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直(崔通的表字),我與桓溫本是知己,英雄相惜,如今桓溫帶兵親自北伐,我卻坐於上黨城中,派出申道生和張蠔二人前去相助,是不是顯得我有些過於傲慢了?”
崔通聽罷,也是說道:“是啊,陛下,我軍之所以能夠擊敗張平,占領整個山西,桓公的幫助很大。
而且,我們事先沒有通知桓公,就令唿延信前去聯絡唿延毒,這才解了我們的被困之危。
唿延毒本是隸屬於桓溫,而桓溫事後卻是一字不提,對您並沒有什麽意見。
如此,可見桓溫的心胸有多寬廣,根本不計較這些小事。
如今桓溫北伐受挫,此時您若出麵相助,定然會讓桓溫感動不已。”
冉閔聽罷,覺得崔通說得甚有道理,於是當日,冉閔便獨自一人騎馬翻越太行山脈,來到虎牢關中。
桓溫見冉閔到來,甚是高興,連忙出門相迎。
“天王,你真是好大的威風啊,你我曾誓言一起討伐姚襄,如今卻翩翩來遲,這是何意啊?”
冉閔聽後,微微一笑,說道:“還請桓公見諒,如今我剛剛占領山西,局勢尚不穩定。
所以,我這才事先派出申道生和張蠔二人前來相助,還請桓公多多見諒。”
“哈哈哈哈……”
桓溫一陣大笑,說道:“我知道你的難處,並沒有責怪於你,走,我們到帳中飲酒,邊喝邊聊。”
二人進入帳中,桓溫生氣地說道:
“姚襄這廝實在是過於狡猾,誰能想到他在防守之時,竟然還敢在伊水北岸的樹林之中隱藏了5000精兵,致使我軍一時防備不急,死傷無數。
如今,我軍已將洛陽城團團包圍,可是那洛陽城城池高大,我們是久攻不下。
不知天王有何妙招,能夠打開洛陽城的大門?”
冉閔聽罷,說道:“這有何難,我隻需一人,便可攻破洛陽城。”
“一人?”
桓溫有些不高興,認為這是冉閔在說大話。
“是的,我隻需一人。”
說著,冉閔指向身後的張蠔,說道:
“此人名叫麵具張,有萬夫不當之勇,而且他還有一項絕技,那就是城牆不論有多麽高大,他都可以翻越,如履平地。
洛陽城雖然高大,但在他的腳下,卻與平地無二般區別。”
“麵具張?”
桓溫也是早有聽聞,在冉閔的手下有一名大將,驍勇善戰,此人用麵具覆臉,故大家都叫他麵具張。
“如此甚好,不過我手下也有一名大將,名叫鄧遐,同樣有萬夫不當之勇。
若是他們二人並肩作戰,我想完全可以拿下洛陽城。”
冉閔聽罷,心中嘿嘿一笑,知道這是桓溫不想輸於自己,才讓鄧遐與張蠔二人並肩作戰。
五日後,張蠔到來。
原來,按照桓溫與冉閔二人的作戰計劃,由申道生帶領大軍進攻孟津關,作為佯攻,以此吸引姚襄的兵力。
而桓溫則帶領主力大軍乘坐船隻由黃河沿著洛水而進,直逼洛陽。
所以,此時的張蠔還在孟津關的黃河對岸。
張蠔接到冉閔的命令,於是連夜渡過黃河,而後直奔洛陽而來。
桓溫見張蠔果然戴著一具青色的麵具,形同惡鬼,甚是嚇人,於是對冉閔說道:
“他好端端地為何戴著一副麵具呢?”
冉閔聽罷,頓時心中悲傷。
原來,自張蠔的身份被識破以後,張蠔就不再戴著麵具了。
可是,張蠔卻為了報仇而自宮,覺得無顏麵對祖宗,於是又將麵具戴上。
“哎!”
冉閔長歎一聲,說道:“他自然有他的難言之隱。”
桓溫見冉閔臉色不悅,不想說出真相,於是也不再逼問。
次日,桓溫帶領大軍陳兵洛陽城東門之外,120架霹靂車高高聳立。
在霹靂車的前方,近1萬名將士已經列隊完畢,每12名將士抬著一副長梯,隨時準備衝上洛陽城牆。
在眾將士的前方,張蠔與鄧遐二人並列而立。
此時,隻見張蠔臉戴麵具,左手持雙刃矛,右手執鉤戟,威風凜凜。
原來自軹道之戰以後,張蠔被俘,“兄弟”長矛丟失,冉閔本想令鐵匠為張蠔再打造一杆長矛作為兵器。
可是,張蠔卻不願意,他早就聽說冉閔在以前之時左手持雙刃矛,右手執鉤戟,左右開弓,順風迎擊,攻若戰神,殺若殺神,甚是了得,所以心中一直向往。
於是張蠔對冉閔道:“父親,如今我已經長大了,我要像您從前一樣,左手持雙刃矛,右手執鉤戟,左右開闔,天下無敵。”
冉閔聽後,心中甚是高興,於是按照自己以前的兵器模樣,為張蠔專門打造了一把雙刃矛和鉤戟。
在張蠔的左側,隻見鄧遐左手持三尖兩刃刀,右肩肩膀之上抬著一副足有三丈長的木梯。
鄧遐沒有張蠔那樣翻越城牆如履平地的本事,所以他的肩膀上扛著長梯,準備借用長梯衝上洛陽城去。
大軍準備完畢,隻見桓溫大喝一聲:“進攻——”
“霹靂車,準備——”
晉軍將士們拉動繩索,將霹靂車的拋杆壓低,用卡銷固定,而後將西瓜般大小的石塊裝填於拋杆的拋兜之內。
“放——”
120名身強力壯的將士掄動大錘,砸向卡銷,卡銷飛出,拋杆仰起,石塊拋出,劃過一道道的弧線,直向洛陽城的東城牆上砸去。
“嘭!”
“嘭!”
“嘭!”
……
120塊西瓜般大小的石塊砸在城牆之上,洛陽城的東城牆頓時被砸出近百個缺口來,一時之間,塵土飛揚,將士慘叫,鮮血橫飛。
“繼續——”桓溫大吼一聲。
120架霹靂車連續發射石塊,五輪過後,600塊巨石已將洛陽城的東城牆砸得破爛不堪,千瘡百孔,到處都是豁口。
城牆之上,姚襄所屬將士屍體左右橫陣,血流如河,沿著城牆如瀑布般向下傾瀉。
桓溫見時機已經差不多,於是大喊一聲:
“先登營,出發——”
張蠔與鄧遐二人聽後,相互一視,而後雙腳幾乎同時發力,如同兩支箭矢一般,直向洛陽城的東城牆飛奔而去。
崔通聽罷,也是說道:“是啊,陛下,我軍之所以能夠擊敗張平,占領整個山西,桓公的幫助很大。
而且,我們事先沒有通知桓公,就令唿延信前去聯絡唿延毒,這才解了我們的被困之危。
唿延毒本是隸屬於桓溫,而桓溫事後卻是一字不提,對您並沒有什麽意見。
如此,可見桓溫的心胸有多寬廣,根本不計較這些小事。
如今桓溫北伐受挫,此時您若出麵相助,定然會讓桓溫感動不已。”
冉閔聽罷,覺得崔通說得甚有道理,於是當日,冉閔便獨自一人騎馬翻越太行山脈,來到虎牢關中。
桓溫見冉閔到來,甚是高興,連忙出門相迎。
“天王,你真是好大的威風啊,你我曾誓言一起討伐姚襄,如今卻翩翩來遲,這是何意啊?”
冉閔聽後,微微一笑,說道:“還請桓公見諒,如今我剛剛占領山西,局勢尚不穩定。
所以,我這才事先派出申道生和張蠔二人前來相助,還請桓公多多見諒。”
“哈哈哈哈……”
桓溫一陣大笑,說道:“我知道你的難處,並沒有責怪於你,走,我們到帳中飲酒,邊喝邊聊。”
二人進入帳中,桓溫生氣地說道:
“姚襄這廝實在是過於狡猾,誰能想到他在防守之時,竟然還敢在伊水北岸的樹林之中隱藏了5000精兵,致使我軍一時防備不急,死傷無數。
如今,我軍已將洛陽城團團包圍,可是那洛陽城城池高大,我們是久攻不下。
不知天王有何妙招,能夠打開洛陽城的大門?”
冉閔聽罷,說道:“這有何難,我隻需一人,便可攻破洛陽城。”
“一人?”
桓溫有些不高興,認為這是冉閔在說大話。
“是的,我隻需一人。”
說著,冉閔指向身後的張蠔,說道:
“此人名叫麵具張,有萬夫不當之勇,而且他還有一項絕技,那就是城牆不論有多麽高大,他都可以翻越,如履平地。
洛陽城雖然高大,但在他的腳下,卻與平地無二般區別。”
“麵具張?”
桓溫也是早有聽聞,在冉閔的手下有一名大將,驍勇善戰,此人用麵具覆臉,故大家都叫他麵具張。
“如此甚好,不過我手下也有一名大將,名叫鄧遐,同樣有萬夫不當之勇。
若是他們二人並肩作戰,我想完全可以拿下洛陽城。”
冉閔聽罷,心中嘿嘿一笑,知道這是桓溫不想輸於自己,才讓鄧遐與張蠔二人並肩作戰。
五日後,張蠔到來。
原來,按照桓溫與冉閔二人的作戰計劃,由申道生帶領大軍進攻孟津關,作為佯攻,以此吸引姚襄的兵力。
而桓溫則帶領主力大軍乘坐船隻由黃河沿著洛水而進,直逼洛陽。
所以,此時的張蠔還在孟津關的黃河對岸。
張蠔接到冉閔的命令,於是連夜渡過黃河,而後直奔洛陽而來。
桓溫見張蠔果然戴著一具青色的麵具,形同惡鬼,甚是嚇人,於是對冉閔說道:
“他好端端地為何戴著一副麵具呢?”
冉閔聽罷,頓時心中悲傷。
原來,自張蠔的身份被識破以後,張蠔就不再戴著麵具了。
可是,張蠔卻為了報仇而自宮,覺得無顏麵對祖宗,於是又將麵具戴上。
“哎!”
冉閔長歎一聲,說道:“他自然有他的難言之隱。”
桓溫見冉閔臉色不悅,不想說出真相,於是也不再逼問。
次日,桓溫帶領大軍陳兵洛陽城東門之外,120架霹靂車高高聳立。
在霹靂車的前方,近1萬名將士已經列隊完畢,每12名將士抬著一副長梯,隨時準備衝上洛陽城牆。
在眾將士的前方,張蠔與鄧遐二人並列而立。
此時,隻見張蠔臉戴麵具,左手持雙刃矛,右手執鉤戟,威風凜凜。
原來自軹道之戰以後,張蠔被俘,“兄弟”長矛丟失,冉閔本想令鐵匠為張蠔再打造一杆長矛作為兵器。
可是,張蠔卻不願意,他早就聽說冉閔在以前之時左手持雙刃矛,右手執鉤戟,左右開弓,順風迎擊,攻若戰神,殺若殺神,甚是了得,所以心中一直向往。
於是張蠔對冉閔道:“父親,如今我已經長大了,我要像您從前一樣,左手持雙刃矛,右手執鉤戟,左右開闔,天下無敵。”
冉閔聽後,心中甚是高興,於是按照自己以前的兵器模樣,為張蠔專門打造了一把雙刃矛和鉤戟。
在張蠔的左側,隻見鄧遐左手持三尖兩刃刀,右肩肩膀之上抬著一副足有三丈長的木梯。
鄧遐沒有張蠔那樣翻越城牆如履平地的本事,所以他的肩膀上扛著長梯,準備借用長梯衝上洛陽城去。
大軍準備完畢,隻見桓溫大喝一聲:“進攻——”
“霹靂車,準備——”
晉軍將士們拉動繩索,將霹靂車的拋杆壓低,用卡銷固定,而後將西瓜般大小的石塊裝填於拋杆的拋兜之內。
“放——”
120名身強力壯的將士掄動大錘,砸向卡銷,卡銷飛出,拋杆仰起,石塊拋出,劃過一道道的弧線,直向洛陽城的東城牆上砸去。
“嘭!”
“嘭!”
“嘭!”
……
120塊西瓜般大小的石塊砸在城牆之上,洛陽城的東城牆頓時被砸出近百個缺口來,一時之間,塵土飛揚,將士慘叫,鮮血橫飛。
“繼續——”桓溫大吼一聲。
120架霹靂車連續發射石塊,五輪過後,600塊巨石已將洛陽城的東城牆砸得破爛不堪,千瘡百孔,到處都是豁口。
城牆之上,姚襄所屬將士屍體左右橫陣,血流如河,沿著城牆如瀑布般向下傾瀉。
桓溫見時機已經差不多,於是大喊一聲:
“先登營,出發——”
張蠔與鄧遐二人聽後,相互一視,而後雙腳幾乎同時發力,如同兩支箭矢一般,直向洛陽城的東城牆飛奔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