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大約形成於四十五億年前,比藍星晚了近一億年左右。當太陽係進入目前的布局時,火星是在引力吸引旋轉的氣體和塵埃進入時形成的,成為距離太陽第四顆行星。火星的大小約為藍星的一半,與其他類地行星一樣,它有一個中心核心、岩石地幔和固體地殼。
火星是太陽係中距離太陽第四遠的行星,屬於類地行星,也是距藍星最近的一顆行星。火星距離藍星最近時僅有0.55億千米,最遠時有4億千米。火星的平均直徑為6794千米,大約為藍星直徑的一半。表麵積約為1.45億平方千米,僅相當於藍星上陸地的表麵積。體積約為1630億立方千米,大約是藍星體積的百分之十五。質量6.42x1023千克,僅為藍星的百分之十。火星平均密度為3.93克\/立方厘米,與藍星內部地幔的平均密度相似,是類地行星中密度最小的。火星上的引力場比藍星弱,表麵的重力加速度為3.72米\/秒2,大約是藍星的百分之三十八。除了南北兩極的白色冰蓋,整個星球都被紅黃色的沙丘和礫石所覆蓋,屬於一顆沙漠行星。火星的大氣很稀薄,成分主要是二氧化碳、氮氣和氬氣,還有微量一氧化碳、水蒸汽和臭氧等,氧氣含量極低。因為大氣稀薄,所以平均氣壓僅為5.6毫帕,約為藍星的千分之一。火星上的溫度變化範圍為27c(300k)到-138c(145k),全球表麵年平均氣溫-63c(210k)。火星的磁場較藍星弱,表麵的引力為3.693米\/秒2。火星的最高亮度可達-2.9等,在八大行星中僅比木星、金星暗,因此在藍星上晴朗的夜空中肉眼可見。
火星的軌道和太陽係的所有其他行星一樣是橢圓形的,但它的軌道形狀明顯比藍星扁。衡量一個橢圓形狀的參數是偏心率,正圓的偏心率是0,偏心率越大,橢圓的形狀越扁。藍星軌道的偏心率是0.0167,而火星軌道的偏心率是0.0934,在太陽係八大行星裏排名第二(軌道最扁的是水星,偏心率達到0.2056)。它在近日點和遠日點與太陽的距離,差異可以達到4250萬㎞,而火星與藍星之間的最小距離才隻有5570萬㎞。[18]
火星在軌道上的運行速度比藍星慢,藍星的前進速度平均29.78㎞\/s,最快30.29㎞\/s,而火星的前進速度是24.07㎞\/s,最快26.50㎞\/s。這顆行星的公轉周期(恆星年)是686.98個藍星日;火星兩次經過它自己的“春分點”,也就是火星軌道平麵與火星赤道麵升交點的時間間隔是686.973個藍星日,這是火星上的“迴歸年”。每779.94天,火星-藍星-太陽三者之間的位置重現一次,這是火星的“會合周期”。
從藍星軌道到火星軌道之間的距離,與更遠的木星軌道相比,相差將近10倍。火星是距離藍星最近的外行星,但並不是太陽係裏離藍星最近的行星。火星與藍星軌道半徑的差距,大約是金星的1.89倍。單從軌道形狀、軌道距離和行星大小來說,金星與藍星更為接近。火星的自轉與藍星相似。
火星有兩個衛星:火衛一和火衛二,火衛一(phobos)呈土豆形狀,它是火星的兩顆衛星中較大也是離火星較近的一顆。火衛二(deimos)較小而且是靠外側的一顆衛星。兩顆衛星的形狀不規則。我們在太空中完全能夠看到這兩顆衛星的樣子。而且在釋放第三顆衛星的時候還與火衛一擦肩而過,它那巨大的身形從飛船頭頂飛過,距離飛船僅一公裏,火衛一猙獰的模樣看得我們全身冒冷汗。如果被這個撞到,那肯定是船毀人亡的結局。
火星並不被華夏古人們看好,因為古人們發現它呈現紅色,措意才會管它叫熒惑,取“熒熒火光,離離亂惑。”之意。象征著災禍之源,自然不是什麽好寓意。
晉代誌怪小說《搜神記》還記載了一個故事,三國時期,火星(熒惑)還曾幻化成人來到世間,並預言三國終歸司馬氏。
在華夏古代,還有一個叫“熒惑守心”的天文現象,被看做災禍的預兆,比如《漢書》中就記載了“王莽篡漢”之前的一次“熒惑守心”。
在西方,則將火星看做戰神。比如火星的英文名稱mars,就是古羅馬神話中的戰神馬爾斯,對應希臘神話中的阿瑞斯。他也被視為春天之神,英文中三月的單詞march,就馬爾斯一詞。
火星離地球更近,易被觀察到,但從藍星上看,火星的運轉實在奇怪。它公轉周期是687天,相當於藍星的一年多近兩年的時間,兩星時遠時近,平均780天相會一次(有時是764天,有時是804天)。
火星的公轉軌道與藍星不一樣,藍星更接近圓形,火星則相對橢圓。所以藍星人看到的火星,354天與太陽同方向運行,72天逆行,然後又是354天順行。在逆行過程中,會出現“熒惑守心”“火星衝日”等現象。
火星與藍星一樣,都在太陽係生命宜居帶上,從理論上說,金星、火星、藍星都可能孕育出生命。但根據二十一世紀二十二世紀的藍星各個國家探測發現,藍星曆41億年前,一顆小行星正撞上火星,將其外殼直接撞碎,內核中氧化鐵等噴發到表麵,使它變成紅色。
撞擊後,火星內核變冷,磁場隨之消失,以致難以吸附大氣層。火星上原本豐富的水源漸消失,目前主要以冰的形式,保存在兩極。看過米國大片《火星救援》的人都知道,火星上常年沙塵暴,一刮就是幾個月,不太可能存在生命。火星風速可達180米\/秒,遠超地球上最大風速60米\/秒,但氣壓不足地球的1%,不可能出現《火星救援》中,火箭被大風吹倒的情況。
因顏色赤紅,古代東西方對火星均不抱好感。西方人稱它是戰神,主殺戮,東方人則將它視為“災星”。然而,自伽利略後,西方人對火星的興趣與日俱增,而東方人對它的興趣反而降低了。其中幽微,值得鉤沉。
華夏的古人們原本對顏色可怕、忽遠忽近的火星就沒什麽好感,見它“突然”出現在天空的其他領域,自然心生恐懼。稱它為“其行無常,司無道之國”,《史記》中說:“熒惑為孛,外則理兵,內則理政。故曰‘雖有明天子,必視熒惑所在’。”
其中“熒惑守心”,即火星停留在心宿中,尤其讓古人不爽,被認為是“大人去政,主去其宮”的惡兆。這種情況大概每80年發生一次,此外,每40年會出現一次類似“熒惑守心”的現象,恰好契合了古代農耕社會超大饑荒的發生概率。
傳統農耕生產效率低,饑荒年年有,每10多年會發生一次大饑荒(清朝中期以後,因人口增長過快,每七八年便會發生一次),超大饑荒的頻度則為每40至50年一次。造成超大饑荒的原因很多,如火災、水災、地質災害、瘟疫、戰爭等,很難歸因。於是古人們便把髒水潑在火星的頭上,簡單方便,且沒人喊冤。
所以,華夏的古人直稱火星為熒惑星。
(未完待續)
注:本章數據源自網絡。如有侵權,申請刪除。
火星是太陽係中距離太陽第四遠的行星,屬於類地行星,也是距藍星最近的一顆行星。火星距離藍星最近時僅有0.55億千米,最遠時有4億千米。火星的平均直徑為6794千米,大約為藍星直徑的一半。表麵積約為1.45億平方千米,僅相當於藍星上陸地的表麵積。體積約為1630億立方千米,大約是藍星體積的百分之十五。質量6.42x1023千克,僅為藍星的百分之十。火星平均密度為3.93克\/立方厘米,與藍星內部地幔的平均密度相似,是類地行星中密度最小的。火星上的引力場比藍星弱,表麵的重力加速度為3.72米\/秒2,大約是藍星的百分之三十八。除了南北兩極的白色冰蓋,整個星球都被紅黃色的沙丘和礫石所覆蓋,屬於一顆沙漠行星。火星的大氣很稀薄,成分主要是二氧化碳、氮氣和氬氣,還有微量一氧化碳、水蒸汽和臭氧等,氧氣含量極低。因為大氣稀薄,所以平均氣壓僅為5.6毫帕,約為藍星的千分之一。火星上的溫度變化範圍為27c(300k)到-138c(145k),全球表麵年平均氣溫-63c(210k)。火星的磁場較藍星弱,表麵的引力為3.693米\/秒2。火星的最高亮度可達-2.9等,在八大行星中僅比木星、金星暗,因此在藍星上晴朗的夜空中肉眼可見。
火星的軌道和太陽係的所有其他行星一樣是橢圓形的,但它的軌道形狀明顯比藍星扁。衡量一個橢圓形狀的參數是偏心率,正圓的偏心率是0,偏心率越大,橢圓的形狀越扁。藍星軌道的偏心率是0.0167,而火星軌道的偏心率是0.0934,在太陽係八大行星裏排名第二(軌道最扁的是水星,偏心率達到0.2056)。它在近日點和遠日點與太陽的距離,差異可以達到4250萬㎞,而火星與藍星之間的最小距離才隻有5570萬㎞。[18]
火星在軌道上的運行速度比藍星慢,藍星的前進速度平均29.78㎞\/s,最快30.29㎞\/s,而火星的前進速度是24.07㎞\/s,最快26.50㎞\/s。這顆行星的公轉周期(恆星年)是686.98個藍星日;火星兩次經過它自己的“春分點”,也就是火星軌道平麵與火星赤道麵升交點的時間間隔是686.973個藍星日,這是火星上的“迴歸年”。每779.94天,火星-藍星-太陽三者之間的位置重現一次,這是火星的“會合周期”。
從藍星軌道到火星軌道之間的距離,與更遠的木星軌道相比,相差將近10倍。火星是距離藍星最近的外行星,但並不是太陽係裏離藍星最近的行星。火星與藍星軌道半徑的差距,大約是金星的1.89倍。單從軌道形狀、軌道距離和行星大小來說,金星與藍星更為接近。火星的自轉與藍星相似。
火星有兩個衛星:火衛一和火衛二,火衛一(phobos)呈土豆形狀,它是火星的兩顆衛星中較大也是離火星較近的一顆。火衛二(deimos)較小而且是靠外側的一顆衛星。兩顆衛星的形狀不規則。我們在太空中完全能夠看到這兩顆衛星的樣子。而且在釋放第三顆衛星的時候還與火衛一擦肩而過,它那巨大的身形從飛船頭頂飛過,距離飛船僅一公裏,火衛一猙獰的模樣看得我們全身冒冷汗。如果被這個撞到,那肯定是船毀人亡的結局。
火星並不被華夏古人們看好,因為古人們發現它呈現紅色,措意才會管它叫熒惑,取“熒熒火光,離離亂惑。”之意。象征著災禍之源,自然不是什麽好寓意。
晉代誌怪小說《搜神記》還記載了一個故事,三國時期,火星(熒惑)還曾幻化成人來到世間,並預言三國終歸司馬氏。
在華夏古代,還有一個叫“熒惑守心”的天文現象,被看做災禍的預兆,比如《漢書》中就記載了“王莽篡漢”之前的一次“熒惑守心”。
在西方,則將火星看做戰神。比如火星的英文名稱mars,就是古羅馬神話中的戰神馬爾斯,對應希臘神話中的阿瑞斯。他也被視為春天之神,英文中三月的單詞march,就馬爾斯一詞。
火星離地球更近,易被觀察到,但從藍星上看,火星的運轉實在奇怪。它公轉周期是687天,相當於藍星的一年多近兩年的時間,兩星時遠時近,平均780天相會一次(有時是764天,有時是804天)。
火星的公轉軌道與藍星不一樣,藍星更接近圓形,火星則相對橢圓。所以藍星人看到的火星,354天與太陽同方向運行,72天逆行,然後又是354天順行。在逆行過程中,會出現“熒惑守心”“火星衝日”等現象。
火星與藍星一樣,都在太陽係生命宜居帶上,從理論上說,金星、火星、藍星都可能孕育出生命。但根據二十一世紀二十二世紀的藍星各個國家探測發現,藍星曆41億年前,一顆小行星正撞上火星,將其外殼直接撞碎,內核中氧化鐵等噴發到表麵,使它變成紅色。
撞擊後,火星內核變冷,磁場隨之消失,以致難以吸附大氣層。火星上原本豐富的水源漸消失,目前主要以冰的形式,保存在兩極。看過米國大片《火星救援》的人都知道,火星上常年沙塵暴,一刮就是幾個月,不太可能存在生命。火星風速可達180米\/秒,遠超地球上最大風速60米\/秒,但氣壓不足地球的1%,不可能出現《火星救援》中,火箭被大風吹倒的情況。
因顏色赤紅,古代東西方對火星均不抱好感。西方人稱它是戰神,主殺戮,東方人則將它視為“災星”。然而,自伽利略後,西方人對火星的興趣與日俱增,而東方人對它的興趣反而降低了。其中幽微,值得鉤沉。
華夏的古人們原本對顏色可怕、忽遠忽近的火星就沒什麽好感,見它“突然”出現在天空的其他領域,自然心生恐懼。稱它為“其行無常,司無道之國”,《史記》中說:“熒惑為孛,外則理兵,內則理政。故曰‘雖有明天子,必視熒惑所在’。”
其中“熒惑守心”,即火星停留在心宿中,尤其讓古人不爽,被認為是“大人去政,主去其宮”的惡兆。這種情況大概每80年發生一次,此外,每40年會出現一次類似“熒惑守心”的現象,恰好契合了古代農耕社會超大饑荒的發生概率。
傳統農耕生產效率低,饑荒年年有,每10多年會發生一次大饑荒(清朝中期以後,因人口增長過快,每七八年便會發生一次),超大饑荒的頻度則為每40至50年一次。造成超大饑荒的原因很多,如火災、水災、地質災害、瘟疫、戰爭等,很難歸因。於是古人們便把髒水潑在火星的頭上,簡單方便,且沒人喊冤。
所以,華夏的古人直稱火星為熒惑星。
(未完待續)
注:本章數據源自網絡。如有侵權,申請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