,也不該往死裏得罪他們。」
王夫人著實吃了一驚,她昏倒之後直到現在才醒,根本不知道這些事,事先也沒有料到,這一下不由得後怕起來。
但轉念一想,又覺得沒什麽:「老太太,會不會太謹慎了,天底下的忠良之後那麽多,怎麽見得他們兩兄妹就能得皇上惦記?我聽著也沒覺得那林飲鶴有什麽功勞,也許上麵隻是走個過場,見一麵就罷了。」
賈母冷笑一聲:「既然如此,你倒是說一說,為什麽夏太監隻帶了一頂轎子來?」
王夫人微怔:「這有什麽?隻接一個人,自然隻派一頂轎子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