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頁
[綜名著] 和蓋茨比雙雙暴富後 作者:半隻肉球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私人工作室剛裝修完畢,伊莎貝拉卻沒有多少時間能使用。
因為在十一月中旬,政府頒布了一條新法例——禁酒令。
兩個月後——也就是1920年的1月16日,禁酒令會正式實施,全國禁止釀造、運輸和銷售酒精飲料。
對酒徒而言宛如世界末日,但是對某些人而言卻是一個不可錯過的商機。
第100章
◎暴富之道。◎
對禁酒的討論其實在十九世紀就出現了, 主要是因為酒精造成了許多社會問題,如家庭暴力,於是一些激進的新基督教徙便開始提倡禁酒, 令社會恢復秩序,並獲得了婦女團體的大力支持。
美國是由清教徒建立起來的國家, 清教徒意識的復興成為了禁酒的宣傳手法, 禁酒令的支持者稱為「幹派」, 反對者稱為「濕派」, 1917年戰爭開始後美國政府為了節省穀物而頒布了臨時的禁酒令(釀製啤酒的大麥可以用來製作麵包,養活美國士兵及飽受戰爭之苦的歐洲人),於是幹派便順理成章的促成國會提出憲法/第十八條/修/正/案。
禁酒令通過後, 基本上每天的報紙都離不開這個話題,因為每一位美國人的日常生活大受影響。
現時美國的白領占了勞動人口的比例還是很少數, 這是由於美國的城市化才剛走上軌道, 很多地方還是鄉鎮規模,所以大部份人都從事藍領工作, 工人們的日常離不開酒精,現在要禁酒了,那些酒徒要怎麽辦?
餐廳、俱樂部和酒館又怎麽辦?
禁酒令不僅對人民的娛樂造成打擊,對商人的打擊最為致命。
不同州對相關法例的執法程度都不一樣, 有些州份容許市民私藏酒精,有些卻不許。
不管嚴厲不嚴厲, 對酒徒而言都宛如世界末日,結果全美國都出現了囤酒的現象。
在禁酒令正式生效之前買賣酒類飲品還是合法的,而且禁酒令並不禁止人民飲酒, 那自然是有多少囤多少, 供日後飲用, 於是每家每戶都在囤酒,導致酒類飲品的價格暴漲。
《紐約時報》以一篇「比金子還珍貴的是酒」的文章去概述市民爭相搶購酒的情況:「雜貨店、酒館外麵出現了長長的人龍,大批市民一車一車的把酒載迴家,這都是為了在明年一月十六日生效的禁酒令作準備……全民囤酒運動直接導致酒的價格瘋狂上漲,威士忌、朗姆酒、葡萄酒等的價格漲幅最誇張,連最便宜的啤酒也被搶清光了……恐怕未來酒會比金子更貴。」
撰稿人以一句相當中肯的說話來做結尾:「真正被禁酒令禁酒的恐怕隻有一般市民,有錢人根本不愁買不到酒。」
不是麽?商人乘機加價,酒精飲品的價格比以前至少翻了三倍,而且隨著市麵上的酒越來越少,價錢隻會更貴,一些比較好的酒還有市無價,普通人壓根負擔不起。
他們隻能轉而購買一些較次等的酒,但是素質參差,一不小心可是會喝出病的,近日才有新聞說有些不法商人用工業酒精來製酒,結果喝的人進醫院了。
而倉庫裏存了上千箱各種類型的酒的伊莎貝拉如同擁有了一座金礦。
……
曼哈頓第七大道附近的居民最近都在好奇到底那家占地麵積超過三千平方尺的商店是什麽來頭,這裏以前是兩家餐廳,不過它們結業後貌似有人直接把這兩個位置都一拚租了,兩周前開始進行裝修。
一輛計程車在路邊停下,一名戴著一頂把大半張臉都遮起來的大帽子的高挑女性下車,走進圍板裏麵。
伊莎貝拉進去之後便摘下帽子,她先是環顧四周,然後才露出滿意的笑容。
這裏的裝潢及擺設跟現代的超級市場無異,從門口進來就像迴到二十一世紀般,一股熟悉的感覺撲臉而來。
跟現代超市不一樣的是,這裏主要賣幹貨,像新鮮蔬菜和肉類都沒有,因為這些新鮮的東西的運送很麻煩,又要多聘請幾個人迴來打理,為了節省成本伊莎貝拉目前便不打算開發濕貨區。
這個地方是伊莎貝拉跟艾倫半年前遙距製作出一份完美的超市營運計劃書之後就盯上的,當時原來的兩家餐廳的租約都快要到期了,一家打算續約一家不打算續約,為了說服想要續約的那家餐廳讓給她,伊莎貝拉可費了不少口水(還有錢)。
在這半年裏麵就是不斷的採購,跟供貨商接觸,從最基本的柴米酒鹽到日用品,伊莎貝拉自擴張了分店及開設了高級成衣店後所剩下來的流動資金已經不多了,現在更是直接見底……
超市裏還有數名工人正在做收尾工作,伊莎貝拉自行巡視了一圈,然後找到在指揮工人的青年。
聽見腳步聲的青年迴頭看見伊莎貝拉,沖她揮手:「布朗特小姐!」
「辛苦你了,歐文先生。」伊莎貝拉笑著迎上去,「明天能把一切都準備好吧?」
「按照現在的進度應該沒有問題的。」
這名青年是伊莎貝拉經過千挑萬選後聘請迴來的經理,歐文跟尼克一樣在耶魯大學畢業,就讀工商管理係,履歷非常出色,而且在麵試的時候聽了伊莎貝拉關於超市的想法後立即就提出了很多具建設性的意見,她就知道這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材。
他會代替伊莎貝拉打點超市的大小事情——當然,伊莎貝拉還是他的頂頭上司,他隻是按照她的要求行事,一些重大的決策還是由她來決定。
因為在十一月中旬,政府頒布了一條新法例——禁酒令。
兩個月後——也就是1920年的1月16日,禁酒令會正式實施,全國禁止釀造、運輸和銷售酒精飲料。
對酒徒而言宛如世界末日,但是對某些人而言卻是一個不可錯過的商機。
第100章
◎暴富之道。◎
對禁酒的討論其實在十九世紀就出現了, 主要是因為酒精造成了許多社會問題,如家庭暴力,於是一些激進的新基督教徙便開始提倡禁酒, 令社會恢復秩序,並獲得了婦女團體的大力支持。
美國是由清教徒建立起來的國家, 清教徒意識的復興成為了禁酒的宣傳手法, 禁酒令的支持者稱為「幹派」, 反對者稱為「濕派」, 1917年戰爭開始後美國政府為了節省穀物而頒布了臨時的禁酒令(釀製啤酒的大麥可以用來製作麵包,養活美國士兵及飽受戰爭之苦的歐洲人),於是幹派便順理成章的促成國會提出憲法/第十八條/修/正/案。
禁酒令通過後, 基本上每天的報紙都離不開這個話題,因為每一位美國人的日常生活大受影響。
現時美國的白領占了勞動人口的比例還是很少數, 這是由於美國的城市化才剛走上軌道, 很多地方還是鄉鎮規模,所以大部份人都從事藍領工作, 工人們的日常離不開酒精,現在要禁酒了,那些酒徒要怎麽辦?
餐廳、俱樂部和酒館又怎麽辦?
禁酒令不僅對人民的娛樂造成打擊,對商人的打擊最為致命。
不同州對相關法例的執法程度都不一樣, 有些州份容許市民私藏酒精,有些卻不許。
不管嚴厲不嚴厲, 對酒徒而言都宛如世界末日,結果全美國都出現了囤酒的現象。
在禁酒令正式生效之前買賣酒類飲品還是合法的,而且禁酒令並不禁止人民飲酒, 那自然是有多少囤多少, 供日後飲用, 於是每家每戶都在囤酒,導致酒類飲品的價格暴漲。
《紐約時報》以一篇「比金子還珍貴的是酒」的文章去概述市民爭相搶購酒的情況:「雜貨店、酒館外麵出現了長長的人龍,大批市民一車一車的把酒載迴家,這都是為了在明年一月十六日生效的禁酒令作準備……全民囤酒運動直接導致酒的價格瘋狂上漲,威士忌、朗姆酒、葡萄酒等的價格漲幅最誇張,連最便宜的啤酒也被搶清光了……恐怕未來酒會比金子更貴。」
撰稿人以一句相當中肯的說話來做結尾:「真正被禁酒令禁酒的恐怕隻有一般市民,有錢人根本不愁買不到酒。」
不是麽?商人乘機加價,酒精飲品的價格比以前至少翻了三倍,而且隨著市麵上的酒越來越少,價錢隻會更貴,一些比較好的酒還有市無價,普通人壓根負擔不起。
他們隻能轉而購買一些較次等的酒,但是素質參差,一不小心可是會喝出病的,近日才有新聞說有些不法商人用工業酒精來製酒,結果喝的人進醫院了。
而倉庫裏存了上千箱各種類型的酒的伊莎貝拉如同擁有了一座金礦。
……
曼哈頓第七大道附近的居民最近都在好奇到底那家占地麵積超過三千平方尺的商店是什麽來頭,這裏以前是兩家餐廳,不過它們結業後貌似有人直接把這兩個位置都一拚租了,兩周前開始進行裝修。
一輛計程車在路邊停下,一名戴著一頂把大半張臉都遮起來的大帽子的高挑女性下車,走進圍板裏麵。
伊莎貝拉進去之後便摘下帽子,她先是環顧四周,然後才露出滿意的笑容。
這裏的裝潢及擺設跟現代的超級市場無異,從門口進來就像迴到二十一世紀般,一股熟悉的感覺撲臉而來。
跟現代超市不一樣的是,這裏主要賣幹貨,像新鮮蔬菜和肉類都沒有,因為這些新鮮的東西的運送很麻煩,又要多聘請幾個人迴來打理,為了節省成本伊莎貝拉目前便不打算開發濕貨區。
這個地方是伊莎貝拉跟艾倫半年前遙距製作出一份完美的超市營運計劃書之後就盯上的,當時原來的兩家餐廳的租約都快要到期了,一家打算續約一家不打算續約,為了說服想要續約的那家餐廳讓給她,伊莎貝拉可費了不少口水(還有錢)。
在這半年裏麵就是不斷的採購,跟供貨商接觸,從最基本的柴米酒鹽到日用品,伊莎貝拉自擴張了分店及開設了高級成衣店後所剩下來的流動資金已經不多了,現在更是直接見底……
超市裏還有數名工人正在做收尾工作,伊莎貝拉自行巡視了一圈,然後找到在指揮工人的青年。
聽見腳步聲的青年迴頭看見伊莎貝拉,沖她揮手:「布朗特小姐!」
「辛苦你了,歐文先生。」伊莎貝拉笑著迎上去,「明天能把一切都準備好吧?」
「按照現在的進度應該沒有問題的。」
這名青年是伊莎貝拉經過千挑萬選後聘請迴來的經理,歐文跟尼克一樣在耶魯大學畢業,就讀工商管理係,履歷非常出色,而且在麵試的時候聽了伊莎貝拉關於超市的想法後立即就提出了很多具建設性的意見,她就知道這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材。
他會代替伊莎貝拉打點超市的大小事情——當然,伊莎貝拉還是他的頂頭上司,他隻是按照她的要求行事,一些重大的決策還是由她來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