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頁
[綜名著] 和蓋茨比雙雙暴富後 作者:半隻肉球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而攝影師的拍攝技巧更是擺脫了傳統的框架,不再是千篇一律的角度和構圖,有了真正的時尚大片的感覺。
如果她們知道攝影指導就是希萊爾本人,大概會大吃一驚。
現時的照相機沒辦法把一些細節清晰地展示出來,所以伊莎貝拉幹脆放棄了展示細節,轉而著力去創造氛圍感——高級、奢靡、頹廢,而照相機的低晰度恰恰自帶復古濾鏡,能拍出現代的高晰照片所沒有的朦朧感,猶如套上了一層神秘的麵紗,濃濃的奢靡感撲臉而來。
隻是,這個女孩怎麽好像有點眼熟?
有的讀者把她認出來了——這不是最近挺有名的女高爾夫球手喬丹·貝克嗎!她怎麽跑去給希萊爾當模特兒了?
不過難怪她的背部肌肉這麽好看,高爾夫球運動員需要動用到上半身的力量嘛!
相比運動員,模特兒不是特別光彩的職業,她們雖然跟明星一樣常常會拍照,卻沒有一張廣為人知的臉孔,自身也不值錢,所以喬丹·貝克怎麽會願意「自降身價」去做模特兒呢?
不過幸好她做了,不然她們也看不到如此高質量的照片!
心滿意足的欣賞完照片後,讀者們這才轉向閱讀訪問。
訪問的內容不外乎那些——「你成為設計師的契機」、「以什麽為創作靈感」、「外界對你的看法有什麽要迴應」之類的,不過《vogue》也有特意設計一些比較特別的問題,像是「為什麽要隱藏自己」。
希萊爾的迴答是:「隱藏並不是我的本意,而是這個社會還沒有準備好去麵對我,終有一天等我和這個世界都準備好了,我會跟大家見麵。」
社會還沒有準備好去麵對他?這是什麽意思?
希萊爾像是留下了一個很大的懸念,讓人百思不得其解又心癢癢的。
記者接著問他在未來有什麽計劃,希萊爾「大方」的承認:「我正在籌辦我的第一家成衣時裝店,這不是一份容易的工作,是我跟我的工作室的一次新嚐試,它有別於傳統的時裝店,至於有什麽特別的,大家見到就會明白。」
——希萊爾終於要做成衣了!
對《vogue》的廣大讀者而言,希萊爾的私人定製禮服就像天邊的浮雲一樣遙不可及,買不起也沒場合可以穿,可是成衣就不一樣了,是她們能買到也能穿的衣服!
一直以來他都隻為威爾遜夫人做成衣,現在竟然要公開發售了,讀者們迫不及待的看下去——咦?怎麽沒寫時裝店的地址呢?
伊莎貝拉沒有說明時裝店在哪裏還有什麽時候開幕,那樣就有點太明顯了,像植入式gg,有機會減少讀者的好感。
那麽讀者又如何知道她的時裝店在哪裏呢?伊莎貝拉早就跟紐約的一家報社串通好,在她的訪問麵世後他們也會出一篇報導去介紹時裝店的地點以及開幕日期,並且她又留下了足夠的線索,不然她為什麽要訂造一個那麽大那麽顯眼的招牌?
因此部份紐約的讀者一下子就聯想到第十一大道的那家叫「希萊爾」的店,再對比一下希萊爾的logo——這不是一模一樣嗎!
所以他的時裝店就在紐約!
會賣威爾遜夫人穿過的款式嗎?照片上的那件大衣也會賣嗎?已經下定決心要去看看的女士們開始期待到時候會見到怎麽樣的成衣。
當她們看到最後一條問題時,內心的雀躍被一股強烈的認同感取代,露出會心一笑。
問題是:有人批評你令女士開始穿男人的衣服是道德的淪喪,你是怎麽想的?
——「我從來不覺得男裝隻有男人能穿,女人也能穿男裝,而我認為很好看。」希萊爾說,「女人也可以強勢,也可以充滿力量,就像跟我合作的喬丹·貝克小姐,她是一位美麗而強壯的女士,擁有跟男性不相仲伯的能力,在一個以男性為主導的運動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至於威爾遜夫人,她雖然沒有一副壯碩的體格,但她的意誌、她的精神堅如盤石,她對這個國家的貢獻不會輸給任何一位男士,所以我樂於在我的衣服裏加入男性化的設計,去展現她們強勢的一麵,因為她們本來如此。」
這一期的《vogue》以紐約市為領頭,在當天就被一搶而空,其他城市的存貨也逐漸被掃光,令《vogue》不得不連夜加印。
這樣的反應饒是市場部也想不到,而各大時尚雜誌及報紙也不認輸,紛紛加入對希萊爾於《vogue》亮相的點評行列。
第58章
◎《vogue》的效應。◎
《紐約郵報》以碩大的標題吸引讀者目光:「希萊爾即將進駐紐約!」
是的, 跟伊莎貝拉串通好的就是《紐約郵報》,一份在紐約頗為知名的小報。
像《紐約時報》之類的大報她請不動,那麽《紐約郵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主要是小報很看重銷量,什麽樣的報導賣得好就寫什麽, 跟在近日很有話題性的希萊爾合作對他們而言有利, 所以伊莎貝拉很輕易就說服了他們。
《紐約郵報》的記者先是用一番彩虹屁來誇她, 畢竟是以賣八卦維生, 他並沒有把焦點放在她於《vogue》上麵發布的作品,而是刻意營造了衝突:「希萊爾的工作室從明尼蘇達州搬到紐約,並且據可靠的內幕消息, 希萊爾時裝店將於本月的二十號開幕,地點位於曼哈頓第十一大道的二十七號……希萊爾在紐約發展的意圖非常明確, 不知道他的競爭對手富蘭克會怎麽想?巧合的是, 富蘭克的時裝店就在希萊爾的時裝店兩條街以外的地方,如此相近的距離會讓二人擦出什麽樣的火花呢?」
如果她們知道攝影指導就是希萊爾本人,大概會大吃一驚。
現時的照相機沒辦法把一些細節清晰地展示出來,所以伊莎貝拉幹脆放棄了展示細節,轉而著力去創造氛圍感——高級、奢靡、頹廢,而照相機的低晰度恰恰自帶復古濾鏡,能拍出現代的高晰照片所沒有的朦朧感,猶如套上了一層神秘的麵紗,濃濃的奢靡感撲臉而來。
隻是,這個女孩怎麽好像有點眼熟?
有的讀者把她認出來了——這不是最近挺有名的女高爾夫球手喬丹·貝克嗎!她怎麽跑去給希萊爾當模特兒了?
不過難怪她的背部肌肉這麽好看,高爾夫球運動員需要動用到上半身的力量嘛!
相比運動員,模特兒不是特別光彩的職業,她們雖然跟明星一樣常常會拍照,卻沒有一張廣為人知的臉孔,自身也不值錢,所以喬丹·貝克怎麽會願意「自降身價」去做模特兒呢?
不過幸好她做了,不然她們也看不到如此高質量的照片!
心滿意足的欣賞完照片後,讀者們這才轉向閱讀訪問。
訪問的內容不外乎那些——「你成為設計師的契機」、「以什麽為創作靈感」、「外界對你的看法有什麽要迴應」之類的,不過《vogue》也有特意設計一些比較特別的問題,像是「為什麽要隱藏自己」。
希萊爾的迴答是:「隱藏並不是我的本意,而是這個社會還沒有準備好去麵對我,終有一天等我和這個世界都準備好了,我會跟大家見麵。」
社會還沒有準備好去麵對他?這是什麽意思?
希萊爾像是留下了一個很大的懸念,讓人百思不得其解又心癢癢的。
記者接著問他在未來有什麽計劃,希萊爾「大方」的承認:「我正在籌辦我的第一家成衣時裝店,這不是一份容易的工作,是我跟我的工作室的一次新嚐試,它有別於傳統的時裝店,至於有什麽特別的,大家見到就會明白。」
——希萊爾終於要做成衣了!
對《vogue》的廣大讀者而言,希萊爾的私人定製禮服就像天邊的浮雲一樣遙不可及,買不起也沒場合可以穿,可是成衣就不一樣了,是她們能買到也能穿的衣服!
一直以來他都隻為威爾遜夫人做成衣,現在竟然要公開發售了,讀者們迫不及待的看下去——咦?怎麽沒寫時裝店的地址呢?
伊莎貝拉沒有說明時裝店在哪裏還有什麽時候開幕,那樣就有點太明顯了,像植入式gg,有機會減少讀者的好感。
那麽讀者又如何知道她的時裝店在哪裏呢?伊莎貝拉早就跟紐約的一家報社串通好,在她的訪問麵世後他們也會出一篇報導去介紹時裝店的地點以及開幕日期,並且她又留下了足夠的線索,不然她為什麽要訂造一個那麽大那麽顯眼的招牌?
因此部份紐約的讀者一下子就聯想到第十一大道的那家叫「希萊爾」的店,再對比一下希萊爾的logo——這不是一模一樣嗎!
所以他的時裝店就在紐約!
會賣威爾遜夫人穿過的款式嗎?照片上的那件大衣也會賣嗎?已經下定決心要去看看的女士們開始期待到時候會見到怎麽樣的成衣。
當她們看到最後一條問題時,內心的雀躍被一股強烈的認同感取代,露出會心一笑。
問題是:有人批評你令女士開始穿男人的衣服是道德的淪喪,你是怎麽想的?
——「我從來不覺得男裝隻有男人能穿,女人也能穿男裝,而我認為很好看。」希萊爾說,「女人也可以強勢,也可以充滿力量,就像跟我合作的喬丹·貝克小姐,她是一位美麗而強壯的女士,擁有跟男性不相仲伯的能力,在一個以男性為主導的運動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至於威爾遜夫人,她雖然沒有一副壯碩的體格,但她的意誌、她的精神堅如盤石,她對這個國家的貢獻不會輸給任何一位男士,所以我樂於在我的衣服裏加入男性化的設計,去展現她們強勢的一麵,因為她們本來如此。」
這一期的《vogue》以紐約市為領頭,在當天就被一搶而空,其他城市的存貨也逐漸被掃光,令《vogue》不得不連夜加印。
這樣的反應饒是市場部也想不到,而各大時尚雜誌及報紙也不認輸,紛紛加入對希萊爾於《vogue》亮相的點評行列。
第58章
◎《vogue》的效應。◎
《紐約郵報》以碩大的標題吸引讀者目光:「希萊爾即將進駐紐約!」
是的, 跟伊莎貝拉串通好的就是《紐約郵報》,一份在紐約頗為知名的小報。
像《紐約時報》之類的大報她請不動,那麽《紐約郵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主要是小報很看重銷量,什麽樣的報導賣得好就寫什麽, 跟在近日很有話題性的希萊爾合作對他們而言有利, 所以伊莎貝拉很輕易就說服了他們。
《紐約郵報》的記者先是用一番彩虹屁來誇她, 畢竟是以賣八卦維生, 他並沒有把焦點放在她於《vogue》上麵發布的作品,而是刻意營造了衝突:「希萊爾的工作室從明尼蘇達州搬到紐約,並且據可靠的內幕消息, 希萊爾時裝店將於本月的二十號開幕,地點位於曼哈頓第十一大道的二十七號……希萊爾在紐約發展的意圖非常明確, 不知道他的競爭對手富蘭克會怎麽想?巧合的是, 富蘭克的時裝店就在希萊爾的時裝店兩條街以外的地方,如此相近的距離會讓二人擦出什麽樣的火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