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頁
[綜名著] 和蓋茨比雙雙暴富後 作者:半隻肉球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經濟大肅條從美國華爾街開始,然後擴散至全世界——美國可是世界的金融中心, 一旦它垮了,其他國家都自身難保。
最先受影響的是股市, 伊莎貝拉在股票市場也投資了不少, 別忘了布朗特集團是一家控股公司,因此她會是首當其衝。
其次全球的貿易量下降, 沒得做生意失業率就會暴增,加上劇烈的通貨膨脹,
伊莎貝拉沒有怎麽仔細的研究過一百年前的經濟大肅條的成因和影響,但現在她也是個資本家了, 倒是可以分析出個中的原因。
伴隨著1920年代的經濟繁榮的還有科技的發展,這兩樣是相輔相成的, 科技令生產技術提升,汽車從奢侈品變成必需品,各種便利的家電構成了龐大的消費市場。
然而每次經濟衰退的過程都是相似的, 在科技高速發展之後, 大眾認為科技帶他們邁入新的時代, 就在一切都顯示出繁榮的景象時,金融泡沫卻悄悄產生。
所謂的金融泡沫呢,指的是一種虛假繁榮的景象,金融資產像是股票和債券經過漲價後,市場價值大過實際的價值,這是由過度投資而引起的。
股市的買賣之所以在這幾年間增長那麽可怕,除了美國人的確變得富有以外,就是因為有著大量新的散戶進入股市。
如果你沒有足夠的錢來投資,那麽你可以選擇兩個方法,一是電話貸款,二是投資信託。
信託公司通過發行股票來購買其他公司的股權,如果你不夠錢買入多家公司的股票,那麽這投資信託就是最好的選擇。
無論貸款還是信託,都是花不存在的錢,於是人人負債變成了一個很普遍的現象。
美國人喜歡花未來的錢,又沒有儲蓄的習慣——這個現象在二十一世紀都沒有改善過,有錢就花,沒錢也刷卡。
人們負債以及過度消費都使泡沫隨時有爆破的危機。
伊莎貝拉就是深知這樣的消費模式早晚會出事,所以她很少透過貸款來擴充業務,因此布朗特集團是少數沒有負債的企業。
她依稀記得經濟大肅條的起因不僅僅是負債的問題,政府也作出了錯誤的決策將環境推向極端,泡沫總該有人來刺破才會爆開。
模糊的記憶使伊莎貝拉感到不安,彷佛頭上懸著一把不知道什麽時候會掉下來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蓋茨比感覺到她最近莫名的焦慮,特意找個晚上跟她好好的聊一聊。
麵對這個自己最信任的人,伊莎貝拉還是鬆動了。
「我做了一個夢,一個很不好的夢。」
伊莎貝拉對他說,她的夢一向很準確,她能夠作出有利的投資都是靠夢境的提示。
蓋茨比一向不會質疑她,哪怕在最荒謬的事情上。
倒不如說,聽完伊莎貝拉的坦白後,他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他一直覺得伊莎貝拉總是會在最正確的時候作出最有利的決定,像是能預知未來似的,原來是因為她有著這一項特殊的「才能」。
這就是上天的眷顧吧。
「你擔心公司會撐不住?」他問。
伊莎貝拉卻搖搖頭:「這是一方麵。另一方麵,我們真的可以坐著隻顧自己而什麽都不管嗎?傑伊,我們現在是紐約最富有的人了,難道我們沒有責任去作出一些改變嗎?」
蓋茨比笑了,她總是會想著其他人,這是他喜歡她的地方之一。
其實伊莎貝拉並沒有他想得那麽偉大,她的財富來自國民,如果市道持續不景氣的話,她也撐不了多久。
大肅條期間倒閉了那麽多的公司,包括了銀行,她不想成為其中之一。
羊毛出自羊身上,這個道理她還是懂的。
男人握住她的手,眼神誠懇:「我們一起來想辦法,好嗎?」
有人分擔自己的壓力讓她輕鬆了許多。
她反握蓋茨比的手,那股溫暖令她感受到信心。
她差點就忘記了,蓋茨比也是個做生意的天才。
……
經濟大肅條對餐飲及零售的影響反而小一些,時裝是奢侈品,有錢就買,沒錢就不買,希萊爾能擴張得那麽迅速都是多虧了美國的好景。
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奢侈品是最先被人們拋棄的,人們對大額消費變得謹慎,但人總要吃飯總要生活,食物和日用品算是最保值的了。
因此她想要將重心放在羅徹斯特漢堡以及優活超市上麵,先緩一緩希萊爾的擴張,現在增設的越多分店,大肅條後隻會倒閉得越多。
對於如何拯救美國的經濟,最簡單直接的方法就是創造就業機會。
她知道自己的力量很微小,不可能給予全美國的失業人士一份工作,她隻希望自己能發揮多少力量就發揮多少力量。
1927 年的春天,美國的中央銀行體係——聯邦準備(聯準會)將利率水平從 4% 降低到 3.5%,低息的環境刺激了美國信貸的增長。
在1927年至1928年間,股市的交易量翻倍,投行紛紛進駐華爾街,伊莎貝拉卻開始悄悄拋售手上的股份。
整個過程必須是保密的,因為市場很留意她的一舉一動,如果被發現她大幅拋售股票,可能會造成股市動盪——她就是有著這般影響力。
現在正是股市最旺的時候,願意接手的人比比皆是,她的股份都賣得了一個好價錢,變賣股份得來的大一筆錢——我們正在談論的是好幾百萬的美元,被她通通灌進羅徹斯特漢堡及優活超市上麵。
最先受影響的是股市, 伊莎貝拉在股票市場也投資了不少, 別忘了布朗特集團是一家控股公司,因此她會是首當其衝。
其次全球的貿易量下降, 沒得做生意失業率就會暴增,加上劇烈的通貨膨脹,
伊莎貝拉沒有怎麽仔細的研究過一百年前的經濟大肅條的成因和影響,但現在她也是個資本家了, 倒是可以分析出個中的原因。
伴隨著1920年代的經濟繁榮的還有科技的發展,這兩樣是相輔相成的, 科技令生產技術提升,汽車從奢侈品變成必需品,各種便利的家電構成了龐大的消費市場。
然而每次經濟衰退的過程都是相似的, 在科技高速發展之後, 大眾認為科技帶他們邁入新的時代, 就在一切都顯示出繁榮的景象時,金融泡沫卻悄悄產生。
所謂的金融泡沫呢,指的是一種虛假繁榮的景象,金融資產像是股票和債券經過漲價後,市場價值大過實際的價值,這是由過度投資而引起的。
股市的買賣之所以在這幾年間增長那麽可怕,除了美國人的確變得富有以外,就是因為有著大量新的散戶進入股市。
如果你沒有足夠的錢來投資,那麽你可以選擇兩個方法,一是電話貸款,二是投資信託。
信託公司通過發行股票來購買其他公司的股權,如果你不夠錢買入多家公司的股票,那麽這投資信託就是最好的選擇。
無論貸款還是信託,都是花不存在的錢,於是人人負債變成了一個很普遍的現象。
美國人喜歡花未來的錢,又沒有儲蓄的習慣——這個現象在二十一世紀都沒有改善過,有錢就花,沒錢也刷卡。
人們負債以及過度消費都使泡沫隨時有爆破的危機。
伊莎貝拉就是深知這樣的消費模式早晚會出事,所以她很少透過貸款來擴充業務,因此布朗特集團是少數沒有負債的企業。
她依稀記得經濟大肅條的起因不僅僅是負債的問題,政府也作出了錯誤的決策將環境推向極端,泡沫總該有人來刺破才會爆開。
模糊的記憶使伊莎貝拉感到不安,彷佛頭上懸著一把不知道什麽時候會掉下來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蓋茨比感覺到她最近莫名的焦慮,特意找個晚上跟她好好的聊一聊。
麵對這個自己最信任的人,伊莎貝拉還是鬆動了。
「我做了一個夢,一個很不好的夢。」
伊莎貝拉對他說,她的夢一向很準確,她能夠作出有利的投資都是靠夢境的提示。
蓋茨比一向不會質疑她,哪怕在最荒謬的事情上。
倒不如說,聽完伊莎貝拉的坦白後,他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他一直覺得伊莎貝拉總是會在最正確的時候作出最有利的決定,像是能預知未來似的,原來是因為她有著這一項特殊的「才能」。
這就是上天的眷顧吧。
「你擔心公司會撐不住?」他問。
伊莎貝拉卻搖搖頭:「這是一方麵。另一方麵,我們真的可以坐著隻顧自己而什麽都不管嗎?傑伊,我們現在是紐約最富有的人了,難道我們沒有責任去作出一些改變嗎?」
蓋茨比笑了,她總是會想著其他人,這是他喜歡她的地方之一。
其實伊莎貝拉並沒有他想得那麽偉大,她的財富來自國民,如果市道持續不景氣的話,她也撐不了多久。
大肅條期間倒閉了那麽多的公司,包括了銀行,她不想成為其中之一。
羊毛出自羊身上,這個道理她還是懂的。
男人握住她的手,眼神誠懇:「我們一起來想辦法,好嗎?」
有人分擔自己的壓力讓她輕鬆了許多。
她反握蓋茨比的手,那股溫暖令她感受到信心。
她差點就忘記了,蓋茨比也是個做生意的天才。
……
經濟大肅條對餐飲及零售的影響反而小一些,時裝是奢侈品,有錢就買,沒錢就不買,希萊爾能擴張得那麽迅速都是多虧了美國的好景。
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奢侈品是最先被人們拋棄的,人們對大額消費變得謹慎,但人總要吃飯總要生活,食物和日用品算是最保值的了。
因此她想要將重心放在羅徹斯特漢堡以及優活超市上麵,先緩一緩希萊爾的擴張,現在增設的越多分店,大肅條後隻會倒閉得越多。
對於如何拯救美國的經濟,最簡單直接的方法就是創造就業機會。
她知道自己的力量很微小,不可能給予全美國的失業人士一份工作,她隻希望自己能發揮多少力量就發揮多少力量。
1927 年的春天,美國的中央銀行體係——聯邦準備(聯準會)將利率水平從 4% 降低到 3.5%,低息的環境刺激了美國信貸的增長。
在1927年至1928年間,股市的交易量翻倍,投行紛紛進駐華爾街,伊莎貝拉卻開始悄悄拋售手上的股份。
整個過程必須是保密的,因為市場很留意她的一舉一動,如果被發現她大幅拋售股票,可能會造成股市動盪——她就是有著這般影響力。
現在正是股市最旺的時候,願意接手的人比比皆是,她的股份都賣得了一個好價錢,變賣股份得來的大一筆錢——我們正在談論的是好幾百萬的美元,被她通通灌進羅徹斯特漢堡及優活超市上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