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將軍,前方發現冉閔大軍!”
一名斥候來報。
鮮於和鳴聽罷,急忙問道:“他們有多少人馬?”
那斥候道:“至少在1000名騎兵以上。”
“1000名?”
鮮於和鳴一陣驚訝:“難道戰鬥已經結束呢?”
“快撤!快撤!”支烏那大聲吼道。
一旁的鮮於和鳴聽後,卻是心中不解,遂問道:
“將軍,為何撤退?”
支烏那看向鮮於和鳴,生氣地說道:
“冉閔帶兵而來,說明太行山腳下的戰鬥已經結束,此時不撤退,更待何時?”
鮮於和鳴還是驚訝地問道:“為何不與他們決一死戰?”
支烏那聽後,一股怒火湧上心頭,真想臭罵一頓這隻會衝鋒打仗,卻半點不懂戰事的鮮於和鳴。
但是,鮮於和鳴可是朝廷重臣鮮於亮的兒子,又是慕容評的心腹,於是支烏那再次忍住心中的怒火,耐心地說道:
“鮮於將軍,冉閔帶兵而來,兵馬與我相當,若與他們對拚,估計兇多吉少,這是其一。
其二,冉閔身邊還有那麵具之人,二人皆乃當世一等一的高手,皆有萬夫不當之勇,豈是你我可以阻擋?
其三,冉閔帶兵而來,說明皇甫將軍已經兵敗,甚至有可能已經死於冉閔的長槊之下。
你想,此時若是我們與冉閔正麵對決,是明智之舉還是愚蠢行為?”
鮮於和鳴聽罷,不由地倒吸一口涼氣,再次驚訝地問道:
“你說皇甫師兄已經兵敗被殺?”
支烏那看向鮮於和鳴驚訝的臉龐,氣不打一處來,心道:“這個鮮於和鳴看似英俊,實則比豬還蠢!”
支烏那看向鮮於和鳴,也是裝作驚訝地樣子,反問道:
“若是皇甫將軍沒有戰敗,冉閔怎會帶兵南下?”
鮮於和鳴低頭一陣思索,心道:
“也是,若是太行山腳下的戰鬥沒有結束,冉閔怎麽會帶領大軍沿著沁河而下呢?”
其實非鮮於和鳴愚蠢,鮮於和鳴一時繞不過彎來,隻能說明他的戰場經驗不足而已。
支烏那看向低頭思索的鮮於和鳴,冷哼一聲,遂再次大聲喊道
“全軍緊急撤退!”
說罷,支烏那也不管鮮於和鳴,而是率先騎馬向東而去。
其它的眾將士們聽後,也是一個個地催動戰馬,直向東方的懷縣方向而去。
冉閔帶領大軍一路南下,隻見遠方遮天的煙塵,心中一陣疑惑。
就在這時,隻見寇頭男騎馬到來,見到冉閔,眉開眼笑地報告道:
“陛下,慕容鮮卑大軍撤退了!”
“什麽?慕容大軍撤退了?”
冉閔聽罷,心中一半驚喜一半失落。
驚喜的是,駐守在沁河的慕容鮮卑大軍撤退,他便可以運輸將士渡過沁河,與桓溫大軍合兵一處,進攻懷縣,共同驅逐慕容鮮卑大軍,解除野王之危。
失落的是,他沒有想到慕容鮮卑大軍竟然如此膽小,不敢與自己一戰,從而失去了一次良好的殺敵機會。
冉閔聽罷,哈哈大笑道:“慕容小兒,真是鼠輩也!”
一旁的張蠔見到冉閔揮槊勒馬,意氣風發,哈哈大笑,譏笑慕容鮮卑的樣子,一時心神向往。
“我什麽時候也可以如同父親一般,令敵聞風喪膽,不戰自退,那該是多麽的痛快啊!”
冉閔看向寇頭男,說道:
“寇頭校尉,你立即前派人前往虎牢關,告訴桓溫大將軍,就說我們已經渡過沁河,讓他即日派兵強渡黃河,繼續吸引慕容鮮卑的注意力。”
寇頭男聽罷,大聲答道:“是,陛下!”
虎牢關中。
桓溫手持戰報,喜不自禁。
“好啊,冉閔渡過沁河,消滅慕容鮮卑步騎5000多人,好啊!好啊!”
桓溫收到冉閔的戰報,心中喜悅。
半個月前,桓溫兵困馬營,若不是冉閔來救,隻怕自己最終兵敗馬營,遺恨他鄉。
如今自己假裝強渡黃河,吸引慕容鮮卑的兵力,以此減輕冉閔在野王的壓力。
想不到冉閔這麽快便攻破沁河防線,斬殺慕容鮮卑步騎5000多人。
“冉閔,不愧為屠夫!不愧為魔王!這等戰力,也實在是太可怕了!”
桓溫在欣喜的同時,也深深地感覺到冉閔對自己的壓力。
“如此之人,將來隻可能成為朋友,萬萬不可以成為敵人。”
桓溫心道,他決定利用這次機會,與冉閔結下一段流傳萬世的“英雄相會”的佳話。
“以後若有機會,我一定要與他結拜為異姓兄弟!”
桓溫下定決心,決心與冉閔結為異姓兄弟,共同北伐,掃除五胡。
“來人,告訴鎮蠻護軍(桓衝),就說冉閔已經帶領大軍渡過沁河,叫他繼續假裝強渡黃河。”
黃河岸邊,桃花峪渡口。
峪,是“山”與“穀”的合體字,合在一起,即為兩山夾穀之地。
桃花峪,即桃花盛開的山穀。
在桃花峪渡口的南岸,4000名晉軍將士已經集結完畢,將士們列隊整齊,手執刀矛,氣勢逼人。
在4000名將士的前列,50架霹靂車的拋杆高高聳立,猶如一個個巨人的手臂。
40架多箭弩車沿河部署,一弦十箭,箭指前方。
在渡口之處,120艘小船也已集合完畢,正在裝載準備渡河的將士。
鎮蠻護軍桓衝身騎一匹白馬,站立在桃花峪渡口西側的一處山頭之上。
山頭之下,便是黃河,站在山頭之上,百裏風光,盡收眼中,千裏黃河,滾滾東去。
在桓衝的後方,一麵繡有大大“桓”字的戰旗迎風飄揚。
“報——將軍,大將軍來信。”
桓衝接過信件,細細一看,頓時心喜,“沒想到這麽快冉閔就渡過了沁河,並且還殺敵5000多人。”
桓衝心中高興,對冉閔的崇拜程度再次拔高了一截。
此番北伐,在開始之時,桓衝對冉閔還有一定的抗拒心理,認為冉閔就是武夫一個,性情暴躁,殺人如麻,一言不合,便武力相加,是個一個不折不扣的屠夫,與魏晉所倡導的儒雅相差甚遠,甚至一點兒都不沾邊。
但是,經過這一段時間的接觸,冉閔並非殺人不眨眼的魔王,反而是一位武力高超,一諾千金,有情有義,為兄弟為朋友兩肋插刀的真男兒、真義士!
兄長桓溫兩度受困,生死難料,都是冉閔在關鍵時候拔刀相助,救萬千大軍和百姓於生死之間。
至於說冉閔性情殘暴或是殺人如麻,那應該是指對於敵人是這樣的吧!
“好,冉閔渡過沁河,我便算是徹底放心了!”
按照雙方的協定,由桓衝帶領大軍屯兵桃花峪,裝出一副大舉強渡黃河,進攻懷縣的假象。
實則乃是吸引慕容鮮卑的兵力,減輕冉閔在沁河防線的壓力。
“來人,告訴冉閔,就說在桃花峪渡口,慕容鮮卑集合了3000騎兵和1萬步兵,與我正在對峙。”
“是,將軍!”
“同時告訴周鼎將軍,連夜渡河!”
當日夜,在桃花峪上遊40裏地,30餘艘小船從岸邊的樹林帶中拖出,近1000名將士依次坐上小船,借著月色,渡過河去。
至天明時分,這1000名將士迅速潛入一處農村,而30餘艘小船則再次被拖入樹林之中。
黃河兩岸,一切依舊,好像什麽都沒有發生一樣。
一名斥候來報。
鮮於和鳴聽罷,急忙問道:“他們有多少人馬?”
那斥候道:“至少在1000名騎兵以上。”
“1000名?”
鮮於和鳴一陣驚訝:“難道戰鬥已經結束呢?”
“快撤!快撤!”支烏那大聲吼道。
一旁的鮮於和鳴聽後,卻是心中不解,遂問道:
“將軍,為何撤退?”
支烏那看向鮮於和鳴,生氣地說道:
“冉閔帶兵而來,說明太行山腳下的戰鬥已經結束,此時不撤退,更待何時?”
鮮於和鳴還是驚訝地問道:“為何不與他們決一死戰?”
支烏那聽後,一股怒火湧上心頭,真想臭罵一頓這隻會衝鋒打仗,卻半點不懂戰事的鮮於和鳴。
但是,鮮於和鳴可是朝廷重臣鮮於亮的兒子,又是慕容評的心腹,於是支烏那再次忍住心中的怒火,耐心地說道:
“鮮於將軍,冉閔帶兵而來,兵馬與我相當,若與他們對拚,估計兇多吉少,這是其一。
其二,冉閔身邊還有那麵具之人,二人皆乃當世一等一的高手,皆有萬夫不當之勇,豈是你我可以阻擋?
其三,冉閔帶兵而來,說明皇甫將軍已經兵敗,甚至有可能已經死於冉閔的長槊之下。
你想,此時若是我們與冉閔正麵對決,是明智之舉還是愚蠢行為?”
鮮於和鳴聽罷,不由地倒吸一口涼氣,再次驚訝地問道:
“你說皇甫師兄已經兵敗被殺?”
支烏那看向鮮於和鳴驚訝的臉龐,氣不打一處來,心道:“這個鮮於和鳴看似英俊,實則比豬還蠢!”
支烏那看向鮮於和鳴,也是裝作驚訝地樣子,反問道:
“若是皇甫將軍沒有戰敗,冉閔怎會帶兵南下?”
鮮於和鳴低頭一陣思索,心道:
“也是,若是太行山腳下的戰鬥沒有結束,冉閔怎麽會帶領大軍沿著沁河而下呢?”
其實非鮮於和鳴愚蠢,鮮於和鳴一時繞不過彎來,隻能說明他的戰場經驗不足而已。
支烏那看向低頭思索的鮮於和鳴,冷哼一聲,遂再次大聲喊道
“全軍緊急撤退!”
說罷,支烏那也不管鮮於和鳴,而是率先騎馬向東而去。
其它的眾將士們聽後,也是一個個地催動戰馬,直向東方的懷縣方向而去。
冉閔帶領大軍一路南下,隻見遠方遮天的煙塵,心中一陣疑惑。
就在這時,隻見寇頭男騎馬到來,見到冉閔,眉開眼笑地報告道:
“陛下,慕容鮮卑大軍撤退了!”
“什麽?慕容大軍撤退了?”
冉閔聽罷,心中一半驚喜一半失落。
驚喜的是,駐守在沁河的慕容鮮卑大軍撤退,他便可以運輸將士渡過沁河,與桓溫大軍合兵一處,進攻懷縣,共同驅逐慕容鮮卑大軍,解除野王之危。
失落的是,他沒有想到慕容鮮卑大軍竟然如此膽小,不敢與自己一戰,從而失去了一次良好的殺敵機會。
冉閔聽罷,哈哈大笑道:“慕容小兒,真是鼠輩也!”
一旁的張蠔見到冉閔揮槊勒馬,意氣風發,哈哈大笑,譏笑慕容鮮卑的樣子,一時心神向往。
“我什麽時候也可以如同父親一般,令敵聞風喪膽,不戰自退,那該是多麽的痛快啊!”
冉閔看向寇頭男,說道:
“寇頭校尉,你立即前派人前往虎牢關,告訴桓溫大將軍,就說我們已經渡過沁河,讓他即日派兵強渡黃河,繼續吸引慕容鮮卑的注意力。”
寇頭男聽罷,大聲答道:“是,陛下!”
虎牢關中。
桓溫手持戰報,喜不自禁。
“好啊,冉閔渡過沁河,消滅慕容鮮卑步騎5000多人,好啊!好啊!”
桓溫收到冉閔的戰報,心中喜悅。
半個月前,桓溫兵困馬營,若不是冉閔來救,隻怕自己最終兵敗馬營,遺恨他鄉。
如今自己假裝強渡黃河,吸引慕容鮮卑的兵力,以此減輕冉閔在野王的壓力。
想不到冉閔這麽快便攻破沁河防線,斬殺慕容鮮卑步騎5000多人。
“冉閔,不愧為屠夫!不愧為魔王!這等戰力,也實在是太可怕了!”
桓溫在欣喜的同時,也深深地感覺到冉閔對自己的壓力。
“如此之人,將來隻可能成為朋友,萬萬不可以成為敵人。”
桓溫心道,他決定利用這次機會,與冉閔結下一段流傳萬世的“英雄相會”的佳話。
“以後若有機會,我一定要與他結拜為異姓兄弟!”
桓溫下定決心,決心與冉閔結為異姓兄弟,共同北伐,掃除五胡。
“來人,告訴鎮蠻護軍(桓衝),就說冉閔已經帶領大軍渡過沁河,叫他繼續假裝強渡黃河。”
黃河岸邊,桃花峪渡口。
峪,是“山”與“穀”的合體字,合在一起,即為兩山夾穀之地。
桃花峪,即桃花盛開的山穀。
在桃花峪渡口的南岸,4000名晉軍將士已經集結完畢,將士們列隊整齊,手執刀矛,氣勢逼人。
在4000名將士的前列,50架霹靂車的拋杆高高聳立,猶如一個個巨人的手臂。
40架多箭弩車沿河部署,一弦十箭,箭指前方。
在渡口之處,120艘小船也已集合完畢,正在裝載準備渡河的將士。
鎮蠻護軍桓衝身騎一匹白馬,站立在桃花峪渡口西側的一處山頭之上。
山頭之下,便是黃河,站在山頭之上,百裏風光,盡收眼中,千裏黃河,滾滾東去。
在桓衝的後方,一麵繡有大大“桓”字的戰旗迎風飄揚。
“報——將軍,大將軍來信。”
桓衝接過信件,細細一看,頓時心喜,“沒想到這麽快冉閔就渡過了沁河,並且還殺敵5000多人。”
桓衝心中高興,對冉閔的崇拜程度再次拔高了一截。
此番北伐,在開始之時,桓衝對冉閔還有一定的抗拒心理,認為冉閔就是武夫一個,性情暴躁,殺人如麻,一言不合,便武力相加,是個一個不折不扣的屠夫,與魏晉所倡導的儒雅相差甚遠,甚至一點兒都不沾邊。
但是,經過這一段時間的接觸,冉閔並非殺人不眨眼的魔王,反而是一位武力高超,一諾千金,有情有義,為兄弟為朋友兩肋插刀的真男兒、真義士!
兄長桓溫兩度受困,生死難料,都是冉閔在關鍵時候拔刀相助,救萬千大軍和百姓於生死之間。
至於說冉閔性情殘暴或是殺人如麻,那應該是指對於敵人是這樣的吧!
“好,冉閔渡過沁河,我便算是徹底放心了!”
按照雙方的協定,由桓衝帶領大軍屯兵桃花峪,裝出一副大舉強渡黃河,進攻懷縣的假象。
實則乃是吸引慕容鮮卑的兵力,減輕冉閔在沁河防線的壓力。
“來人,告訴冉閔,就說在桃花峪渡口,慕容鮮卑集合了3000騎兵和1萬步兵,與我正在對峙。”
“是,將軍!”
“同時告訴周鼎將軍,連夜渡河!”
當日夜,在桃花峪上遊40裏地,30餘艘小船從岸邊的樹林帶中拖出,近1000名將士依次坐上小船,借著月色,渡過河去。
至天明時分,這1000名將士迅速潛入一處農村,而30餘艘小船則再次被拖入樹林之中。
黃河兩岸,一切依舊,好像什麽都沒有發生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