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兩個福晉稍顯貼心一點,「是啊,我還念著和爺出宮後過小日子的。」自家爺可不像皇阿瑪這樣三妻四妾,約莫都是跟自己嫡福晉先甜甜美美過上幾年好日子,等幾年過去了,後院子嗣空虛再考慮納妾的事,如今她們幾對夫妻剛剛成婚,可不得盼著宮外的好日子嗎。
皇阿瑪大抵是因為後宮娘娘們都對他不甚上心吧,所以才妒忌她們和爺夫妻恩愛,不想讓兒子好過!
與自家福晉一樣,這些阿哥們腦子裏想的東西差不多,都用著懷疑的眼神看著康熙,後宮娘娘們現在都圍在皇瑪嬤和皇額娘身邊,皇阿瑪莫不是皇瑪嬤說的更年期到了,才如此暴躁。
康熙被他們這種眼神看得七竅生煙,但他勉強忍住了,想到這幾個兒子都不願留在宮裏,便勉強做出一副慈和的模樣,「皇阿瑪盼著你們成家立業,給朕抱乖孫孫,你們留在宮裏陪朕不好嗎?聽話,都迴去吧。」
三個阿哥從沒有見過皇阿瑪露出這副矯揉造作的模樣,紛紛打了個哆嗦,「知道了皇阿瑪,兒臣告退——」
說罷也不等皇帝做出什麽反應,便全都跑出去了,外人見了,還以為他們身後有幾隻吊睛白額大蟲追著他們呢。
等到夜黑風高時,三個阿哥重新聚在一起,眸底帶著幽光,仿佛彼此在商量著無與重要的要事。
……
關於高處不勝寒
起初圍在康熙身邊的後宮妃子,大多是從低位妃子升上來的,她們養的兒子女兒出息,還在皇太後身邊承歡膝下,她們母憑子貴,如今成了宮中高位,也算過得快活自在。
因為孩子養在皇太後身邊,且皇後身為後宮主母心胸寬廣,她們體會到一種從沒有過的歡愉自在感,自覺有了孩子就不必再爭寵了,孩子可比皇上可靠千倍萬倍,還有皇太後和皇後這兩位可靠的大人物在,久而久之,她們習慣了不爭寵的日子。
而新人們起初進宮時還盼著爭寵這種事,但是看著前輩們一個個有說有笑的,都商量著一起去玩樂什麽的,便自覺自己一股腦爭寵沒啥意思,在生下孩子後便體驗到前輩們的快樂了,隻要她們都是好姐妹,這後宮鬥爭算什麽。
於是,本來享受的齊人之福的康熙,眼睜睜看著自己那些後宮妃子紛紛投靠皇後和皇額娘,一個個無心對他爭寵,爭寵的對象反而轉向皇後和皇額娘了,連皇後都對皇額娘做出一副撒嬌模樣,看得康熙直哆嗦,覺得皇後人設崩塌,身心無力,也不強求他那些後宮妃子們對他一心一意了。
至少他還有兒子女兒。
起初康熙的子嗣都挺貼心的,特別是女兒們,那可以稱作是天底下最暖心的小棉襖了,隻是等女兒們出嫁了,康熙目光轉向他的兒子們,眉頭蹙起,發覺了不對勁。
阿哥們經歷過皇太後的管束後,對童年時代給他們帶來極大歡愉的出宮一事非常嚮往,一個個等著成婚後出宮遊玩,不顧自己皇子阿哥的身份,也不顧一個身心受創的皇阿瑪,輕而易舉拋下皇阿瑪過上自己的小日子。
康熙自覺自己兒子、妻妾都背叛自己了。
這怎麽能行呢!
康熙便特地在老五老六老七成婚後將他們攔下來,計劃也確實成功了,這三個兒子暫時屈服下來,但轉眼,不過一個夜晚,康熙聽梁九功說這三個阿哥都穿著一身侍衛裝拖家帶口在皇額娘和皇後以及後宮妃子的掩護下出了宮,嘴角抽搐。
敢情這紫禁城就剩他孤家寡人?
……
關於九子奪嫡
起初,康熙並不慌張皇位之事,畢竟他兒子多,而且每個兒子都是人中之龍,他就算閉上眼睛隨手指中一個都能接過大清江山。
但是漸漸地,康熙發現不對勁了,怎麽老大出宮後三年抱倆,夫妻倆和諧恩愛,就是不見老大經常帶著孫女過來見他,在成家後整天掛念的也隻是妻女,而非宮裏的皇阿瑪和幫皇阿瑪分擔政務這些事。
但隻有一個兒子這樣,康熙勉強還接受得了,畢竟他大兒子可能是無心差事吧,就像他皇額娘一樣,雖有能力處理後宮之事,但就是不耐煩幹活,他能理解的。
等到第一個兒子出宮後,康熙發覺這業務能力挺強的一兒子居然也給他擺爛了,擺爛一詞是他在皇額娘身邊聽到的,是一個人不思上進的意思,他覺得這詞跟他一兒子十分配對啊,他一兒子現在不就是在和一兒媳養孩子嗎,而且瞧一兒子的樣子,那叫一個樂不思蜀啊。
康熙帝怒了,這差事還等著人幹呢,這一個兩個兒子是打算做什麽,造反嗎?
很快,康熙帝發現這隻是開始,輪到老三時,康熙本來不打算將這個兒子放出宮了,以防這個兒子不在他眼皮子底下盯著,會擺爛得更徹底,但奈何老三巧舌如簧,愣是將自己出宮之事說得多動聽多美好,說等自己出宮後會更加孝敬皇阿瑪的,將康熙誇得天上有地上無,誇得康熙心曠神怡,誇得康熙嘴皮子一鬆,便放這個兒子出宮了。
然而,等老三出宮後,好似一個無情浪子,完全忘記了自己說過的話,攬著自己媳婦和兒子逍遙快活的過著自己的小日子,偶爾學著自己從皇瑪嬤身上學到的作風,跟自己幾個兄弟時不時尋歡作樂,典型的隻顧著自己開心不管他人死活的作風。
康熙:……這兒子不能要了。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皇阿瑪大抵是因為後宮娘娘們都對他不甚上心吧,所以才妒忌她們和爺夫妻恩愛,不想讓兒子好過!
與自家福晉一樣,這些阿哥們腦子裏想的東西差不多,都用著懷疑的眼神看著康熙,後宮娘娘們現在都圍在皇瑪嬤和皇額娘身邊,皇阿瑪莫不是皇瑪嬤說的更年期到了,才如此暴躁。
康熙被他們這種眼神看得七竅生煙,但他勉強忍住了,想到這幾個兒子都不願留在宮裏,便勉強做出一副慈和的模樣,「皇阿瑪盼著你們成家立業,給朕抱乖孫孫,你們留在宮裏陪朕不好嗎?聽話,都迴去吧。」
三個阿哥從沒有見過皇阿瑪露出這副矯揉造作的模樣,紛紛打了個哆嗦,「知道了皇阿瑪,兒臣告退——」
說罷也不等皇帝做出什麽反應,便全都跑出去了,外人見了,還以為他們身後有幾隻吊睛白額大蟲追著他們呢。
等到夜黑風高時,三個阿哥重新聚在一起,眸底帶著幽光,仿佛彼此在商量著無與重要的要事。
……
關於高處不勝寒
起初圍在康熙身邊的後宮妃子,大多是從低位妃子升上來的,她們養的兒子女兒出息,還在皇太後身邊承歡膝下,她們母憑子貴,如今成了宮中高位,也算過得快活自在。
因為孩子養在皇太後身邊,且皇後身為後宮主母心胸寬廣,她們體會到一種從沒有過的歡愉自在感,自覺有了孩子就不必再爭寵了,孩子可比皇上可靠千倍萬倍,還有皇太後和皇後這兩位可靠的大人物在,久而久之,她們習慣了不爭寵的日子。
而新人們起初進宮時還盼著爭寵這種事,但是看著前輩們一個個有說有笑的,都商量著一起去玩樂什麽的,便自覺自己一股腦爭寵沒啥意思,在生下孩子後便體驗到前輩們的快樂了,隻要她們都是好姐妹,這後宮鬥爭算什麽。
於是,本來享受的齊人之福的康熙,眼睜睜看著自己那些後宮妃子紛紛投靠皇後和皇額娘,一個個無心對他爭寵,爭寵的對象反而轉向皇後和皇額娘了,連皇後都對皇額娘做出一副撒嬌模樣,看得康熙直哆嗦,覺得皇後人設崩塌,身心無力,也不強求他那些後宮妃子們對他一心一意了。
至少他還有兒子女兒。
起初康熙的子嗣都挺貼心的,特別是女兒們,那可以稱作是天底下最暖心的小棉襖了,隻是等女兒們出嫁了,康熙目光轉向他的兒子們,眉頭蹙起,發覺了不對勁。
阿哥們經歷過皇太後的管束後,對童年時代給他們帶來極大歡愉的出宮一事非常嚮往,一個個等著成婚後出宮遊玩,不顧自己皇子阿哥的身份,也不顧一個身心受創的皇阿瑪,輕而易舉拋下皇阿瑪過上自己的小日子。
康熙自覺自己兒子、妻妾都背叛自己了。
這怎麽能行呢!
康熙便特地在老五老六老七成婚後將他們攔下來,計劃也確實成功了,這三個兒子暫時屈服下來,但轉眼,不過一個夜晚,康熙聽梁九功說這三個阿哥都穿著一身侍衛裝拖家帶口在皇額娘和皇後以及後宮妃子的掩護下出了宮,嘴角抽搐。
敢情這紫禁城就剩他孤家寡人?
……
關於九子奪嫡
起初,康熙並不慌張皇位之事,畢竟他兒子多,而且每個兒子都是人中之龍,他就算閉上眼睛隨手指中一個都能接過大清江山。
但是漸漸地,康熙發現不對勁了,怎麽老大出宮後三年抱倆,夫妻倆和諧恩愛,就是不見老大經常帶著孫女過來見他,在成家後整天掛念的也隻是妻女,而非宮裏的皇阿瑪和幫皇阿瑪分擔政務這些事。
但隻有一個兒子這樣,康熙勉強還接受得了,畢竟他大兒子可能是無心差事吧,就像他皇額娘一樣,雖有能力處理後宮之事,但就是不耐煩幹活,他能理解的。
等到第一個兒子出宮後,康熙發覺這業務能力挺強的一兒子居然也給他擺爛了,擺爛一詞是他在皇額娘身邊聽到的,是一個人不思上進的意思,他覺得這詞跟他一兒子十分配對啊,他一兒子現在不就是在和一兒媳養孩子嗎,而且瞧一兒子的樣子,那叫一個樂不思蜀啊。
康熙帝怒了,這差事還等著人幹呢,這一個兩個兒子是打算做什麽,造反嗎?
很快,康熙帝發現這隻是開始,輪到老三時,康熙本來不打算將這個兒子放出宮了,以防這個兒子不在他眼皮子底下盯著,會擺爛得更徹底,但奈何老三巧舌如簧,愣是將自己出宮之事說得多動聽多美好,說等自己出宮後會更加孝敬皇阿瑪的,將康熙誇得天上有地上無,誇得康熙心曠神怡,誇得康熙嘴皮子一鬆,便放這個兒子出宮了。
然而,等老三出宮後,好似一個無情浪子,完全忘記了自己說過的話,攬著自己媳婦和兒子逍遙快活的過著自己的小日子,偶爾學著自己從皇瑪嬤身上學到的作風,跟自己幾個兄弟時不時尋歡作樂,典型的隻顧著自己開心不管他人死活的作風。
康熙:……這兒子不能要了。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