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薄巧慧(3)
綜影視:女配她風華絕代 作者:空霧zwz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劉啟再次醒來時,已經是次日正午,視線在殿內環顧一周,隨後幹啞著嗓子開口
“朕身子如何?”
太醫守了一夜終於見到他醒來,當下大喜,診脈之後連忙跪地,頭磕在地上聲響很足。
“吉人自有天相,陛下如今醒過來,是在好轉的征兆。”
劉啟唿吸間也覺得鬆快不少,本以為是感覺遲鈍出了錯,如今聽他的迴稟便知道自己的確是在好轉,緊皺的眉頭旋即鬆懈。
“若是真有所好轉,朕必有重賞。”
雖然不知道為什麽陛下這病好的突然,去的也突然,但不妨礙太醫慶幸自己撿迴了一條老命,所以迴稟的聲音格外激動。
“為陛下診治是臣分內之事,不敢邀功。”
顯然是心有餘悸的故作推脫。
劉啟剛剛醒來,沒什麽餘力應付這等無謂之事,所以隻是擺擺手,讓人煎好藥服下之後便將人趕了出去。
先前覺得吵鬧和煩悶,可直到殿內隻剩下寥寥幾個伺候的宮人之時,卻也並不覺得清淨。
“太後可有來過?”
“迴陛下,太後娘娘今日還未曾來過。”
隻是今日嗎?
劉啟沉默片刻,忽地扯了扯唇,卻沒幾分笑意。
他是皇帝,是這大漢的天子,本該眾星捧月,可如今卻覺得,這未央宮有些冷清,說出去讓人發笑。
醒來這般久,但母後好像還沒接到消息一般不曾出現,就連後宮裏時時獻殷勤的姬妾,好似也不曾真心來探望過。
他突然很好奇,“朕病重這幾日,都有誰求見過?”
“迴陛下,這幾日王夫人時常來探望,隻是不願與栗姬娘娘起衝突,以免擾了陛下安寧,所以次次迴避...”
言下之意,無非是話裏話外指出栗姬刁難其他妃嬪,是在告栗姬的狀,卻也像是在暗中為王娡說好話。
這些彎彎繞繞平日裏見得太多,本該習以為常和視而不見,可重病一遭醒過來,卻突然覺得索然無味。
拙劣又惹人疲累。
感受到上位者意味不明的視線始終凝在頭頂,那內侍冒出幾滴冷汗,緩了緩突然試探著補充,
“還有皇後娘娘,皇後娘娘也曾求見。”
他與皇後自冊封太子那年起,已經許久不曾見過麵,劉啟企圖憶起她的模樣,卻隻覺得模糊一片。
劉啟視線微頓,“她為何求見?”
隻感覺到頭頂的威壓稍緩,內侍忙跪倒在地,老老實實將發生的事情和盤托出,劉啟這才知道,在他昏迷時,一直沉寂的椒房殿也鬧起了風波。
皇後服毒欲自盡,好在發現得及時搶救了過來,隻是如今還在昏迷之中,甚至比他之前還要重上幾分。
至於服毒的理由......
劉啟將那慌張的宮人趕了出去,迴想起他說的話,隻覺得有些難以置信的複雜。
這複雜的思緒一直到他拖著病軀趕到椒房殿時也沒有理清,甚至連他自己都不知為何會突然起意來到此處。
在零落的幾個宮人慌張的表情下,劉啟沉著臉踏進了許久不曾踏足的宮殿,撲麵而來地冷清和樸素。
床榻上躺著的女子似乎無聲無息,額角包紮的白紗滲了血,更襯得她麵容的憔悴和消瘦,記憶裏關於妻子的空缺,逐漸補全了兩分。
劉啟並沒有靠近,隻是在不遠不近的地方佇立。
宮裏傳遍了的消息是,皇後以為陛下病重不治,所以悲痛之下服毒殉了情,情深不壽,讓人感歎不已。
情深不壽,他與皇後之間?
有些荒謬。
風吹動桌案,絹紙翻飛,劉啟隻需稍稍垂眸,就看清了桌案上用鎮圭仔細壓好的帛書,椒房殿少有人至,所以無人發現它的主人曾留下這隻言片語。
字跡清雋怡人,內容卻有些讓人驚訝。
[妾自知無才無德,忝居皇後之位多年已是陛下寬仁,不敢妄想能葬入帝陵,隻盼太後娘娘憐惜,允妾葬於太皇太後身旁,以盡孝心,伏地拜請,求太後娘娘成全。]
原來是一封遺書,一封不願與自己合葬的遺書。
劉啟沉默許久。
視線落到床榻之上,第一次看清了她的麵容。
婉約如隨風飄舞的楊柳,並不是會讓人驚豔的美人,隻能算得上清麗,如今無聲無息地躺在床榻之上時,添了幾分脆弱。
莫名惹人歎息。
他們是少年夫妻,如今卻走到了這般冷漠的結局。
............
“娘娘?”
夢境裏似乎晨霧漸漸散去,遠遠地能看見遠處的山巒清晰可見,墨綠一片,給人一種寧靜而美好的感覺。
巧慧不願醒來,卻經不住身旁人的輕喚。
睜開眼時,對上了小宮女擔憂又驚喜的視線。
“娘娘,您終於醒了——”
好像服毒前,也是這個叫白杏的小丫頭哭著跑出去報信,這冷清的椒房殿不過三兩個宮人,往日裏也隻有她算得上盡心。
“您昏睡時陛下曾來探望,奴婢現在就將您醒來的消息去迴稟陛下。”
說著就要往外衝,巧慧止住她,啟唇想說些什麽,卻隻覺得嗓子艱澀難當,說不出話來,所以隻是搖了搖頭。
何必去見劉啟,他們之間不過相看兩相厭。
白杏注意到她的嗓子,本來就憋不住的淚水頓時滑落,“那奴婢去找太醫。”
巧慧也不攔著她,隻是在人走後,勉強撐起身子到了桌案前,卻沒看見服毒前留下的字跡。
是被太後看見了,還是被劉啟看見了,對她來說其實沒什麽區別,她本來求見也是為的此事。
她甚至說得上期待。
大漢沒有皇後葬在太皇太後身邊的先例,但廢後或許可以,可她始終沒等到劉啟廢後的旨意,即便他快死了,也不曾讓自己這個默默無聞的皇後解脫。
她隻能退而求其次去求太後。
可沒想到的是,好像連早已仙去的太皇太後,也不允許她自作主張的遺願。
‘好孩子,哀家知道你受了委屈,可隻有活著,才有報複的機會,如何能輕率地選擇死?’
‘巧慧,你的責任和使命還沒有完成,如何能這般窩囊地死?’
‘你怎麽對得起哀家,怎麽對得起生你養你,又嗬護你多年的薄家?’
‘好孩子,權當為了哀家,堅持下去好不好?’
懇切又執著的請求,即便知道那可能隻是自己臆想的夢境,可巧慧也說不出任何狠心的拒絕話語。
這不是噩夢。
夢見太皇太後,巧慧是想念的,所以並不覺得這是所謂的噩夢。
隻是如今夢醒後,卻覺得夢境裏沉重的氛圍延伸至現實,沉悶又壓抑。
因為她連死也做不了自己主。
............
王娡一早前來未央宮探望,隻是進殿前注意到了內侍暗含提醒的眼神,她腳步微頓,進殿之時伏地見禮,恭敬異常。
看著她明顯警惕過的神情,劉啟隻擺擺手,示意她起身,並沒有如之前一般親自攙扶,王娡注意到這一點,起身時更加警惕,輕易不敢開口。
劉啟隻問,“朕昏迷那日,栗姬去過何處?”
這是他醒來後,第一次問起栗姬。
語氣沉沉,神情更是喜怒不形於色,王娡垂首如實稟告。
“栗姬姐姐先去探望了太子,隨後似乎是去了椒房殿與皇後娘娘敘話,之後便趕來了未央宮侍疾。”
劉啟意味不明:“你倒是知道得清楚。”
仿佛這後宮裏遍地都是她的眼線,所以栗姬做了什麽去了何處,她對答如流,甚至自己身邊,也有她的眼睛。
栗姬那日瘋了一般喪失了理智,也實在經不住推敲。
王娡心一跳,意識到自己中了他的試探,險些藏不住驚慌,“臣妾隻是聽聞,不敢窺探栗姬姐姐的行蹤。”
劉啟重病,懈怠和大意的不僅是栗姬,還有她自己。
她差點以為自己做的手腳暴露,王娡始終垂著頭,不敢再多說什麽,可即便如此,劉啟也看透了她的緊張和慌亂。
或許不想自己醒過來的,不隻是栗姬一人。
這念頭一浮出,劉啟連帶著看見這些彎彎繞繞的人都覺得煩躁,正欲說什麽,殿外宮人迴稟說皇後醒了過來。
劉啟視線微頓,隨後徑直離開。
王娡有些怔愣,慶幸還沒升起,就聽見他臨行前最後一句話。
他說:“太子牽掛母親,便允他去栗姬宮裏探望,不得阻攔,也不得苛待。”
這一句話,讓栗姬被打入冷宮的事實形同虛設,栗姬沒倒下,太子也沒被牽連,她幾乎是在白費功夫。
王娡指甲陷進了手心,極其不甘心之下,卻還記得皇帝要去的地方。
他要去椒房殿。
這是他醒來後去的第二次了,自她進宮以來,皇帝第一次去椒房殿這般頻繁。
究竟是哪裏出了差錯?
............
椒房殿自本朝伊始就是皇後的居所,劉啟還記得幼時母後住在這裏時,金碧輝煌,椒房殿是高貴又華麗的,可如今卻隻覺得樸素的過分。
皇宮裏趨炎附勢拜高踩低是常態,難怪椒房殿裏連件像樣的擺飾也不曾見到,劉啟難得有些愧疚,所以在女子伏地見禮時先請將對方扶起。
“身子可還有不適之處?”
他實在溫和得過分,巧慧不著痕跡地擦了擦剛剛與他短暫交握的指尖,隨後恭敬地搖頭。
但劉啟看得出來她在說謊。
畢竟她喝下的是砒霜而不是糖水,那麽濃烈的毒藥必定十分傷身,但她卻說自己不曾有不適之處,顯然是謊話。
宮裏的嬪妃時常會這般,就連一向跋扈沒腦子的栗姬,都會以退為進顯得自己賢淑懂事不願給他這個皇帝增添麻煩,他時常也順水推舟,省下了那點關懷的心思。
但......
看著女人離自己幾乎三步遠,疏遠得過分的距離,劉啟莫名地覺得自己大概是想茬了。
以退為進或許算不上,她大概隻是不想與自己太過親近。
但這樣的念頭也不足以讓他愉悅。
不免又想起那封遺書,一直想問的話終於有機會對著本人問出口。
“你那日求見,是為了不與朕合葬?”
劉啟沒有得到迴答。
隻看見女人輕輕跪下,垂首見禮像是在請罪,即便沒有答案,但彼此似乎對這答案都心知肚明。
伏地拜請的身影纖細而柔弱,仿佛一陣微風就能將她吹倒,但劉啟突然發現,在這脆弱的外表下,卻隱藏著一顆膽大妄為的心。
大漢沒有皇後與太皇太後合葬的先例。
即便是母後也不會允許,劉啟即便那日召見了她,也不會心軟地同意,甚至有可能因此動怒。
但她還是落筆寫了那樣的遺願。
“你倒是膽大。”
即便是栗姬,若非那日中了圈套,也斷然不敢這般放肆和忤逆君主,但他一直忽視,以為溫婉懦弱的皇後卻敢。
好像連辯解也不屑。
相識這麽久,他還是第一次見到她這般無畏,卻是為了離自己遠遠地,好像離自己遠一些才能安息一般。
有些紮心的不滿。
陽光透過窗戶灑在地麵上,形成一片片斑駁的光影,本該樸素的宮殿卻莫名讓人感到寧靜和舒適。
劉啟微薄的惱意很快被微風吹走,看著她始終沉默的模樣,突然開口,“為何不說話?”
進殿以來,幾乎沒有聽見她開口說過一句話,就連請安,好像也沒有開口。
劉啟幾乎氣笑了,“你難不成,是不想與朕說話不成?”
本來隻是不客氣地反問,卻沒想到對方更加不客氣,沉默片刻。
巧慧肯定地點了點頭。
她的確,不想和劉啟說話,也不想見到他。
對視之時能清晰地看清女人眼底的不願,劉啟一時有些難以置信。
她還當真不想與自己說話。
也當真敢當著自己的麵承認。
劉啟噎了一下,對上女人澄澈平靜如湖泊的眼眸,鬱氣憋在心中上不去下不來,隻能大步離開。
卻在走出宮殿之時,清風一吹,些微的惱意很快消散了,等到迴到未央宮之時,已經沒了那股鬱氣。
甚至覺得鬆快許多。
召見了太醫,本是想詢問自己的病情,順便問一問皇後的身體如何,卻聽到了一個意外的消息。
“你是說,她的嗓子受了重創,以後不能說話?”
“迴陛下,那藥劇毒,皇後娘娘的嗓子需得一段時日的精心調養,如此或許能恢複幾分。”
言下之意,是太醫也沒有能使她完全恢複的把握。
劉啟有些過意不去,也因為自己誤會了對方而難得有些愧疚,正欲起身折返,想起了什麽突然止住了腳步。
即便傷了嗓子,但她並不解釋,表示不願的態度卻很堅決。
劉啟初始懷疑,如今確定了。
她或許牽掛太皇太後,但更多的是不想與自己合葬,連死也不想與自己在地下有所糾葛。
那股微薄的惱意再次浮現。
簡直反了天了。
“朕身子如何?”
太醫守了一夜終於見到他醒來,當下大喜,診脈之後連忙跪地,頭磕在地上聲響很足。
“吉人自有天相,陛下如今醒過來,是在好轉的征兆。”
劉啟唿吸間也覺得鬆快不少,本以為是感覺遲鈍出了錯,如今聽他的迴稟便知道自己的確是在好轉,緊皺的眉頭旋即鬆懈。
“若是真有所好轉,朕必有重賞。”
雖然不知道為什麽陛下這病好的突然,去的也突然,但不妨礙太醫慶幸自己撿迴了一條老命,所以迴稟的聲音格外激動。
“為陛下診治是臣分內之事,不敢邀功。”
顯然是心有餘悸的故作推脫。
劉啟剛剛醒來,沒什麽餘力應付這等無謂之事,所以隻是擺擺手,讓人煎好藥服下之後便將人趕了出去。
先前覺得吵鬧和煩悶,可直到殿內隻剩下寥寥幾個伺候的宮人之時,卻也並不覺得清淨。
“太後可有來過?”
“迴陛下,太後娘娘今日還未曾來過。”
隻是今日嗎?
劉啟沉默片刻,忽地扯了扯唇,卻沒幾分笑意。
他是皇帝,是這大漢的天子,本該眾星捧月,可如今卻覺得,這未央宮有些冷清,說出去讓人發笑。
醒來這般久,但母後好像還沒接到消息一般不曾出現,就連後宮裏時時獻殷勤的姬妾,好似也不曾真心來探望過。
他突然很好奇,“朕病重這幾日,都有誰求見過?”
“迴陛下,這幾日王夫人時常來探望,隻是不願與栗姬娘娘起衝突,以免擾了陛下安寧,所以次次迴避...”
言下之意,無非是話裏話外指出栗姬刁難其他妃嬪,是在告栗姬的狀,卻也像是在暗中為王娡說好話。
這些彎彎繞繞平日裏見得太多,本該習以為常和視而不見,可重病一遭醒過來,卻突然覺得索然無味。
拙劣又惹人疲累。
感受到上位者意味不明的視線始終凝在頭頂,那內侍冒出幾滴冷汗,緩了緩突然試探著補充,
“還有皇後娘娘,皇後娘娘也曾求見。”
他與皇後自冊封太子那年起,已經許久不曾見過麵,劉啟企圖憶起她的模樣,卻隻覺得模糊一片。
劉啟視線微頓,“她為何求見?”
隻感覺到頭頂的威壓稍緩,內侍忙跪倒在地,老老實實將發生的事情和盤托出,劉啟這才知道,在他昏迷時,一直沉寂的椒房殿也鬧起了風波。
皇後服毒欲自盡,好在發現得及時搶救了過來,隻是如今還在昏迷之中,甚至比他之前還要重上幾分。
至於服毒的理由......
劉啟將那慌張的宮人趕了出去,迴想起他說的話,隻覺得有些難以置信的複雜。
這複雜的思緒一直到他拖著病軀趕到椒房殿時也沒有理清,甚至連他自己都不知為何會突然起意來到此處。
在零落的幾個宮人慌張的表情下,劉啟沉著臉踏進了許久不曾踏足的宮殿,撲麵而來地冷清和樸素。
床榻上躺著的女子似乎無聲無息,額角包紮的白紗滲了血,更襯得她麵容的憔悴和消瘦,記憶裏關於妻子的空缺,逐漸補全了兩分。
劉啟並沒有靠近,隻是在不遠不近的地方佇立。
宮裏傳遍了的消息是,皇後以為陛下病重不治,所以悲痛之下服毒殉了情,情深不壽,讓人感歎不已。
情深不壽,他與皇後之間?
有些荒謬。
風吹動桌案,絹紙翻飛,劉啟隻需稍稍垂眸,就看清了桌案上用鎮圭仔細壓好的帛書,椒房殿少有人至,所以無人發現它的主人曾留下這隻言片語。
字跡清雋怡人,內容卻有些讓人驚訝。
[妾自知無才無德,忝居皇後之位多年已是陛下寬仁,不敢妄想能葬入帝陵,隻盼太後娘娘憐惜,允妾葬於太皇太後身旁,以盡孝心,伏地拜請,求太後娘娘成全。]
原來是一封遺書,一封不願與自己合葬的遺書。
劉啟沉默許久。
視線落到床榻之上,第一次看清了她的麵容。
婉約如隨風飄舞的楊柳,並不是會讓人驚豔的美人,隻能算得上清麗,如今無聲無息地躺在床榻之上時,添了幾分脆弱。
莫名惹人歎息。
他們是少年夫妻,如今卻走到了這般冷漠的結局。
............
“娘娘?”
夢境裏似乎晨霧漸漸散去,遠遠地能看見遠處的山巒清晰可見,墨綠一片,給人一種寧靜而美好的感覺。
巧慧不願醒來,卻經不住身旁人的輕喚。
睜開眼時,對上了小宮女擔憂又驚喜的視線。
“娘娘,您終於醒了——”
好像服毒前,也是這個叫白杏的小丫頭哭著跑出去報信,這冷清的椒房殿不過三兩個宮人,往日裏也隻有她算得上盡心。
“您昏睡時陛下曾來探望,奴婢現在就將您醒來的消息去迴稟陛下。”
說著就要往外衝,巧慧止住她,啟唇想說些什麽,卻隻覺得嗓子艱澀難當,說不出話來,所以隻是搖了搖頭。
何必去見劉啟,他們之間不過相看兩相厭。
白杏注意到她的嗓子,本來就憋不住的淚水頓時滑落,“那奴婢去找太醫。”
巧慧也不攔著她,隻是在人走後,勉強撐起身子到了桌案前,卻沒看見服毒前留下的字跡。
是被太後看見了,還是被劉啟看見了,對她來說其實沒什麽區別,她本來求見也是為的此事。
她甚至說得上期待。
大漢沒有皇後葬在太皇太後身邊的先例,但廢後或許可以,可她始終沒等到劉啟廢後的旨意,即便他快死了,也不曾讓自己這個默默無聞的皇後解脫。
她隻能退而求其次去求太後。
可沒想到的是,好像連早已仙去的太皇太後,也不允許她自作主張的遺願。
‘好孩子,哀家知道你受了委屈,可隻有活著,才有報複的機會,如何能輕率地選擇死?’
‘巧慧,你的責任和使命還沒有完成,如何能這般窩囊地死?’
‘你怎麽對得起哀家,怎麽對得起生你養你,又嗬護你多年的薄家?’
‘好孩子,權當為了哀家,堅持下去好不好?’
懇切又執著的請求,即便知道那可能隻是自己臆想的夢境,可巧慧也說不出任何狠心的拒絕話語。
這不是噩夢。
夢見太皇太後,巧慧是想念的,所以並不覺得這是所謂的噩夢。
隻是如今夢醒後,卻覺得夢境裏沉重的氛圍延伸至現實,沉悶又壓抑。
因為她連死也做不了自己主。
............
王娡一早前來未央宮探望,隻是進殿前注意到了內侍暗含提醒的眼神,她腳步微頓,進殿之時伏地見禮,恭敬異常。
看著她明顯警惕過的神情,劉啟隻擺擺手,示意她起身,並沒有如之前一般親自攙扶,王娡注意到這一點,起身時更加警惕,輕易不敢開口。
劉啟隻問,“朕昏迷那日,栗姬去過何處?”
這是他醒來後,第一次問起栗姬。
語氣沉沉,神情更是喜怒不形於色,王娡垂首如實稟告。
“栗姬姐姐先去探望了太子,隨後似乎是去了椒房殿與皇後娘娘敘話,之後便趕來了未央宮侍疾。”
劉啟意味不明:“你倒是知道得清楚。”
仿佛這後宮裏遍地都是她的眼線,所以栗姬做了什麽去了何處,她對答如流,甚至自己身邊,也有她的眼睛。
栗姬那日瘋了一般喪失了理智,也實在經不住推敲。
王娡心一跳,意識到自己中了他的試探,險些藏不住驚慌,“臣妾隻是聽聞,不敢窺探栗姬姐姐的行蹤。”
劉啟重病,懈怠和大意的不僅是栗姬,還有她自己。
她差點以為自己做的手腳暴露,王娡始終垂著頭,不敢再多說什麽,可即便如此,劉啟也看透了她的緊張和慌亂。
或許不想自己醒過來的,不隻是栗姬一人。
這念頭一浮出,劉啟連帶著看見這些彎彎繞繞的人都覺得煩躁,正欲說什麽,殿外宮人迴稟說皇後醒了過來。
劉啟視線微頓,隨後徑直離開。
王娡有些怔愣,慶幸還沒升起,就聽見他臨行前最後一句話。
他說:“太子牽掛母親,便允他去栗姬宮裏探望,不得阻攔,也不得苛待。”
這一句話,讓栗姬被打入冷宮的事實形同虛設,栗姬沒倒下,太子也沒被牽連,她幾乎是在白費功夫。
王娡指甲陷進了手心,極其不甘心之下,卻還記得皇帝要去的地方。
他要去椒房殿。
這是他醒來後去的第二次了,自她進宮以來,皇帝第一次去椒房殿這般頻繁。
究竟是哪裏出了差錯?
............
椒房殿自本朝伊始就是皇後的居所,劉啟還記得幼時母後住在這裏時,金碧輝煌,椒房殿是高貴又華麗的,可如今卻隻覺得樸素的過分。
皇宮裏趨炎附勢拜高踩低是常態,難怪椒房殿裏連件像樣的擺飾也不曾見到,劉啟難得有些愧疚,所以在女子伏地見禮時先請將對方扶起。
“身子可還有不適之處?”
他實在溫和得過分,巧慧不著痕跡地擦了擦剛剛與他短暫交握的指尖,隨後恭敬地搖頭。
但劉啟看得出來她在說謊。
畢竟她喝下的是砒霜而不是糖水,那麽濃烈的毒藥必定十分傷身,但她卻說自己不曾有不適之處,顯然是謊話。
宮裏的嬪妃時常會這般,就連一向跋扈沒腦子的栗姬,都會以退為進顯得自己賢淑懂事不願給他這個皇帝增添麻煩,他時常也順水推舟,省下了那點關懷的心思。
但......
看著女人離自己幾乎三步遠,疏遠得過分的距離,劉啟莫名地覺得自己大概是想茬了。
以退為進或許算不上,她大概隻是不想與自己太過親近。
但這樣的念頭也不足以讓他愉悅。
不免又想起那封遺書,一直想問的話終於有機會對著本人問出口。
“你那日求見,是為了不與朕合葬?”
劉啟沒有得到迴答。
隻看見女人輕輕跪下,垂首見禮像是在請罪,即便沒有答案,但彼此似乎對這答案都心知肚明。
伏地拜請的身影纖細而柔弱,仿佛一陣微風就能將她吹倒,但劉啟突然發現,在這脆弱的外表下,卻隱藏著一顆膽大妄為的心。
大漢沒有皇後與太皇太後合葬的先例。
即便是母後也不會允許,劉啟即便那日召見了她,也不會心軟地同意,甚至有可能因此動怒。
但她還是落筆寫了那樣的遺願。
“你倒是膽大。”
即便是栗姬,若非那日中了圈套,也斷然不敢這般放肆和忤逆君主,但他一直忽視,以為溫婉懦弱的皇後卻敢。
好像連辯解也不屑。
相識這麽久,他還是第一次見到她這般無畏,卻是為了離自己遠遠地,好像離自己遠一些才能安息一般。
有些紮心的不滿。
陽光透過窗戶灑在地麵上,形成一片片斑駁的光影,本該樸素的宮殿卻莫名讓人感到寧靜和舒適。
劉啟微薄的惱意很快被微風吹走,看著她始終沉默的模樣,突然開口,“為何不說話?”
進殿以來,幾乎沒有聽見她開口說過一句話,就連請安,好像也沒有開口。
劉啟幾乎氣笑了,“你難不成,是不想與朕說話不成?”
本來隻是不客氣地反問,卻沒想到對方更加不客氣,沉默片刻。
巧慧肯定地點了點頭。
她的確,不想和劉啟說話,也不想見到他。
對視之時能清晰地看清女人眼底的不願,劉啟一時有些難以置信。
她還當真不想與自己說話。
也當真敢當著自己的麵承認。
劉啟噎了一下,對上女人澄澈平靜如湖泊的眼眸,鬱氣憋在心中上不去下不來,隻能大步離開。
卻在走出宮殿之時,清風一吹,些微的惱意很快消散了,等到迴到未央宮之時,已經沒了那股鬱氣。
甚至覺得鬆快許多。
召見了太醫,本是想詢問自己的病情,順便問一問皇後的身體如何,卻聽到了一個意外的消息。
“你是說,她的嗓子受了重創,以後不能說話?”
“迴陛下,那藥劇毒,皇後娘娘的嗓子需得一段時日的精心調養,如此或許能恢複幾分。”
言下之意,是太醫也沒有能使她完全恢複的把握。
劉啟有些過意不去,也因為自己誤會了對方而難得有些愧疚,正欲起身折返,想起了什麽突然止住了腳步。
即便傷了嗓子,但她並不解釋,表示不願的態度卻很堅決。
劉啟初始懷疑,如今確定了。
她或許牽掛太皇太後,但更多的是不想與自己合葬,連死也不想與自己在地下有所糾葛。
那股微薄的惱意再次浮現。
簡直反了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