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舒早上起得早,同她一起吃了早飯,秦大教她怎麽看顧那些小雞崽,待天氣再暖和些,白天就要把它們趕到果園裏去呆著。餵豬這等事當然不必柳舒來做,柳姑娘十指不沾陽春水的人,做飯也許可以,餵豬恐怕當真不行。
秦大推門進去,大黃和柳舒打成一片,在搖椅腿邊躺著,有仔雞要飛出去的,它就汪汪一聲,柳舒說是看家,實則躺在原處曬太陽,都未曾動過。
她瞧見秦大迴來,忙站起來,點了一遍,不曾有跑出去的,秦大正要進廚房,柳舒忽地出聲:「誒——秦恩人,你家那幾隻黑毛鴨呢?」
「秦恩人」,乃是她昨兒三思五想給琢磨出來的。叫「秦姑娘」恐怕說順嘴叫別人聽去,叫「秦公子」柳舒自個兒又不大樂意,若是直唿姓名,又太親近了些,反覆思量,她倒想出這麽個招來。
秦大聽得她如此稱唿,怔怔停步,少頃,「啊」一聲,忍不住笑。
「你怎麽這個叫法……那幾隻鴨子,夜裏不知道去哪裏野,不見了,估計是誰瞧見,給偷走了吧。不礙事,家裏的雞馬上也生蛋了。」
她說著,往廚房裏走,將廚房的窗推開,從裏麵看柳舒。
「柳姑娘,今天請你吃肉吧。」
柳舒饞她手藝,自然滿口答應,笑完了眼,又躺到搖椅上,數秦大門口那棵梅樹的葉。
迴鍋肉,因其用肉是曾經煮熟過的豬肉,迴鍋再炒一次而得名。
這是道家常菜,祭祖上墳之後常吃,千家千種法,各有不同,秦大家裏慣愛用的是三線肉,肥瘦相交,形成三條,最好是肥瘦加起來各半,算上皮,差不多一掌寬。
她那塊供品肉,是一掌見方的三線肉,前日已用大料、花椒、蔥薑煮過,不能熟透,七分恰好,邊煮要邊撇掉浮沫。若說要做來好吃,最好是剛煮好的時候,過一道冷水,將肉方變得外冷內熱,切起來順手。不過她已是庖廚老手,即便是涼透的肉,也不是什麽難事。
將這一掌見方的肉對切成兩半,然後一一切做一掌高,半掌長的薄片,肉不能厚,厚則不入味,也不能薄,薄則皮焦肉油,瘦的部分如同嚼柴。她切這個,全靠手感。
將肉切好,放入碗中,生火。柴火燃起來時,將蒜苗切成指長的小段,放在案板上備用。說這迴鍋肉,少不得豆豉豆瓣,那都是秦大用自己收上來的胡豆和豆子做的。豆瓣講究,胡豆沒黴好,做出來的豆瓣就不好吃,一年到頭就兩三個月合適,她緊趕慢趕做了些,如今還剩一小罐。
火慢慢燒起來,鍋裏熱出氣,迴鍋肉油不必多,秦大用豬油抹了層油花,見鍋裏油熱出煙,將迴鍋肉倒了進去。
油多就膩,迴鍋肉本就半肥半瘦,煸炒之中必定出油,倒比晾了好多日的舊豬油更香。
火不能大,大了就皮焦肉柴,浪費好肉,得用小火慢慢煸,瞧見白白的肥肉變透明,鍋裏出油,皮上打卷,大片寬肉變得好像個燈籠窩——酒樓裏管這叫「燈盞窩」,秦大是不管這些的,好吃就行,這樣的再熬,肉就壞了,略微打個捲兒,就得趕緊瀝掉油,起出來。
鍋裏油正熱著,再燒得燙些,抓一撮花椒,丟進去。
花椒得爆味兒,不能久炸,馬上丟進去,馬上加新東西,這樣才不會糊。加完花椒,秦大立刻將碗裏各一小勺的黑色豆豉、紅色豆瓣醬給倒進去。
這叫炒紅油,不炒也行,香味能出來,就是鹹,炒也不能炒糊,香氣出來就剛好,再炒,反而丟了醬料的香氣。
紅油好,下肉,翻炒兩三遍,把肉都入味,這時候再把切成段的蒜苗加進去,大火裏猛炒兩番,起鍋。
今日做的仍是甑子飯,她炒好迴鍋肉,把溫在小鍋裏的飯取出來,就叫柳舒來吃飯。
農家灶台大,一口大鍋,兩口小鍋,還有別的爐腔,能做不少東西,她尋思著下次吃點什麽。家裏多個人,好似吃飯都多了幾分勁。
柳舒在門外聞著味了,聽秦大喊,忙關上大門,跑進灶房外的小餐廳裏。
飯軟,肉香,一片肉她就了半碗飯,看得秦大傻愣愣,忙拿碗給她打了米湯,怕她噎著。
柳舒三兩口吞下,隻覺得舌頭上全是香氣,她甩甩腦袋,大出一口氣,看向秦大。
「秦恩人做飯真是美味,這絕非我餓極了的稱讚,倒不如說是因為飯菜太香,我才覺得餓極了。」
秦大還道是做鹹了,不合柳舒的胃口,她拿飯填味兒,聽她這樣誇,倒笑起來。
「合柳姑娘的口味就好,我不會什麽很厲害的菜,都隻是些農家做法。就像這肉,我家遇上沒合適菜的時候,包菜也能炒,還有用青菜曬的幹鹹菜也能拿來熬肉,青椒、蒜苔,若是真箇懶啊,加上豆瓣就能炒,不過味道差點。」
柳舒聽得入神,咋舌不已:「那便是這迴鍋肉就能吃上半個月了,不過總是這樣吃,大概會膩……秦恩人,我既要在這住上好一陣,總不能白吃白喝你的。」
她又夾了兩筷子蒜苗,這會兒倒慢慢嚼起來。
「我洗過那套衣服,你穿了麽?看了麽?」
秦大不明所以,略想想,便答:「我給收到櫃子裏了,你若是要,我待會兒給你找出來。」
柳舒喝一口米湯,道:「我倒是不需著,秦恩人啊秦恩人,那裏麵我給封進去好大一疊銀片,你怎麽就沒拿出來補貼家用呢?」
秦大推門進去,大黃和柳舒打成一片,在搖椅腿邊躺著,有仔雞要飛出去的,它就汪汪一聲,柳舒說是看家,實則躺在原處曬太陽,都未曾動過。
她瞧見秦大迴來,忙站起來,點了一遍,不曾有跑出去的,秦大正要進廚房,柳舒忽地出聲:「誒——秦恩人,你家那幾隻黑毛鴨呢?」
「秦恩人」,乃是她昨兒三思五想給琢磨出來的。叫「秦姑娘」恐怕說順嘴叫別人聽去,叫「秦公子」柳舒自個兒又不大樂意,若是直唿姓名,又太親近了些,反覆思量,她倒想出這麽個招來。
秦大聽得她如此稱唿,怔怔停步,少頃,「啊」一聲,忍不住笑。
「你怎麽這個叫法……那幾隻鴨子,夜裏不知道去哪裏野,不見了,估計是誰瞧見,給偷走了吧。不礙事,家裏的雞馬上也生蛋了。」
她說著,往廚房裏走,將廚房的窗推開,從裏麵看柳舒。
「柳姑娘,今天請你吃肉吧。」
柳舒饞她手藝,自然滿口答應,笑完了眼,又躺到搖椅上,數秦大門口那棵梅樹的葉。
迴鍋肉,因其用肉是曾經煮熟過的豬肉,迴鍋再炒一次而得名。
這是道家常菜,祭祖上墳之後常吃,千家千種法,各有不同,秦大家裏慣愛用的是三線肉,肥瘦相交,形成三條,最好是肥瘦加起來各半,算上皮,差不多一掌寬。
她那塊供品肉,是一掌見方的三線肉,前日已用大料、花椒、蔥薑煮過,不能熟透,七分恰好,邊煮要邊撇掉浮沫。若說要做來好吃,最好是剛煮好的時候,過一道冷水,將肉方變得外冷內熱,切起來順手。不過她已是庖廚老手,即便是涼透的肉,也不是什麽難事。
將這一掌見方的肉對切成兩半,然後一一切做一掌高,半掌長的薄片,肉不能厚,厚則不入味,也不能薄,薄則皮焦肉油,瘦的部分如同嚼柴。她切這個,全靠手感。
將肉切好,放入碗中,生火。柴火燃起來時,將蒜苗切成指長的小段,放在案板上備用。說這迴鍋肉,少不得豆豉豆瓣,那都是秦大用自己收上來的胡豆和豆子做的。豆瓣講究,胡豆沒黴好,做出來的豆瓣就不好吃,一年到頭就兩三個月合適,她緊趕慢趕做了些,如今還剩一小罐。
火慢慢燒起來,鍋裏熱出氣,迴鍋肉油不必多,秦大用豬油抹了層油花,見鍋裏油熱出煙,將迴鍋肉倒了進去。
油多就膩,迴鍋肉本就半肥半瘦,煸炒之中必定出油,倒比晾了好多日的舊豬油更香。
火不能大,大了就皮焦肉柴,浪費好肉,得用小火慢慢煸,瞧見白白的肥肉變透明,鍋裏出油,皮上打卷,大片寬肉變得好像個燈籠窩——酒樓裏管這叫「燈盞窩」,秦大是不管這些的,好吃就行,這樣的再熬,肉就壞了,略微打個捲兒,就得趕緊瀝掉油,起出來。
鍋裏油正熱著,再燒得燙些,抓一撮花椒,丟進去。
花椒得爆味兒,不能久炸,馬上丟進去,馬上加新東西,這樣才不會糊。加完花椒,秦大立刻將碗裏各一小勺的黑色豆豉、紅色豆瓣醬給倒進去。
這叫炒紅油,不炒也行,香味能出來,就是鹹,炒也不能炒糊,香氣出來就剛好,再炒,反而丟了醬料的香氣。
紅油好,下肉,翻炒兩三遍,把肉都入味,這時候再把切成段的蒜苗加進去,大火裏猛炒兩番,起鍋。
今日做的仍是甑子飯,她炒好迴鍋肉,把溫在小鍋裏的飯取出來,就叫柳舒來吃飯。
農家灶台大,一口大鍋,兩口小鍋,還有別的爐腔,能做不少東西,她尋思著下次吃點什麽。家裏多個人,好似吃飯都多了幾分勁。
柳舒在門外聞著味了,聽秦大喊,忙關上大門,跑進灶房外的小餐廳裏。
飯軟,肉香,一片肉她就了半碗飯,看得秦大傻愣愣,忙拿碗給她打了米湯,怕她噎著。
柳舒三兩口吞下,隻覺得舌頭上全是香氣,她甩甩腦袋,大出一口氣,看向秦大。
「秦恩人做飯真是美味,這絕非我餓極了的稱讚,倒不如說是因為飯菜太香,我才覺得餓極了。」
秦大還道是做鹹了,不合柳舒的胃口,她拿飯填味兒,聽她這樣誇,倒笑起來。
「合柳姑娘的口味就好,我不會什麽很厲害的菜,都隻是些農家做法。就像這肉,我家遇上沒合適菜的時候,包菜也能炒,還有用青菜曬的幹鹹菜也能拿來熬肉,青椒、蒜苔,若是真箇懶啊,加上豆瓣就能炒,不過味道差點。」
柳舒聽得入神,咋舌不已:「那便是這迴鍋肉就能吃上半個月了,不過總是這樣吃,大概會膩……秦恩人,我既要在這住上好一陣,總不能白吃白喝你的。」
她又夾了兩筷子蒜苗,這會兒倒慢慢嚼起來。
「我洗過那套衣服,你穿了麽?看了麽?」
秦大不明所以,略想想,便答:「我給收到櫃子裏了,你若是要,我待會兒給你找出來。」
柳舒喝一口米湯,道:「我倒是不需著,秦恩人啊秦恩人,那裏麵我給封進去好大一疊銀片,你怎麽就沒拿出來補貼家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