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接到密報,通過分析,認為這裏麵有問題,便令刑部派了有經驗的官員,前去驗屍。
不久得出結論,死者確實是魏忠賢本人。
這下子,輪到崇禎帝傻眼了。
他可不想讓魏忠賢死,理由很簡單,他惦記著人家老魏家的財產啊。
他以為,隻要魏忠賢活著,就有得到他那筆財富的機會。
天下所有的囚犯,沒有不渴望自由的,包括魏忠賢。
隻要開出的籌碼符合對方的預期,自己就不用著急,穩坐釣魚台,等著魏忠賢前來談判就是了。
眼下要做的,隻是派人看緊魏忠賢,不讓他跑掉,其餘的都交給時間。
哪知道自己失算了,魏忠賢還是去了另一個世界。
他一去不打緊,關健是想從他嘴裏知道財富秘密的想法,落了空。
祟禎感到無比地懊喪,因為他扳倒魏忠賢的目的,就是想從他手裏搞錢。
現在人沒了,錢也沒搞到,落了個人財兩空,祟禎最不願意看到的現實,還是來了,這才是天大的苦惱事。
不過,魏忠賢雖死了,但他的財富他帶不走,肯定還在。他會把東西藏到哪兒呢,一時間成了一個無法破解的謎。
現在崇禎所能做的,隻能是根據掌握的線索,去尋找。
可是這方麵他得到的情報,價值都不大。
他需要找到最接近魏忠賢的人,己了解其更多的內幕。
魏忠賢南下鳳陽時,身邊跟隨了一大幫人。這些人常年服侍他,與他接觸最多,是知道魏公公秘密最多的一撥人。
但是這些人在魏忠賢死後,樹倒猢猻散,他們以最快的速度,瓜分了公公僅剩的,為數不多們財產後,一哄而散。
然後有親的靠親,有友的投友,有的鑽入了大山,有的進入了敵占區,想找到他們難上加難。
這時候想找到魏忠賢的財產,隻能換另一種思路了。
大家一致認為,魏忠賢雖然擁有天量財富,但他自己位高權重,出麵藏東西容易暴露目標,這事得找個代理人幫他辦理才行。
這麽重大的事,可委托的,當然是他最親近的人。
經過細致的查訪,這時候一個關鍵人物浮出了水麵。
他就是魏忠賢的侄子魏良。
魏忠賢發跡後,老家很多人前來投靠,都得到了妥善安置,不少人在朝中得到了要職。其中包括他的堂侄魏安,魏國等。他們一個成了朝中大臣,一個做了將軍,權傾一時。
而據民間反映,他還有一個親侄子魏良,卻在魏忠賢權勢最顯赫的時候,缺席了這場分享權利的盛宴,始終默默無聞,從沒在公眾的視野裏出現過。
這就不正常了。
作為公公,魏忠賢並沒有自己的直係後代。而中國傳統社會,又有以血緣來區分關係疏遠的傳統。魏良作為他的侄子,理應被重用才是。
為什麽被排斥在權力之外呢?
是他和這個侄子關係不好嗎?
當然不是。
魏忠賢隻有一個哥哥,死的早,留下了一子一女,那兒子便是魏良。
那時魏忠賢還未發跡,姐弟倆過的很苦,在家生活不下去了,便流浪到了江湖。
後來魏忠賢終於出人頭地,給家鄉人安排個官職就成了小菜一碟。可是在所有投奔他的一應親屬中,竟沒有魏良年輕的麵孔,這自然引起了人們的猜疑。
人們的第一反應是,這個孩子可能已經不在了。
他很小就流落江湖,受盡了人間苦難。但當他的叔叔取得了巨大成功,去尋找他團聚,共享天倫之樂時,他卻不在了。
這真是個可憐的孩子。
大家都這樣想。
然而一天,魏良卻騎著高頭大馬,出現在故鄉的土地上。
這一下子引起了人們的轟動。
人們紛紛問他這些年幹什麽去了,為什麽在叔叔的提拔名單中,沒出現他的名字。
耐不住眾人追問,魏良隻好說他一直在叔叔身邊,隻不過接受了更重要的任務。
至於這個任務是什麽,沒有向人們交代,這引起了人們的無限遐思。
消息傳到崇禎耳裏,引起了他的注意。
他把這個任務交給了東廠,要他們除了查魏忠賢財富轉移之謎外,限期查清魏良的下落。
他相信,作為魏忠賢最親近的人,他一定知道很多魏忠賢的秘密。
正當祟禎想盡一切辦法,追查魏忠賢財產去向時,關中發生高迎祥、李自成暴亂。他們攻城掠地,勢力發展很快,很快把戰火燒到了中原。
剿匪成了頭等大事,崇禎不得不把更多的精力,轉移到對付暴亂上。
對於追查魏忠賢的財產,變得心有餘而力不足。加之一直沒有找到有價值的線索,因此社會上不少人斷言,其實人們高估了魏忠賢。
他雖然貪婪,但事實上他並沒有貪腐那麽多。
而且他貪腐的這些財富,都被他揮霍掉了。
本來崇禎就是個猜疑心重的人,人們的議論傳到了他耳裏後,他開始重新審視魏忠賢案件。
認為自己可能誤判了魏忠賢,對他寄予的期望太大了。他的財產極有可能沒預估的那麽龐大,於是就逐漸放鬆了這件事的追查,而把精力放到別的事務上。
國內急需解決的事太多了,每一件都火燒眉毛。
漸漸地,崇禎把這件事就給忘了。
一轉眼,到了崇禎十三年。
中原的戰火越燒越旺,無休止的戰爭,使大明國的財政更加困難。甚至前線戰鬥人員賣命的餉銀,都無法如期支付,嚴重影響了軍隊的戰鬥力。
要想使大明國續命,必須得找到解決的辦法,那就是募集到一定數量的資金。
但這又是一件特別難做到的事。
國內不但多處爆發戰爭,而且還處處鬧饑荒。百姓都靠吃草和樹皮維持生命,而富人卻為富不仁,大量屯集糧食,更加劇了人間苦難。
就在崇禎無計可施時,一份絕密情報送到了他的案頭,這就仿佛黑夜裏的一道曙光,又給他帶來了希望,帶來了光明。
這條消息是有關魏忠賢的。
這是魏公公死後多年,又一次引起崇禎注意的事件,而且是在百忙之中,意義非同一般。
事情是這樣的。
有關魏忠賢死後的一些消息,不時傳到崇禎耳裏,但由於缺少有力的證據,並未引起他太多的注意。
這時候的大明王朝,國內事務多而雜亂。南有李自成,張獻忠的農民起義,北有後金虎視眈眈,政權搖搖欲墜,他實在沒精力關心政治以外的事了。
忽然一個重磅消息,傳進宮裏,幾手驚掉了他的下巴。
消息來自直隸肅寧,魏公公曾經的老家。
一天,一個須發皆白的老者,出現在人們的視野,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他叫魏方,魏公公的同族遠房兄弟,是最早進京的那撥人。
但他並沒有在魏忠賢那兒為自己謀取到一官半職,而是選擇了另一條路,在魏王府當了管家。
魏公公家大業大,有許多財產要管理,其中很大部分是灰色收入,其管理當然需要一個信得過的人。
經過考核,魏方再合適不過了。
他是自家人,血緣親近,又識文斷字,是個十分難得的人才。
魏方也不負眾望,確實很敬業。
雖然不是政府的正式雇員,沒有編製,但在魏府的待遇,一點也不比在官場上差。
那時候的魏忠賢,已經是九幹歲了,離萬歲隻有一步之遙,權力大的驚人。每天前來求辦事的人絡繹不絕,都踏破了門檻。
誰可見魏王,那天見,決定權掌握在魏方手裏。想想吧,為了見魏公公,多少人巴結他吧。
魏忠賢倒台後,他作為隨護人員,一同去了風陽。
魏忠賢死後,下落不明。
由於掌握著魏公公的許多秘密,他曾被列為重點緝拿對象,但由於隱藏深,一直未落網。
不久得出結論,死者確實是魏忠賢本人。
這下子,輪到崇禎帝傻眼了。
他可不想讓魏忠賢死,理由很簡單,他惦記著人家老魏家的財產啊。
他以為,隻要魏忠賢活著,就有得到他那筆財富的機會。
天下所有的囚犯,沒有不渴望自由的,包括魏忠賢。
隻要開出的籌碼符合對方的預期,自己就不用著急,穩坐釣魚台,等著魏忠賢前來談判就是了。
眼下要做的,隻是派人看緊魏忠賢,不讓他跑掉,其餘的都交給時間。
哪知道自己失算了,魏忠賢還是去了另一個世界。
他一去不打緊,關健是想從他嘴裏知道財富秘密的想法,落了空。
祟禎感到無比地懊喪,因為他扳倒魏忠賢的目的,就是想從他手裏搞錢。
現在人沒了,錢也沒搞到,落了個人財兩空,祟禎最不願意看到的現實,還是來了,這才是天大的苦惱事。
不過,魏忠賢雖死了,但他的財富他帶不走,肯定還在。他會把東西藏到哪兒呢,一時間成了一個無法破解的謎。
現在崇禎所能做的,隻能是根據掌握的線索,去尋找。
可是這方麵他得到的情報,價值都不大。
他需要找到最接近魏忠賢的人,己了解其更多的內幕。
魏忠賢南下鳳陽時,身邊跟隨了一大幫人。這些人常年服侍他,與他接觸最多,是知道魏公公秘密最多的一撥人。
但是這些人在魏忠賢死後,樹倒猢猻散,他們以最快的速度,瓜分了公公僅剩的,為數不多們財產後,一哄而散。
然後有親的靠親,有友的投友,有的鑽入了大山,有的進入了敵占區,想找到他們難上加難。
這時候想找到魏忠賢的財產,隻能換另一種思路了。
大家一致認為,魏忠賢雖然擁有天量財富,但他自己位高權重,出麵藏東西容易暴露目標,這事得找個代理人幫他辦理才行。
這麽重大的事,可委托的,當然是他最親近的人。
經過細致的查訪,這時候一個關鍵人物浮出了水麵。
他就是魏忠賢的侄子魏良。
魏忠賢發跡後,老家很多人前來投靠,都得到了妥善安置,不少人在朝中得到了要職。其中包括他的堂侄魏安,魏國等。他們一個成了朝中大臣,一個做了將軍,權傾一時。
而據民間反映,他還有一個親侄子魏良,卻在魏忠賢權勢最顯赫的時候,缺席了這場分享權利的盛宴,始終默默無聞,從沒在公眾的視野裏出現過。
這就不正常了。
作為公公,魏忠賢並沒有自己的直係後代。而中國傳統社會,又有以血緣來區分關係疏遠的傳統。魏良作為他的侄子,理應被重用才是。
為什麽被排斥在權力之外呢?
是他和這個侄子關係不好嗎?
當然不是。
魏忠賢隻有一個哥哥,死的早,留下了一子一女,那兒子便是魏良。
那時魏忠賢還未發跡,姐弟倆過的很苦,在家生活不下去了,便流浪到了江湖。
後來魏忠賢終於出人頭地,給家鄉人安排個官職就成了小菜一碟。可是在所有投奔他的一應親屬中,竟沒有魏良年輕的麵孔,這自然引起了人們的猜疑。
人們的第一反應是,這個孩子可能已經不在了。
他很小就流落江湖,受盡了人間苦難。但當他的叔叔取得了巨大成功,去尋找他團聚,共享天倫之樂時,他卻不在了。
這真是個可憐的孩子。
大家都這樣想。
然而一天,魏良卻騎著高頭大馬,出現在故鄉的土地上。
這一下子引起了人們的轟動。
人們紛紛問他這些年幹什麽去了,為什麽在叔叔的提拔名單中,沒出現他的名字。
耐不住眾人追問,魏良隻好說他一直在叔叔身邊,隻不過接受了更重要的任務。
至於這個任務是什麽,沒有向人們交代,這引起了人們的無限遐思。
消息傳到崇禎耳裏,引起了他的注意。
他把這個任務交給了東廠,要他們除了查魏忠賢財富轉移之謎外,限期查清魏良的下落。
他相信,作為魏忠賢最親近的人,他一定知道很多魏忠賢的秘密。
正當祟禎想盡一切辦法,追查魏忠賢財產去向時,關中發生高迎祥、李自成暴亂。他們攻城掠地,勢力發展很快,很快把戰火燒到了中原。
剿匪成了頭等大事,崇禎不得不把更多的精力,轉移到對付暴亂上。
對於追查魏忠賢的財產,變得心有餘而力不足。加之一直沒有找到有價值的線索,因此社會上不少人斷言,其實人們高估了魏忠賢。
他雖然貪婪,但事實上他並沒有貪腐那麽多。
而且他貪腐的這些財富,都被他揮霍掉了。
本來崇禎就是個猜疑心重的人,人們的議論傳到了他耳裏後,他開始重新審視魏忠賢案件。
認為自己可能誤判了魏忠賢,對他寄予的期望太大了。他的財產極有可能沒預估的那麽龐大,於是就逐漸放鬆了這件事的追查,而把精力放到別的事務上。
國內急需解決的事太多了,每一件都火燒眉毛。
漸漸地,崇禎把這件事就給忘了。
一轉眼,到了崇禎十三年。
中原的戰火越燒越旺,無休止的戰爭,使大明國的財政更加困難。甚至前線戰鬥人員賣命的餉銀,都無法如期支付,嚴重影響了軍隊的戰鬥力。
要想使大明國續命,必須得找到解決的辦法,那就是募集到一定數量的資金。
但這又是一件特別難做到的事。
國內不但多處爆發戰爭,而且還處處鬧饑荒。百姓都靠吃草和樹皮維持生命,而富人卻為富不仁,大量屯集糧食,更加劇了人間苦難。
就在崇禎無計可施時,一份絕密情報送到了他的案頭,這就仿佛黑夜裏的一道曙光,又給他帶來了希望,帶來了光明。
這條消息是有關魏忠賢的。
這是魏公公死後多年,又一次引起崇禎注意的事件,而且是在百忙之中,意義非同一般。
事情是這樣的。
有關魏忠賢死後的一些消息,不時傳到崇禎耳裏,但由於缺少有力的證據,並未引起他太多的注意。
這時候的大明王朝,國內事務多而雜亂。南有李自成,張獻忠的農民起義,北有後金虎視眈眈,政權搖搖欲墜,他實在沒精力關心政治以外的事了。
忽然一個重磅消息,傳進宮裏,幾手驚掉了他的下巴。
消息來自直隸肅寧,魏公公曾經的老家。
一天,一個須發皆白的老者,出現在人們的視野,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他叫魏方,魏公公的同族遠房兄弟,是最早進京的那撥人。
但他並沒有在魏忠賢那兒為自己謀取到一官半職,而是選擇了另一條路,在魏王府當了管家。
魏公公家大業大,有許多財產要管理,其中很大部分是灰色收入,其管理當然需要一個信得過的人。
經過考核,魏方再合適不過了。
他是自家人,血緣親近,又識文斷字,是個十分難得的人才。
魏方也不負眾望,確實很敬業。
雖然不是政府的正式雇員,沒有編製,但在魏府的待遇,一點也不比在官場上差。
那時候的魏忠賢,已經是九幹歲了,離萬歲隻有一步之遙,權力大的驚人。每天前來求辦事的人絡繹不絕,都踏破了門檻。
誰可見魏王,那天見,決定權掌握在魏方手裏。想想吧,為了見魏公公,多少人巴結他吧。
魏忠賢倒台後,他作為隨護人員,一同去了風陽。
魏忠賢死後,下落不明。
由於掌握著魏公公的許多秘密,他曾被列為重點緝拿對象,但由於隱藏深,一直未落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