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1頁
[歷史衍生] 科技強國,向秦始皇直播四大發明 作者:火星少女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趙匡胤甚至忍不住哼起了小曲兒。
有了
這個,省事不少啊!
當然啦,也不能原樣全搬,比如那什麽航天學院,現在都沒影呢,就可以先放一放。
最緊要的,是大的分類。
「文科、理科和工科……」
有人想不透這個分類設置,以及工程師的定義。
「文科自然是文史,理科可否認為是科學?數學物理化學等似乎都能劃分其中。這工科……」北宋的沈括喃喃自語,「似乎和之前講的機械發明等有那麽一些關係。」
而且工科似乎還很受重視。
「算了,先放一邊吧。」
骨架有了,下一步無非就是往裏麵填充血肉。
可之前兩眼一抹黑可好太多了!
……
【不過,這次的大調整也有利有弊。】
【利就是顯然用很快的速度培養出了一批專業人才,教師、醫生、農林……尤其是工科,一大批工程師走上了工作崗位,為建國初期的經濟建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如今有個說法就是stem領域的高層次人才,是國家競爭力的關鍵。】
stem是取自於四個單詞的首字母。
「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數學,mathematics。」
充滿著精英氣質的主講人在大講台上侃侃而談:
「科學,可以解釋世界的自然客觀規律;技術和工程,則是在這個規律上改造世界。而數學,是技術和工程學科的基礎工具。」
【這就有點像是咱們在調整科係中的理念。】
【而我們培養工程師、重視工程師的傳統,也是從52年的院係大調整中開始的。】
【但是!】
【它也有很大的弊端。】
【第一個是綜合性大學被這樣一拆分,一蹶不振很多年。】
【第二個更嚴重一點,那就是對人文社科這些領域造成了極大的打擊。很多科係被合併後,直接垮了甚至是消失了,尤其是哲學這種。】
【以至於咱們長期以來缺乏優秀的社科人才,比如法律、金融和媒體等等。】
【當然,這裏麵還涉及到了很複雜的因素,比如思想的演變。】
【對民族精神的重塑,最先就反應在了教育領域。】
【唯物論、馬克思主義、華夏傳統文化,以及民國遺留下來的西化思想,等等之間的衝突,為了防止404,這裏不再贅述。總之,迴顧那幾十年,思想的搖擺與混亂,融合和爭鬥,從未停止。】
【甚至到現在,還在暗潮湧動。】
【這又是另外一個領域的話題了,打住。】
……
文科的沒落讓天底下的大儒們繼續陷入到惆悵之中。
好不容易恢復一點的心情立刻又變得沉重起來。
剛剛提出文脈說的山長痛惜的搖頭:「文學和歷史
自然重要。若是華夏無人知道孔子,無人知道先賢,那華夏就真的亡了!」
如此之華夏,是否還是原本的那個華夏呢?
這就是文史的重要性啊!
怎麽能不重視它呢?
帝王們想得要更多一些。
李世民對眾臣道:「這其實和剛才說的是一個道理。若是大唐未來的英才都是從佛門道觀開辦的學校中走出來的,那自然不妥。」
更別提還是西方傳過來的宗教了。
所以,教會學校必然消失,也必須消失。
即使現在皇室崇尚道教,但也絕不想在自己頭上真的擺上一尊道祖的神像,讓它淩駕於世俗皇權之上。
「思想之爭,莫過於此。」
對這個頗有些研究和經驗的朱元璋更是深有體會、嗬嗬冷笑幾聲:
「重塑衣冠,當然不是那麽簡單的事情。」
思想,聽上去似乎虛無縹緲,沒有實體。但這東西才是至關重要的。
衣冠也不過隻是思想之下的一處小小細節體現罷了。
這裏麵涉及到新舊之爭,階層之爭。
教育、建學校是柔性手段。
流血與清洗,是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硬性手段。
「看來後世也不是那麽完美的嘛。」朱元璋好不容易抓住後世的一點缺陷,使勁嘲笑。
心中隱隱還有些得意。
有了仙畫的提醒,他的大明一定能少走一些彎路。
……
【總之,52年的這一次調整造就了一些優勢,也留下了一些弊病。】
【等到咱們後麵有錢了也有心力了,開始去蘇聯化,嚐試走自己特色的路線,也在補之前留下來的漏洞,比方把單一性學科轉變為複合性學科,然後重新建設頂尖的綜合性大學。】
【道阻且長,但從結果來看,也算是越來越好吧。】
【1999年的時候進行了「大擴招」,那同樣是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
天幕上,主播字正腔圓的播報著新聞:
「國家計劃發展委員會和教育部聯合發出緊急通知,決定今年我國高等教育在年初擴招23萬人的基礎上,再擴大招生33.7萬人……」
高考考場外,記者採訪了幾個考生。
他們的情緒顯然都還算比較愉悅:
「今年擴招了嘛,我覺得我還是挺有希望能考上的……我報考了上海大學的經濟學院。」
有了
這個,省事不少啊!
當然啦,也不能原樣全搬,比如那什麽航天學院,現在都沒影呢,就可以先放一放。
最緊要的,是大的分類。
「文科、理科和工科……」
有人想不透這個分類設置,以及工程師的定義。
「文科自然是文史,理科可否認為是科學?數學物理化學等似乎都能劃分其中。這工科……」北宋的沈括喃喃自語,「似乎和之前講的機械發明等有那麽一些關係。」
而且工科似乎還很受重視。
「算了,先放一邊吧。」
骨架有了,下一步無非就是往裏麵填充血肉。
可之前兩眼一抹黑可好太多了!
……
【不過,這次的大調整也有利有弊。】
【利就是顯然用很快的速度培養出了一批專業人才,教師、醫生、農林……尤其是工科,一大批工程師走上了工作崗位,為建國初期的經濟建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如今有個說法就是stem領域的高層次人才,是國家競爭力的關鍵。】
stem是取自於四個單詞的首字母。
「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數學,mathematics。」
充滿著精英氣質的主講人在大講台上侃侃而談:
「科學,可以解釋世界的自然客觀規律;技術和工程,則是在這個規律上改造世界。而數學,是技術和工程學科的基礎工具。」
【這就有點像是咱們在調整科係中的理念。】
【而我們培養工程師、重視工程師的傳統,也是從52年的院係大調整中開始的。】
【但是!】
【它也有很大的弊端。】
【第一個是綜合性大學被這樣一拆分,一蹶不振很多年。】
【第二個更嚴重一點,那就是對人文社科這些領域造成了極大的打擊。很多科係被合併後,直接垮了甚至是消失了,尤其是哲學這種。】
【以至於咱們長期以來缺乏優秀的社科人才,比如法律、金融和媒體等等。】
【當然,這裏麵還涉及到了很複雜的因素,比如思想的演變。】
【對民族精神的重塑,最先就反應在了教育領域。】
【唯物論、馬克思主義、華夏傳統文化,以及民國遺留下來的西化思想,等等之間的衝突,為了防止404,這裏不再贅述。總之,迴顧那幾十年,思想的搖擺與混亂,融合和爭鬥,從未停止。】
【甚至到現在,還在暗潮湧動。】
【這又是另外一個領域的話題了,打住。】
……
文科的沒落讓天底下的大儒們繼續陷入到惆悵之中。
好不容易恢復一點的心情立刻又變得沉重起來。
剛剛提出文脈說的山長痛惜的搖頭:「文學和歷史
自然重要。若是華夏無人知道孔子,無人知道先賢,那華夏就真的亡了!」
如此之華夏,是否還是原本的那個華夏呢?
這就是文史的重要性啊!
怎麽能不重視它呢?
帝王們想得要更多一些。
李世民對眾臣道:「這其實和剛才說的是一個道理。若是大唐未來的英才都是從佛門道觀開辦的學校中走出來的,那自然不妥。」
更別提還是西方傳過來的宗教了。
所以,教會學校必然消失,也必須消失。
即使現在皇室崇尚道教,但也絕不想在自己頭上真的擺上一尊道祖的神像,讓它淩駕於世俗皇權之上。
「思想之爭,莫過於此。」
對這個頗有些研究和經驗的朱元璋更是深有體會、嗬嗬冷笑幾聲:
「重塑衣冠,當然不是那麽簡單的事情。」
思想,聽上去似乎虛無縹緲,沒有實體。但這東西才是至關重要的。
衣冠也不過隻是思想之下的一處小小細節體現罷了。
這裏麵涉及到新舊之爭,階層之爭。
教育、建學校是柔性手段。
流血與清洗,是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硬性手段。
「看來後世也不是那麽完美的嘛。」朱元璋好不容易抓住後世的一點缺陷,使勁嘲笑。
心中隱隱還有些得意。
有了仙畫的提醒,他的大明一定能少走一些彎路。
……
【總之,52年的這一次調整造就了一些優勢,也留下了一些弊病。】
【等到咱們後麵有錢了也有心力了,開始去蘇聯化,嚐試走自己特色的路線,也在補之前留下來的漏洞,比方把單一性學科轉變為複合性學科,然後重新建設頂尖的綜合性大學。】
【道阻且長,但從結果來看,也算是越來越好吧。】
【1999年的時候進行了「大擴招」,那同樣是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
天幕上,主播字正腔圓的播報著新聞:
「國家計劃發展委員會和教育部聯合發出緊急通知,決定今年我國高等教育在年初擴招23萬人的基礎上,再擴大招生33.7萬人……」
高考考場外,記者採訪了幾個考生。
他們的情緒顯然都還算比較愉悅:
「今年擴招了嘛,我覺得我還是挺有希望能考上的……我報考了上海大學的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