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對劉玄淮出使一事倒沒多加隱瞞,本來也不是很緊要的事情,沒說隻是他不在乎。
「都是朝廷那些官長所做的事情,便在你閉門不出研習闃書時來的......那人執意講兩國交戰不斬來使,呆傲得很,不聽勸,隻好讓他去了。」
這位執掌生殺大權的主將對所謂官長的輕蔑態度是有目共睹的,沈辜眯眼,探究地開口:「您就坐視這朝廷命官慨然赴死?」
「坐視?」宗端唇畔浮現出一抹笑,「不,本將軍是立在帳外目送他去的。」
戰場上的將領們似乎習慣於把殘忍當做風趣。
沈辜心照不宣地看了他一眼,「您不怕官長們的苛責嗎?屬下是擔心......您吉人自有天相,恕我杞人憂天地多嘴一句,您認為朝中那位李姓右丞得知此事後,會是何等看法?」
一般來說,沈辜是半道裏殺出的野兵,無番無號半點家世都拿不出手,讓她做大軍副將已是極為出格之事了,可要說這麽個野將還能在談及朝中風雲時語氣熟稔的話,這可就值得細細品味了。
宗端隻是乜她兩眼,不再多注意其他,「右丞大人自個兒的人自己最清楚品性,劉使臣甘願冒險,我等豈能不深明大義地放行?」
「我的副將,」他細細思索,緊接著勾唇說:「我們做武將的,為官中最忌諱的就是在文官們慨而以慷,大唿捨生取義時,去阻攔他們。」
「你以為是在救他們,他們卻隻認定你莽夫不懂義士之勇。北疆無易水,但執意做荊軻的生挖都要挖出條溝溝河河的——而後指著說這就是易水。」
宗端站起身,負手而立,自然而然地表露著他的蔑視:「這是他們一派的作風,空談狂想,愛把邊疆血戰吟誦成黃金百戰穿金甲的豪情。」
在座三人,兩位都是武將,還有個看起來很像文人墨客,卻不愛空談的謀士。
應該是談及最痛恨之處,宗端極不穩重地冷笑道:「大庚盡讓這些薄情寡義的酸腐文官給貽誤了。」
他說的絕不僅是劉玄淮。
痛恨的也絕不隻有那不知所以的朝政。
恨意所向,痛意為誰。
宗端心知肚明,沈辜努力忽視。
遲恕庸在一旁不鹹不淡地說道:「都是為國為民罷了,何必論出個誰高誰低。」
他如同想極力和言語不當的宗端減少接觸般 ,很快便有違一個謀士出謀劃策的本分,口道不適,先行告了辭出帳。
帳中便剩下沈辜和宗端二人。
沈辜也終於無需顧忌多一顆隔著麵皮的叵測人心,她肆意地拿起茶壺往嘴裏倒茶,吞咽數口後,緩解了幾分煩躁,重新拾起假麵對宗端說:「你何必挑這些話激遲先生離開?不知道容易給人留下把柄嗎?」
「那我能如何呢?任他坐在這裏聽你我暢聊陰/私,高談軍情嗎?」宗端溫和地望著她,「如此才叫不利。畢竟他是朝廷派來的,不曾和我一同行軍來此,那與劉玄淮又有何異呢?」
還是有差異的。
劉玄淮依著才學進京為官,表麵是食君之祿忠君之事,實則忠的是權臣李持慎。
而遲恕庸乃前朝遺臣——東山再起後,他忠心為誰,何人能知曉?
沈辜推開眼前的茶杯,把城北的戰具圖重新鋪到桌麵上,她戳著城門,鬱鬱難紓地說:「在前沿戰事上我沒有扯謊。難,爬蜀道也沒打這場仗難。闃賊們把自己都當成地老鼠用了,外麵城牆高高壘起,我們看得吹鬍子瞪眼也不可能直驅而進。」
「珦城居於劍山之下,城土麵積不大,四麵環山,照你所說,城防之堅與闃兵之詭,這仗確實難打。」
宗端俯身撐著桌子,劍眉蹙緊,他也打了不少仗了,具有一定的高遠見識,闃兵堅守珦城在兵法上即是符合「天時地利人和」,而庚兵除了和闃兵共用劍山這一天險外,無論是兵數還是糧草,與敵兵都是不相上下。
將領決策需大智,而將士死守要大勇。
庚將有他和沈辜,闃將則有威名在外的闃搠——聽聞他在大庚隱藏身份居住了數年,直至鎮國將軍戰死北疆才迴的闃國,一迴去挾天子以令諸侯,扶持了一位聽命於己的傀儡帝王。
而今氣勢洶洶攻打北疆,是報以吞併大庚之雄心壯誌。
沈辜打量著宗端,見他苦思非假,麵上的擔憂也很真切。
心裏多少放下了幾分芥蒂。
她這位副將可是僥倖從李持慎的劊子手中逃脫的,這麽多年來,隱忍苟活也是不易罷?
「宗端,你和我托個底。為何李持慎要派你來做這第五位將軍,你是被迫還是真請願?」
沈辜離開座位,墊腳上身前傾,她說不清是希冀於聽到什麽答案,總之帶著緊張的心思,緊巴巴地注視著宗端淡緋色的唇,等待從這張嘴裏吐露出的隻言片語。
宗端改俯身為站立,他看著少年的模樣,改驚訝束手為扶上她的雙肩,「遲先生有句話說的對——為國為民,沈辜,我為國民而來,甘願一死而已。」
有的人是生在高山腳下的瓦礫,本來碌碌一生無所作為,他們仰仗山高明月而活,而當山塌月碎,竟也很甘心以己之卑弱盈充溝壑。
沈辜不是熱情激昂的那類人,但她還看得出什麽樣的人有「壯誌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光華。
宗端會是這樣的人嗎?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都是朝廷那些官長所做的事情,便在你閉門不出研習闃書時來的......那人執意講兩國交戰不斬來使,呆傲得很,不聽勸,隻好讓他去了。」
這位執掌生殺大權的主將對所謂官長的輕蔑態度是有目共睹的,沈辜眯眼,探究地開口:「您就坐視這朝廷命官慨然赴死?」
「坐視?」宗端唇畔浮現出一抹笑,「不,本將軍是立在帳外目送他去的。」
戰場上的將領們似乎習慣於把殘忍當做風趣。
沈辜心照不宣地看了他一眼,「您不怕官長們的苛責嗎?屬下是擔心......您吉人自有天相,恕我杞人憂天地多嘴一句,您認為朝中那位李姓右丞得知此事後,會是何等看法?」
一般來說,沈辜是半道裏殺出的野兵,無番無號半點家世都拿不出手,讓她做大軍副將已是極為出格之事了,可要說這麽個野將還能在談及朝中風雲時語氣熟稔的話,這可就值得細細品味了。
宗端隻是乜她兩眼,不再多注意其他,「右丞大人自個兒的人自己最清楚品性,劉使臣甘願冒險,我等豈能不深明大義地放行?」
「我的副將,」他細細思索,緊接著勾唇說:「我們做武將的,為官中最忌諱的就是在文官們慨而以慷,大唿捨生取義時,去阻攔他們。」
「你以為是在救他們,他們卻隻認定你莽夫不懂義士之勇。北疆無易水,但執意做荊軻的生挖都要挖出條溝溝河河的——而後指著說這就是易水。」
宗端站起身,負手而立,自然而然地表露著他的蔑視:「這是他們一派的作風,空談狂想,愛把邊疆血戰吟誦成黃金百戰穿金甲的豪情。」
在座三人,兩位都是武將,還有個看起來很像文人墨客,卻不愛空談的謀士。
應該是談及最痛恨之處,宗端極不穩重地冷笑道:「大庚盡讓這些薄情寡義的酸腐文官給貽誤了。」
他說的絕不僅是劉玄淮。
痛恨的也絕不隻有那不知所以的朝政。
恨意所向,痛意為誰。
宗端心知肚明,沈辜努力忽視。
遲恕庸在一旁不鹹不淡地說道:「都是為國為民罷了,何必論出個誰高誰低。」
他如同想極力和言語不當的宗端減少接觸般 ,很快便有違一個謀士出謀劃策的本分,口道不適,先行告了辭出帳。
帳中便剩下沈辜和宗端二人。
沈辜也終於無需顧忌多一顆隔著麵皮的叵測人心,她肆意地拿起茶壺往嘴裏倒茶,吞咽數口後,緩解了幾分煩躁,重新拾起假麵對宗端說:「你何必挑這些話激遲先生離開?不知道容易給人留下把柄嗎?」
「那我能如何呢?任他坐在這裏聽你我暢聊陰/私,高談軍情嗎?」宗端溫和地望著她,「如此才叫不利。畢竟他是朝廷派來的,不曾和我一同行軍來此,那與劉玄淮又有何異呢?」
還是有差異的。
劉玄淮依著才學進京為官,表麵是食君之祿忠君之事,實則忠的是權臣李持慎。
而遲恕庸乃前朝遺臣——東山再起後,他忠心為誰,何人能知曉?
沈辜推開眼前的茶杯,把城北的戰具圖重新鋪到桌麵上,她戳著城門,鬱鬱難紓地說:「在前沿戰事上我沒有扯謊。難,爬蜀道也沒打這場仗難。闃賊們把自己都當成地老鼠用了,外麵城牆高高壘起,我們看得吹鬍子瞪眼也不可能直驅而進。」
「珦城居於劍山之下,城土麵積不大,四麵環山,照你所說,城防之堅與闃兵之詭,這仗確實難打。」
宗端俯身撐著桌子,劍眉蹙緊,他也打了不少仗了,具有一定的高遠見識,闃兵堅守珦城在兵法上即是符合「天時地利人和」,而庚兵除了和闃兵共用劍山這一天險外,無論是兵數還是糧草,與敵兵都是不相上下。
將領決策需大智,而將士死守要大勇。
庚將有他和沈辜,闃將則有威名在外的闃搠——聽聞他在大庚隱藏身份居住了數年,直至鎮國將軍戰死北疆才迴的闃國,一迴去挾天子以令諸侯,扶持了一位聽命於己的傀儡帝王。
而今氣勢洶洶攻打北疆,是報以吞併大庚之雄心壯誌。
沈辜打量著宗端,見他苦思非假,麵上的擔憂也很真切。
心裏多少放下了幾分芥蒂。
她這位副將可是僥倖從李持慎的劊子手中逃脫的,這麽多年來,隱忍苟活也是不易罷?
「宗端,你和我托個底。為何李持慎要派你來做這第五位將軍,你是被迫還是真請願?」
沈辜離開座位,墊腳上身前傾,她說不清是希冀於聽到什麽答案,總之帶著緊張的心思,緊巴巴地注視著宗端淡緋色的唇,等待從這張嘴裏吐露出的隻言片語。
宗端改俯身為站立,他看著少年的模樣,改驚訝束手為扶上她的雙肩,「遲先生有句話說的對——為國為民,沈辜,我為國民而來,甘願一死而已。」
有的人是生在高山腳下的瓦礫,本來碌碌一生無所作為,他們仰仗山高明月而活,而當山塌月碎,竟也很甘心以己之卑弱盈充溝壑。
沈辜不是熱情激昂的那類人,但她還看得出什麽樣的人有「壯誌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光華。
宗端會是這樣的人嗎?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