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門郡地勢崎嶇複雜,修路艱難,所以四周的官道較為狹窄,最窄處隻能並行六駿。


    一行魏國衛兵打扮的人正在這條官道上策馬趕路,其中幾人肩膀斜係著白色信幡加披紫綬帶。


    盡管沒有驛官提前鳴鑼清道,他們一路上依舊暢通無比,不論是百姓牛車還是官員的儀仗,統統側避讓路。


    肩上係信幡是漢人信使的徽記標識,胡人信使往往背後插旗幟或彩羽。但兩者目的都相似,都是一目了然的表明身份信息,避免浪費口舌延誤時間。


    天蒙蒙亮時,距離雁門郡最近的那處官道驛站的守門士卒被一陣駿馬嘶鳴聲吵醒,他揉揉睡眼惺忪的眼睛,緊接著便驚的目瞪口呆,猛地跳了起來扯著嗓子唿喚同伴。


    “白幡紫帶!白幡紫帶!速速來人給信使備馬,不要耽擱!”


    根據幡的顏色,官道上的驛站關卡可以據此判斷緩急輕重加以調度配合。黑色代表普通政令,青色代表軍務調度,紅色代表急情通傳。


    而最醒目的白色則代表重大急情報訊,一般極少使用,一旦使用,凡魏國子民見白幡者,皆須全力配合信件的遞送,違者平民可斬立決,官員則就地革職。


    而加披的絲帶,代表送信一方的身份,一般可有可無。


    紫色是九五之尊的象征,隻有皇室才能使用。排除彰顯身份這種無聊的目的,這行人加披最高權限的紫色綬帶,隻能是免去掏出印信證明身份的時間,直截了當的告訴官道上所有官府乃至軍隊的押運車馬:


    不論官職軍銜大小,一律迴避,不得阻攔耽擱!


    白色信幡加披紫綬帶的信使,上次出現在魏國,還是二十三年前魏寧帝李詢懷著萬箭攢心的心情派出的,去給前線上的昭武將軍急報太子李景昌重病的消息。


    “所以公主,咱們這是要去柔然?”


    已經晝夜兼程跑了九天,往北走了七郡,昨日又過了雁門關,傻子都能看出來再往北就是胡人的地界了。


    原本在公主府“勤勤懇懇”養馬的崔堯臣,終於忍不住坐在馬背上朝強行帶自己北上的罪魁禍首發問。


    那日清晨,永樂公主帶著李景宴的人手迴府再補上幾把火後,又順手去牽了自家幾匹大宛馬,然後忽的在馬場發現了個熟麵孔。


    當時李望舒腦子就懵了,出聲試探性的喊了聲“崔堯臣?”結果對方立馬低眉順眼地應下了,驚的李望舒麵色大變。


    實錘了,西涼未來的候官令竟然在永樂公主府上養馬!


    當年迎娶李望舒迴西涼的使節團裏,正是這位出身隴西崔氏的崔堯臣帶隊。也是他憑著三寸不爛之舌,硬是最終說服了李景和放過自己,把自己全須全尾的送去了西涼。


    此人與段清嵐私交甚好,加之對自己有救命之情,所以在西涼酒泉時,三人在一起經常吃酒打麻將。


    崔堯臣在李望舒到西涼不久後,就以二十八歲的年紀出仕候官令。候官曹是監察機構,候官們負責為皇帝探查國內外,上至朝堂下至鄉野的各種消息。


    由於工作的特殊性,崔堯臣能探查到各類情報,所以他經常酒後給李望舒和段清嵐講皇子王公們的勁爆八卦,但卻從未提過自己曾經在公主府上養過馬!


    公主府下人這麽多,自己又不可能留意某個養馬小倌長什麽樣,崔堯臣不主動說,她上輩子自然也不知道這裏麵的曲折。


    雖然李望舒一早有心理準備,知道西涼王在自己府上有耳目,但沒想到來頭這麽大。


    候官令是候官之首,掌管整個候官曹,往往由天子心腹擔任,而崔堯臣也不例外,他一直都是段清榮的左膀右臂。後來梁國與西涼北伐柔然,也是他負責拉攏的鐵棘軍,立下了汗馬功勞。


    李望舒對著這位故人無語凝噎,心想這崔堯臣不愧是西涼人,玩的也太野了吧!放著好好的西涼隴西闊少爺不當,跑來魏國給自己養馬!


    由於公主表情過於複雜,就在幾個衛兵都準備滅口時,卻忽的聽永樂公主吩咐道:“牽馬,然後帶上他一起走。”


    於是,這位來魏國暗中執行公務的隴西崔少爺,就叫苦不迭地隨永樂公主北去敕勒川了。


    聽到崔堯臣問自己,李望舒笑嗬嗬地迴他:“對,我們出關去柔然,給我舅舅報喪。”


    崔堯臣一愣:“報喪?報什麽喪?”他們一行走的匆忙,崔堯臣根本不知道此時魏都現在已經是全城縞素。


    永樂公主絲毫不覺得晦氣的開口:“自然是報本宮的喪”,她搖頭晃腦道:\"公主府被人惡意縱火,永樂公主現已葬身火海。”


    “......”


    什麽被人惡意縱火,我親眼看到是你命人潑了整整五桶猛火油(注:古代石油),最後的火引子還是你親手點的!


    “公主,此舉未免太荒唐了吧!”沉默了半晌,崔堯臣再也受不了,自己隻是來魏都執行公務,攢點功勞好迴國順理成章的升遷啊,陪著潑皮公主把天捅下來,完全不在自己預期內!


    李望舒終於扭過頭看他了,她一身利落的男子騎射勁裝,多日的長途縱馬讓她很是疲倦,但眉眼依舊神采奕奕。


    她沒有接崔堯臣的話,反倒拽拽了韁繩,放慢了胯下大宛馬的速度,轉而聊起了西涼王的家常:


    “西涼王身體可好啊?”


    崔堯臣微楞,手握韁繩在馬上拱手道:“勞煩公主記掛,我們陛下龍體自然康盛”


    看著崔堯臣麵不改色的模樣,李望舒猛地勒馬,一行人都停了下來,正好去柔然前把事情說清楚,免得後麵起什麽麻煩。


    李望舒端坐在馬上語氣不明地詐他:“我惦念他,他也牽掛我,所以他就派你來魏國監視我,對不對?”


    崔堯臣強壓下心中驚駭,立馬翻身下馬跪在地上。他對自己一手組建的候官係統相當有信心,所以料想永樂公主不可能知道自己身份,絕對是在瞎猜。


    他腦子轉的飛快,故作惶恐道:“小奴身份卑微,連陛下的麵都不曾見過,隻是因為擅養馬才被大人們選中派到魏國!望公主明察!”


    李望舒看著崔堯臣滴水不漏的樣子,忍不住心裏腹誹:崔堯臣這小子可真能裝哇!


    崔堯臣有勇有謀,為人極度圓滑但也頗講義氣,當年段清嵐死在敕勒,小西涼王震怒之下想與柔然開戰,而崔堯臣正是為數不多的主戰派。所以在李望舒心裏,崔堯臣絕對算得上為數不多可以信任的好人。


    所以她懶得陪他演下去,陰森森地譏笑道:“崔十五,別裝了!你莫要說本宮荒唐,你隴右崔家的公子在我永樂公主府上當馬奴便不荒唐?”


    崔堯臣現在腦子跟卡殼了一樣,連同那副無懈可擊的表情也僵在了臉上。雖然從永樂公主在後院直接叫出他名字起,他就感到不安,但也完全想不到自己的底細被扒的如此幹淨!


    他在隴右崔氏堯字輩裏行十五,關係親密的人都喚他崔十五。


    可是,李望舒這個草包公主是如何知曉自己身份的?難不成自己一手扶持起來的候官曹裏麵,出了奸細?


    李望舒饒有趣味的看著崔堯臣懷疑人生的表情,真假話參半的誆他:“我知道你們西涼沒有惡意,所以就一直沒有揭穿你...”


    崔堯臣雖然想不通自己是如何暴露的,但也明白眼下這形勢,再繼續裝傻充愣也是自討無趣。


    於是他幹脆不繼續裝了,在心裏長歎一聲後,體麵地自報家門道:


    “如此便不敢再欺瞞公主了,下官乃西涼候官史崔堯臣。公主五年前遇刺後,陛下頗為掛念。所以四年前,陛下借贈公主及笄禮之名將下官隨大宛馬送來府上,命下官暗中留意公主府的異動。”


    如果不知道隱情,那這番話聽起來實在是太假了,魏國公主的死活,幹他西涼老國君什麽事?


    就算有關,鑒於西涼王當年四處獵豔的缺德行徑,那也必然讓人懷疑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


    崔堯臣說完也感覺自己此次魏國之行實在荒謬,沒想到自己好不容易說一次真話,卻比假的還假。


    他見永樂公主沒有作聲,以為她不信,就正色補充道:“公主您可能有所不知,您是我們陛下故人之女,魏國先皇後與我們陛下...”


    “我母後與你們陛下乃是八拜之交。”李望舒接上了崔堯臣的話,翻身下馬上前幾步虛扶起一直跪在地上的崔堯臣。


    她真話假話各占一半,但語氣極為誠懇:“這些事情我都知道,我也知道你是好人。所以我現在遇到麻煩了,走時特意把你也帶上了,就是希望你能助我一臂之力。”


    候官直屬皇帝,為其監察百官言行,得罪官員貴族乃是家常便飯,崔堯臣還是頭一次被人冠以“好人”的稱唿。


    永樂公主那句發自肺腑的“你是個好人”配上誠懇清澈的目光,讓年長李望舒六歲的崔堯臣莫名其妙的老臉一紅。


    他似是想掩蓋什麽事情一樣咳嗽了一聲,輕聲懇切相勸道:“公主,即便您這麽說,在京城縱火又北上出關也實屬...


    縱火乃是重罪,在京城縱火更是要連坐三族,哪怕是燒自己的房子也不行!崔堯臣頓了頓,沒有把“罪上加罪”說出來,畢竟魏國法條在永樂公主那裏如若廁紙一張。


    崔堯臣是真的想攔住李望舒,因為自己被安插到魏國是為組織江東的候官體係,但陛下也確實叮囑過自己要留心永樂公主安危。


    他不想讓李望舒去胡人地盤惹上麻煩:“您眼下最好還是原路返迴,迴去向陛下認錯才是上策。”


    畢竟你爹簡直把你縱的天理難容,連放走敕勒質子重罪都能高高舉起,輕輕放下!


    “嘖,不迴。”李望舒翻身上馬,頭也不迴的準備繼續趕路。


    崔堯臣見狀也上馬追了上去,控馬與李望舒並行,不死心的想再勸上一勸。


    沒等他張嘴,李望舒就搶先發言:“你不必勸了,魏都我是不可能迴的。”永樂公主倒是沉得住氣,如今到了中原與柔然邊境處,才將事情和盤托出:


    “京城有人想要我父皇的命,魏軍裏也有人要對北平王不利。我現在詐死出京,是事急從權去秘召舅舅迴京勤王,我父皇的手諭應該過後就會補上。”


    崔堯臣臉色一變,二皇子有小動作的事情他早就知道,但完全沒有覺察到事情已經嚴重到了如此地步,隻聽李望舒繼續從容不迫:


    “魏國要變天了,你們西涼不便插手,但你們候官能言善道又精曉胡語,若是不想讓本公主在胡地英年早逝,咱倆到了敕勒那邊,你就多幫我掩護周旋。”


    崔堯臣思忖片刻,自知若是公主說的是真的,那形勢確實已經到了無可挽迴的地步,必須按公主計劃的走了。


    他半天沒吭聲,最終長歎一聲,認命般的點點頭,拱手對答,頗有舍命陪君的意思:“既然如此,下官定護公主周全。”


    然後他又猛地反應過來一般,臉色微變,公主剛才說的是敕勒那邊,不是敕勒川那邊,一字之差意思也差了點。


    什麽叫去敕勒那邊周旋?難不成公主不止打算去敕勒川,還打算和敕勒胡人打交道?


    於是崔堯臣咽了口唾沫,強壓下心裏不安確認道:“什麽叫敕勒那邊?我們不是去找北平王那邊報信嗎?”


    “報信歸報信,但自然不是本宮去報信,北平王那邊是高層出了細作,本公主素來怕死,這次可不敢去露麵,讓阿啟帶幾人去就行。”


    阿啟本名張啟,剛滿三十歲,是三皇子府上的典軍,也就是侍衛之長,身手矯健,這次被李景宴派過來護送永樂公主北上。


    李望舒偏過身對張啟說:“咱們一行人五人為一伍,到了前麵的涼城郡的參合縣就分開行動,你們西去盛樂城找舅舅他們,我去乞伏袁池找個人。”


    (注:盛樂為南北朝時期的古城,今內蒙古和林格爾附近;乞伏袁池又名南池,今內蒙古黃旗海一帶)


    這下子一行人都嚇愣了,張啟一行人更是直接勒馬急停,滾鞍下馬,半跪抱拳行了個軍禮,意思再明顯不過了——要公主收迴剛才的命令。


    盛樂城是魏國北方軍事重鎮,是抵禦胡人進犯的最前沿屏障,北平王的軍隊背靠盛樂駐紮,便於糧草補給,此時北平王多半在盛樂坐鎮。


    而距離盛樂東邊僅三百裏左右的乞伏袁池,同樣是柔然的軍事重地,軍隊野戰時為汲水方便,往往駐紮於水源附近。


    此時在柔然東戰線與魏國對峙的是敕勒的先頭部隊,他們正駐紮在乞伏袁池旁邊的蘇木山大營。


    永樂公主如今竟然要去乞伏袁池,簡直是耗子找貓——活得不耐煩了!


    “請公主收迴成命!”張啟跪在地上,硬邦邦開口,堅決不同意李望舒的自作主張。


    崔堯臣也嚴肅地在馬上拱手附和:“公主三思!”


    “此事已定,不會再更改。”李望舒也收起笑意,緩緩開口,言語裏的不怒自威的讓所有人都明白了此事沒有商量的餘地。


    張啟也不是善茬,咬咬牙討價還價:


    “那標下必須隨行,以確保公主安全。否則標下隻能以下犯上,綁了公主送去盛樂!”說罷,他身後所有侍衛齊刷刷垂首抱拳,意思再明顯不過了,他們隻聽張啟安排,不會由著公主胡鬧。


    李望舒冷笑怒道:“張啟,你好大的膽子,竟敢帶人和本公主叫板!”


    媽的,李景宴那個不靠譜的,到底給自己找的什麽忠心可靠的武士啊,根本不聽指揮!


    “標下不敢,職責所在罷了。”張啟聽出來永樂公主的慍怒,但絲毫不打算讓步,繼續不卑不亢:“出發前三殿下命我務必保證您的安全,標下不能讓您涉險!”


    “好好好!”


    李望舒不願再延誤時間,用不容置疑的語氣商量道:“咱們各退一步,我答應你隨行。但你後麵要完全聽我指揮,不得再如同現在這般脅迫我!”


    張啟從容不迫的點點頭,心裏卻長舒一口氣,但麵上不顯,淡淡抬手道:“標下遵命。”


    ————————————


    作者滴話:


    本文沒有極爽的金手指,但是有一些古代的玄學因素,天,道,勢之類的,我感覺南北朝那會都神經兮兮的,士大夫們都喜歡談玄論道啥的(但本文依舊架空哈,隻是參考這個背景)。


    ‘天道大勢’在曆史進程中是不會偏袒任意一方陣營,無論好壞,隻是維持‘中庸平衡’之道。


    就像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就是勢。個人的力量是極其渺小的,就像屈原救不了楚國,諸葛亮救不了蜀國,嶽飛救不了南宋,秦良玉救不了大明,曾國藩也救不了晚清。任何人都不可違背天道,哪怕是逆天改命,也必須順勢而為。


    可能大家也看出來了,女主媽媽是穿越er,是真正的‘挽大廈於將傾的天降猛人’,真·天降。女主從小耳熏目染,所以時不時會冒出一句‘踏馬的、日內瓦退錢、宛宛類卿、老逼登,報吃...’這種現代詞,還會豎個中指啥的。


    但是嘎嘎亂殺的昭武將軍同樣也是逆轉不了大勢,後麵如果劇情沒有跑偏,會交代一下昭武將軍的事情。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公主,您就這?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落鯤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落鯤並收藏公主,您就這?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