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頁
[綜名著] 和蓋茨比雙雙暴富後 作者:半隻肉球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雖然這聽起來好像沒有多大的關係, 但的確有部份人認為第一夫人打扮的好看, 就反映出這個國家的經濟很好和生活水平高, 他們臉上也有光。
大城市的婦女甚至把她當成了潮流指標,她穿什麽就跟著穿什麽,而事實上威爾遜夫人壓根不穿搭,她的造型都是伊莎貝拉為她配搭,久而久之她就習慣跟這個年紀能當自己女兒的女孩合作。
伊莎貝拉實在令她刮目相看,她不隻是個出色的設計師,還很有商業頭腦,很會經營自己,見識過這個女孩的才能後威爾遜夫人甚至考慮過把她掘到自己的辦公室來。
從起初的半信半疑,到現在她已經可以相信伊莎貝拉的每一個決策,因為她從未失敗。
伊莎貝拉掏出初稿讓她參考:「我的想法是,美國是勝利者,你可以試著大膽一點。」
威爾遜夫人看了兩眼,提出自己的意見:「這始終是很重要的場合,盡量避免進行新的嚐試。」
經過一番的修修改改後,伊莎貝拉終於放下筆,露出微笑:「保守但不沉悶,看來我們得到了共識。」
「對了,你的時裝店是在十二月二十日開幕對吧?」
「沒錯,你在那天是有別的事情嗎?」
「不,我答應了你自然會出現。」第一夫人向她報以一笑。
迴到紐約後伊莎貝拉事不疑遲,立即訂了去法國的船票。
戰爭最激烈的時候輪船公司一度停運,直到最近才重新投入服務。
坐船去法國跟去英國的時間差不多,畢竟這兩個國家就隻相隔了一個海灣,但因為時裝店十二月就要開幕了,要忙的事情很多,伊莎貝拉不打算在法國逗留太久。
她一如既往的抓緊在船上的時間畫圖,由於船上實在沒別的事情可做,她的效率非常高,一天至少能完成兩幅。
主要是,這些都是以她上輩子設計過的服飾再進行改造,所以畫起來十分順手。
大概是找她定製禮服的等待時間太長了,現在越來越多的貴婦會向她購買設計圖,然後自己去找裁縫以喜歡的麵料製作,目前工作室的最主要收入來源也是賣設計圖。
禮服賣得貴但成本也貴,然而設計圖的成本比這低多了,所以利潤也高。
隻是一般裁縫做出來的衣服跟希萊爾工作室的出品相差甚遠,設計圖是這樣子的,但做出來卻是另一個樣子,所以仍然有很多買家會選擇等候,畢竟好的東西值得付出時間。
希萊爾出品,必屬佳品。
伊莎貝拉有一個在衣服的後領上加上希萊爾logo的標籤的習慣,證明這是希萊爾工作室的出品,是正品,她甚至為此申請了商標,所以裁縫做的不會有這個logo,所以她完全不會被搶去了生意,反而更加印證了希萊爾在買家心目中的「正宮」地位。
到巴黎的那天,伊莎貝拉在酒店安頓好後直衝去一個目的地。
——既然都到了巴黎,當然要去香奈兒的店參觀了!
巴黎這個地方她一點都不陌生,而且在這百年間,巴黎的改變不算非常大——相比被高樓大廈侵占的紐約,巴黎一直保存著法式風格的建築,百年後的這裏也很少能見到摩登大樓,也許這就是人們稱之為浪漫之都的原因。
不過真正去過巴黎的人肯定都不覺得這裏浪漫——滿地的垃圾,地鐵站更是臭得出奇,隨時都能見到隨地小便的人,雖然紐約也不算十分幹淨,但總比巴黎好。
伊莎貝拉站在康朋街 31 號的香奈兒時裝店外,作為一名時裝設計師,心裏有股難以形容的激動。
在二十一世紀,一般人無論是哪個國家,普遍對法國人的印象都是很高冷,不太愛搭理別人,因為工作的關係伊莎貝拉跟不少法國人接觸過,人們對法國人的刻板印象隻對了一半吧。
其一是能流利說英語的法國人不多,如果你跟他們說英語得不到熱烈的反應很正常,如果你說法語他們的態度可能完全不一樣;其二是法國人的民族意識很強,他們不太能接受外來的改變;其三是種族歧視在法國挺嚴重的。
但法國是個很國際化的國家,而且每個國家都有各式各樣的人,有好客的人也有冷漠的人,不能以偏概全說所有法國人都是這樣的人。
大戰才剛結束,戰爭總是能打破所有的界限,法國跟英國和美國共同作戰了那麽久,現在法國人對說英語的人還是相當客氣的。
伊莎貝拉會說的法語很有限,隻能進行最基本的交流,但也足夠她在巴黎應付日常的需求。
所以當她向店員詢問香奈兒女士今天會不會迴來時,對方禮貌的迴應她的低級法語:「她今天不會迴來。」
跟她不一樣,同為女性設計師的香奈兒女士在巴黎已經是有頭有麵的人物了,她推出簡便的裝束在巴黎大受歡迎,所以她的時裝店很熱鬧,隻是不見香奈兒本人,雖然知道她不會常注在店裏但還是有些可惜。
香奈兒的時裝店不像現代的時裝店,會把現貨擺出來售賣,而是像裁縫店那樣展示樣衣,讓顧客挑選好款式後再進行訂購,就算有部份的成衣有現貨也會立即被買光,所以基本處於長期缺貨需要訂購的狀況。。
而且裝潢很雅致,可以想像到它的主人是個很有品味的人。
伊莎貝拉對香奈兒的衣服一點都不陌生,她看過很多香奈兒女士的設計,如今「活生生」的呈現在眼前,有種見證了歷史發生的感覺。
大城市的婦女甚至把她當成了潮流指標,她穿什麽就跟著穿什麽,而事實上威爾遜夫人壓根不穿搭,她的造型都是伊莎貝拉為她配搭,久而久之她就習慣跟這個年紀能當自己女兒的女孩合作。
伊莎貝拉實在令她刮目相看,她不隻是個出色的設計師,還很有商業頭腦,很會經營自己,見識過這個女孩的才能後威爾遜夫人甚至考慮過把她掘到自己的辦公室來。
從起初的半信半疑,到現在她已經可以相信伊莎貝拉的每一個決策,因為她從未失敗。
伊莎貝拉掏出初稿讓她參考:「我的想法是,美國是勝利者,你可以試著大膽一點。」
威爾遜夫人看了兩眼,提出自己的意見:「這始終是很重要的場合,盡量避免進行新的嚐試。」
經過一番的修修改改後,伊莎貝拉終於放下筆,露出微笑:「保守但不沉悶,看來我們得到了共識。」
「對了,你的時裝店是在十二月二十日開幕對吧?」
「沒錯,你在那天是有別的事情嗎?」
「不,我答應了你自然會出現。」第一夫人向她報以一笑。
迴到紐約後伊莎貝拉事不疑遲,立即訂了去法國的船票。
戰爭最激烈的時候輪船公司一度停運,直到最近才重新投入服務。
坐船去法國跟去英國的時間差不多,畢竟這兩個國家就隻相隔了一個海灣,但因為時裝店十二月就要開幕了,要忙的事情很多,伊莎貝拉不打算在法國逗留太久。
她一如既往的抓緊在船上的時間畫圖,由於船上實在沒別的事情可做,她的效率非常高,一天至少能完成兩幅。
主要是,這些都是以她上輩子設計過的服飾再進行改造,所以畫起來十分順手。
大概是找她定製禮服的等待時間太長了,現在越來越多的貴婦會向她購買設計圖,然後自己去找裁縫以喜歡的麵料製作,目前工作室的最主要收入來源也是賣設計圖。
禮服賣得貴但成本也貴,然而設計圖的成本比這低多了,所以利潤也高。
隻是一般裁縫做出來的衣服跟希萊爾工作室的出品相差甚遠,設計圖是這樣子的,但做出來卻是另一個樣子,所以仍然有很多買家會選擇等候,畢竟好的東西值得付出時間。
希萊爾出品,必屬佳品。
伊莎貝拉有一個在衣服的後領上加上希萊爾logo的標籤的習慣,證明這是希萊爾工作室的出品,是正品,她甚至為此申請了商標,所以裁縫做的不會有這個logo,所以她完全不會被搶去了生意,反而更加印證了希萊爾在買家心目中的「正宮」地位。
到巴黎的那天,伊莎貝拉在酒店安頓好後直衝去一個目的地。
——既然都到了巴黎,當然要去香奈兒的店參觀了!
巴黎這個地方她一點都不陌生,而且在這百年間,巴黎的改變不算非常大——相比被高樓大廈侵占的紐約,巴黎一直保存著法式風格的建築,百年後的這裏也很少能見到摩登大樓,也許這就是人們稱之為浪漫之都的原因。
不過真正去過巴黎的人肯定都不覺得這裏浪漫——滿地的垃圾,地鐵站更是臭得出奇,隨時都能見到隨地小便的人,雖然紐約也不算十分幹淨,但總比巴黎好。
伊莎貝拉站在康朋街 31 號的香奈兒時裝店外,作為一名時裝設計師,心裏有股難以形容的激動。
在二十一世紀,一般人無論是哪個國家,普遍對法國人的印象都是很高冷,不太愛搭理別人,因為工作的關係伊莎貝拉跟不少法國人接觸過,人們對法國人的刻板印象隻對了一半吧。
其一是能流利說英語的法國人不多,如果你跟他們說英語得不到熱烈的反應很正常,如果你說法語他們的態度可能完全不一樣;其二是法國人的民族意識很強,他們不太能接受外來的改變;其三是種族歧視在法國挺嚴重的。
但法國是個很國際化的國家,而且每個國家都有各式各樣的人,有好客的人也有冷漠的人,不能以偏概全說所有法國人都是這樣的人。
大戰才剛結束,戰爭總是能打破所有的界限,法國跟英國和美國共同作戰了那麽久,現在法國人對說英語的人還是相當客氣的。
伊莎貝拉會說的法語很有限,隻能進行最基本的交流,但也足夠她在巴黎應付日常的需求。
所以當她向店員詢問香奈兒女士今天會不會迴來時,對方禮貌的迴應她的低級法語:「她今天不會迴來。」
跟她不一樣,同為女性設計師的香奈兒女士在巴黎已經是有頭有麵的人物了,她推出簡便的裝束在巴黎大受歡迎,所以她的時裝店很熱鬧,隻是不見香奈兒本人,雖然知道她不會常注在店裏但還是有些可惜。
香奈兒的時裝店不像現代的時裝店,會把現貨擺出來售賣,而是像裁縫店那樣展示樣衣,讓顧客挑選好款式後再進行訂購,就算有部份的成衣有現貨也會立即被買光,所以基本處於長期缺貨需要訂購的狀況。。
而且裝潢很雅致,可以想像到它的主人是個很有品味的人。
伊莎貝拉對香奈兒的衣服一點都不陌生,她看過很多香奈兒女士的設計,如今「活生生」的呈現在眼前,有種見證了歷史發生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