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2頁
[歷史衍生] 科技強國,向秦始皇直播四大發明 作者:火星少女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個才是真正的錢筐子。
而現在,他的錢筐子們被地方豪強以及諸王侯們給霸占住了。
劉徹的眼中閃過一絲冷意。
這句話東方朔現在可不敢接,隻是模糊的迴了兩句。
但他有預感,以後會變得越來越不同於以往,簡直如天地倒懸一般的大變化。
東方朔不能斷定這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
百姓們繼續在吵,讀書人也加入進來了。
「早就說過了,小人逐利,君子重義!商人們做出這樣的事情不是很正常嗎?」
「你哪隻眼睛看到那些都是商人,有些明明就是當地的士紳,說不定家裏還出了幾個讀書人,有當官的人脈關係!」
「怎可全推到商人頭上?」
「難不成,你們真覺得這市麵上的大商號後麵,沒有站著其他人?」
不管怎麽說,經過這幾年,已經開始有部分的讀書人開始意識到「商」的重要性了,此刻甚至會為之而辯護……
【不過,這些都是後話。】
【僅看張居正變法時期,我們可以看到大明成為了東方貿易甚至是全球貿易的中心,流入了大量的讓人矚目的白銀,被當時的其他國家稱為「白銀帝國」。】
【煊赫非常。】
【沿海一帶,集中式市場、工坊和僱工的出現,似乎預示著明朝即將蛻變、邁入到下一個嶄新的階段。】
【「銀荒」的問題似乎被這樣的表象給掩蓋了過去,一切都欣欣向榮,蓬勃發展。】
在江南,在沿海,一些家庭式的作坊開始興起了。
一些心思活絡的農人,以及一些沒有田地的老弱婦孺,開始走進這些作坊,成為僱工。
他們有的負責照顧和採摘棉花,有的負責紡紗紡布,有的負責製造手工藝品。
與之相伴而生的,是大批的市鎮。有別與傳統定期的集市,這些市鎮規模巨大,並且時間固定,每日迎接著南來北往的客商。
金錢與人,在這裏集聚。
這片土地,在悄然的發生著變化。
【可惜,沒有建立起係統化的財政政策和經濟體係的前提下,這樣的繁花盛景隻是空中閣樓。】
【很快,大明就遭遇了可能是有史以來第一場的世界性經濟危機。】
【也被稱為「17世紀危機」。】
【而這場危機的原因錯綜複雜,但歸根結底,還是與之前西班牙人在南美洲發現的巨大銀礦、以及不斷流入到大明境內的巨額白銀有關。】!
第188章 一切都與錢有關(十一)
劉晏和大明的財政官員夏原吉都在琢磨著仙畫所說的「大明進入到新的階段」。
這新的階段如何理解?
夏原吉謹慎的提出自己的看法:「應該就是工坊和大型市場的出現?仙畫常常提到工廠,或許再發展下去,
這些工坊就會成為工廠,
規模變得更大。」
朱元璋和朱棣若有所思的點點頭。
但唐朝的劉晏有不同的看法:「是僱傭。讓農人不再進行耕種,而紛紛選擇進入到工坊做工。」
即使是鼓勵發展工商業的他,也有些不能想像這個場景。
他的幕僚也是,大驚失色:「若是所有農人都選擇進入到工坊做工,那地到底誰來種?」
這的的確確就是現在很多人所擔心的「捨本逐末」的問題。
「更高的產量!」劉晏凝神思索片刻,「或許是因為更高的產量和那些巨大的機器,讓農耕變得沒那麽困難,需要的人手變少了,出產的糧食卻能養活更多的人。」
於是就達到了一種平衡。
「另外,」劉晏的理念就是一件事情要讓所有參與的人都得到好處,這件事情才能更好的被完成,因此他腦子一動,立刻就想出一個點子:
「若是我沒記錯的話,仙畫提過以工補農,也就是他們在工商所獲得的利潤會被補貼到農業裏。」
幕僚也立刻秒懂:「種地有補貼,而且還高產,那的確是可以留住一部分人。」
他欲言又止,劉晏和他相處多年,自然知道他要說什麽——這得行事大方並且體恤百姓的朝廷才會願意把已經收到了國庫裏麵的錢再拿出來返迴給百姓。
「這就和打仗要軍餉、建造工事也需要拿出錢一樣。」劉晏道,「我觀後世,無論是教育還是醫學還是其他方麵,應該都是有這方麵預算的。」
「或許,這就是她所說,一個完整的財政體係吧。」
方方麵麵,事無巨細。
另一方麵,原本對大明有些看不上的李世民如今倒是對其刮目相看。
「這大明中後期遇到的事情可真不少啊。」他感嘆道,「大型的瘟疫和異常的氣候,又有外敵虎視眈眈,這次還有什麽經濟危機。」
聽上去就還真的蠻慘的。
可這樣的明朝,竟然也堅持了一百多年。
倒也有幾分本事。
殿上群臣們也對此表示認同,大家都是有主政經驗的人,知道能在這樣的情況支撐這麽久,說明並不是一無是處,肯定是有其長處的。
李世民又想起自己的大唐,從盛轉衰似乎隻是在一夜之間,他的腦袋又開始覺得疼起來了。
一時之間,真是不好說是大明慘還是大唐更慘……
天幕上,仙畫還在繼續——
而現在,他的錢筐子們被地方豪強以及諸王侯們給霸占住了。
劉徹的眼中閃過一絲冷意。
這句話東方朔現在可不敢接,隻是模糊的迴了兩句。
但他有預感,以後會變得越來越不同於以往,簡直如天地倒懸一般的大變化。
東方朔不能斷定這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
百姓們繼續在吵,讀書人也加入進來了。
「早就說過了,小人逐利,君子重義!商人們做出這樣的事情不是很正常嗎?」
「你哪隻眼睛看到那些都是商人,有些明明就是當地的士紳,說不定家裏還出了幾個讀書人,有當官的人脈關係!」
「怎可全推到商人頭上?」
「難不成,你們真覺得這市麵上的大商號後麵,沒有站著其他人?」
不管怎麽說,經過這幾年,已經開始有部分的讀書人開始意識到「商」的重要性了,此刻甚至會為之而辯護……
【不過,這些都是後話。】
【僅看張居正變法時期,我們可以看到大明成為了東方貿易甚至是全球貿易的中心,流入了大量的讓人矚目的白銀,被當時的其他國家稱為「白銀帝國」。】
【煊赫非常。】
【沿海一帶,集中式市場、工坊和僱工的出現,似乎預示著明朝即將蛻變、邁入到下一個嶄新的階段。】
【「銀荒」的問題似乎被這樣的表象給掩蓋了過去,一切都欣欣向榮,蓬勃發展。】
在江南,在沿海,一些家庭式的作坊開始興起了。
一些心思活絡的農人,以及一些沒有田地的老弱婦孺,開始走進這些作坊,成為僱工。
他們有的負責照顧和採摘棉花,有的負責紡紗紡布,有的負責製造手工藝品。
與之相伴而生的,是大批的市鎮。有別與傳統定期的集市,這些市鎮規模巨大,並且時間固定,每日迎接著南來北往的客商。
金錢與人,在這裏集聚。
這片土地,在悄然的發生著變化。
【可惜,沒有建立起係統化的財政政策和經濟體係的前提下,這樣的繁花盛景隻是空中閣樓。】
【很快,大明就遭遇了可能是有史以來第一場的世界性經濟危機。】
【也被稱為「17世紀危機」。】
【而這場危機的原因錯綜複雜,但歸根結底,還是與之前西班牙人在南美洲發現的巨大銀礦、以及不斷流入到大明境內的巨額白銀有關。】!
第188章 一切都與錢有關(十一)
劉晏和大明的財政官員夏原吉都在琢磨著仙畫所說的「大明進入到新的階段」。
這新的階段如何理解?
夏原吉謹慎的提出自己的看法:「應該就是工坊和大型市場的出現?仙畫常常提到工廠,或許再發展下去,
這些工坊就會成為工廠,
規模變得更大。」
朱元璋和朱棣若有所思的點點頭。
但唐朝的劉晏有不同的看法:「是僱傭。讓農人不再進行耕種,而紛紛選擇進入到工坊做工。」
即使是鼓勵發展工商業的他,也有些不能想像這個場景。
他的幕僚也是,大驚失色:「若是所有農人都選擇進入到工坊做工,那地到底誰來種?」
這的的確確就是現在很多人所擔心的「捨本逐末」的問題。
「更高的產量!」劉晏凝神思索片刻,「或許是因為更高的產量和那些巨大的機器,讓農耕變得沒那麽困難,需要的人手變少了,出產的糧食卻能養活更多的人。」
於是就達到了一種平衡。
「另外,」劉晏的理念就是一件事情要讓所有參與的人都得到好處,這件事情才能更好的被完成,因此他腦子一動,立刻就想出一個點子:
「若是我沒記錯的話,仙畫提過以工補農,也就是他們在工商所獲得的利潤會被補貼到農業裏。」
幕僚也立刻秒懂:「種地有補貼,而且還高產,那的確是可以留住一部分人。」
他欲言又止,劉晏和他相處多年,自然知道他要說什麽——這得行事大方並且體恤百姓的朝廷才會願意把已經收到了國庫裏麵的錢再拿出來返迴給百姓。
「這就和打仗要軍餉、建造工事也需要拿出錢一樣。」劉晏道,「我觀後世,無論是教育還是醫學還是其他方麵,應該都是有這方麵預算的。」
「或許,這就是她所說,一個完整的財政體係吧。」
方方麵麵,事無巨細。
另一方麵,原本對大明有些看不上的李世民如今倒是對其刮目相看。
「這大明中後期遇到的事情可真不少啊。」他感嘆道,「大型的瘟疫和異常的氣候,又有外敵虎視眈眈,這次還有什麽經濟危機。」
聽上去就還真的蠻慘的。
可這樣的明朝,竟然也堅持了一百多年。
倒也有幾分本事。
殿上群臣們也對此表示認同,大家都是有主政經驗的人,知道能在這樣的情況支撐這麽久,說明並不是一無是處,肯定是有其長處的。
李世民又想起自己的大唐,從盛轉衰似乎隻是在一夜之間,他的腦袋又開始覺得疼起來了。
一時之間,真是不好說是大明慘還是大唐更慘……
天幕上,仙畫還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