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幾日,倒也無趣,好在有廢太孫陪著,不至於太過無聊。期間也沒人過來,本以為駱賓王知道了太孫下落,應該常過來探視的,卻不見其蹤。
“會不會他認出我是假太子,生怒於我?”陳楓暗自揣測起來。
正盤算著,聽到院門傳來笑聲,別頭望去,卻是薛仲璋正與守衛交談。
想不到他竟然來探望了。
“數日不見,大人麵帶喜色,不知是什麽好消息?”陳楓拱手笑道。
薛仲璋指了指陳楓:“這件事倒與你有關?”
其見陳楓一頭霧水,又道:“自你那日上台露麵後,都督打著你太子名義招兵,真是應者如集,兩三萬的人馬很快便湊到十萬。前日兵發楚州(淮安),那楚州司馬竟率所轄三縣一同附應。簡直是兵不血刃,手到擒來,我義軍氣勢更壯矣!”
“哦?”陳楓眉頭一挑,隨即佯裝欣喜:“那豈不是說大都督揮軍北上,將勢如破竹?如此直逼洛陽,指日可待。這是大好事,大好事!”
其口中稱好,心裏卻不免嘀咕,可別弄巧成拙,萬一真遂了徐敬業的願,那豈不是自掘墳墓?
而薛仲璋聞言,神色卻黯淡下來,隻是歎了口氣。
陳楓見狀,心中一動,問道:“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大人現在又怏怏不樂,不知有何憂愁?”
薛仲璋強作歡顏,苦笑道:“倒不是為自己憂慮,隻是擔心都督將來前途。”
陳楓麵作不解之色,繼續道:“按如今事態發展,大都督舉義,天下響應,所到之處無不聞風而動,不日便可匡複大唐社稷,屆時都督立了不世之功,封官加爵,近在眼前啊。”
薛仲璋卻搖了搖頭,道:“你還小,有些事情還不懂。”
其想了想,心有不甘,便開始抱怨:“魏思溫原是諸王派過來的,自從拿下了楚州,他這兩日不斷向大都督進諂,鼓動都督繼續揮師北上。而博浪堂眾人仗著先前給都督的支持,也在要求他早日北上。可北上有何好呢?”
陳楓依舊露出不解,拱手道:“願聞其詳。”
“絳州(山西)刺史韓王元嘉、青州(濰坊)刺史霍王元軌、刑州(河北)刺史魯王靈夔、豫州(河南)刺史越王貞,他們皆是高祖和太宗的子嗣,坐鎮北方,底下還有一堆宗室子嗣散居河南河北諸地。
若大軍北上,到了他們的地盤,都督是國公也罷,大將軍也罷,哪有那些親王郡王位高權重?隻怕義軍立時就會人心渙散,盡附於人。人事兵權拱手讓人,大都督隻落得寄人籬下、仰人鼻息的結局。你說能不為都督憂慮麽?”
陳楓暗笑,這在自己預料之中。
徐敬業不願為他人作嫁衣裳,若繼續北上,結果可能就跟後世辛亥革命差不多,革命黨拋頭顱灑熱血,到最後卻被袁世凱摘了桃子。而這個薛仲璋怕也是所圖不小。若是不能在火中取栗,何必冒著身死族滅的風險,跟著造反?若是任由大軍北上,跟徐敬業的下場一樣,其將立於中低官員之中,平平無奇。
都是自私自利之人,看我怎麽給你們下套,坑死你們這些一丘之貉!
隻見陳楓點點頭,表示理解,隨後則問道:“那為何都督不向南打啊。”
“向南?”這下輪到薛仲璋作不解了,他是真不解:“向南打的話,豈不是南轅北轍?”
“薛大人為何如此悲觀?換個角度想,起碼是個聲東擊西啊。”
說著,陳楓還一臉壞笑。
看著其故作神秘,薛仲璋感覺他好像有破局之計,便急忙道:“哎呦,我的好太子,眼睜著大都督飛蛾撲火,薛某正急得束手無策,隻等著您指點迷津呢,您就別吊我胃口了。”
其握住陳楓雙手,竟撒起嬌來。
陳楓一陣惡寒,忙不動聲色地推開薛仲璋之手,道:“走,屋裏說。”
待兩人進屋坐下,薛仲璋便睜著大眼拭目以待。
誰想,陳楓卻轉而道:“隻望大都督將來成事後,我能考個功名,好光宗耀祖。”
等了他半天,卻顧左右而言他。薛仲璋一時氣短,埋怨道:“哎呦,我的太子,到那個時候了還考什麽科舉?都督不封你個親王,我第一個不答應!你快說快說,到底有何計策?”
“封我親王?能饒了我性命,都算我異想天開。”陳楓故作沉思,隨後又是一笑:“走,外麵說!”
這跟進跟出的,薛仲璋卻不樂意了,便麵露不悅道:“這進來出去的,你莫不是在耍我玩呢?”
陳楓聳聳肩,苦笑:“小子哪敢糊弄大人,實在是這裏沒有圖輿。”
便找了根樹枝,在院內泥地上畫了起來。
“大人請看,這裏是揚州,這是長江。”
隨著陳楓指來指去,薛仲璋則跟著連連點頭。
“這裏是金陵。這金陵可是個好地方。”陳楓便開始侃侃而談:
“金陵自從東晉世族衣冠南渡,到隋文帝滅陳,近三百年來,一直都是虎踞龍盤之地。”
“此處有江南富庶,人多地肥,物產豐饒,又據長江天塹,進可攻,退可守。是以三百年來王氣不散。”
“都督若是南下,出其不意,可一舉拿下長江對麵的潤州(鎮江),再順勢攻克金陵,則立不敗之地矣!”
“屆時進退自如,進則掠取明珠,退則割據江南。需知武後已年過六十,垂垂老矣……”
“而都督正值當打之年,就是熬也能熬死她!”薛仲璋越聽越是亢奮,竟不待陳楓說完,就開始搶答。
其顯然不想讓對方說下去,好當做他自己思考來的計策。
隻見薛仲璋滿臉豪氣,甚至有點亢奮道:
“自高祖創業成功至今,這天下不過承平一甲子。再往前推去,便是四百年亂世。天下英雄,你方唱罷我登場,皇帝輪流轉,是以人心一直浮動。
一旦都督過江攻下潤州,再占據金陵,即便進攻不利,也可退守。待熬死了老太婆,李武兩氏必起爭鋒,彼時朝野頓生大亂。兩虎相爭必有一傷,屆時都督得漁翁之利,再振臂一唿,率軍北伐,屆時坐擁天時地利人和,定鼎中原,易如反掌!”
“啪啪啪。”陳楓鼓起掌來,又麵作欽佩之色,讚道:“小子隻想得到眼前,而大人竟看得更遠,真是自愧不如。”
薛仲璋卻拍了拍陳楓肩膀,安慰道:“別灰心,你已足夠聰明,隻是年齡尚小,缺乏經驗,才做不到高瞻遠矚而已。”
陳楓便拱手行禮:“小子需向大人學習,還望大人今後多多指點。”
薛仲璋作出雲淡風輕模樣,隻是擺了擺手,隨後問道:“對了,你剛才說有心科舉?”
“正是,小子希望能舉業有成,隻是苦於現在無書可讀,隻能荒廢光陰。”
“行吧,我給你找些書來。不過,今日之事,你需守口如瓶。有些事情,不能對外人道也,包括大都督。”
“嘿嘿,他這是怕我搶他獻計的功勞,跟我交換利益了。我下套,你背鍋。我就是有九條命,也不會對其他人透露計策乃我所出,更不用說對徐敬業說了。”陳楓心中暗笑,麵上隻作恭敬,道:“謹遵大人之命。”
見這小子還算聽話,薛仲璋心中難免有點不好意思,畢竟將他的計策據為己有了,便又提醒道:“你閑著沒事,照顧那小孩幹嘛?豈不知多做多錯的道理?”
原來陳楓央求大都督送幾套小兒冬衣過來的事情,已被薛仲璋知道了。
陳楓隻作苦笑:“這小孩跟我一樣孤苦伶仃,我看著於心不忍。”
薛仲璋做出恨鐵不成鋼的姿態,責備道:“婦人之仁!算了算了,你好自為之,愛怎樣怎樣吧。”隨後便背起手,走出院去。
走在路上,薛仲璋又尋思了一遍,暗暗點頭,最後則心道:“這小子卻不知如今潤州刺史李思文,乃大都督親叔父。侄子起事,做叔父的能不支持?這樣將來他還能混個王爺的爵位。而潤州唾手可得,趁勢便可占據金陵。”
思來想去,更覺此計可行,薛仲璋便急著尋找徐敬業獻計去了。
走在路上誌得意滿,仿佛江山盡在腳下,不由虎虎生風。
“舅父啊舅父,你曆來瞧不上我,待我搏得從龍之功,討個王公爵位,看你還有沒有話說!”
院內,陳楓嚼著一片樹葉,也將剛才過程細細捋了一遍,最後心道:“從徐敬業改姓就可得知,這家夥早有不臣之心!一旦南下,世人皆知其妄圖王氣,不僅得不到百姓支持,就連那些宗親世家也會拋棄他,畢竟他們已深居高位,給徐敬業打工,沒什麽盼頭。此計成矣!”
“你們殺我義父,我殺你們全家全族!”
“對了,這博浪堂,又是什麽來頭?”
“會不會他認出我是假太子,生怒於我?”陳楓暗自揣測起來。
正盤算著,聽到院門傳來笑聲,別頭望去,卻是薛仲璋正與守衛交談。
想不到他竟然來探望了。
“數日不見,大人麵帶喜色,不知是什麽好消息?”陳楓拱手笑道。
薛仲璋指了指陳楓:“這件事倒與你有關?”
其見陳楓一頭霧水,又道:“自你那日上台露麵後,都督打著你太子名義招兵,真是應者如集,兩三萬的人馬很快便湊到十萬。前日兵發楚州(淮安),那楚州司馬竟率所轄三縣一同附應。簡直是兵不血刃,手到擒來,我義軍氣勢更壯矣!”
“哦?”陳楓眉頭一挑,隨即佯裝欣喜:“那豈不是說大都督揮軍北上,將勢如破竹?如此直逼洛陽,指日可待。這是大好事,大好事!”
其口中稱好,心裏卻不免嘀咕,可別弄巧成拙,萬一真遂了徐敬業的願,那豈不是自掘墳墓?
而薛仲璋聞言,神色卻黯淡下來,隻是歎了口氣。
陳楓見狀,心中一動,問道:“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大人現在又怏怏不樂,不知有何憂愁?”
薛仲璋強作歡顏,苦笑道:“倒不是為自己憂慮,隻是擔心都督將來前途。”
陳楓麵作不解之色,繼續道:“按如今事態發展,大都督舉義,天下響應,所到之處無不聞風而動,不日便可匡複大唐社稷,屆時都督立了不世之功,封官加爵,近在眼前啊。”
薛仲璋卻搖了搖頭,道:“你還小,有些事情還不懂。”
其想了想,心有不甘,便開始抱怨:“魏思溫原是諸王派過來的,自從拿下了楚州,他這兩日不斷向大都督進諂,鼓動都督繼續揮師北上。而博浪堂眾人仗著先前給都督的支持,也在要求他早日北上。可北上有何好呢?”
陳楓依舊露出不解,拱手道:“願聞其詳。”
“絳州(山西)刺史韓王元嘉、青州(濰坊)刺史霍王元軌、刑州(河北)刺史魯王靈夔、豫州(河南)刺史越王貞,他們皆是高祖和太宗的子嗣,坐鎮北方,底下還有一堆宗室子嗣散居河南河北諸地。
若大軍北上,到了他們的地盤,都督是國公也罷,大將軍也罷,哪有那些親王郡王位高權重?隻怕義軍立時就會人心渙散,盡附於人。人事兵權拱手讓人,大都督隻落得寄人籬下、仰人鼻息的結局。你說能不為都督憂慮麽?”
陳楓暗笑,這在自己預料之中。
徐敬業不願為他人作嫁衣裳,若繼續北上,結果可能就跟後世辛亥革命差不多,革命黨拋頭顱灑熱血,到最後卻被袁世凱摘了桃子。而這個薛仲璋怕也是所圖不小。若是不能在火中取栗,何必冒著身死族滅的風險,跟著造反?若是任由大軍北上,跟徐敬業的下場一樣,其將立於中低官員之中,平平無奇。
都是自私自利之人,看我怎麽給你們下套,坑死你們這些一丘之貉!
隻見陳楓點點頭,表示理解,隨後則問道:“那為何都督不向南打啊。”
“向南?”這下輪到薛仲璋作不解了,他是真不解:“向南打的話,豈不是南轅北轍?”
“薛大人為何如此悲觀?換個角度想,起碼是個聲東擊西啊。”
說著,陳楓還一臉壞笑。
看著其故作神秘,薛仲璋感覺他好像有破局之計,便急忙道:“哎呦,我的好太子,眼睜著大都督飛蛾撲火,薛某正急得束手無策,隻等著您指點迷津呢,您就別吊我胃口了。”
其握住陳楓雙手,竟撒起嬌來。
陳楓一陣惡寒,忙不動聲色地推開薛仲璋之手,道:“走,屋裏說。”
待兩人進屋坐下,薛仲璋便睜著大眼拭目以待。
誰想,陳楓卻轉而道:“隻望大都督將來成事後,我能考個功名,好光宗耀祖。”
等了他半天,卻顧左右而言他。薛仲璋一時氣短,埋怨道:“哎呦,我的太子,到那個時候了還考什麽科舉?都督不封你個親王,我第一個不答應!你快說快說,到底有何計策?”
“封我親王?能饒了我性命,都算我異想天開。”陳楓故作沉思,隨後又是一笑:“走,外麵說!”
這跟進跟出的,薛仲璋卻不樂意了,便麵露不悅道:“這進來出去的,你莫不是在耍我玩呢?”
陳楓聳聳肩,苦笑:“小子哪敢糊弄大人,實在是這裏沒有圖輿。”
便找了根樹枝,在院內泥地上畫了起來。
“大人請看,這裏是揚州,這是長江。”
隨著陳楓指來指去,薛仲璋則跟著連連點頭。
“這裏是金陵。這金陵可是個好地方。”陳楓便開始侃侃而談:
“金陵自從東晉世族衣冠南渡,到隋文帝滅陳,近三百年來,一直都是虎踞龍盤之地。”
“此處有江南富庶,人多地肥,物產豐饒,又據長江天塹,進可攻,退可守。是以三百年來王氣不散。”
“都督若是南下,出其不意,可一舉拿下長江對麵的潤州(鎮江),再順勢攻克金陵,則立不敗之地矣!”
“屆時進退自如,進則掠取明珠,退則割據江南。需知武後已年過六十,垂垂老矣……”
“而都督正值當打之年,就是熬也能熬死她!”薛仲璋越聽越是亢奮,竟不待陳楓說完,就開始搶答。
其顯然不想讓對方說下去,好當做他自己思考來的計策。
隻見薛仲璋滿臉豪氣,甚至有點亢奮道:
“自高祖創業成功至今,這天下不過承平一甲子。再往前推去,便是四百年亂世。天下英雄,你方唱罷我登場,皇帝輪流轉,是以人心一直浮動。
一旦都督過江攻下潤州,再占據金陵,即便進攻不利,也可退守。待熬死了老太婆,李武兩氏必起爭鋒,彼時朝野頓生大亂。兩虎相爭必有一傷,屆時都督得漁翁之利,再振臂一唿,率軍北伐,屆時坐擁天時地利人和,定鼎中原,易如反掌!”
“啪啪啪。”陳楓鼓起掌來,又麵作欽佩之色,讚道:“小子隻想得到眼前,而大人竟看得更遠,真是自愧不如。”
薛仲璋卻拍了拍陳楓肩膀,安慰道:“別灰心,你已足夠聰明,隻是年齡尚小,缺乏經驗,才做不到高瞻遠矚而已。”
陳楓便拱手行禮:“小子需向大人學習,還望大人今後多多指點。”
薛仲璋作出雲淡風輕模樣,隻是擺了擺手,隨後問道:“對了,你剛才說有心科舉?”
“正是,小子希望能舉業有成,隻是苦於現在無書可讀,隻能荒廢光陰。”
“行吧,我給你找些書來。不過,今日之事,你需守口如瓶。有些事情,不能對外人道也,包括大都督。”
“嘿嘿,他這是怕我搶他獻計的功勞,跟我交換利益了。我下套,你背鍋。我就是有九條命,也不會對其他人透露計策乃我所出,更不用說對徐敬業說了。”陳楓心中暗笑,麵上隻作恭敬,道:“謹遵大人之命。”
見這小子還算聽話,薛仲璋心中難免有點不好意思,畢竟將他的計策據為己有了,便又提醒道:“你閑著沒事,照顧那小孩幹嘛?豈不知多做多錯的道理?”
原來陳楓央求大都督送幾套小兒冬衣過來的事情,已被薛仲璋知道了。
陳楓隻作苦笑:“這小孩跟我一樣孤苦伶仃,我看著於心不忍。”
薛仲璋做出恨鐵不成鋼的姿態,責備道:“婦人之仁!算了算了,你好自為之,愛怎樣怎樣吧。”隨後便背起手,走出院去。
走在路上,薛仲璋又尋思了一遍,暗暗點頭,最後則心道:“這小子卻不知如今潤州刺史李思文,乃大都督親叔父。侄子起事,做叔父的能不支持?這樣將來他還能混個王爺的爵位。而潤州唾手可得,趁勢便可占據金陵。”
思來想去,更覺此計可行,薛仲璋便急著尋找徐敬業獻計去了。
走在路上誌得意滿,仿佛江山盡在腳下,不由虎虎生風。
“舅父啊舅父,你曆來瞧不上我,待我搏得從龍之功,討個王公爵位,看你還有沒有話說!”
院內,陳楓嚼著一片樹葉,也將剛才過程細細捋了一遍,最後心道:“從徐敬業改姓就可得知,這家夥早有不臣之心!一旦南下,世人皆知其妄圖王氣,不僅得不到百姓支持,就連那些宗親世家也會拋棄他,畢竟他們已深居高位,給徐敬業打工,沒什麽盼頭。此計成矣!”
“你們殺我義父,我殺你們全家全族!”
“對了,這博浪堂,又是什麽來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