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頁
[綜名著] 和蓋茨比雙雙暴富後 作者:半隻肉球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其實伊莎貝拉是有邀請《香水雜誌》的記者出席發布會的,但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它的總部不在劉易斯維爾,或者是他們認為希萊爾不值得關注,《香水雜誌》並沒有派記者前來。
但可能是因為他們在看見《路易斯維爾日報》和《快遞雜誌》的報導後後悔了,不知道從什麽途徑獲得了發布會的照片——大概是從其他記者手裏買來的,而且很慷慨的給了她一大頁。
《香水雜誌》不愧是專門搞時尚的雜誌,不僅刊登每套禮服的最佳角度照片,還各自撰寫了簡單的點評。
《香水雜誌》對希萊爾的態度不像加裏布那樣把她誇上天,而是以專業的、中肯的態度去評價他,頂多就是在結尾加一句「期待他的下一次發布會」。
時裝發布會無疑是一場小眾的活動,但因為伊莎貝拉邀請了記者,讓它從小眾走進大眾的視野裏。
勞動階層的女士們平常的娛樂不外乎看看雜誌讀讀報紙,一個月去一、兩次電影院,於是在《香水雜誌》「聲畫俱全」的介紹下,肯塔基州那些關心時尚的都市女性都知道了近日有一位叫希萊爾的設計師很受上流女士們的歡迎。
為什麽普通人會關心上流社會的人穿什麽?要知道時尚是少數人——即中上流社會的玩意,但這不代表她們不能仿效。
上世紀的上流女士們隻在重大活動的時候才會定製新衣,但這樣的習慣隨著女性日益提升的社會及時尚刊物與報紙的大量發行而改變,對新衣的需求逐漸演變為季節性甚至月度性。
上流社會對時尚的需要在增加,普通人也一樣。
工業革命促使了成衣業的發達,而像《香水雜誌》和《vogue》之類的時尚刊物令設計師們的最新設計散播各地,於是成衣業的人就能用相對便宜的麵料去製作類似的款式。
如果某知名演員出席活動的衣著火了,很快就能在各商品目錄上見到有相似的款式出售。
如此一來名媛貴婦乃至明星們的衣著穿搭就成了普通人的潮流指標,像《香水雜誌》就會時常刊登舞會上一些出色衣著的照片,讓無法出席這些上流聚會的平民也會貼近潮流。
比如,你能在午後的咖啡廳裏看見一些打扮時髦的勞動階層女性翻著一本《香水雜誌》,看得津津有味。
她們第一次在時尚雜誌上看見這樣的禮服,紛紛覺得很新奇,可是另一方麵又不知道在哪裏可以買到類似的款式。
所以布蘭登太太的說法——路易斯維爾掀起了一股希萊爾風潮,對也不對,因為你得承認時尚是小眾才會關心的東西,至少在1920年之前都是這樣。
至於《vogue》那邊,還是音訊全無。
現實裏沒有一步登天之說,但至少她在一段時間裏都不用擔心客源的問題。先養活自己和家人,別的以後再說。
【二更】
哪怕自己的名聲日益壯大,伊莎貝拉本人並沒有什麽感受,畢竟在這個年代她不能上社交網站或者八卦論壇看看人們在討論什麽,除非她的名氣大到跟好萊塢明星差不多,隨便走到街上都能聽見人們在談論她,否則她其實是沒有感覺的。
這跟二十一世紀無疑是差很遠的,網際網路的龐大觸及率可以讓一件無關緊要的小事迅速散遍全世界,但是在現在,一場成功的時裝發布會並不會讓你成為普羅大眾的關注對象,更加不會讓全時裝界都對你青睞。
不過接著的日子她仍然忙得不開交,因為大家都想在聖誕節有新衣服穿,期望她能在過節之前把衣服送到她們府上,但是她和布蘭登太太隻有兩雙手,如果順利找到新的裁縫,那也隻有三雙手,結果在發布會結束後她們不僅沒有閑下來,反而更加忙了。
今天,伊莎貝拉跟布蘭登太太來到貝克宅邸為喬丹·貝克量身。
她看著身型矮小的布蘭登太太站在喬丹旁邊拉開軟尺,忍不住問:「你是不是又長高了?」
這個十六歲的女孩的身高已經直逼伊莎貝拉了——要知道她在女生之中算是挺高的。
「我有嗎?」喬丹倒是沒有怎麽注意。
待布蘭登太太走遠了,女孩忽然湊近伊莎貝拉,並且語出驚人:「她們都認定你是希萊爾先生的戀人,但我可不這麽認為。」
伊莎貝拉似乎知道她想說什麽,高高地挑起眉毛。
喬丹那雙灰色的眼睛裏閃爍著好奇的光芒:「你就是希萊爾,我說得對嗎?」
「別擔心,你沒有露出任何馬腳,隻是——」她解釋,「還記得第一次見麵時我們聊了些什麽嗎?」
「因為我說了就算我喜歡的人很窮我也可以養他?這兩件事沒有任何關係吧?」
「我覺得能夠自信地說出這番話的人,就該配得上這樣的才華。」喬丹看起來有點興奮,像是一個剛剛破解迷團的偵探,「所以從一開始我就沒相信過『戀人』的傳聞,我不認為你會在這種程度上把自己獻身給一個人。」
她能猜出來伊莎貝拉並不感到十分驚訝,聽完她的理由後才愣住了。
「好吧,你的直覺也敏銳得太可怕了。」她大方承認。
讓喬丹知道也未嚐不可,她不怕對方會泄露出去——應該說,她不介意,一些關於真實身分的八卦並不會影響人們對希萊爾的信心,最多就是人們來問她時她編一個好點的理由來解釋。
但可能是因為他們在看見《路易斯維爾日報》和《快遞雜誌》的報導後後悔了,不知道從什麽途徑獲得了發布會的照片——大概是從其他記者手裏買來的,而且很慷慨的給了她一大頁。
《香水雜誌》不愧是專門搞時尚的雜誌,不僅刊登每套禮服的最佳角度照片,還各自撰寫了簡單的點評。
《香水雜誌》對希萊爾的態度不像加裏布那樣把她誇上天,而是以專業的、中肯的態度去評價他,頂多就是在結尾加一句「期待他的下一次發布會」。
時裝發布會無疑是一場小眾的活動,但因為伊莎貝拉邀請了記者,讓它從小眾走進大眾的視野裏。
勞動階層的女士們平常的娛樂不外乎看看雜誌讀讀報紙,一個月去一、兩次電影院,於是在《香水雜誌》「聲畫俱全」的介紹下,肯塔基州那些關心時尚的都市女性都知道了近日有一位叫希萊爾的設計師很受上流女士們的歡迎。
為什麽普通人會關心上流社會的人穿什麽?要知道時尚是少數人——即中上流社會的玩意,但這不代表她們不能仿效。
上世紀的上流女士們隻在重大活動的時候才會定製新衣,但這樣的習慣隨著女性日益提升的社會及時尚刊物與報紙的大量發行而改變,對新衣的需求逐漸演變為季節性甚至月度性。
上流社會對時尚的需要在增加,普通人也一樣。
工業革命促使了成衣業的發達,而像《香水雜誌》和《vogue》之類的時尚刊物令設計師們的最新設計散播各地,於是成衣業的人就能用相對便宜的麵料去製作類似的款式。
如果某知名演員出席活動的衣著火了,很快就能在各商品目錄上見到有相似的款式出售。
如此一來名媛貴婦乃至明星們的衣著穿搭就成了普通人的潮流指標,像《香水雜誌》就會時常刊登舞會上一些出色衣著的照片,讓無法出席這些上流聚會的平民也會貼近潮流。
比如,你能在午後的咖啡廳裏看見一些打扮時髦的勞動階層女性翻著一本《香水雜誌》,看得津津有味。
她們第一次在時尚雜誌上看見這樣的禮服,紛紛覺得很新奇,可是另一方麵又不知道在哪裏可以買到類似的款式。
所以布蘭登太太的說法——路易斯維爾掀起了一股希萊爾風潮,對也不對,因為你得承認時尚是小眾才會關心的東西,至少在1920年之前都是這樣。
至於《vogue》那邊,還是音訊全無。
現實裏沒有一步登天之說,但至少她在一段時間裏都不用擔心客源的問題。先養活自己和家人,別的以後再說。
【二更】
哪怕自己的名聲日益壯大,伊莎貝拉本人並沒有什麽感受,畢竟在這個年代她不能上社交網站或者八卦論壇看看人們在討論什麽,除非她的名氣大到跟好萊塢明星差不多,隨便走到街上都能聽見人們在談論她,否則她其實是沒有感覺的。
這跟二十一世紀無疑是差很遠的,網際網路的龐大觸及率可以讓一件無關緊要的小事迅速散遍全世界,但是在現在,一場成功的時裝發布會並不會讓你成為普羅大眾的關注對象,更加不會讓全時裝界都對你青睞。
不過接著的日子她仍然忙得不開交,因為大家都想在聖誕節有新衣服穿,期望她能在過節之前把衣服送到她們府上,但是她和布蘭登太太隻有兩雙手,如果順利找到新的裁縫,那也隻有三雙手,結果在發布會結束後她們不僅沒有閑下來,反而更加忙了。
今天,伊莎貝拉跟布蘭登太太來到貝克宅邸為喬丹·貝克量身。
她看著身型矮小的布蘭登太太站在喬丹旁邊拉開軟尺,忍不住問:「你是不是又長高了?」
這個十六歲的女孩的身高已經直逼伊莎貝拉了——要知道她在女生之中算是挺高的。
「我有嗎?」喬丹倒是沒有怎麽注意。
待布蘭登太太走遠了,女孩忽然湊近伊莎貝拉,並且語出驚人:「她們都認定你是希萊爾先生的戀人,但我可不這麽認為。」
伊莎貝拉似乎知道她想說什麽,高高地挑起眉毛。
喬丹那雙灰色的眼睛裏閃爍著好奇的光芒:「你就是希萊爾,我說得對嗎?」
「別擔心,你沒有露出任何馬腳,隻是——」她解釋,「還記得第一次見麵時我們聊了些什麽嗎?」
「因為我說了就算我喜歡的人很窮我也可以養他?這兩件事沒有任何關係吧?」
「我覺得能夠自信地說出這番話的人,就該配得上這樣的才華。」喬丹看起來有點興奮,像是一個剛剛破解迷團的偵探,「所以從一開始我就沒相信過『戀人』的傳聞,我不認為你會在這種程度上把自己獻身給一個人。」
她能猜出來伊莎貝拉並不感到十分驚訝,聽完她的理由後才愣住了。
「好吧,你的直覺也敏銳得太可怕了。」她大方承認。
讓喬丹知道也未嚐不可,她不怕對方會泄露出去——應該說,她不介意,一些關於真實身分的八卦並不會影響人們對希萊爾的信心,最多就是人們來問她時她編一個好點的理由來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