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符號”——長城最近在看一本書,名字叫《美的沉思》,主要是講的中國那些古老的建築或者工藝品中,凝結的中華名族發展曆程中對美的認識。


    書中說,每個名族都有極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他們常常是這個民族在生存繁衍的過程中,與大自然抗爭,抵抗洪水、風暴、野獸、戰爭......陸續累積下的成果。這一類的“文化符號”常常是建築物,是安全、保障、愛與生命延續的地方,因為長期的凝聚著這個民族的精神、意念、情感,於是便有了“文化符號”的意義。埃及的“文化符號”是金字塔,以高聳、堅固、巨大、穩定、準確,抵抗著亙古以來時間的風砂。這個古老名族以他們的審美標準,來堆砌著屬於他們民族的獨特符號。而時間這個最大災難,擊潰了在他麵前的每一個人,無論是高貴的、尊榮的、受苦的還是低卑的。所以“文化符號”的長存,是一個文明的勝利,它能夠給予一個民族最大的鼓舞和激勵,因為他證明了,時間雖然能夠擊敗個人,卻無法摧毀這個民族。很多民族很多文明,都逐漸的湮滅在時光大磨下,沒有長存,而那些文明也隨之遺失,沒有再興,他們就是時間的失敗者。中國是幸運的,他的文明傳承沒有中斷,一直在堅強的抵抗時間的剝蝕,而且是現在世界唯一一個繼續傳承的古文明。中國是不幸運的,因為傳承沒有間斷,所以也就沒有了西方的那種文藝複興,所以最後被船堅炮利敲開了國門。而中國的文化符號,蔣勳先生說大概是長城吧。長城的美學在於他,不像金字塔那樣的堅固、高大,縮減的看其實就是一段段普通的牆。長城的組成在我看來主要就是烽火台和城牆把,但是烽火台並不是隻有中國獨有,但是用綿延千裏的城牆將烽火台串連的隻有中國。長城以奇特的,謙卑的姿態匍匐在中國的表裏山河之上,隨著山巔的高聳而高聳,隨著溪穀的低垂而低垂,不張揚,也不放縱。這個“文化符號”不以偉岸驚世人,他以綿延來纏繞時光,兩千多年來,屹立如故,中間或許有所殘缺,但是這個符號會再次被這個民族補全,激勵著世人。可能曆代帝王的宮殿,論恢弘,論華麗,遠超過長城的有很多,但是隻有長城,唯有長城,靜靜的守護著這個民族,守護著這個文明,也許他現在無法阻擋堅船利炮,但是他的存在,始終鼓舞著中華民族,讓這個民族學會了,謙卑而又堅毅的麵對人生,哪怕有所疾苦。中國的民族文化傳承最古老的應該算是《易》了,所以《周易》也算是文化傳承之源了,在《謙卦》裏麵說謙,亨,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儒家把周易作為經典傳承應該也是有這種因素在裏麵吧,這種謙卑但是堅毅就像烙印一樣的刻在中國人身上。長城這個“文化符號”,不像正麵直擊迎浪而上的勇士來對抗時間。他是用“纏繞”這個方式來對抗時間的衝刷,就像這個民族的血緣傳承,人首蛇身一樣,這種綿纏但是堅定就是民族的美學基因。時光如水,來迴衝刷,但是長城這個“文化符號”,依舊在叢山峻嶺之中謙卑徐行。他用斑駁的身軀告訴世人,無論是生活,還是民族的命運,都像他的身軀一樣,起起伏伏。而隻要保持一顆謙卑而不張揚的心,堅定不移的踽踽前行,必然就能夠綻放出一份屬於自己的華麗。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乾坤造化經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晉愁如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晉愁如並收藏乾坤造化經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