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頁
[水滸傳同人] 穿成高俅後我手拿權臣劇本 作者:公子牙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若是貿然提出降價肯定行不通,朝廷每年的鹽產量其實不低,但因為產地比較集中所以運輸成本大,還有一點則是因為此時提煉鹽的技術遠沒有後世發達,價格自然不低。
但這難不倒高俅,隨著水泥路遍布商道以及漕運的健全,運輸成本已大大降低。至於練鹽技術高俅則準備多時,他雖然是文科生,但練鹽這種基礎理論他還是知道的,比如在過濾礦鹽時加入木炭能除掉大部分有害雜質,當然,這鹽自是無法與後世相比,但卻比之前的粗鹽好上太多。
他當初讓林沖交給趙楷和趙構的便是細鹽與青白鹽。趙構這傢夥在太學裏弄了一個研究團隊,他們整天在研究如何飛天入海,在趙佶眼裏這算是不務正業,但高俅覺得這團隊很有發展前景!
咳!話說迴來,高俅讓趙構獻此技術並不顯突兀,畢竟他們已經搗鼓出不少稀奇古怪的玩意兒了,更何況沿海一帶的百姓也經常無意間就優化了練鹽技術。
至於實施此事則是由朝中支持趙楷的大臣提出。有貧民自然也有富戶,有吃不起鹽的自然也有想吃更好的鹽的。
高俅利用青白鹽和細鹽的高價流入來降低普通鹽的價格,尤其這普通鹽的味道比從前更甚。百姓不買私鹽了,私鹽販子自然也就發展不起來了。
在這套體係中還有一個最重要的點,那便是商鹽。若把鹽鐵司比作國企,那這些商販便是經銷商,官售畢竟不如這些商人靈活,官府向這些商販發放鹽引,這些商人便能將鹽運往大江南北。
可商販也要掙錢的,再往前便不提了,就說蔡京,蔡京極力推廣鹽鈔法,鹽鈔法本身沒什麽大問題,可蔡京為了牟利增加鈔券取鹽過程中的種種費用,又將鹽引分為長引短引,這套流程下來,商人沒賺錢,百姓也買不起鹽。
高俅決定採用趙開提出的鹽鈔法,商人納錢買鈔和交了稅錢後,直接向井戶買鹽出售,此法廢除了官府統購民鹽後再轉賣給商人的中介環節。
隻有商人掙錢了他們才會更加賣力,百姓也能吃上更便宜的鹽。
在計劃好一切後,高俅本以為最大的阻力會是趙佶,可沒想道趙佶說了句令他震驚的話!
「百姓以安平無事之時,有愁嘆抑配之苦,至棄產流徙,遂轉而為盜,莫之能禁,甚可憫也。」
沒錯,這是趙佶的原話!
彼時他還在西夏境內和李幹順互懟,高俅聽到這話後含淚多攻了兩州。
其實從頭到尾高俅都沒有直接參與此事,這是他刻意為之的結果。還是那句話,鹽鐵茶瓷的事,他不會碰一下的。
總之,接下來的一段時間是我大宋百姓最幸福的一段時間。因為鹽價降了,不僅鹽價降了,味道還更好了!不提海鹽和井鹽,就是礦鹽也不見苦澀!
百姓們幸福了,對朝廷的不滿也就減少了,趙佶看著報紙上百姓們對他的讚揚之詞越發自得,他深感自己是不可多得的明君。
其實這件事的順利推行還要感謝朝中大臣,滿朝文武也不全是蔡京之流。不過聰明的人也能看出就算鹽價降了稅收也不見少,薄利多銷的好處會隨著時間顯現出來。
如今海陸絲綢之路盡在大宋,我朝不僅與大理、吐蕃、迴鶻通商,還將茶鹽鐵瓷等物遠銷海外,再加上原遼地的稅收日益穩定增長……總之一個字,富!這也是趙佶能如此「大方」的原因。不過高俅不敢鬆懈,畢竟養軍隊花錢,各地還時不時發次大水。
高俅此次迴京也跟這有點關係。
自朝廷加大力度處置私鹽販子之後,他們的日子自是不好過,小商小販還好,那些規模龐大的私鹽販皆遭到官兵圍剿,朝廷對與鹽販勾結的鹽官也未姑息,這就是滕府尹如此焦頭爛額的原因。
不過這都不是重點,趙佶急召高俅迴京是因為山東境內爆發匪亂。山東幾路直至今日才升四府,那裏大大小小的湖泊眾多,是水匪與鹽販的聚集地帶。
曾經宋江領了一部分人招安,但絕對不是全部。此次朝廷的一係列舉措顯然將他們逼急了,再加上山東幾路水患齊發,那些水匪鹽販竟膽大包天的勾結起來擊毀官船,如今可沒外患,趙佶自是不能忍,他當即決定讓高俅領兵剿匪,高俅迴京後也顧不得其他事宜,當即投入此事。
今時不同往日,現在已經不是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時候了,他們不願做迴百姓,高俅也不會再手下留情。
此次來開封府便是調取一些東西,不過滕府尹好似抓到宣洩可一般對他訴苦。
「太尉,你知道那些商販為了逃鹽稅都是怎麽做的嗎?他們以鹹魚做餌,還有做成醬的,總之方法是千奇百怪!」
高俅輕笑:「這就是勞動人民的智慧啊!」
「什麽?」
「咳…沒什麽。滕府尹,那些鹽販隻要不形成規模,也不必一網打盡,畢竟總有些地方商隊和商船無法顧及。」
滕府尹沉默了一瞬:「下官明白了。」
「那本官就先告辭了。」
「太師慢走。」
滕府尹送別高俅之際似是不經意間埋怨:「哎,若是人人都能像太師一般勤勉便好,有些官表麵上忙碌,實際上什麽也沒做。」
高俅聞言莞爾:「滕府尹此言有理,我這就麵見官家。」
滕府尹望著高俅離去的背影沉思,剛剛太師的笑好可怕!他好像在不經意幹了見不得了的大事!
但這難不倒高俅,隨著水泥路遍布商道以及漕運的健全,運輸成本已大大降低。至於練鹽技術高俅則準備多時,他雖然是文科生,但練鹽這種基礎理論他還是知道的,比如在過濾礦鹽時加入木炭能除掉大部分有害雜質,當然,這鹽自是無法與後世相比,但卻比之前的粗鹽好上太多。
他當初讓林沖交給趙楷和趙構的便是細鹽與青白鹽。趙構這傢夥在太學裏弄了一個研究團隊,他們整天在研究如何飛天入海,在趙佶眼裏這算是不務正業,但高俅覺得這團隊很有發展前景!
咳!話說迴來,高俅讓趙構獻此技術並不顯突兀,畢竟他們已經搗鼓出不少稀奇古怪的玩意兒了,更何況沿海一帶的百姓也經常無意間就優化了練鹽技術。
至於實施此事則是由朝中支持趙楷的大臣提出。有貧民自然也有富戶,有吃不起鹽的自然也有想吃更好的鹽的。
高俅利用青白鹽和細鹽的高價流入來降低普通鹽的價格,尤其這普通鹽的味道比從前更甚。百姓不買私鹽了,私鹽販子自然也就發展不起來了。
在這套體係中還有一個最重要的點,那便是商鹽。若把鹽鐵司比作國企,那這些商販便是經銷商,官售畢竟不如這些商人靈活,官府向這些商販發放鹽引,這些商人便能將鹽運往大江南北。
可商販也要掙錢的,再往前便不提了,就說蔡京,蔡京極力推廣鹽鈔法,鹽鈔法本身沒什麽大問題,可蔡京為了牟利增加鈔券取鹽過程中的種種費用,又將鹽引分為長引短引,這套流程下來,商人沒賺錢,百姓也買不起鹽。
高俅決定採用趙開提出的鹽鈔法,商人納錢買鈔和交了稅錢後,直接向井戶買鹽出售,此法廢除了官府統購民鹽後再轉賣給商人的中介環節。
隻有商人掙錢了他們才會更加賣力,百姓也能吃上更便宜的鹽。
在計劃好一切後,高俅本以為最大的阻力會是趙佶,可沒想道趙佶說了句令他震驚的話!
「百姓以安平無事之時,有愁嘆抑配之苦,至棄產流徙,遂轉而為盜,莫之能禁,甚可憫也。」
沒錯,這是趙佶的原話!
彼時他還在西夏境內和李幹順互懟,高俅聽到這話後含淚多攻了兩州。
其實從頭到尾高俅都沒有直接參與此事,這是他刻意為之的結果。還是那句話,鹽鐵茶瓷的事,他不會碰一下的。
總之,接下來的一段時間是我大宋百姓最幸福的一段時間。因為鹽價降了,不僅鹽價降了,味道還更好了!不提海鹽和井鹽,就是礦鹽也不見苦澀!
百姓們幸福了,對朝廷的不滿也就減少了,趙佶看著報紙上百姓們對他的讚揚之詞越發自得,他深感自己是不可多得的明君。
其實這件事的順利推行還要感謝朝中大臣,滿朝文武也不全是蔡京之流。不過聰明的人也能看出就算鹽價降了稅收也不見少,薄利多銷的好處會隨著時間顯現出來。
如今海陸絲綢之路盡在大宋,我朝不僅與大理、吐蕃、迴鶻通商,還將茶鹽鐵瓷等物遠銷海外,再加上原遼地的稅收日益穩定增長……總之一個字,富!這也是趙佶能如此「大方」的原因。不過高俅不敢鬆懈,畢竟養軍隊花錢,各地還時不時發次大水。
高俅此次迴京也跟這有點關係。
自朝廷加大力度處置私鹽販子之後,他們的日子自是不好過,小商小販還好,那些規模龐大的私鹽販皆遭到官兵圍剿,朝廷對與鹽販勾結的鹽官也未姑息,這就是滕府尹如此焦頭爛額的原因。
不過這都不是重點,趙佶急召高俅迴京是因為山東境內爆發匪亂。山東幾路直至今日才升四府,那裏大大小小的湖泊眾多,是水匪與鹽販的聚集地帶。
曾經宋江領了一部分人招安,但絕對不是全部。此次朝廷的一係列舉措顯然將他們逼急了,再加上山東幾路水患齊發,那些水匪鹽販竟膽大包天的勾結起來擊毀官船,如今可沒外患,趙佶自是不能忍,他當即決定讓高俅領兵剿匪,高俅迴京後也顧不得其他事宜,當即投入此事。
今時不同往日,現在已經不是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時候了,他們不願做迴百姓,高俅也不會再手下留情。
此次來開封府便是調取一些東西,不過滕府尹好似抓到宣洩可一般對他訴苦。
「太尉,你知道那些商販為了逃鹽稅都是怎麽做的嗎?他們以鹹魚做餌,還有做成醬的,總之方法是千奇百怪!」
高俅輕笑:「這就是勞動人民的智慧啊!」
「什麽?」
「咳…沒什麽。滕府尹,那些鹽販隻要不形成規模,也不必一網打盡,畢竟總有些地方商隊和商船無法顧及。」
滕府尹沉默了一瞬:「下官明白了。」
「那本官就先告辭了。」
「太師慢走。」
滕府尹送別高俅之際似是不經意間埋怨:「哎,若是人人都能像太師一般勤勉便好,有些官表麵上忙碌,實際上什麽也沒做。」
高俅聞言莞爾:「滕府尹此言有理,我這就麵見官家。」
滕府尹望著高俅離去的背影沉思,剛剛太師的笑好可怕!他好像在不經意幹了見不得了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