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邑位於雁門以北,大同盆地的最南端,因秦始皇時大將蒙恬在此圍城養馬,故名馬邑。


    皇甫顯宗僅一個半月時間便已收複整個新興郡,一時名聲大噪。


    代王拓跋什翼犍聽後,心中大驚,於是連忙令人從馬邑撤退,向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集結。


    鎮守馬邑的將領聽後,於是連夜召集人馬,開始撤退。


    2000名將士乘夜撤離,至天明時分,已經離開馬邑30裏地。


    不過,就在這時,隻見前方道路之上黑壓壓地站立著一隊將士,已將他們前進的道路完全封死。


    拓跋鮮卑將士放眼望去,隻見這些將士個個盡著黑色的鎧甲,手中持著一把一人高的長刀。


    那長刀也是十分的特別,手柄足有四尺之長,刀刃也有三尺之長,就像是大刀的手柄被截去了一段一樣。


    拓跋鮮卑將士不知,這戰刀就是冉閔仿照後世打造的斬馬刀,專門用以斬斷馬腿為主的斬馬刀。


    而這500名將士,則是皇甫顯宗手下的500名“先登營”重裝步兵。


    原來,就在皇甫顯宗攻克慮虒縣後,自己大張旗鼓地帶領眾將士北出西陘關(今雁門關),但卻暗中令“先登營”的500名重裝步兵則悄悄翻越山脈,來到了馬邑縣的後方,截斷拓跋鮮卑將士的後路。


    其實皇甫顯宗完全可以放過這些拓跋鮮卑將士,而後輕裝前進,直指平城。


    但是,皇甫顯宗卻有自己的想法。


    在古代之時,戰爭中最為消耗人力物力財力的便是糧食運輸。


    如衛青當年征討匈奴之時,出動兵力僅5萬人,卻有50萬百姓推車拉糧,進行保障。


    所以在古代之時,軍糧籌措有兩種方式,一是後方運輸,二是原地補給。


    而原地補給消耗的人力物力財力則要遠遠地小於後方運輸。


    所以,在古代的戰爭中,經常會出現堅壁清野的現象,不給對方留下一粒米一粒糧。


    此次討伐代國,皇甫顯宗出動了5000名將士,而後方還有喬茂帶領的2萬名重裝攻城部隊。


    2.5萬人馬每天消耗的糧食接近千斛,如此三月,大軍消耗的糧食將達到數萬斛之多。


    所以,皇甫顯宗決定采用原地補給的方式。


    在馬邑縣城之中,駐有拓跋鮮卑將士2000餘人,其中有騎兵500人,其它則是步兵。


    500名騎兵,即是500匹戰馬,如果能夠將這500名騎兵斬殺,那便可得到500匹戰馬。


    而在戰爭中,將士們每日奔波,體力消耗很大,僅靠糧食是無法維持將士們的體力的。


    如果有了這500匹戰馬的馬肉,那麽足夠將士們食用一段時間了,也可以好好地為將士們補充補充身體。


    “殺啊——”


    500名“先登營”的重裝步兵個個手持斬馬刀,大喝一聲,向前衝來。


    拓跋鮮卑將領見對方人數僅有500人左右,而自己卻有2000名將士,其中還有500名騎兵,於是心中不懼,也是大喝一聲:


    “殺啊——”


    500名騎兵身騎戰馬,手持長矛,向前衝來;隨後的1500名步兵也是手持刀矛,大唿小叫般的向前湧來。


    “嘭——”


    兩軍相撞,如兩股海浪撞擊在一起,頓時濺起無數的浪花來。


    拓跋鮮卑的500名騎兵手持長矛,率先刺來,可是長矛刺在重甲之上,卻是滑起一團團的火星,並未將重裝步兵刺倒於地。


    反觀,500名“先登營”的將士們,個個手持斬馬刀。


    斬馬刀斬在馬頭之上,馬頭掉落,鮮血四噴;


    斬馬刀斬在馬腿之上,戰馬摔倒,將背上的將士摔落馬下。


    斬馬刀斬在拓跋鮮卑的將士身上,拓跋鮮卑將士當即被斬兩半。


    以500名重裝步兵對戰500名騎兵,不到一刻鍾的時間,拓跋鮮卑的500名騎兵便已經大部分被斬落馬下,僅有十餘騎向北逃離而去。


    500名“先登營”的重裝將士們卻是不管,繼續揮動斬馬刀,向前衝去。


    其餘的1500名拓跋鮮卑步兵見對方如此厲害,身穿重甲,刀槍不入,一個個嚇得四散而逃。


    不到半個小時,戰鬥結束,大地之上屍體橫陳,血流成河。


    至黃昏時分,皇甫顯宗帶領大軍到來,隻見戰場已經打掃完畢,近500匹戰馬的屍體橫躺在曠野之上,而拓跋鮮卑將士的屍體則被堆積成山,放火焚燒。


    “不錯,有了這500匹戰馬的屍體,將士們足可以再吃一段時間了。”


    當日夜,將士們將馬匹剝下,而後再將戰馬的屍體分割成塊,進行蒸煮。


    戰馬的馬皮可以用來製作馬皮外套、皮靴、手套或是皮帽,具有良好的保暖防寒作用。


    或是用來製作皮褥,具有良好的隔潮隔濕的作用。


    這是冉閔大軍的一貫作風。


    而冉閔如今占據山西,山西境內有鹽湖,鹽湖盛產精鹽,所以將馬肉蒸煮,撒以鹽巴,就可以製作成馬肉幹。


    如此,方便將士們攜帶。


    次日,皇甫顯宗留下300名將士繼續蒸煮馬肉,而自己則帶領4700名將士繼續向平城進發。


    馬邑失守,將士又被伏擊,代王拓跋什翼犍聽後,心中再次大驚,於是急忙令駐守各縣的將士迅速後撤,到平城集結。


    “報,代王,冉閔大軍的前鋒已經距離平城不足50裏地。”


    斥候來報,代王拓跋什翼犍甚為驚訝,於是問道:“他們有多少人馬?”


    斥候道:“他們約有5000人左右。”


    “騎兵有多少?”


    斥候道:“約有1000人左右。”


    “1000人左右?”


    代王拓跋什翼犍甚為驚訝,接著又問:“他們的後軍現在到了何處?”


    斥候道:“尚未翻越西陘關(今雁門關)。”


    代王拓跋什翼犍聽後,心中甚為氣惱,大怒道:“5000人馬,隻有1000名騎兵,也敢攻打我平城?


    來人,點齊人馬,立即出城,與敵決戰。”


    此時,一旁的劉衛辰連忙勸道:“舅爺,他們人馬雖少,但您也要小心啊。


    在他們的大軍之中,有200名騎兵,將士和戰馬皆身穿鎧甲,堅不可摧。


    另外,他們還有500名重裝步兵,也是身披鐵甲,刀槍不入。”


    代王拓跋什翼犍聽後,瞪了一眼劉衛辰,不屑一顧地說道:


    “200名騎兵,就算他是鐵打的,我也要將它擊成鐵屑;500名重裝步兵,我1萬騎兵踏也要將他踏成肉沫。”


    說罷,代王拓跋什翼犍手撫長須,說道:


    “敵軍前後脫節,前軍孤軍深入,此乃天賜良機,正是消滅他們的好時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五胡屠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煮茶喝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煮茶喝酒並收藏五胡屠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