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頁
[綜名著] 和蓋茨比雙雙暴富後 作者:半隻肉球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我比較想要這條絲巾。」
「我有一條類似的,但花紋沒這個好看,要不要周末去百貨公司逛一逛?」
街拍的意義就是讓民眾看見你生活化的一麵,對普羅大眾來說,他們平時在報紙上看見的第一夫人是嚴肅、正式的,但街拍呈現了威爾遜夫人如實的一麵,當她褪去了「第一夫人」這個身份後,她隻是一名普通的婦女,跟大眾沒什麽分別。
她的生活照一下子拉近跟大眾的距離,不過具有品味的衣著又展現出她跟旁人的分別,親民且保持著身份的尊貴,這適當的距離讓人對她好感大增。
就連好些時尚雜誌都摻了一腳,紛紛加入點評第一夫人的衣著行列。
西岸那邊名的女性雜誌,《今日女性》說:【伊迪絲·威爾遜夫人近日的打扮大受青睞,先是兩套高級精美的禮服,而在前日的《華盛頓日報》中,可以看見日常生活中的威爾遜夫人的品味穿搭,西裝風大衣配海軍風洋裝,方形絲巾增添了一絲活潑,把擦手用的絲巾變成飾品的想法十分前衛,並且帶來了醒目的效果。】
這組街拍的反應比想像中更好,自此之後威爾遜夫人便沒了後顧之憂,隔一段時間就流出一些街拍,與此同時繼續穿著嶄新的禮服出席不同的活動。
並不是沒有人對這些街拍提出過質疑:為什麽這些照片的角度都好像事先擺好?而且這個拍攝的距離,威爾遜夫人不可能看不見吧?
但這樣的聲音就像投到河裏的石頭,隻濺起了一點水花便直接沉到底,因為大部份人都不關心這些照片是怎麽拍出來的,他們所關心的是威爾遜夫人穿了什麽樣的衣服,配搭了哪些單品。
人們經常能看見威爾遜夫人戴著各式各樣的絲巾,隻是綁法不一樣,似乎非常鍾愛它。
紐約的小報文化非常流行,一些偏娛樂向的小報看威爾遜夫人最近風頭正盛,用她來寫文章搏眼球,比如《盤點威爾遜夫人那些令人驚喜的造型》,銷量同樣很不錯。
在這半年裏麵,威爾遜夫人成為了各大時尚及女性雜誌的寵兒,她的衣著受到高度的關注,大城市裏的時髦女性開始學她那樣戴起絲巾來,讓絲巾一下子變成當紅的時尚單品,甚至有雜誌專門介紹了絲巾的不同綁法,直接促銷了相關的產品。
就在這個時候,《紐約時報》刊登了一篇「第一夫人一天的工作」,更是引起不少迴響。
《紐約時報》的記者比利·克拉森跟隨威爾遜夫人工作一天,以輕鬆幽默的文字記錄她在一天裏的工作,並且配上一張她在辦公室裏低頭簽名的照片。
大多數人其實都不太了解第一夫人的工作有哪些,在這篇報導裏,他呈現了一名從傳統性別角色中解放出來的女性,她一個人處理著繁瑣的工作,領導整個辦公室,讓人看見了一位獨立自主、自信優雅的女性。
於是那些同樣有別於傳統女性、有自己的工作和事業的新時代女性像是找到了組織一樣,威爾遜夫人被默認成為她們這個群體的象徵式人物。
這樣的手法在現代稱之為營銷。
所謂的營銷就是跟客戶溝通,將你的價值傳遞給他們,而現在全美國人民都是威爾遜夫人的營銷對象。
在二十世紀營銷比在二十一世紀容易多了,因為現在的主流媒體還是報紙和雜誌,以及近年開始流行的收音機,這意味民眾能獲得信息的途徑並不多,報紙說什麽他們就看什麽,文字的威力非常大。
這些報導有一部份是專門找人寫的,相當於軟文gg。軟文之所以「軟」,是因為它是藏於無形的,在你反應過來之前你已經掉入了被精心策劃過的gg。
伊莎貝拉將威爾遜夫人包裝成新時代女性,而這種「與xx的一天」的營銷影片在現代非常流行,《vogue》的七十三問也是類似的形式,目的就是讓人窺探名人的私生活,發掘他們不為人知的一麵。
而這一篇「第一夫人一天的工作」讓人看見鏡頭下的威爾遜夫人是怎樣的,揭曉了白宮的秘密,幹練自信的形象令威爾遜夫人收穫了數量龐大的女性支持者。
也許是因為威爾遜夫人的轉變過於驚人,而且極為成功,就在最近媒體開始關注起背後的原因。
如果是一兩次就算,但是這半年裏威爾遜夫人每次亮相的造型都可以成為時尚穿搭的模板,引起了一股仿效熱潮,要說背後沒有人在操縱,他們肯定是不信的。
她的禮服是由誰設計的?又是誰在指導著她的穿搭?
——到底在威爾遜夫人背後的人是誰?
第42章
◎來自《vogue》的橄欖枝。◎
自從威爾遜夫人的衣著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又被很多人模仿後, 她所穿過的衣服或者配飾都會被扒一扒。
但是她們發現,威爾遜夫人的衣服完全找不到是來自哪裏的——在雜誌裏沒有相似的款式,百貨公司或者那些知名設計師的時裝店也沒有在賣同款的!她們想要模仿也模仿不來啊!
比如那件西裝風的大衣, 很多人一眼就愛上了——在她們看來,男性化的衣著就是權力的象徵, 因為在過去的一個世紀, 隻有男人能穿西裝和褲子, 但是時代已經改變了, 束腰及裙撐這些父權社會的產物逐漸被淘汰,女人開始被允許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穿男人的衣服,例如騎馬和做運動。
「我有一條類似的,但花紋沒這個好看,要不要周末去百貨公司逛一逛?」
街拍的意義就是讓民眾看見你生活化的一麵,對普羅大眾來說,他們平時在報紙上看見的第一夫人是嚴肅、正式的,但街拍呈現了威爾遜夫人如實的一麵,當她褪去了「第一夫人」這個身份後,她隻是一名普通的婦女,跟大眾沒什麽分別。
她的生活照一下子拉近跟大眾的距離,不過具有品味的衣著又展現出她跟旁人的分別,親民且保持著身份的尊貴,這適當的距離讓人對她好感大增。
就連好些時尚雜誌都摻了一腳,紛紛加入點評第一夫人的衣著行列。
西岸那邊名的女性雜誌,《今日女性》說:【伊迪絲·威爾遜夫人近日的打扮大受青睞,先是兩套高級精美的禮服,而在前日的《華盛頓日報》中,可以看見日常生活中的威爾遜夫人的品味穿搭,西裝風大衣配海軍風洋裝,方形絲巾增添了一絲活潑,把擦手用的絲巾變成飾品的想法十分前衛,並且帶來了醒目的效果。】
這組街拍的反應比想像中更好,自此之後威爾遜夫人便沒了後顧之憂,隔一段時間就流出一些街拍,與此同時繼續穿著嶄新的禮服出席不同的活動。
並不是沒有人對這些街拍提出過質疑:為什麽這些照片的角度都好像事先擺好?而且這個拍攝的距離,威爾遜夫人不可能看不見吧?
但這樣的聲音就像投到河裏的石頭,隻濺起了一點水花便直接沉到底,因為大部份人都不關心這些照片是怎麽拍出來的,他們所關心的是威爾遜夫人穿了什麽樣的衣服,配搭了哪些單品。
人們經常能看見威爾遜夫人戴著各式各樣的絲巾,隻是綁法不一樣,似乎非常鍾愛它。
紐約的小報文化非常流行,一些偏娛樂向的小報看威爾遜夫人最近風頭正盛,用她來寫文章搏眼球,比如《盤點威爾遜夫人那些令人驚喜的造型》,銷量同樣很不錯。
在這半年裏麵,威爾遜夫人成為了各大時尚及女性雜誌的寵兒,她的衣著受到高度的關注,大城市裏的時髦女性開始學她那樣戴起絲巾來,讓絲巾一下子變成當紅的時尚單品,甚至有雜誌專門介紹了絲巾的不同綁法,直接促銷了相關的產品。
就在這個時候,《紐約時報》刊登了一篇「第一夫人一天的工作」,更是引起不少迴響。
《紐約時報》的記者比利·克拉森跟隨威爾遜夫人工作一天,以輕鬆幽默的文字記錄她在一天裏的工作,並且配上一張她在辦公室裏低頭簽名的照片。
大多數人其實都不太了解第一夫人的工作有哪些,在這篇報導裏,他呈現了一名從傳統性別角色中解放出來的女性,她一個人處理著繁瑣的工作,領導整個辦公室,讓人看見了一位獨立自主、自信優雅的女性。
於是那些同樣有別於傳統女性、有自己的工作和事業的新時代女性像是找到了組織一樣,威爾遜夫人被默認成為她們這個群體的象徵式人物。
這樣的手法在現代稱之為營銷。
所謂的營銷就是跟客戶溝通,將你的價值傳遞給他們,而現在全美國人民都是威爾遜夫人的營銷對象。
在二十世紀營銷比在二十一世紀容易多了,因為現在的主流媒體還是報紙和雜誌,以及近年開始流行的收音機,這意味民眾能獲得信息的途徑並不多,報紙說什麽他們就看什麽,文字的威力非常大。
這些報導有一部份是專門找人寫的,相當於軟文gg。軟文之所以「軟」,是因為它是藏於無形的,在你反應過來之前你已經掉入了被精心策劃過的gg。
伊莎貝拉將威爾遜夫人包裝成新時代女性,而這種「與xx的一天」的營銷影片在現代非常流行,《vogue》的七十三問也是類似的形式,目的就是讓人窺探名人的私生活,發掘他們不為人知的一麵。
而這一篇「第一夫人一天的工作」讓人看見鏡頭下的威爾遜夫人是怎樣的,揭曉了白宮的秘密,幹練自信的形象令威爾遜夫人收穫了數量龐大的女性支持者。
也許是因為威爾遜夫人的轉變過於驚人,而且極為成功,就在最近媒體開始關注起背後的原因。
如果是一兩次就算,但是這半年裏威爾遜夫人每次亮相的造型都可以成為時尚穿搭的模板,引起了一股仿效熱潮,要說背後沒有人在操縱,他們肯定是不信的。
她的禮服是由誰設計的?又是誰在指導著她的穿搭?
——到底在威爾遜夫人背後的人是誰?
第42章
◎來自《vogue》的橄欖枝。◎
自從威爾遜夫人的衣著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又被很多人模仿後, 她所穿過的衣服或者配飾都會被扒一扒。
但是她們發現,威爾遜夫人的衣服完全找不到是來自哪裏的——在雜誌裏沒有相似的款式,百貨公司或者那些知名設計師的時裝店也沒有在賣同款的!她們想要模仿也模仿不來啊!
比如那件西裝風的大衣, 很多人一眼就愛上了——在她們看來,男性化的衣著就是權力的象徵, 因為在過去的一個世紀, 隻有男人能穿西裝和褲子, 但是時代已經改變了, 束腰及裙撐這些父權社會的產物逐漸被淘汰,女人開始被允許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穿男人的衣服,例如騎馬和做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