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子龍幸運的找到了銅礦和鐵礦,他接下來花了幾天的時間,在銅礦和鐵礦附近詳細勘察地形。了解礦脈規模,製定開采方案。
就地提煉是一個省時省力的解決辦法,但他現在麵臨兩個最大的問題。
一個是他現在人手不足,部落中的建設千頭萬緒,需要大量的人手。
部落現在沒有條件抽調大量的人到這裏冶煉金屬。
其次他沒有在這裏找到合適的居住環境。
現在是初夏,還好說,人們還能在野外搭帳篷生活,但是到了寒冷的冬季,在零下四五十度的環境之下,一般的房屋很難保暖,在這樣的條件下,族人很難生存。
這就是為什麽在這一片廣闊的區域內,所有的原始部落都居住在天然山洞中的原因。
要是在這裏建造部落中那種能在冬日保溫禦寒的建房。那又是一個龐大的工程。說到底還是部落的人員不夠用。
還有一個燃料問題,銅礦的煉製溫度低,700度到900度左右,就能夠提煉。
這個溫度就地製作陶爐,燒木柴就可以煉製出來。
但是鐵的熔點為1537c,比銅的熔點高很多。
雖然在實際上鐵礦石中有其他礦物,還原溫度不需這麽高,但是至少溫度也要達到1200度以上,這就不是傳統的木柴、木炭能達到的,隻能使用煤炭,或者是焦炭。
而如果一定要使用木炭,即使改進高爐,提高爐溫,由於溫度達不到要求,低溫生產出來的鐵在冷卻時容易氧化生鏽,嚴重弱化了硬度和實用性。
這也是為什麽。雖然地球上鐵的含量非常豐富,而人類最先使用的卻是銅的原因。
最後就是高爐建設的問題,煉製鐵的高爐由於所需要的溫度比較高,搭建高爐內壁必須要用耐火材料,否則高爐就容易爆炸和倒塌。
不論是耐火材料用的高嶺土還是燃料所需的煤炭,都要從原來的“土部落”和“黑石部落”獲得。這兩個地方到這裏太遠了,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
因此這些礦石隻能運迴部落煉製。好在兩處礦山都靠近小河,正好通過水路將礦石運迴。
這裏最不缺乏的就是樹木,他安排族人砍伐了很多碗口粗細的樹木,然後截成10米長的樹段。他將這些樹段上枝杈砍掉,用繩子捆綁,紮了1條木筏。
然後帶領族人將木筏推入河中,他跳上木筏,他選了一根很長的細木做撐杆,順著河水撐動木筏,木筏順流而下,他不斷用撐杆調整著木筏的方向,等自己熟悉了後,他將木筏靠岸,讓族人也練習操控木筏。
以前小河邊非常危險,部落族人都盡量遠離那裏,更不敢下河遊泳了,所以大家都沒有遊泳的經驗,因此到了木筏上後一個個膽戰心驚。
陸阿大甚至趴到了木筏上,不敢動彈,惹的族人一片哄笑。不過2天後,族人們經過不斷練習。總算是克服了心理上的障礙,敢撐動木筏,並在木筏上行走了。
於是陸子龍又製作了4條木筏,和大量的木筐,將木筐中裝滿礦石放到5隻木筏上,然後大家也平均分配到5條木筏上,順流而下,返迴部落。幾十裏路,他們隻用了3個多小時就迴到了部落。
由於煉鐵工藝相對複雜,原料主要由鐵礦石、焦炭、石灰石三部分組成,因此迴到部落後,陸子龍開始製造耐火磚,和煉製焦炭。
他先煉製焦炭,和木炭窯相似,將從黑石部落運迴來的煤放入木炭窯中封閉,加熱2天後就得到了焦炭。
有了焦炭後,由於手頭材料有限,沒有辦法製造鎂磚等現代通用的高等級耐火磚。
因此他隻能因陋就簡,製作一排粘土型耐火磚。
就是以硬質粘土為原料,預先煆燒成熟料,然後配以軟質粘土,將兩者混合,製作成寬20厘米,長30厘米厚5厘米的磚的形狀,用石塊砸實成磚形,然後放到溫度在陶窯中,用焦炭加熱燒成粘土磚。
然後他在小山坡上修建了2座高爐。一座煉鐵,一座煉銅。在煉鐵高爐旁又修建了一座單室炒鋼爐。用來將生鐵煉製成鋼。
由於他對於鋼鐵的煉製也是粗通皮毛,隻能不斷的發現問題和解決解決問題,摸著石頭過河了。
一個月後,他開始煉製第一爐的銅礦和鐵礦,還好天隨人願,順利的得到了幾千年的生鐵和近千斤的銅塊。
他又用沙土製作模具,將生鐵鑄造了2個長30厘米,寬15厘米,高30厘米的砧子,和10幾把手錘,6把大錘,還有10條鋼鋸條,5把斧子。有了這些初步的工具,他開始利用生鐵和炒出來的鋼開始製造一些簡易的工具。
他首先用將這些鋸條在石上磨製鋒利,裝上手柄,製作出手鋸。有了手鋸後,那些原本隻能被斧頭簡單劈開的粗大木頭就能輕鬆的製作成木板,有了這些木板後,陸子龍又通過榫卯結構製作出風匣,這樣一個簡單的“鐵匠爐”橫空出世。
他在工坊區內,又新建了一座房間,屋子正中放個大火爐,用煤炭做燃料,爐邊架一風箱,風箱一拉,風進火爐,爐膛內火苗直躥。要鍛打的鐵器先在火爐中燒紅,然後移到大鐵墩(鐵砧)上,他親自掌主錘,陸大石、陸阿等人手握大錘進行鍛打。
陸子龍將一塊80厘米長,4厘米寬1厘米厚的鋼條放入爐火中。陸阿二用力拉動風匣,在竄動的火苗中,鐵條迅速變得通紅。
陸子龍右手握小錘,左手握鐵鉗,將鋼條從爐火中抽出,放到大鐵墩上,右手的手錘擊打在需要鍛打的位置。
陸大石則按照手錘指示的位置,用大錘用力的再砸鋼條上,在不斷鍛打的過程中,陸子龍不斷翻動鋼條。
這塊方形的鋼條隨著不斷的捶打形狀慢慢發生變化。
待鋼條溫度變低,逐漸恢複了鋼鐵的顏色後,此時鋼鐵非常不易捶打,陸子龍將鋼鐵放入爐火中,繼續加熱。
循環往複,他手中的鋼條,最終變成了一把長90厘米,一麵開刃,刀身寬近6厘米,5毫米厚的厚背砍刀。
就地提煉是一個省時省力的解決辦法,但他現在麵臨兩個最大的問題。
一個是他現在人手不足,部落中的建設千頭萬緒,需要大量的人手。
部落現在沒有條件抽調大量的人到這裏冶煉金屬。
其次他沒有在這裏找到合適的居住環境。
現在是初夏,還好說,人們還能在野外搭帳篷生活,但是到了寒冷的冬季,在零下四五十度的環境之下,一般的房屋很難保暖,在這樣的條件下,族人很難生存。
這就是為什麽在這一片廣闊的區域內,所有的原始部落都居住在天然山洞中的原因。
要是在這裏建造部落中那種能在冬日保溫禦寒的建房。那又是一個龐大的工程。說到底還是部落的人員不夠用。
還有一個燃料問題,銅礦的煉製溫度低,700度到900度左右,就能夠提煉。
這個溫度就地製作陶爐,燒木柴就可以煉製出來。
但是鐵的熔點為1537c,比銅的熔點高很多。
雖然在實際上鐵礦石中有其他礦物,還原溫度不需這麽高,但是至少溫度也要達到1200度以上,這就不是傳統的木柴、木炭能達到的,隻能使用煤炭,或者是焦炭。
而如果一定要使用木炭,即使改進高爐,提高爐溫,由於溫度達不到要求,低溫生產出來的鐵在冷卻時容易氧化生鏽,嚴重弱化了硬度和實用性。
這也是為什麽。雖然地球上鐵的含量非常豐富,而人類最先使用的卻是銅的原因。
最後就是高爐建設的問題,煉製鐵的高爐由於所需要的溫度比較高,搭建高爐內壁必須要用耐火材料,否則高爐就容易爆炸和倒塌。
不論是耐火材料用的高嶺土還是燃料所需的煤炭,都要從原來的“土部落”和“黑石部落”獲得。這兩個地方到這裏太遠了,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
因此這些礦石隻能運迴部落煉製。好在兩處礦山都靠近小河,正好通過水路將礦石運迴。
這裏最不缺乏的就是樹木,他安排族人砍伐了很多碗口粗細的樹木,然後截成10米長的樹段。他將這些樹段上枝杈砍掉,用繩子捆綁,紮了1條木筏。
然後帶領族人將木筏推入河中,他跳上木筏,他選了一根很長的細木做撐杆,順著河水撐動木筏,木筏順流而下,他不斷用撐杆調整著木筏的方向,等自己熟悉了後,他將木筏靠岸,讓族人也練習操控木筏。
以前小河邊非常危險,部落族人都盡量遠離那裏,更不敢下河遊泳了,所以大家都沒有遊泳的經驗,因此到了木筏上後一個個膽戰心驚。
陸阿大甚至趴到了木筏上,不敢動彈,惹的族人一片哄笑。不過2天後,族人們經過不斷練習。總算是克服了心理上的障礙,敢撐動木筏,並在木筏上行走了。
於是陸子龍又製作了4條木筏,和大量的木筐,將木筐中裝滿礦石放到5隻木筏上,然後大家也平均分配到5條木筏上,順流而下,返迴部落。幾十裏路,他們隻用了3個多小時就迴到了部落。
由於煉鐵工藝相對複雜,原料主要由鐵礦石、焦炭、石灰石三部分組成,因此迴到部落後,陸子龍開始製造耐火磚,和煉製焦炭。
他先煉製焦炭,和木炭窯相似,將從黑石部落運迴來的煤放入木炭窯中封閉,加熱2天後就得到了焦炭。
有了焦炭後,由於手頭材料有限,沒有辦法製造鎂磚等現代通用的高等級耐火磚。
因此他隻能因陋就簡,製作一排粘土型耐火磚。
就是以硬質粘土為原料,預先煆燒成熟料,然後配以軟質粘土,將兩者混合,製作成寬20厘米,長30厘米厚5厘米的磚的形狀,用石塊砸實成磚形,然後放到溫度在陶窯中,用焦炭加熱燒成粘土磚。
然後他在小山坡上修建了2座高爐。一座煉鐵,一座煉銅。在煉鐵高爐旁又修建了一座單室炒鋼爐。用來將生鐵煉製成鋼。
由於他對於鋼鐵的煉製也是粗通皮毛,隻能不斷的發現問題和解決解決問題,摸著石頭過河了。
一個月後,他開始煉製第一爐的銅礦和鐵礦,還好天隨人願,順利的得到了幾千年的生鐵和近千斤的銅塊。
他又用沙土製作模具,將生鐵鑄造了2個長30厘米,寬15厘米,高30厘米的砧子,和10幾把手錘,6把大錘,還有10條鋼鋸條,5把斧子。有了這些初步的工具,他開始利用生鐵和炒出來的鋼開始製造一些簡易的工具。
他首先用將這些鋸條在石上磨製鋒利,裝上手柄,製作出手鋸。有了手鋸後,那些原本隻能被斧頭簡單劈開的粗大木頭就能輕鬆的製作成木板,有了這些木板後,陸子龍又通過榫卯結構製作出風匣,這樣一個簡單的“鐵匠爐”橫空出世。
他在工坊區內,又新建了一座房間,屋子正中放個大火爐,用煤炭做燃料,爐邊架一風箱,風箱一拉,風進火爐,爐膛內火苗直躥。要鍛打的鐵器先在火爐中燒紅,然後移到大鐵墩(鐵砧)上,他親自掌主錘,陸大石、陸阿等人手握大錘進行鍛打。
陸子龍將一塊80厘米長,4厘米寬1厘米厚的鋼條放入爐火中。陸阿二用力拉動風匣,在竄動的火苗中,鐵條迅速變得通紅。
陸子龍右手握小錘,左手握鐵鉗,將鋼條從爐火中抽出,放到大鐵墩上,右手的手錘擊打在需要鍛打的位置。
陸大石則按照手錘指示的位置,用大錘用力的再砸鋼條上,在不斷鍛打的過程中,陸子龍不斷翻動鋼條。
這塊方形的鋼條隨著不斷的捶打形狀慢慢發生變化。
待鋼條溫度變低,逐漸恢複了鋼鐵的顏色後,此時鋼鐵非常不易捶打,陸子龍將鋼鐵放入爐火中,繼續加熱。
循環往複,他手中的鋼條,最終變成了一把長90厘米,一麵開刃,刀身寬近6厘米,5毫米厚的厚背砍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