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種筆陸子龍計劃讓孩子們在學習過程中自己去選擇,他不統一要求。
作為從信息化時代穿越過去的人,他知道文字發展的最終規律。
孩子們不論選擇使用哪種筆書寫,隻要書寫的是中國的漢字,就能夠將中華文化一代代傳遞下去。
硯台的製作費時費力,現在部落石匠主要是製作“球形石彈”和參與製作青銅器箭頭和打造武器。
陸子龍現在也不打算把自己寶貴的族人浪費在製造硯台上。
他讓陸有瓷燒製了許多直徑5厘米陶瓷碟子充當硯台。
無論是選用毛筆還是鵝毛筆都需要用墨和紙,所以墨和紙是他製造的重點。
造紙和造墨是一個比較精細的活,得有專人負責。
陸有瓷給他推薦了一個叫“樹皮”的小夥子,這個人手腳靈活,學習能力很強,現在是陸有瓷的得力助手。
陸子龍給這個小夥子起名叫“陸宣紙”。
現在能夠獲得陸子龍起的名字,已經是部落族人的一種榮譽。
族人們現在都希望獲得“鹿神”賜予的名字。
陸子龍為了將賞賜名字作為一種獎勵和榮譽保留下來,因此他現在已經不輕易給族人起名字了。
陸子龍記得之前看過一個宣紙製作的電視節目,裏麵介紹了古代紙張和墨的製作方法。他現在依然還記得墨和紙張製作的步驟,於是陸子龍帶領鹿宣紙和十幾個工匠按照電視節目中的方法開始製作墨和紙。
古代製墨主要工序有煉煙、和料、製作、晾幹、描金等。
陸子龍為了造墨,澆築了2個巨大的鐵鍋,並專門在部落山洞外麵搭建了一個大廚房,在廚房中搭建了2個巨大的灶台。
一個灶台隻燒鬆樹枝,另外一個灶台燒的鬆樹枝上塗抹些動物油脂。過一段時後,鐵鍋鍋底和灶台內壁就積滿了厚厚的一層煙灰。
將這些煙灰從鍋底和灶台內壁刮下來放入銅盆中,就得到鬆煙和油煙。
當然燃燒時要嚴格控製火候、出入風口,掌握收煙時間,才能保證煙的黑度、細度、油分、灰分每次都一樣,因此這兩口大鍋做的食物也都很單一就是煮肉湯。
將收到銅盆中的煙灰和魚皮膠混合,加水雞蛋清,熊膽、蛇膽等用文火熬,充分攪拌,使煙料和膠合料達到細膩均勻的程度,製成坯料。
陸子龍製作了十多個長10厘米、寬3厘米、厚1厘米的模具,將坯料壓入墨模,塑造形狀。
最後將這些塑造形狀後的配料晾幹。
晾幹的初期,墨要不斷翻轉,使幹燥收縮時自然拱翹的墨體自行恢複平整。
晾墨環境的溫度、濕度要也要嚴格控製,風大、陽光直曬、過分幹燥都會導致墨內水分析出不均勻,以致產生碎裂紋。
另外,溫度過高也不好,會使墨出現黴變,影響墨的質量。經過晾曬後,墨就做成了。
陸子龍命人在工坊區建造了一個獨立的造紙車間。在車間中造在地麵上用青磚搭建了一個長10米,寬3米,深1兩米的水池(紙槽)用來抄紙。
我國古代造紙多用麻,做成麻紙。麻有苧麻和大麻。苧麻是我國的特產,外國稱之為中國草。
大麻也是我國古老的麻種之一,俗稱“火麻”,外國稱之為漢麻。但是現在陸子龍沒苧麻和大麻,他隻能製作草紙。
陸子龍帶領陸宣紙他們從“木製品加工隊”收集了大量的榆樹皮、柳樹皮,以及其他韌性較強的樹皮,又收集大量的蘆葦、烏拉草等,將這些收集到的原料進行切碎、晾曬處理;
接下來他對這些原料進行纖維的分離。
就是用漚浸或蒸煮的方法(需要在堿性物質的配合下,如石灰、草木灰等)使植物纖維原料分散成纖維狀,由於現在已經是深秋,自然漚浸速度太慢(這個過程至少需要100天以上)為了加快造紙速度,陸子龍直接采用了蒸煮法。
他將打碎的原料拌入燒堿(陸子龍在製作肥皂的過程中已經製作出來了),放入鐵鍋中蒸煮,經過堿液的蒸煮,原料中的木質素、樹膠、樹脂等雜質被除去。樹或草的纖維被分離出來。
然後將這些煮爛的原料放在石臼裏用力舂成泥麵狀,為了增強紙張的韌性和對紙張漂白,在這些搗爛後的原料加入少量的魚皮膠,用適量的水調配,使纖維徹底分離並浸透水分,成為紙纖維的懸浮液,再傾倒入紙槽裏麵。
然後用細木簾在紙漿中濾取,紙纖維留在木簾上形成一層紙膜。
這道工序在造紙過程中是最費力的,抄紙的工匠站在紙槽旁重複著舀水、抬起木簾。另外,撈紙時還得靠經驗,抄得輕紙會太薄,抄得重紙又會太厚,完全憑工匠的手法。
接下來。陸子龍他們將撈過紙漿的木簾倒蓋在一塊平直的大木板上,然後移開竹簾,這層紙膜便落在板上。
慢慢堆疊起一層層的紙頁,再以重物擠壓,排出紙頁中的水分。
重物擠壓之下紙膜也慢慢成形,成為一張張四四方方的紙張,剛開始大家都不熟練,抄出的紙張厚薄不一,而且效率極其低下,所有人一天隻能抄出50多張紙,隨著族人們逐漸熟練後,每天每個工匠平均能抄200到300張紙。抄出的紙張足夠部落使用。
最後用兩道土磚砌成磚牆的夾巷來焙幹紙張,焙紙時先在夾巷內生火,由於磚塊夾巷之間有空隙能讓熱氣透出。
因此用輕細的銅鑷子將一張張濕紙攤在牆上,從空隙中散發的熱氣使紙張慢慢幹燥,幹透後揭起來就是一張可使用的紙了。
經過2個多月的努力,在今年第一場雪下來的時候,陸子龍終於造出了第一批合格的紙張。
紙張顏色草黃,但是韌性很好,當陸子龍用毛筆蘸墨,在紙上寫下陸子龍3個漢字,看著紙上的3個漢字,陸子龍熱淚盈眶,心潮翻滾,久久不能平靜。
這個名字寄托了父母對他的期望,希望他能像龍一樣翱翔天地,前途遠大,成為國家的棟梁。
這三個漢字同樣也是部落和這個時代的期望。
希望他推動時代的發展,將部落帶向光明的未來,將穿越前華夏文明覆蓋這顆藍色的星球。
同時陸子龍又不斷的對紙張進行改造,製作出其他用途的紙張。
陸子龍穿越過來之後,生活上大體他還是能夠適應的,但是對於擦屁屁這件事可是飽受蹂躪,在這個時代沒有廁紙,大家都用石頭或土塊之類的東西就地解決,這讓陸子龍非常鬱悶。
現在既然製作出紙那陸子龍當然要為自己謀福利了,於是陸子龍通過多種實驗,製造了大量不同材質的紙,比如說給孩子用來學習的硬紙,用來糊在窗子外麵的窗棱紙。
還有顏色發黃的,但手感非常柔軟的女性月經用紙和廁紙。
由於現在沒有棉製品,之前大家洗完澡之後就是曬幹身上的水,然後再穿衣服,但這個過程有點痛苦。
尤其是在冬天離開溫暖的浴池,隻能是在浴池邊上站著想辦法用手擦幹淨身上的水珠,老受罪了。
於是陸子龍就將廁紙進行了改良,加入大量的烏拉草纖維,將紙張變得更厚,更軟,於是第一代的紙“毛巾”就在“鹿部落”正式出現了。
作為從信息化時代穿越過去的人,他知道文字發展的最終規律。
孩子們不論選擇使用哪種筆書寫,隻要書寫的是中國的漢字,就能夠將中華文化一代代傳遞下去。
硯台的製作費時費力,現在部落石匠主要是製作“球形石彈”和參與製作青銅器箭頭和打造武器。
陸子龍現在也不打算把自己寶貴的族人浪費在製造硯台上。
他讓陸有瓷燒製了許多直徑5厘米陶瓷碟子充當硯台。
無論是選用毛筆還是鵝毛筆都需要用墨和紙,所以墨和紙是他製造的重點。
造紙和造墨是一個比較精細的活,得有專人負責。
陸有瓷給他推薦了一個叫“樹皮”的小夥子,這個人手腳靈活,學習能力很強,現在是陸有瓷的得力助手。
陸子龍給這個小夥子起名叫“陸宣紙”。
現在能夠獲得陸子龍起的名字,已經是部落族人的一種榮譽。
族人們現在都希望獲得“鹿神”賜予的名字。
陸子龍為了將賞賜名字作為一種獎勵和榮譽保留下來,因此他現在已經不輕易給族人起名字了。
陸子龍記得之前看過一個宣紙製作的電視節目,裏麵介紹了古代紙張和墨的製作方法。他現在依然還記得墨和紙張製作的步驟,於是陸子龍帶領鹿宣紙和十幾個工匠按照電視節目中的方法開始製作墨和紙。
古代製墨主要工序有煉煙、和料、製作、晾幹、描金等。
陸子龍為了造墨,澆築了2個巨大的鐵鍋,並專門在部落山洞外麵搭建了一個大廚房,在廚房中搭建了2個巨大的灶台。
一個灶台隻燒鬆樹枝,另外一個灶台燒的鬆樹枝上塗抹些動物油脂。過一段時後,鐵鍋鍋底和灶台內壁就積滿了厚厚的一層煙灰。
將這些煙灰從鍋底和灶台內壁刮下來放入銅盆中,就得到鬆煙和油煙。
當然燃燒時要嚴格控製火候、出入風口,掌握收煙時間,才能保證煙的黑度、細度、油分、灰分每次都一樣,因此這兩口大鍋做的食物也都很單一就是煮肉湯。
將收到銅盆中的煙灰和魚皮膠混合,加水雞蛋清,熊膽、蛇膽等用文火熬,充分攪拌,使煙料和膠合料達到細膩均勻的程度,製成坯料。
陸子龍製作了十多個長10厘米、寬3厘米、厚1厘米的模具,將坯料壓入墨模,塑造形狀。
最後將這些塑造形狀後的配料晾幹。
晾幹的初期,墨要不斷翻轉,使幹燥收縮時自然拱翹的墨體自行恢複平整。
晾墨環境的溫度、濕度要也要嚴格控製,風大、陽光直曬、過分幹燥都會導致墨內水分析出不均勻,以致產生碎裂紋。
另外,溫度過高也不好,會使墨出現黴變,影響墨的質量。經過晾曬後,墨就做成了。
陸子龍命人在工坊區建造了一個獨立的造紙車間。在車間中造在地麵上用青磚搭建了一個長10米,寬3米,深1兩米的水池(紙槽)用來抄紙。
我國古代造紙多用麻,做成麻紙。麻有苧麻和大麻。苧麻是我國的特產,外國稱之為中國草。
大麻也是我國古老的麻種之一,俗稱“火麻”,外國稱之為漢麻。但是現在陸子龍沒苧麻和大麻,他隻能製作草紙。
陸子龍帶領陸宣紙他們從“木製品加工隊”收集了大量的榆樹皮、柳樹皮,以及其他韌性較強的樹皮,又收集大量的蘆葦、烏拉草等,將這些收集到的原料進行切碎、晾曬處理;
接下來他對這些原料進行纖維的分離。
就是用漚浸或蒸煮的方法(需要在堿性物質的配合下,如石灰、草木灰等)使植物纖維原料分散成纖維狀,由於現在已經是深秋,自然漚浸速度太慢(這個過程至少需要100天以上)為了加快造紙速度,陸子龍直接采用了蒸煮法。
他將打碎的原料拌入燒堿(陸子龍在製作肥皂的過程中已經製作出來了),放入鐵鍋中蒸煮,經過堿液的蒸煮,原料中的木質素、樹膠、樹脂等雜質被除去。樹或草的纖維被分離出來。
然後將這些煮爛的原料放在石臼裏用力舂成泥麵狀,為了增強紙張的韌性和對紙張漂白,在這些搗爛後的原料加入少量的魚皮膠,用適量的水調配,使纖維徹底分離並浸透水分,成為紙纖維的懸浮液,再傾倒入紙槽裏麵。
然後用細木簾在紙漿中濾取,紙纖維留在木簾上形成一層紙膜。
這道工序在造紙過程中是最費力的,抄紙的工匠站在紙槽旁重複著舀水、抬起木簾。另外,撈紙時還得靠經驗,抄得輕紙會太薄,抄得重紙又會太厚,完全憑工匠的手法。
接下來。陸子龍他們將撈過紙漿的木簾倒蓋在一塊平直的大木板上,然後移開竹簾,這層紙膜便落在板上。
慢慢堆疊起一層層的紙頁,再以重物擠壓,排出紙頁中的水分。
重物擠壓之下紙膜也慢慢成形,成為一張張四四方方的紙張,剛開始大家都不熟練,抄出的紙張厚薄不一,而且效率極其低下,所有人一天隻能抄出50多張紙,隨著族人們逐漸熟練後,每天每個工匠平均能抄200到300張紙。抄出的紙張足夠部落使用。
最後用兩道土磚砌成磚牆的夾巷來焙幹紙張,焙紙時先在夾巷內生火,由於磚塊夾巷之間有空隙能讓熱氣透出。
因此用輕細的銅鑷子將一張張濕紙攤在牆上,從空隙中散發的熱氣使紙張慢慢幹燥,幹透後揭起來就是一張可使用的紙了。
經過2個多月的努力,在今年第一場雪下來的時候,陸子龍終於造出了第一批合格的紙張。
紙張顏色草黃,但是韌性很好,當陸子龍用毛筆蘸墨,在紙上寫下陸子龍3個漢字,看著紙上的3個漢字,陸子龍熱淚盈眶,心潮翻滾,久久不能平靜。
這個名字寄托了父母對他的期望,希望他能像龍一樣翱翔天地,前途遠大,成為國家的棟梁。
這三個漢字同樣也是部落和這個時代的期望。
希望他推動時代的發展,將部落帶向光明的未來,將穿越前華夏文明覆蓋這顆藍色的星球。
同時陸子龍又不斷的對紙張進行改造,製作出其他用途的紙張。
陸子龍穿越過來之後,生活上大體他還是能夠適應的,但是對於擦屁屁這件事可是飽受蹂躪,在這個時代沒有廁紙,大家都用石頭或土塊之類的東西就地解決,這讓陸子龍非常鬱悶。
現在既然製作出紙那陸子龍當然要為自己謀福利了,於是陸子龍通過多種實驗,製造了大量不同材質的紙,比如說給孩子用來學習的硬紙,用來糊在窗子外麵的窗棱紙。
還有顏色發黃的,但手感非常柔軟的女性月經用紙和廁紙。
由於現在沒有棉製品,之前大家洗完澡之後就是曬幹身上的水,然後再穿衣服,但這個過程有點痛苦。
尤其是在冬天離開溫暖的浴池,隻能是在浴池邊上站著想辦法用手擦幹淨身上的水珠,老受罪了。
於是陸子龍就將廁紙進行了改良,加入大量的烏拉草纖維,將紙張變得更厚,更軟,於是第一代的紙“毛巾”就在“鹿部落”正式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