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艾莉澤·舍恩
eliseschoen
(1922年生於維也納)
她可能有強迫症,或者雙相情感障礙,或者精神分裂,不過從未得到過醫學證明。總而言之,和她老爸一樣,很多形而上的毛病。
她出生在1922年,在大學注冊的時間是1939年,還沒有十八歲,踏入這個圈子——充斥著討厭的納粹分子、更討厭的左翼分子——或許太早了。她坐在階梯教室最後一排的板凳上,期間不時被移居國外的衝動、“感情起伏”和純粹的不幸卷到別處。1942年底,她提交了一份關於白俄作家“西林”——也就是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的論文,被教授以政治理由駁迴了。時隔一年,她用失眠的後半夜勉強寫出了《契訶夫戲劇的現代敘事》,獲得學位。
1957年她出版了第一本言情小說,情節都是大路貨:陷入初戀的年輕情侶,戰爭死人、死更多人,猝不及防以悲劇收尾,筆觸非常天真爛漫,好像戰敗後的慘淡十年並沒有產生什麽影響。後來她承認這是少女時期的作品。小說反響平平,吸引了若幹敏感的女性讀者和一個美國大兵,也就是艾麗卡·普芬尼希的丈夫奧利弗·伯克。
兩年之後,《罌粟花冠》麵世。這本書風格大變,令人痛苦,折磨作者也折磨讀者:一個女人在等待中生活,她的等待是絕望的,她等待的具象化人物已經死了。她無聲祈求別人把她救出去,但是沒有誰理解,他們隻覺得她脾氣很壞。
緊接著在1960年,為了聲援京特·馮·拉特狀告法國記者佐爾蒂科(“此人宣稱二十二年前的恩斯特·馮·拉特謀殺案是情殺,玷汙了亡者名譽”),她寫了一本108頁的小冊子,內容是她對已故恩斯特的迴憶,這些記憶溫馨動人,但總有些不對勁的地方。讀者明知湖底潛伏了怪物,卻隻能看見陽光照亮的水麵。在結尾,她沒忘記將恩斯特的死歸咎猶太人的罪惡。書銷售一空,官司打輸了。
60年代中後期和70年代初,她都在斷斷續續寫作《五芬尼小說》。作品由五部分組成。第一部分像對兒童文學作家凱斯特納的戲仿;第二部模仿海因裏希·伯爾,捏造了一係列對主人公的報道;第三部分變成了充斥反英雄的偽硬核小說,講述了一群飛行員好漢的徒勞戰鬥和亂七八糟的私生活;第四部分裏,前文男主角的鬼魂登台發聲,故事迴環往複。最後一部分屬於後記,一個貫穿全文的角色交待了各個人物的歸宿,以及他如何讓死者們在小說中得到救贖。接下來是後記的後記,另一個人物跳出來,表示之前那人還是胡說八道,自己才是真正的幕後作者。
小說勉強賣掉了幾本,不過得到了評論界的一定關注。“自娛自樂,她又在自娛自樂。”居住在西柏林的酒吧老板兼專欄作家米哈伊爾·米哈耶夫寫道。
她的其他作品還包括:短篇《星塵》,講述一個女人在空襲期間沒能來得及搶救已故愛人的照片,轟炸結束後她去找男人的父母,沒想到老夫婦的房子也被擊中了,他們失去了一切——包括兒子的照片。女人徘徊在廢墟旁,難以相信男人存在過的所有痕跡就這樣化為烏有;一部色-情化的聖塞巴斯蒂安傳記,其中三分之二篇幅在津津樂道他的受刑;中途放棄的家族傳記小說。
迴顧一生時,她說自己最大的愛好就是收集羊絨和駱馬毛衣物。
</p>
艾莉澤·舍恩
eliseschoen
(1922年生於維也納)
她可能有強迫症,或者雙相情感障礙,或者精神分裂,不過從未得到過醫學證明。總而言之,和她老爸一樣,很多形而上的毛病。
她出生在1922年,在大學注冊的時間是1939年,還沒有十八歲,踏入這個圈子——充斥著討厭的納粹分子、更討厭的左翼分子——或許太早了。她坐在階梯教室最後一排的板凳上,期間不時被移居國外的衝動、“感情起伏”和純粹的不幸卷到別處。1942年底,她提交了一份關於白俄作家“西林”——也就是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的論文,被教授以政治理由駁迴了。時隔一年,她用失眠的後半夜勉強寫出了《契訶夫戲劇的現代敘事》,獲得學位。
1957年她出版了第一本言情小說,情節都是大路貨:陷入初戀的年輕情侶,戰爭死人、死更多人,猝不及防以悲劇收尾,筆觸非常天真爛漫,好像戰敗後的慘淡十年並沒有產生什麽影響。後來她承認這是少女時期的作品。小說反響平平,吸引了若幹敏感的女性讀者和一個美國大兵,也就是艾麗卡·普芬尼希的丈夫奧利弗·伯克。
兩年之後,《罌粟花冠》麵世。這本書風格大變,令人痛苦,折磨作者也折磨讀者:一個女人在等待中生活,她的等待是絕望的,她等待的具象化人物已經死了。她無聲祈求別人把她救出去,但是沒有誰理解,他們隻覺得她脾氣很壞。
緊接著在1960年,為了聲援京特·馮·拉特狀告法國記者佐爾蒂科(“此人宣稱二十二年前的恩斯特·馮·拉特謀殺案是情殺,玷汙了亡者名譽”),她寫了一本108頁的小冊子,內容是她對已故恩斯特的迴憶,這些記憶溫馨動人,但總有些不對勁的地方。讀者明知湖底潛伏了怪物,卻隻能看見陽光照亮的水麵。在結尾,她沒忘記將恩斯特的死歸咎猶太人的罪惡。書銷售一空,官司打輸了。
60年代中後期和70年代初,她都在斷斷續續寫作《五芬尼小說》。作品由五部分組成。第一部分像對兒童文學作家凱斯特納的戲仿;第二部模仿海因裏希·伯爾,捏造了一係列對主人公的報道;第三部分變成了充斥反英雄的偽硬核小說,講述了一群飛行員好漢的徒勞戰鬥和亂七八糟的私生活;第四部分裏,前文男主角的鬼魂登台發聲,故事迴環往複。最後一部分屬於後記,一個貫穿全文的角色交待了各個人物的歸宿,以及他如何讓死者們在小說中得到救贖。接下來是後記的後記,另一個人物跳出來,表示之前那人還是胡說八道,自己才是真正的幕後作者。
小說勉強賣掉了幾本,不過得到了評論界的一定關注。“自娛自樂,她又在自娛自樂。”居住在西柏林的酒吧老板兼專欄作家米哈伊爾·米哈耶夫寫道。
她的其他作品還包括:短篇《星塵》,講述一個女人在空襲期間沒能來得及搶救已故愛人的照片,轟炸結束後她去找男人的父母,沒想到老夫婦的房子也被擊中了,他們失去了一切——包括兒子的照片。女人徘徊在廢墟旁,難以相信男人存在過的所有痕跡就這樣化為烏有;一部色-情化的聖塞巴斯蒂安傳記,其中三分之二篇幅在津津樂道他的受刑;中途放棄的家族傳記小說。
迴顧一生時,她說自己最大的愛好就是收集羊絨和駱馬毛衣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