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房內的人來人往,各種聲音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繁忙而雜亂的畫麵,他們卻仿佛被遺忘在了角落,無人問津。


    每當有新的衙役走過,他們的眼神都會不由自主地亮起來,但隨即又黯淡下去,因為沒有人來通知他們任何進展。


    兩人低聲交談著,試圖分散注意力,緩解內心的焦慮。


    半天的時間悄然流逝,當太陽高懸中天,門房內的光線變得明亮而刺眼時,一位衙役終於走到了他們麵前。


    然而,他帶來的並不是他們期待的好消息,而是一句冷冰冰的話:“辦理戶籍的文書今天不在,你們改天再來吧。”


    說完,衙役又冷冷地看了他們一眼,然後轉身離去兩人麵麵相覷,心中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失落和無奈。


    離開縣衙,徐梓祺站在縣衙的轉角處默默地看了縣衙一眼,那些衙役都是看錢辦事的。


    就今天看到的態度,還不知道要砸多少錢才能把路引辦下來,看來沒有關係還是不要進衙門。


    在衙門裏有關係的,他目前就認識陳三,或許可以去找他問問。


    想到這裏,徐梓祺拉著徐梓青來到餛飩攤上:“你先在這裏等我,我去找陳三,問問看他能不能幫忙辦路引。”


    “好,你去吧。”徐梓青點點頭,看今天在衙門的待遇,就知道光靠他們自己,把路引辦下來還不知道要多長時間呢。


    如果找到人花點錢把路引辦下來那是最好的,好過他們自己又花錢又耗費精力都還不一定能辦下來。


    徐梓青點了碗餛飩,慢慢悠悠地吃著,她以為徐梓祺沒那麽快迴來。


    誰知道,她的餛飩還沒吃完,徐梓祺就迴來了。


    徐梓青半咬著餛飩,擔心地看著他:“怎麽那麽快?陳三那裏能不能辦嗎?”


    “能,就是多少錢的事,兩句話就說完了。”徐梓祺說完就朝老板喊道:“老板,再來一碗餛飩,大碗的。”


    等他點完餐,徐梓青就問道:“那個陳三還幫人辦理路引?”


    她一直以為掮客就幫人租房、賣房,介紹點生意,沒想到連官府的生意也做。


    徐梓祺點點頭:“給錢就行。”


    “多少錢?”徐梓青問道。


    徐梓祺伸出一隻手掌,朝她晃了晃:“一人五十兩。”


    “50文約等於五十塊,五千文約等於5兩等於五千塊,五十兩相當於五萬文。”徐梓青掰著手指頭驚叫到:“五萬塊一人?怎麽不去搶?”


    徐梓青老神在在地在筷子筒裏抽了一雙筷子,雙眼望著灶上鍋裏的餛飩:“錢能解決的都不是事,一百兩換你來迴折騰幾個月,你花不花?”


    “花。”徐梓青狠狠地咬了一口餛飩:“這錢也太好掙了點,可惜我們沒有這樣的門道。”


    “隻是你以為的好掙。”徐梓祺放低聲音說道:“他們長期跟那些衙役打交道,每個月都不知道要上供多少孝銀。”


    徐梓青想想也是,幹活的收入永遠都是最低的。


    賺錢賺錢,古代的錢太不耐用了,還是要想辦法多賺點這邊的錢才行。


    吃飽喝足,徐梓祺要去書鋪看看都有哪些書賣,能不能找到一些現代遺失的古籍。


    結完賬,徐梓祺朝書鋪走去:“我們去書店裏看看,看看能不能找到失傳的古籍。”


    每次刷到講述古籍的視頻,他都對那些遺失的古籍感到遺憾以及痛心。


    他痛心於那些古籍的遺失,痛心於那些智慧的湮滅,痛心於後人無法再觸及那些珍貴的遺產。


    每一本古籍都是曆史的見證,是文化的傳承,是智慧的結晶。


    它們的遺失,不僅僅是紙張和墨跡的消失,更是人類文明的斷層和記憶的缺失。


    既然有這樣的契機來到了古代,他就要去嚐試尋找,即使這個時空跟他所在的不一樣。


    徐梓青抬頭望向徐梓祺,眼中閃過一絲疑惑:“平行空間耶,能找到?”


    “不知道啊,總要試過才知道吧。”徐梓祺看了她一眼,繼續往前走:“不過我問過絮絮了,這裏的科舉也是以四書五經為主。”


    “真的?”徐梓青不自覺地放大了聲量,引來路人的觀望。


    連忙追上徐梓祺的步伐,放低音量問道:“那是不是一樣有孔子、孟子、尚書、易經。”


    “嗯。”徐梓祺肯定地道:“這裏的文化體係和我們那裏很相似,隻是曆史發展的軌跡不同而已。”


    “那還等什麽,走吧。”徐梓青開心地甩著雙手跟徐梓祺往書鋪走去。


    徐梓青雙眼布滿了錢幣的符號,隻要能找到古籍,她就發達了。


    如果她知道徐梓祺心裏打著捐贈的想法,估計就沒有這麽開心了。


    他們沿著街道來到了東街,找到了一家書鋪。


    書鋪的門前掛著一塊古樸的招牌,上麵刻著“月華書屋”四個大字,字體蒼勁有力。


    書鋪內部陳設簡單,但卻充滿了書香氣息。


    一踏入書屋,一股淡淡的墨香便撲鼻而來,讓人不由自主地沉醉其中。


    書架上擺滿了各式各樣的書本,還散發著新書的清香。


    書鋪最裏麵的那個書架上擺滿了舊書籍,書架旁邊還堆著幾摞破舊的書籍。


    這些書籍或厚或薄,或新或舊,每一本都承載著曆史的痕跡和文化的底蘊。


    兄妹兩人開始在書架上搜尋起來,他們一本一本地翻閱著古籍。


    走過兩個書架,兩人茫然地看著對方,他們也不知道現代那些遺失了或是殘破不全的古籍的名單,隻大概的記得幾本有名的。


    像《水經注》,現存的版本不足全書的三分之一,還有《黃帝外經》,《連山易》、《永樂大典》等等


    “掌櫃的,這些新書的價格怎麽樣?”徐梓青好奇地問道。


    書鋪掌櫃抬頭看了她一眼,繼續低頭忙活手上的事:“看你買什麽書,便宜的一兩銀子,貴的十幾二十兩,上百兩的都有。”


    這也太貴了吧,徐梓青被這價格驚到了。


    難怪古代讀書人少,農家一年都花不了一兩銀子,這裏最便宜的書也要一兩銀子。


    書都買不起,還讀什麽書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在兩界倒買倒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仫槿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仫槿並收藏我在兩界倒買倒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