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不要說在美國了,就釋放到我家這麽一個活寶,估計也很難以能夠過得舒服。因為我們新的一代有我們自己的生活方式,至少我是離不開電腦的,我們講求快、準確、精密、要所有的事情都有效率,沒有時間的時候就不吃飯,心情好的時候就吃很多,高興的時候連著通宵,不高興的時候連睡幾天我想,連媽媽都很難以適應吧,剛何況感覺上他還是我們的爺爺。
再加上語言不通和文化差異
感覺真的像老人教孩子的順口溜,出門碰到人咬狗,怎一個混亂了得
說實話,不能夠怪兒媳婦,我也喜歡自己麵對電腦做自己的事情,大概但凡是創作型的人都是會有第九百零三章習慣一點緊張和焦慮的吧,生活好一點的時候就不怎麽看得出來,當壓力變大的時候就會變得越來越焦急越來越緊張越來越煩躁。兒媳婦是在家寫作的作家,天天麵對一言不發的公公,語言不通,習慣不一樣,連教育孫子的方式也不一樣……估計有的時候心靈裏也會在想這是我的兒子!!怎麽教不用你來告訴我。總之,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就算是一開始就能住在一起也未必就能生活的融洽,更何況是結婚7年突然出現的……也算是暗合了美國人的七年之癢,在這樣一個生活,事業,家庭都達到了麻煩的頂峰的時候出現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片中吃飯的那一段也是堪稱經典,公公做公公的媳婦做媳婦的,做好以後眼看著擺了滿滿一桌,因為西餐時一人一個盤子加上中餐中間的飯菜……大家愛互相夾菜好像有仇一樣,後來又開始說話,媳婦講英語的時候兒子也講英語,公公講漢語的時候兒子也講漢語,因為互相通不懂,當麵講一些敏感話題也可以。於是麵對兩種不同內容第九百零三章習慣的不同語言兒子迅速崩潰……果然飯桌文化是一種很重要的交流方式啊…並且霸占了飯桌的文化才能霸占整個家庭。不過我看雖然生活在受氣和寂寞當中,老先生自有他的養生之道,並不是很痛苦,也許在那樣融會貫通了中華文化的血液中也沒有什麽不是可以解決的。對於兒媳婦,中國的尚且可能讓人難以接受嚴重的弄的家庭分崩離析,更何況是一個外國兒媳婦。老先生應該是有心理準備的。偶爾關心一下兒媳婦為什麽隻吃青菜的問題,在中國來說也不能說是侵犯個人**……純粹的關心小輩而已。
雖然,兒子還是吃著中國飯說著中國話,但是孫子已經徹徹底底的融入美國的生活裏麵去了,這是在說不上什麽對錯……本來世界就是在朝著一個方向發展。現在的中國新一代也和美國新一代差的不多,問題是真的有必要把文化的傳統傳承搞得那麽重要嗎?要求自己像猶太民族一樣,即便沒有國家也要維持民族的傳統。但是中國現在連生活在自己土地上的人都已經拋棄了這些……又能怎麽要求我們的下一代???維持自己中國的根,不是要在離開的自己的國土以後才做的事情!!!
再說生活的壓力
誰不是呢?
想要讓別人為你著想,基本上就是扯淡,大家誰沒有壓力啊!你有!我也有啊!你心情不好!我心情也不好啊!在這樣的時候就沒有辦法談什麽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去思考問題的了,站過去,是大家都會的。但是最後問題能不能解決呢?痛苦要落到自己身上還是一樣的痛苦,站在你的位置上的人是不會承受的。所以最後還是要靠自己……對以,歸根結底。人人也都是為了自己活在這個世界上的。那些可以號稱為了別人活著的人,是在滿足自己的內心。因為別人需要什麽,你永遠不會真正知道的。
再說,老爺子發出了這樣的感慨,我這一輩子,對不起你媽媽隻對得起你一個人。是啊,在當時,不管是誰也會去保護自己的孩子。但是事後呢?孩子會忘記,孩子還有孩子的生活,那麽自己呢?應該擺在一個什麽樣的位置?當然。我是希望他們能夠有自己的人生目標,不是為了報答父母的恩情長大,為了養育孩子而老去……當一切結束了,總要有點什麽是屬於自己的……很可惜,這樣想的人太少了,就連我的同齡人都是……沒有什麽應不應該我們的生活不是本來就是這樣的嘛?他們說道。不讓他們操心他們又能幹什麽?他們能幹很多事情,隻不過習慣了以前的生活,沒有給自己一個機會。中國有很多人是屬手推車星座的,一輩子都有人推著他,沒有人推的時候就突然不知道自己該往哪裏走趕去幹什麽……我覺得這樣的人很可悲,但是又沒有辦法責備他們。
大概在這個殘酷的社會,老爺子也就隻能靠自己心裏的武學之道來慰藉自己冰冷的心了
最怕的不是你是錯的或者別人不承認你是錯的
最怕的是
你知道大家都沒有錯
卻還必須要辛苦拚命的作對
這就是生活給我們的罪難解的謎題
最後的時候,在監獄裏兒子摟著爸爸哭,”背井離鄉這麽多年,從念書到艱苦奮鬥,不就是為了有一天能夠把您接過來一起生活~~“的確,我們有的時候的確是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麽……不知道自己真的要什麽……知道的,最後又不知道真的能到達自己想要的東西……
我們是想著這個目標進發了,但是能不能到達……就……
盡人事就好曉生質問美國妻子,父親愛我和我愛父親已經構成我生命中的一部分,為何你不能理解?天真的曉生同誌,你的出場表現,從最初的努力撮合,到最後的妥協退讓於現實就說明了你太天真,以為自己有彌合這巨大文化鴻溝的神力,待發覺現實殘酷時卻閉上眼睛讓現實來安排你的選擇。我們不應苛責這些海外奮鬥的華裔才俊們。他們在拚殺中已肩負太多的責任重擔,麵臨被現實惡作劇地擺弄要求做出那“經典”的幾難選擇——落水的妻子、孩子、老母(或老父),你先救哪一個?——他們閉眼抓鬮式的選擇可以理解。
我於此並無惡意針對這一群體來進行菲薄,我隻是想說。是現實惡作劇的擺弄還是自己當初的選擇而致如今的困境呢?我從來不認為兩個有巨大文化差異的人(普通人)可以幸福的相安無事於一個家庭,若現實中有,那也是其中之一必定被同化為同一文化中人了。《新結婚時代》裏有一句經典的老媽對女兒說的台詞:“他娶了你,就娶了你全部社會關係的總和;你嫁給他,就嫁給他全部社會關係的總和!”這也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門當戶對”的重新詮釋。婚姻是兩個人的事麽?是兩個人的事。僅僅是兩個人的事麽?不僅僅是。兩棵樹上的葉子相遇了,就可以瀟灑地棄樹而去,毫無瓜葛地重立門戶生根發芽為新的一棵樹麽?估計難。難到會忘了根在何處。所以與其去麵對那幾難的選擇,不如原初就慎重地選擇。文化鴻溝不是不可以跨越和彌合,隻是若其背後深藏了家庭與個體的矛盾時,就非天生神力即可解除那般簡單了。
二孝道的永恆思索
場景一,曉生在獄中抱著父親痛哭,困惑地道出自己的心聲:奮鬥那麽多年不就是希望有個家庭,然後接您來享幾年清福,為什麽就那麽難呢?
場景二。陳太太跌坐在石階上痛哭:人老了沒用了,遭人嫌,一大把年紀了還受年輕人擺弄。我們就那麽為老不尊?
場景三,人可共患難,不可共安樂,想不到在你我父子身上應驗。想當年國內多少苦難的日子我們都相親相愛的一起過來了,現在到了美國,物質生活那麽好,卻無法共處。
《推手》給我們擺出的不僅是文化鴻溝的分歧,更嚴峻的是對何謂孝道的反思。幾千年前的人們就已經對此作出了探討,論語“為政篇”中有“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我們對父母盡孝道,難不成就是供其養老即可?何謂讓他們享清福呢?我時常聽到和看到很多人身體力行地去讓父母將以前沒有享受過的“清福”在眼下都能享受到,比如到高檔餐廳吃飯、到各地旅遊、穿名牌、坐好車……我並不是刻意詬病讓父母享受優越的物質生活的行為,我隻是想發出一個疑問,請包括我自己在內的每一位心存孝心的兒女捫心自問一下:什麽才是盡孝道?
如果用市場經濟的觀點來看。要從顧客角度出發思考問題的話,那麽好,父母需要什麽?他們需要什麽我們就努力地實現之。這畢竟是不錯的一種思路,父母需要什麽確實應該始終縈懷於我們子女心中,但我很想再發一問,什麽才是父母真正需要的呢?多年前我曾想讓父母走遍祖國大好河山,特別是媽媽,從來沒有坐過火車,出過遠門。而如今,我發現即使提供了每月給父母的零花錢,物質生活也優越起來,但是也無法彌補靜夜下父母那孤寂的心——好幾次,我說了要晚上給父母打電話,而事後忘了,媽媽等到很晚才睡下,還小心翼翼發個短信來問是不是忙,每每思及讓我懊悔得痛徹心扉!!
所以我想,是否是“想父母之所想,急父母之所急”方為他們真正需要的?而非給他們努力提供子女自我認為他們會需要的吧!因此,孔子才發問,我們也才更要自問,同樣為養,不敬之愛之,那麽盡孝養老與養狗養貓何異?!
片中曉生的困惑為何無法兩全,陳太太的傷慟為何不能為老自尊,老朱的淒言為何無法共享福,我想。謎底皆可以從這什麽才是盡孝道中尋得吧!90年代,錄像機逐漸被淘汰,有種新的介質及影碟機叫做vcd走進中國千家萬戶。我記得家裏剛買vcd的時候,很厚很重。也不算便宜。當時送了幾張盤,那是第一次知道除了電視電影院錄像帶之外,這麽一張薄薄的光盤也可以看無數電影電視劇。
那時候還沒有正版盜版的概念,送的幾張碟至少盤盒很精致,金屬材質磨砂麵兒。其中就有李安的《推手》《喜宴》《飲食男女》家庭三部曲等幾部tw電影。
當時的確是小,幾歲的樣子,自己個在家。用vcd看《推手》。自己看完,還邀請同學來一起看,但是他們說沒意思,不好看。事隔多年,其他的幾部tw電影已經忘了名字和情節,記憶最深的就是《推手》和《飲食男女》。
小時候很多事情都很神奇,很多電影你看不懂,爸爸媽媽都看睡著了。你還在看。這一個是電影的神奇魅力,另一個就是影片本身。十幾年之後,李安成了國際大導演。已經越來越習慣美國的生活和文化知感。家庭三部曲,在我看來還是他最好的電影。
現在再來看,我相信很多人小的時候都看過很多看不懂但是看的很認真的片子。你並不認識李安也不認識希區柯克,你甚至沒有導演、演員這種名詞的概念,電影隻是種整體的影像,一種觀看別人的生活而受到某種啟發或者某種個思考的抽象事物。當你開始研習電影,懵懂時期給你帶來的感受再不會有。
直到現在,很多國外導演編劇的名字我總是記不住,因為我覺得外國人名太長不好記。偶爾看到某部不錯的影片還會發現原來另一部也是這組人合作的。世界上有三千多萬部電影,平均每部算100分鍾。大概也就是500萬小時。你永遠也看不完。看電影和拍電影永遠是兩種事情,就想海綿吸水和擠水,並不是吃飯和拉屎。
電影的魅力,任何人無法否認,他是所有藝術形式的一種集合。我不確定小時候的事情會改變一生,那也不是個因為互聯網就改變世界的時代。ang之前在紐約大學電影學院拿到了大學生電影節的金獎杯。而後卻閉目塞聽隱忍了六年家庭宅男的生活。我不知道對於一個本就不時興高產的導演而言,六年的時光究竟多少煩悶難挨。不過轉念想來,看完《飲食男女》還是會有些許釋然。那一道道色澤鮮潤味香俱全的菜肴,不是普通的廚藝躬行所能造就的。這麽說來,ang的蟄伏,也是用心積累的“窺伺”。
我不想說王佳芝的多重人格改變了故事的結局,抑或是……的愛情多麽沉鬱動人。那都是後話了,那都是李安立足於中國影壇開始世故開始圓滑又堅守一點自我品格和驕矜的“處世”作了。不錯,繾綣的對白,惶惶的壓抑,或許這些確令我感懷喟歎,隻是比起這部處女作,過於成熟的編排與粉飾,隔岸觀火的滋味就越強烈。
在ang的意象裏,“父親”這個概念根深蒂固。郎雄就是他腦海裏父親的形象標杆。《推手》裏也是一樣。父親住到了紐約的豪宅,物質條件上品內心卻孤獨無依;中國父親與美國兒媳的矛盾惡化,兒子曉生卻在兩人之間踟躕困惑,力求化解又無法觸及根本:語言不通,文化差異。瑪莎嫌老父在家打擾她專心寫作,父親為此也很無奈,他隻有寄托曉生,希望兒子能夠理解他的苦衷。郎雄扮演的父親確實真切到位:古稀老人的沉著淡定,溝通未果的憂愁眼神,麵對孫子時的慈愛童真,維護尊嚴時的不由分說……包括那每一次蹙眉的皺痕,都會令我的心隨之揪起。
有人說,ang對中國文化太過熟悉了。郎雄的步履,更是體現了道家根源的特質:從容,中庸,睿智。無可厚非,這樣的論斷足夠大氣。我卻想說,ang比起大師更像是一位詩人,詩人就有他更多的情緒與內在。他的每一個角色都是有體溫的。抵至人性最軟弱部位又不忍戳穿製造流血。於是會有遺憾,那不過是他太感性了,所以你才可以不痛不癢地評價一句“東西合璧”。如果要看文化,單一部《臥虎藏龍》裏的打鬥就足夠你解構中國功夫的了。還可供你用些更恢宏華麗的詞兒。
末了,老人和陳太太之間的溫情平添了不少暖色。張愛玲說,愛情,就是卑微至泥土裏的渴求。70歲老父業已如此,乍暖還寒處的流轉,讓我們相信有些東西的確是亙古不變的……
盡管對某些隱喻的刻畫還欠火候,風格的定位有些偏頗。這樣不成熟的片子,還是令我幾度泫然。平淡之中見真知,最貼近生活的例子,總是能夠揮之不去。駐於心底,無論年年歲歲。東西方文化的抵觸與交融描繪的很生動。片子的最後,曉生向mar解釋……的含義,而聰明的李安則借用了太極拳中“推手”來比喻了中國式的家庭人文概念。東方人崇尚含蓄的美與和諧,有進就有退。有陰需有陽,最終追求的是一種諧和的平衡關係。李安早先的電影總是臨界於中西文化之間,站在中國人的角度來揣摩文化間的差異。情感的細膩是成功塑造人物的關鍵,而後來的《臥虎藏龍》卻有點背道而馳的作風,站在外國人的角度來玩了一票中國式的美學。
電影裏除了郎雄、王萊這樣優秀的老演員外,還有一個叫做“王野同”的男主角看似很眼熟,後來迴想起來大概就是那個前陣子和張衛健、謝霆鋒打架鬧的沸沸揚揚的家夥吧,怎麽如今又改名叫“王伯昭”???演藝圈永遠都是吵吵鬧鬧中賺取觀眾的注意力,否則就要沉下去,也是生存所迫吧,不過觀眾也麻木,懶得去同情。
想起前幾天看到的一段文字:“生活我詛咒你。因為你殘忍的消耗著我”。你能僅憑文字猜得到這是一個中學生所發出的感慨嗎?不作評價,可是我想篡改一下:“娛樂圈我詛咒你,因為你殘忍的消耗著我的同情心”。有點牽強,誰叫我在一邊麻木不仁的同時也一邊忍不住還要去看什麽綜藝娛樂呢,難道這就是消費“平衡”?很多情結是為了表達而製造。
按這個太極行家,是萬不會把他們打一頓。還動用警察自己還不走。
不過其實這電影遠不止是文化衝突,還有我們很多人都要麵臨的問題。
這一代留學生很多,國外社會認同非常少。夾縫中生存很困難。
交際圈仍然是以華人為主。
2代人的隔閡,特別是獨生女的負擔和隱忍在我們80後90後的年輕人會凸顯。壓力很大,幾乎沒有解決辦法。就是撐下去撐下去。磨合再磨合。
還有,孩子出國以後,為了保留孩子身上的中國情結,所付出的代價和收效甚微,都是讓人心寒的。《推手》作為李安導演的處女作,可謂是讓人驚豔,一貫細膩的拍攝手法,電影進展緩慢但是觀眾卻不會感到拖遝,但是作為第一部長片,《推手》相較於後幾部作品來說還是稍顯不足,可能是電影前期波折較多,拍的比較匆忙的緣故,《推手》給我的感覺就是太倉促,前麵用了那麽多瑣碎的細節來鋪墊,最後結尾卻感覺是匆匆結束,而且最大的敗筆就是導演急切的想表達一些東西,就強硬的安排很多細節台詞進去,反而讓人覺得很刻意。但是理解李安的“急”,拍攝《推手》之前,李安有6年的時間是賦閑在家,靠太太賺錢養家,直到九零年他完成《推手》的劇本,贏得了tw新聞局40萬的輔導金,才真正可以開創自己的電影事業,所以他的迫切,他想一鳴驚人的心理我們可以理解,畢竟如果當年的《推手》拍不成,就不會有之後的《喜宴》《飲食男女》,更不會有今天各種榮譽的《斷背山》和《色戒》,正是因為有了《推手》的這些不足,我們才看到了李安導演之後的進步和他一直被隱藏的才華。
《推手》一開始就包含了太多東西在裏麵,老朱和洋兒媳婦的生活差異。年齡差異,文化背景差異,兒媳婦瑪莎是個作家,素食主義者。典型美國人的個人主義,老朱是太極拳教練,注重養生,接收的是儒家思想和中國的**,李安開頭就用緩慢瑣碎的生活細節來展示兩代人和兩國人之間的各種代溝和差異,十幾分鍾的描述幾乎沒有台詞,從這就可以看出導演拍攝電影的細膩和獨特。之後兒子朱曉生下班歸來。整部電影才呈現出一個正常的家庭狀態,但是狀況隨之而來,飯桌上的一段爭吵則和開頭公公媳婦之間的安靜呈對比,曉生一邊用國語和父親交流,一邊又用外語和瑪莎解釋,整個場景滑稽的讓人忍俊不禁,三個人坐在一張飯桌上吃飯,卻無法交流。無法溝通。李安總是喜歡用吃飯的場景來表達一些主題,《飲食男女》裏,一家人很少交流。卻喜歡在飯桌上做溝通,但是《推手》裏老頭子是想溝通卻無法溝通,語言不通,性格不同,和洋兒媳婦唯一的交叉點就是兒子曉生,所以飯桌上加上孫子傑米個人的交流顯得非常熱鬧,可是這種“熱鬧”卻顯得寂寥和可悲。雖然在大聲嗬斥兩人閉嘴之後,曉生立馬向父親解釋並不是針對他,但是前麵的這些對父親的耐心和百般忍讓。卻是鋪墊了後麵他內心的矛盾和無奈的選擇。因為老朱的意外失蹤引燃了兒子心裏的導火索,他毅然決定把老朱送到老年公寓,從而使家庭恢複原貌,可床頭前老朱的一番迴憶卻又讓他無法說出口,原來在當年的文革中,為了救兒子。妻子被活活打死,所以老朱說“我對不起你媽,我對得起你”。當曉生抱著妻子微笑著說“我想到了一個辦法,能把老頭子送走,又不會傷感情”時,那一刻,作為觀眾,真的千百般滋味在心頭啊,不能說責怪曉生的無情,又不能原諒他的無情,這種進退兩難的矛盾境地,作為觀眾都能感同身受,更何況劇中人。辦法無非是那個自己覺得有情有義,實則是自私自利的假意撮合一對老人,曉生察覺父親對朋友的母親陳太太有意,於是想順水推舟的讓父親搬出去。當陳太太明知道自己的身體不好還是倔強的陪年輕人爬山,體力不支的坐在台階上哭訴“咱們幹嘛這麽為老不尊,一大把年紀給兩個孩子來擺布,這算什麽,嫌我老了沒用了”。李安以一個遠景反襯出兩個老人知道真相後的落寞和無奈,我想所有看到這個鏡頭如曉生一樣年齡的觀眾應該都會不約而同的拿起手機給遠在老家的父母通個電話,或許隻是一個簡單的問候,老人們都不會覺得自己是被無情的遺忘或是拋棄了。就好似老朱在離家之前給兒子寫的書信“常言道,共患難容易,共安樂難,想不到這句話會應用到你我父子身上”,多少人不曾像曉生一樣想過日後飛黃騰達了要把父母接到自己生活的地方,不管是在物質還是精神方麵都盡可能的彌補之前所沒做到的,但是又有多少人是能在家庭和父母之間找到平衡的?
離家出走的老朱跑到中國城的飯館做洗碗工,在勞累了一天下班後迴到租住的小破公寓,想靜下心來打坐,卻不知是因為身體勞累,還是心裏疲憊,竟也無力的倒在床上,這也就是老頭子一直掛在嘴邊上的“練精還氣,練氣還神,練神還虛,這練神還虛就難了”。
最後的結尾也在老朱和陳太太隱喻的對話中結束了,“我住那邊168號房”“我住在那棟2101”,簡單的對話卻透出無盡的悲涼與辛酸,各自的兒女每周定時的來看看自己,看著曉生和瑪莎一臉開心的表情,我在想,這難道就是最圓滿的結局嗎?
結尾李安又是一個遠景定格在兩個老人身上,隻不過,在老朱嘀咕的“沒事,沒事”中,我們就暫且當這是最圓滿的結局吧。推手中中美文化的巨大差異無所不致的體現出來
老先生教太極拳時學生本該穿練功鞋都換成了nike的紅勾勾。
開頭沒有台詞的場景,更是讓每個人都深刻體會到其中的差異之大。
還有就是現在日益嚴重的老人問題。
老人們其實什麽都不怕,就怕被忽略,就怕孤獨。
看完《推手》後,去看看家中的老人吧。
中秋節快到了。他們不寂寞了。
李安導演的兒子表現讓我印象十分的深刻,果然是虎父無犬子啊!
郎雄老師的表演更是讓人讚歎,三部曲中的表演無法忘懷。推手的鏡頭像極了李安這個人,表麵看起來唯唯懦懦謙恭謹。內在裏卻顯得極剛。這一點就算是在去年的色戒裏也一點沒變,整個故事講得極為精致,每一個鏡頭的交代都有意思,每一個情節其實都是為下一幕的劇情埋了伏筆。一開始就用幾個極長的鏡頭將老人和兒媳,東方與西方的文化衝突擺在了一起,故事講到深處更是宛如陰陽魚一般鋪陳得絲絲入扣。中間還不忘用陳太太的一哭和老父親病倒時的一句“我對不起你媽,卻對得起你。”狠狠地推了一把被父親和妻子夾在中間的兒子。
太極講究的是借力打力。李安以老父親擅長的推手作引,試圖以此來給觀眾一個看待中西文化的角度。但是電影裏的兩方,直到最後也沒有嚐試著去從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令家庭到達一個最終的平衡。老父親為了平息家中的風波而最終選擇了退出,雖然在意識形態上並沒有做到最終的理解與包容,但是想來想去,這卻是在現實生活中最為合理的一種結局。太極的推手是片中老人家的拿手絕活,也是整部影片的主題。當文化、家庭、個性發生衝突的時候,怎麽辦才好?
之前對郎雄不算了解,隻是乍一看覺得很熟悉。但是他在影片中表演惟妙惟肖,入木三分。故事徐徐展開,娓娓道來,語言不多,普通生活場景的再現,但是已經感覺到無言表麵下的暗流湧動,衝突與摩擦一觸即發。老頭與身為作家的洋媳婦每天共處一室,仿佛、也確實生活在兩個世界,但是卻又不是兩個世界,因為彼此都感受到對方的存在。像一粒沙子,硌在心坎上不那麽舒服。冷眼冷語,成見頗深,不能溝通,無法理解。
從最細微的吃飯的習慣上開始,到對孫子的教育方式。到對待對方的方式,洋媳婦對老頭反感很偏激,老頭東方式的隱忍處處透露出不適。
電影的最後有一個還算溫情的結局,在東方無距離與西方的距離感之間給出了一個半距離的解決辦法。但不得不說幾點。
1、不要把生活寄托在以後,活在每一刻的幸福是最真實的幸福。
2、生活背景有衝突的雙方,要嚐試去多方麵了解對方,關愛最最終的落腳點。
3、像照顧孩子一樣去照顧自己的父母親。
我個人是比較偏向老父親這一方,年輕的洋媳婦和兒子未能還好體諒老父親。老父親說的話不全對,但值得我們年輕人好好思考。
下麵是電影裏的重要台詞:
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鬆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趕什麽趕,字都沒來得及打開看。
他好像故意要走失,就像小孩子吸引大人的注意一樣。
在我的教養裏,一個人關心父母,應該像父母關心你一樣。父親是我生命的一部分,為什麽你不能接受?
傑米,爸爸不小心撞到頭了?
你要繃帶嗎?
傑米,還是傑米好。傑米比媽咪和爺爺都會照顧爸爸。
五髒不平,氣走不順,人就躺下了嘛!
紅衛兵抄家那天,他們明知道傷不了我就拿你和你媽出氣,我隻有一個身子,顧得了你就顧不了你媽,等他們歇下棒子,你媽就不行了。這輩子,我對不起你媽,隻對得起你。
活罪好受,寂寞難熬。
我們練內家的,講究的是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等到煉神還虛這個層次,就很難練上去了。
老了,沒有用了,沒有人理了。我們幹嘛這麽為老不尊呐?
兒子,謝謝你的好意搓合。可是我和陳太太,這點誌氣還有,老人家用不著你們趕,我自己會走。常言道,共患難容易,共安樂難,想不到這句話,卻應驗在你我父子身上。從前在國內多少個苦日子,我們都能夠,相親相愛地守在一起,美國這麽好的物質生活,你們家的生活卻容不下我。唉,兩地相比,不由得我,懷念起你小時候種種可愛之處,不要找我,安心過著你們幸福的日子,我祝福你們全家。有空幫我問候一聲陳太太和她女兒家好。天下之大,豈無藏身之處?賃一小屋,了此殘生,世事如過眼雲煙,原本不該,心有掛礙。父字。
大師的含義和條件不同,我的認識遭到不少的人懷疑和批判,可我還是固執地認為李安是一個大師級的導演。“父親三部曲”也好,《理智與情感》、《臥虎藏龍》也罷,這些電影的感覺都是李安式的,別人拍不出來也學不過來。
在電影的發展鏈條上,很多大師級導演的處女作都會展示出過人的駕馭能力,《推手》就是這樣一部電影。作為李安的第一部作品,盡管存在故事線索單一、戲劇衝突局促等缺陷,處理題材的手法卻相當純熟,讓我想起了德國導演弗洛裏安?亨克爾?馮?多納斯馬克的首作《竊聽風暴》(又名《別人的生活》,獲得第79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我看《推手》時也是在2007年)。《推手》裏,父子二人走在同一條傳統的“孝”道上,兒子無意間背離了父親的準則,那個兒孫繞膝四世同堂的年代已然隨風飄逝。影片顯露出李安後來作品裏經常關注的諸多元素和題旨:老人問題、家庭倫理、父子(女)關係、生活窘態以及“輕幽默”的表現技法。
推手,一種太極拳雙人對練套路,兩人搭手演練,步法靈活多變,進退自如,圓活連貫,上下相隨,攻防技擊,順勢走化,協調身體各個部位使對方失去平衡。李安說,推手之意就是要將一個致虛極、守靜篤的太極老拳師放在一個戲劇性結構的故事裏考驗考驗,與命運推手過招,看他沉不沉得住氣。片中老朱說:“拳譜上說練精還氣,練氣還神,練神還虛,這練神還虛就難了。”這句感人至深的話,包含了老人對經曆和處境的深切參悟。
一、精巧陳鋪家庭矛盾
《推手》是一部關於老人、關於家庭的電影,圍繞父親設定人物,每一個角色、每一個鏡頭、每一句話都散發出“家”的氣息。老朱是一位退休太極拳教授,漂洋過海,與定居美國的兒子團聚。兒子曉生是海外求學的博士,在一家電腦公司擔職。兒媳瑪莎是一位作家,在家裏從事小說創作。
影片開場,李安用老朱和瑪莎――兩個一老一少、一中一西的人物――之間的沉默無語,交待了東西文化差異和新老代溝的主題。近15分鍾的時間裏,同居一屋的老朱和瑪莎僅僅說過一句“謝謝”:老朱看中國老電影,聲音幹擾到瑪莎,她走過來遞給老朱一個耳機,老朱不情願地戴上耳機,她說了一聲“謝謝”。這期間,老朱打坐、練字、耍太極、看電視、凝望窗外,這是東方老人的孤寂和氣定神閑;!!!
不要說在美國了,就釋放到我家這麽一個活寶,估計也很難以能夠過得舒服。因為我們新的一代有我們自己的生活方式,至少我是離不開電腦的,我們講求快、準確、精密、要所有的事情都有效率,沒有時間的時候就不吃飯,心情好的時候就吃很多,高興的時候連著通宵,不高興的時候連睡幾天我想,連媽媽都很難以適應吧,剛何況感覺上他還是我們的爺爺。
再加上語言不通和文化差異
感覺真的像老人教孩子的順口溜,出門碰到人咬狗,怎一個混亂了得
說實話,不能夠怪兒媳婦,我也喜歡自己麵對電腦做自己的事情,大概但凡是創作型的人都是會有第九百零三章習慣一點緊張和焦慮的吧,生活好一點的時候就不怎麽看得出來,當壓力變大的時候就會變得越來越焦急越來越緊張越來越煩躁。兒媳婦是在家寫作的作家,天天麵對一言不發的公公,語言不通,習慣不一樣,連教育孫子的方式也不一樣……估計有的時候心靈裏也會在想這是我的兒子!!怎麽教不用你來告訴我。總之,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就算是一開始就能住在一起也未必就能生活的融洽,更何況是結婚7年突然出現的……也算是暗合了美國人的七年之癢,在這樣一個生活,事業,家庭都達到了麻煩的頂峰的時候出現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片中吃飯的那一段也是堪稱經典,公公做公公的媳婦做媳婦的,做好以後眼看著擺了滿滿一桌,因為西餐時一人一個盤子加上中餐中間的飯菜……大家愛互相夾菜好像有仇一樣,後來又開始說話,媳婦講英語的時候兒子也講英語,公公講漢語的時候兒子也講漢語,因為互相通不懂,當麵講一些敏感話題也可以。於是麵對兩種不同內容第九百零三章習慣的不同語言兒子迅速崩潰……果然飯桌文化是一種很重要的交流方式啊…並且霸占了飯桌的文化才能霸占整個家庭。不過我看雖然生活在受氣和寂寞當中,老先生自有他的養生之道,並不是很痛苦,也許在那樣融會貫通了中華文化的血液中也沒有什麽不是可以解決的。對於兒媳婦,中國的尚且可能讓人難以接受嚴重的弄的家庭分崩離析,更何況是一個外國兒媳婦。老先生應該是有心理準備的。偶爾關心一下兒媳婦為什麽隻吃青菜的問題,在中國來說也不能說是侵犯個人**……純粹的關心小輩而已。
雖然,兒子還是吃著中國飯說著中國話,但是孫子已經徹徹底底的融入美國的生活裏麵去了,這是在說不上什麽對錯……本來世界就是在朝著一個方向發展。現在的中國新一代也和美國新一代差的不多,問題是真的有必要把文化的傳統傳承搞得那麽重要嗎?要求自己像猶太民族一樣,即便沒有國家也要維持民族的傳統。但是中國現在連生活在自己土地上的人都已經拋棄了這些……又能怎麽要求我們的下一代???維持自己中國的根,不是要在離開的自己的國土以後才做的事情!!!
再說生活的壓力
誰不是呢?
想要讓別人為你著想,基本上就是扯淡,大家誰沒有壓力啊!你有!我也有啊!你心情不好!我心情也不好啊!在這樣的時候就沒有辦法談什麽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去思考問題的了,站過去,是大家都會的。但是最後問題能不能解決呢?痛苦要落到自己身上還是一樣的痛苦,站在你的位置上的人是不會承受的。所以最後還是要靠自己……對以,歸根結底。人人也都是為了自己活在這個世界上的。那些可以號稱為了別人活著的人,是在滿足自己的內心。因為別人需要什麽,你永遠不會真正知道的。
再說,老爺子發出了這樣的感慨,我這一輩子,對不起你媽媽隻對得起你一個人。是啊,在當時,不管是誰也會去保護自己的孩子。但是事後呢?孩子會忘記,孩子還有孩子的生活,那麽自己呢?應該擺在一個什麽樣的位置?當然。我是希望他們能夠有自己的人生目標,不是為了報答父母的恩情長大,為了養育孩子而老去……當一切結束了,總要有點什麽是屬於自己的……很可惜,這樣想的人太少了,就連我的同齡人都是……沒有什麽應不應該我們的生活不是本來就是這樣的嘛?他們說道。不讓他們操心他們又能幹什麽?他們能幹很多事情,隻不過習慣了以前的生活,沒有給自己一個機會。中國有很多人是屬手推車星座的,一輩子都有人推著他,沒有人推的時候就突然不知道自己該往哪裏走趕去幹什麽……我覺得這樣的人很可悲,但是又沒有辦法責備他們。
大概在這個殘酷的社會,老爺子也就隻能靠自己心裏的武學之道來慰藉自己冰冷的心了
最怕的不是你是錯的或者別人不承認你是錯的
最怕的是
你知道大家都沒有錯
卻還必須要辛苦拚命的作對
這就是生活給我們的罪難解的謎題
最後的時候,在監獄裏兒子摟著爸爸哭,”背井離鄉這麽多年,從念書到艱苦奮鬥,不就是為了有一天能夠把您接過來一起生活~~“的確,我們有的時候的確是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麽……不知道自己真的要什麽……知道的,最後又不知道真的能到達自己想要的東西……
我們是想著這個目標進發了,但是能不能到達……就……
盡人事就好曉生質問美國妻子,父親愛我和我愛父親已經構成我生命中的一部分,為何你不能理解?天真的曉生同誌,你的出場表現,從最初的努力撮合,到最後的妥協退讓於現實就說明了你太天真,以為自己有彌合這巨大文化鴻溝的神力,待發覺現實殘酷時卻閉上眼睛讓現實來安排你的選擇。我們不應苛責這些海外奮鬥的華裔才俊們。他們在拚殺中已肩負太多的責任重擔,麵臨被現實惡作劇地擺弄要求做出那“經典”的幾難選擇——落水的妻子、孩子、老母(或老父),你先救哪一個?——他們閉眼抓鬮式的選擇可以理解。
我於此並無惡意針對這一群體來進行菲薄,我隻是想說。是現實惡作劇的擺弄還是自己當初的選擇而致如今的困境呢?我從來不認為兩個有巨大文化差異的人(普通人)可以幸福的相安無事於一個家庭,若現實中有,那也是其中之一必定被同化為同一文化中人了。《新結婚時代》裏有一句經典的老媽對女兒說的台詞:“他娶了你,就娶了你全部社會關係的總和;你嫁給他,就嫁給他全部社會關係的總和!”這也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門當戶對”的重新詮釋。婚姻是兩個人的事麽?是兩個人的事。僅僅是兩個人的事麽?不僅僅是。兩棵樹上的葉子相遇了,就可以瀟灑地棄樹而去,毫無瓜葛地重立門戶生根發芽為新的一棵樹麽?估計難。難到會忘了根在何處。所以與其去麵對那幾難的選擇,不如原初就慎重地選擇。文化鴻溝不是不可以跨越和彌合,隻是若其背後深藏了家庭與個體的矛盾時,就非天生神力即可解除那般簡單了。
二孝道的永恆思索
場景一,曉生在獄中抱著父親痛哭,困惑地道出自己的心聲:奮鬥那麽多年不就是希望有個家庭,然後接您來享幾年清福,為什麽就那麽難呢?
場景二。陳太太跌坐在石階上痛哭:人老了沒用了,遭人嫌,一大把年紀了還受年輕人擺弄。我們就那麽為老不尊?
場景三,人可共患難,不可共安樂,想不到在你我父子身上應驗。想當年國內多少苦難的日子我們都相親相愛的一起過來了,現在到了美國,物質生活那麽好,卻無法共處。
《推手》給我們擺出的不僅是文化鴻溝的分歧,更嚴峻的是對何謂孝道的反思。幾千年前的人們就已經對此作出了探討,論語“為政篇”中有“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我們對父母盡孝道,難不成就是供其養老即可?何謂讓他們享清福呢?我時常聽到和看到很多人身體力行地去讓父母將以前沒有享受過的“清福”在眼下都能享受到,比如到高檔餐廳吃飯、到各地旅遊、穿名牌、坐好車……我並不是刻意詬病讓父母享受優越的物質生活的行為,我隻是想發出一個疑問,請包括我自己在內的每一位心存孝心的兒女捫心自問一下:什麽才是盡孝道?
如果用市場經濟的觀點來看。要從顧客角度出發思考問題的話,那麽好,父母需要什麽?他們需要什麽我們就努力地實現之。這畢竟是不錯的一種思路,父母需要什麽確實應該始終縈懷於我們子女心中,但我很想再發一問,什麽才是父母真正需要的呢?多年前我曾想讓父母走遍祖國大好河山,特別是媽媽,從來沒有坐過火車,出過遠門。而如今,我發現即使提供了每月給父母的零花錢,物質生活也優越起來,但是也無法彌補靜夜下父母那孤寂的心——好幾次,我說了要晚上給父母打電話,而事後忘了,媽媽等到很晚才睡下,還小心翼翼發個短信來問是不是忙,每每思及讓我懊悔得痛徹心扉!!
所以我想,是否是“想父母之所想,急父母之所急”方為他們真正需要的?而非給他們努力提供子女自我認為他們會需要的吧!因此,孔子才發問,我們也才更要自問,同樣為養,不敬之愛之,那麽盡孝養老與養狗養貓何異?!
片中曉生的困惑為何無法兩全,陳太太的傷慟為何不能為老自尊,老朱的淒言為何無法共享福,我想。謎底皆可以從這什麽才是盡孝道中尋得吧!90年代,錄像機逐漸被淘汰,有種新的介質及影碟機叫做vcd走進中國千家萬戶。我記得家裏剛買vcd的時候,很厚很重。也不算便宜。當時送了幾張盤,那是第一次知道除了電視電影院錄像帶之外,這麽一張薄薄的光盤也可以看無數電影電視劇。
那時候還沒有正版盜版的概念,送的幾張碟至少盤盒很精致,金屬材質磨砂麵兒。其中就有李安的《推手》《喜宴》《飲食男女》家庭三部曲等幾部tw電影。
當時的確是小,幾歲的樣子,自己個在家。用vcd看《推手》。自己看完,還邀請同學來一起看,但是他們說沒意思,不好看。事隔多年,其他的幾部tw電影已經忘了名字和情節,記憶最深的就是《推手》和《飲食男女》。
小時候很多事情都很神奇,很多電影你看不懂,爸爸媽媽都看睡著了。你還在看。這一個是電影的神奇魅力,另一個就是影片本身。十幾年之後,李安成了國際大導演。已經越來越習慣美國的生活和文化知感。家庭三部曲,在我看來還是他最好的電影。
現在再來看,我相信很多人小的時候都看過很多看不懂但是看的很認真的片子。你並不認識李安也不認識希區柯克,你甚至沒有導演、演員這種名詞的概念,電影隻是種整體的影像,一種觀看別人的生活而受到某種啟發或者某種個思考的抽象事物。當你開始研習電影,懵懂時期給你帶來的感受再不會有。
直到現在,很多國外導演編劇的名字我總是記不住,因為我覺得外國人名太長不好記。偶爾看到某部不錯的影片還會發現原來另一部也是這組人合作的。世界上有三千多萬部電影,平均每部算100分鍾。大概也就是500萬小時。你永遠也看不完。看電影和拍電影永遠是兩種事情,就想海綿吸水和擠水,並不是吃飯和拉屎。
電影的魅力,任何人無法否認,他是所有藝術形式的一種集合。我不確定小時候的事情會改變一生,那也不是個因為互聯網就改變世界的時代。ang之前在紐約大學電影學院拿到了大學生電影節的金獎杯。而後卻閉目塞聽隱忍了六年家庭宅男的生活。我不知道對於一個本就不時興高產的導演而言,六年的時光究竟多少煩悶難挨。不過轉念想來,看完《飲食男女》還是會有些許釋然。那一道道色澤鮮潤味香俱全的菜肴,不是普通的廚藝躬行所能造就的。這麽說來,ang的蟄伏,也是用心積累的“窺伺”。
我不想說王佳芝的多重人格改變了故事的結局,抑或是……的愛情多麽沉鬱動人。那都是後話了,那都是李安立足於中國影壇開始世故開始圓滑又堅守一點自我品格和驕矜的“處世”作了。不錯,繾綣的對白,惶惶的壓抑,或許這些確令我感懷喟歎,隻是比起這部處女作,過於成熟的編排與粉飾,隔岸觀火的滋味就越強烈。
在ang的意象裏,“父親”這個概念根深蒂固。郎雄就是他腦海裏父親的形象標杆。《推手》裏也是一樣。父親住到了紐約的豪宅,物質條件上品內心卻孤獨無依;中國父親與美國兒媳的矛盾惡化,兒子曉生卻在兩人之間踟躕困惑,力求化解又無法觸及根本:語言不通,文化差異。瑪莎嫌老父在家打擾她專心寫作,父親為此也很無奈,他隻有寄托曉生,希望兒子能夠理解他的苦衷。郎雄扮演的父親確實真切到位:古稀老人的沉著淡定,溝通未果的憂愁眼神,麵對孫子時的慈愛童真,維護尊嚴時的不由分說……包括那每一次蹙眉的皺痕,都會令我的心隨之揪起。
有人說,ang對中國文化太過熟悉了。郎雄的步履,更是體現了道家根源的特質:從容,中庸,睿智。無可厚非,這樣的論斷足夠大氣。我卻想說,ang比起大師更像是一位詩人,詩人就有他更多的情緒與內在。他的每一個角色都是有體溫的。抵至人性最軟弱部位又不忍戳穿製造流血。於是會有遺憾,那不過是他太感性了,所以你才可以不痛不癢地評價一句“東西合璧”。如果要看文化,單一部《臥虎藏龍》裏的打鬥就足夠你解構中國功夫的了。還可供你用些更恢宏華麗的詞兒。
末了,老人和陳太太之間的溫情平添了不少暖色。張愛玲說,愛情,就是卑微至泥土裏的渴求。70歲老父業已如此,乍暖還寒處的流轉,讓我們相信有些東西的確是亙古不變的……
盡管對某些隱喻的刻畫還欠火候,風格的定位有些偏頗。這樣不成熟的片子,還是令我幾度泫然。平淡之中見真知,最貼近生活的例子,總是能夠揮之不去。駐於心底,無論年年歲歲。東西方文化的抵觸與交融描繪的很生動。片子的最後,曉生向mar解釋……的含義,而聰明的李安則借用了太極拳中“推手”來比喻了中國式的家庭人文概念。東方人崇尚含蓄的美與和諧,有進就有退。有陰需有陽,最終追求的是一種諧和的平衡關係。李安早先的電影總是臨界於中西文化之間,站在中國人的角度來揣摩文化間的差異。情感的細膩是成功塑造人物的關鍵,而後來的《臥虎藏龍》卻有點背道而馳的作風,站在外國人的角度來玩了一票中國式的美學。
電影裏除了郎雄、王萊這樣優秀的老演員外,還有一個叫做“王野同”的男主角看似很眼熟,後來迴想起來大概就是那個前陣子和張衛健、謝霆鋒打架鬧的沸沸揚揚的家夥吧,怎麽如今又改名叫“王伯昭”???演藝圈永遠都是吵吵鬧鬧中賺取觀眾的注意力,否則就要沉下去,也是生存所迫吧,不過觀眾也麻木,懶得去同情。
想起前幾天看到的一段文字:“生活我詛咒你。因為你殘忍的消耗著我”。你能僅憑文字猜得到這是一個中學生所發出的感慨嗎?不作評價,可是我想篡改一下:“娛樂圈我詛咒你,因為你殘忍的消耗著我的同情心”。有點牽強,誰叫我在一邊麻木不仁的同時也一邊忍不住還要去看什麽綜藝娛樂呢,難道這就是消費“平衡”?很多情結是為了表達而製造。
按這個太極行家,是萬不會把他們打一頓。還動用警察自己還不走。
不過其實這電影遠不止是文化衝突,還有我們很多人都要麵臨的問題。
這一代留學生很多,國外社會認同非常少。夾縫中生存很困難。
交際圈仍然是以華人為主。
2代人的隔閡,特別是獨生女的負擔和隱忍在我們80後90後的年輕人會凸顯。壓力很大,幾乎沒有解決辦法。就是撐下去撐下去。磨合再磨合。
還有,孩子出國以後,為了保留孩子身上的中國情結,所付出的代價和收效甚微,都是讓人心寒的。《推手》作為李安導演的處女作,可謂是讓人驚豔,一貫細膩的拍攝手法,電影進展緩慢但是觀眾卻不會感到拖遝,但是作為第一部長片,《推手》相較於後幾部作品來說還是稍顯不足,可能是電影前期波折較多,拍的比較匆忙的緣故,《推手》給我的感覺就是太倉促,前麵用了那麽多瑣碎的細節來鋪墊,最後結尾卻感覺是匆匆結束,而且最大的敗筆就是導演急切的想表達一些東西,就強硬的安排很多細節台詞進去,反而讓人覺得很刻意。但是理解李安的“急”,拍攝《推手》之前,李安有6年的時間是賦閑在家,靠太太賺錢養家,直到九零年他完成《推手》的劇本,贏得了tw新聞局40萬的輔導金,才真正可以開創自己的電影事業,所以他的迫切,他想一鳴驚人的心理我們可以理解,畢竟如果當年的《推手》拍不成,就不會有之後的《喜宴》《飲食男女》,更不會有今天各種榮譽的《斷背山》和《色戒》,正是因為有了《推手》的這些不足,我們才看到了李安導演之後的進步和他一直被隱藏的才華。
《推手》一開始就包含了太多東西在裏麵,老朱和洋兒媳婦的生活差異。年齡差異,文化背景差異,兒媳婦瑪莎是個作家,素食主義者。典型美國人的個人主義,老朱是太極拳教練,注重養生,接收的是儒家思想和中國的**,李安開頭就用緩慢瑣碎的生活細節來展示兩代人和兩國人之間的各種代溝和差異,十幾分鍾的描述幾乎沒有台詞,從這就可以看出導演拍攝電影的細膩和獨特。之後兒子朱曉生下班歸來。整部電影才呈現出一個正常的家庭狀態,但是狀況隨之而來,飯桌上的一段爭吵則和開頭公公媳婦之間的安靜呈對比,曉生一邊用國語和父親交流,一邊又用外語和瑪莎解釋,整個場景滑稽的讓人忍俊不禁,三個人坐在一張飯桌上吃飯,卻無法交流。無法溝通。李安總是喜歡用吃飯的場景來表達一些主題,《飲食男女》裏,一家人很少交流。卻喜歡在飯桌上做溝通,但是《推手》裏老頭子是想溝通卻無法溝通,語言不通,性格不同,和洋兒媳婦唯一的交叉點就是兒子曉生,所以飯桌上加上孫子傑米個人的交流顯得非常熱鬧,可是這種“熱鬧”卻顯得寂寥和可悲。雖然在大聲嗬斥兩人閉嘴之後,曉生立馬向父親解釋並不是針對他,但是前麵的這些對父親的耐心和百般忍讓。卻是鋪墊了後麵他內心的矛盾和無奈的選擇。因為老朱的意外失蹤引燃了兒子心裏的導火索,他毅然決定把老朱送到老年公寓,從而使家庭恢複原貌,可床頭前老朱的一番迴憶卻又讓他無法說出口,原來在當年的文革中,為了救兒子。妻子被活活打死,所以老朱說“我對不起你媽,我對得起你”。當曉生抱著妻子微笑著說“我想到了一個辦法,能把老頭子送走,又不會傷感情”時,那一刻,作為觀眾,真的千百般滋味在心頭啊,不能說責怪曉生的無情,又不能原諒他的無情,這種進退兩難的矛盾境地,作為觀眾都能感同身受,更何況劇中人。辦法無非是那個自己覺得有情有義,實則是自私自利的假意撮合一對老人,曉生察覺父親對朋友的母親陳太太有意,於是想順水推舟的讓父親搬出去。當陳太太明知道自己的身體不好還是倔強的陪年輕人爬山,體力不支的坐在台階上哭訴“咱們幹嘛這麽為老不尊,一大把年紀給兩個孩子來擺布,這算什麽,嫌我老了沒用了”。李安以一個遠景反襯出兩個老人知道真相後的落寞和無奈,我想所有看到這個鏡頭如曉生一樣年齡的觀眾應該都會不約而同的拿起手機給遠在老家的父母通個電話,或許隻是一個簡單的問候,老人們都不會覺得自己是被無情的遺忘或是拋棄了。就好似老朱在離家之前給兒子寫的書信“常言道,共患難容易,共安樂難,想不到這句話會應用到你我父子身上”,多少人不曾像曉生一樣想過日後飛黃騰達了要把父母接到自己生活的地方,不管是在物質還是精神方麵都盡可能的彌補之前所沒做到的,但是又有多少人是能在家庭和父母之間找到平衡的?
離家出走的老朱跑到中國城的飯館做洗碗工,在勞累了一天下班後迴到租住的小破公寓,想靜下心來打坐,卻不知是因為身體勞累,還是心裏疲憊,竟也無力的倒在床上,這也就是老頭子一直掛在嘴邊上的“練精還氣,練氣還神,練神還虛,這練神還虛就難了”。
最後的結尾也在老朱和陳太太隱喻的對話中結束了,“我住那邊168號房”“我住在那棟2101”,簡單的對話卻透出無盡的悲涼與辛酸,各自的兒女每周定時的來看看自己,看著曉生和瑪莎一臉開心的表情,我在想,這難道就是最圓滿的結局嗎?
結尾李安又是一個遠景定格在兩個老人身上,隻不過,在老朱嘀咕的“沒事,沒事”中,我們就暫且當這是最圓滿的結局吧。推手中中美文化的巨大差異無所不致的體現出來
老先生教太極拳時學生本該穿練功鞋都換成了nike的紅勾勾。
開頭沒有台詞的場景,更是讓每個人都深刻體會到其中的差異之大。
還有就是現在日益嚴重的老人問題。
老人們其實什麽都不怕,就怕被忽略,就怕孤獨。
看完《推手》後,去看看家中的老人吧。
中秋節快到了。他們不寂寞了。
李安導演的兒子表現讓我印象十分的深刻,果然是虎父無犬子啊!
郎雄老師的表演更是讓人讚歎,三部曲中的表演無法忘懷。推手的鏡頭像極了李安這個人,表麵看起來唯唯懦懦謙恭謹。內在裏卻顯得極剛。這一點就算是在去年的色戒裏也一點沒變,整個故事講得極為精致,每一個鏡頭的交代都有意思,每一個情節其實都是為下一幕的劇情埋了伏筆。一開始就用幾個極長的鏡頭將老人和兒媳,東方與西方的文化衝突擺在了一起,故事講到深處更是宛如陰陽魚一般鋪陳得絲絲入扣。中間還不忘用陳太太的一哭和老父親病倒時的一句“我對不起你媽,卻對得起你。”狠狠地推了一把被父親和妻子夾在中間的兒子。
太極講究的是借力打力。李安以老父親擅長的推手作引,試圖以此來給觀眾一個看待中西文化的角度。但是電影裏的兩方,直到最後也沒有嚐試著去從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令家庭到達一個最終的平衡。老父親為了平息家中的風波而最終選擇了退出,雖然在意識形態上並沒有做到最終的理解與包容,但是想來想去,這卻是在現實生活中最為合理的一種結局。太極的推手是片中老人家的拿手絕活,也是整部影片的主題。當文化、家庭、個性發生衝突的時候,怎麽辦才好?
之前對郎雄不算了解,隻是乍一看覺得很熟悉。但是他在影片中表演惟妙惟肖,入木三分。故事徐徐展開,娓娓道來,語言不多,普通生活場景的再現,但是已經感覺到無言表麵下的暗流湧動,衝突與摩擦一觸即發。老頭與身為作家的洋媳婦每天共處一室,仿佛、也確實生活在兩個世界,但是卻又不是兩個世界,因為彼此都感受到對方的存在。像一粒沙子,硌在心坎上不那麽舒服。冷眼冷語,成見頗深,不能溝通,無法理解。
從最細微的吃飯的習慣上開始,到對孫子的教育方式。到對待對方的方式,洋媳婦對老頭反感很偏激,老頭東方式的隱忍處處透露出不適。
電影的最後有一個還算溫情的結局,在東方無距離與西方的距離感之間給出了一個半距離的解決辦法。但不得不說幾點。
1、不要把生活寄托在以後,活在每一刻的幸福是最真實的幸福。
2、生活背景有衝突的雙方,要嚐試去多方麵了解對方,關愛最最終的落腳點。
3、像照顧孩子一樣去照顧自己的父母親。
我個人是比較偏向老父親這一方,年輕的洋媳婦和兒子未能還好體諒老父親。老父親說的話不全對,但值得我們年輕人好好思考。
下麵是電影裏的重要台詞:
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鬆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趕什麽趕,字都沒來得及打開看。
他好像故意要走失,就像小孩子吸引大人的注意一樣。
在我的教養裏,一個人關心父母,應該像父母關心你一樣。父親是我生命的一部分,為什麽你不能接受?
傑米,爸爸不小心撞到頭了?
你要繃帶嗎?
傑米,還是傑米好。傑米比媽咪和爺爺都會照顧爸爸。
五髒不平,氣走不順,人就躺下了嘛!
紅衛兵抄家那天,他們明知道傷不了我就拿你和你媽出氣,我隻有一個身子,顧得了你就顧不了你媽,等他們歇下棒子,你媽就不行了。這輩子,我對不起你媽,隻對得起你。
活罪好受,寂寞難熬。
我們練內家的,講究的是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等到煉神還虛這個層次,就很難練上去了。
老了,沒有用了,沒有人理了。我們幹嘛這麽為老不尊呐?
兒子,謝謝你的好意搓合。可是我和陳太太,這點誌氣還有,老人家用不著你們趕,我自己會走。常言道,共患難容易,共安樂難,想不到這句話,卻應驗在你我父子身上。從前在國內多少個苦日子,我們都能夠,相親相愛地守在一起,美國這麽好的物質生活,你們家的生活卻容不下我。唉,兩地相比,不由得我,懷念起你小時候種種可愛之處,不要找我,安心過著你們幸福的日子,我祝福你們全家。有空幫我問候一聲陳太太和她女兒家好。天下之大,豈無藏身之處?賃一小屋,了此殘生,世事如過眼雲煙,原本不該,心有掛礙。父字。
大師的含義和條件不同,我的認識遭到不少的人懷疑和批判,可我還是固執地認為李安是一個大師級的導演。“父親三部曲”也好,《理智與情感》、《臥虎藏龍》也罷,這些電影的感覺都是李安式的,別人拍不出來也學不過來。
在電影的發展鏈條上,很多大師級導演的處女作都會展示出過人的駕馭能力,《推手》就是這樣一部電影。作為李安的第一部作品,盡管存在故事線索單一、戲劇衝突局促等缺陷,處理題材的手法卻相當純熟,讓我想起了德國導演弗洛裏安?亨克爾?馮?多納斯馬克的首作《竊聽風暴》(又名《別人的生活》,獲得第79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我看《推手》時也是在2007年)。《推手》裏,父子二人走在同一條傳統的“孝”道上,兒子無意間背離了父親的準則,那個兒孫繞膝四世同堂的年代已然隨風飄逝。影片顯露出李安後來作品裏經常關注的諸多元素和題旨:老人問題、家庭倫理、父子(女)關係、生活窘態以及“輕幽默”的表現技法。
推手,一種太極拳雙人對練套路,兩人搭手演練,步法靈活多變,進退自如,圓活連貫,上下相隨,攻防技擊,順勢走化,協調身體各個部位使對方失去平衡。李安說,推手之意就是要將一個致虛極、守靜篤的太極老拳師放在一個戲劇性結構的故事裏考驗考驗,與命運推手過招,看他沉不沉得住氣。片中老朱說:“拳譜上說練精還氣,練氣還神,練神還虛,這練神還虛就難了。”這句感人至深的話,包含了老人對經曆和處境的深切參悟。
一、精巧陳鋪家庭矛盾
《推手》是一部關於老人、關於家庭的電影,圍繞父親設定人物,每一個角色、每一個鏡頭、每一句話都散發出“家”的氣息。老朱是一位退休太極拳教授,漂洋過海,與定居美國的兒子團聚。兒子曉生是海外求學的博士,在一家電腦公司擔職。兒媳瑪莎是一位作家,在家裏從事小說創作。
影片開場,李安用老朱和瑪莎――兩個一老一少、一中一西的人物――之間的沉默無語,交待了東西文化差異和新老代溝的主題。近15分鍾的時間裏,同居一屋的老朱和瑪莎僅僅說過一句“謝謝”:老朱看中國老電影,聲音幹擾到瑪莎,她走過來遞給老朱一個耳機,老朱不情願地戴上耳機,她說了一聲“謝謝”。這期間,老朱打坐、練字、耍太極、看電視、凝望窗外,這是東方老人的孤寂和氣定神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