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老人如今都上了年紀,過上了老太爺老太太的日子,但花銷上還是秉承著以前的簡樸,得到的錢不是攢著就是留著給下一代花用。幾年下來,這錢可不就是越攢越多,攢出了普通人家一輩子都沒見過的家底。
據說再嫁後的李氏婚後日子過得並不如意,不知道從哪裏聽聞,知道她背叛過的沈家如今日子這麽好過,在沈錦離家後不久曾經上門來拉攏閨女提及過去的感情,甚至不惜做妾也要重新迴到沈家。結果被沈恪找了衙役來把人拖走,麵子裏子都丟了個幹淨。
李氏迴到新夫家後被狠揍了一頓,險些沒了命,這才安分了下來,再也不敢打迴沈家的念頭了。
沈錦收到的信上標明,家裏三十畝地分為三份,一人各占十畝,銀兩一千一百三十五兩,沈恪自己占六成,沈青夫妻帶老爺子占一成做養老金,沈烈和沈錦各占一成半。之後養老歸於長孫沈恪負責,沈烈沈錦每年交多少孝敬銀子看個人,但是戶籍上還是一家,分內不分外,靠沈錦的秀才名頭免去服役。
第38章
◎鄉試◎
分了家後, 沈家三兄弟之間的感情一點沒見疏離,反而更見團結。兩個嫂子終於得以自己掌家,丈夫賺的銀子都攥在自己手裏, 不管是貼補娘家還是給自己一家製衣買首飾都不需要找婆母伸手要銀子, 這樣的日子何等的輕鬆快活。
因為不需要為了利益的問題提防對方, 也不用嫉妒懷疑婆母更偏心妯娌,妯娌倆感情也日漸升溫, 更不用說那本就還不怎麽懂事的下一輩,也因為長輩的和睦,如今處的跟親兄弟也不差了。
而沈錦這次迴來, 除了確實出門太久需要迴家修整,還有就是, 還有不足一年, 又一屆鄉試即將開始了。
科舉是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製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前世古代的科舉製從隋朝大業元年開始實行,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經歷了一千三百多年。
而現在這個世界, 科舉的起始時間已不可考, 有記錄的時間到現在也有七八百年, 發展到如今, 院試以下都不被承認為科舉,隻以鄉試為基準,過了鄉試就有了選官的機會,也可以參加第二年的會試, 隨後就是殿試, 得中進士後就算步入官場, 之後再過館試, 得入翰林院,沒過的就隻能等候吏部指令下發到地方從縣令知縣等職位做起,大多一生能做到五品官就算極限了。
參與鄉試的都是秀才,還不是說頭年中了接著就能考鄉試的,除廩生外,其餘秀才需要參與經由各省學政巡迴組織的科考,連續三年成績優秀者才能有權參加鄉試。
沈錦是廩生,也依舊參加了三年科考,奪取了三年榜首後才跟著顧明哲出門遊歷學習,兩年時間遊歷了小半個大越江山,拜訪了七八個大儒以及數名官員,成功把自己那向來很遭嫌棄的文風改的能入眼了,這才得了老師允許,參加這次的鄉試。
臨廊郡因為地方特殊的緣故,雖名義上歸屬河北地段,實際上是單屬一郡自治,考生們參加鄉試需要直接去郡城,不需要千裏迢迢跑去州府參加。
省級的治理官員是正五品知州,臨廊郡的雖然名義上也是知州,但因為治理範圍小,隻得了個從五品,鄉試得以擔任副考官,主考和監考則是由京城派下官員來擔任。
對待鄉試,沈錦的自信心還是很足,顧明哲看著慵懶隨心所欲,對唯一的弟子功課抓的還是很緊,比曾經的沈源還要嚴厲些。
經過這些年的歷練和教導,現在的沈錦就算直接去考國子監當監生,然後直接參加會試都沒問題,更不要說北方省會的科舉難度本就比不上京城和江南地帶,想獲得個好名次感覺真沒有想像中那麽難。
當然,這得多虧了顧明哲這幾年如一日的傾心教導,不然,以沈家的教育資源與人脈,考舉人可能還容易點,名次就不好說,更不要說考進士了。
熟練的通過了府衙衙役的檢查搜身,沈源拿著號牌找到了自己的考舍。
熟悉的木質圍牆,把考舍隔成一個個撐死三平米的小間,頭頂的屋瓦破了兩塊,陽光滲透進來,足以看到外麵明媚的天空,兩塊較厚的木板上滿是塵土和蟲眼,卡在兩側的凹槽裏一上一下擺放,充當著考生的桌椅。「桌子」下麵放著個帶著木蓋的小桶,這就是考生在這三天解決大小號的重要物件了。
就這房間大小,曾經還算「嬌小」的自己還能在裏麵輕鬆翻身,現在已經一米八以上的沈錦已經連伸直腿都困難。更何況還要時刻麵對隨身式的「臭號」、不知何時會來的雨水、龐大的考試壓力,以及惡劣的環境和不知會不會發生的各種災難。
比如,哪個考生粗心倒了蠟燭,點了卷子引起一場火災啥的,還有可能遇到那種生病也要堅決參考的考生病毒傳染的風險。
雖說衙役會隨時預備謹防不測,但萬一呢?那種莫名的沉悶與壓力,也足以壓垮一個人。
沈錦雖也自信自己的抗壓能力,但真沒信心在全封閉的環境下,還能保住自己的小命。
鄉試要考九天,共三場,三天放出去一次,休息一天繼續考。衙役會在確定考生已經全部進入考舍後再檢查一遍,順便給考舍上鎖,分發晚上答題用的蠟燭,一人三支,用九天,也算是發揮「簡樸精神」了。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據說再嫁後的李氏婚後日子過得並不如意,不知道從哪裏聽聞,知道她背叛過的沈家如今日子這麽好過,在沈錦離家後不久曾經上門來拉攏閨女提及過去的感情,甚至不惜做妾也要重新迴到沈家。結果被沈恪找了衙役來把人拖走,麵子裏子都丟了個幹淨。
李氏迴到新夫家後被狠揍了一頓,險些沒了命,這才安分了下來,再也不敢打迴沈家的念頭了。
沈錦收到的信上標明,家裏三十畝地分為三份,一人各占十畝,銀兩一千一百三十五兩,沈恪自己占六成,沈青夫妻帶老爺子占一成做養老金,沈烈和沈錦各占一成半。之後養老歸於長孫沈恪負責,沈烈沈錦每年交多少孝敬銀子看個人,但是戶籍上還是一家,分內不分外,靠沈錦的秀才名頭免去服役。
第38章
◎鄉試◎
分了家後, 沈家三兄弟之間的感情一點沒見疏離,反而更見團結。兩個嫂子終於得以自己掌家,丈夫賺的銀子都攥在自己手裏, 不管是貼補娘家還是給自己一家製衣買首飾都不需要找婆母伸手要銀子, 這樣的日子何等的輕鬆快活。
因為不需要為了利益的問題提防對方, 也不用嫉妒懷疑婆母更偏心妯娌,妯娌倆感情也日漸升溫, 更不用說那本就還不怎麽懂事的下一輩,也因為長輩的和睦,如今處的跟親兄弟也不差了。
而沈錦這次迴來, 除了確實出門太久需要迴家修整,還有就是, 還有不足一年, 又一屆鄉試即將開始了。
科舉是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製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前世古代的科舉製從隋朝大業元年開始實行,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經歷了一千三百多年。
而現在這個世界, 科舉的起始時間已不可考, 有記錄的時間到現在也有七八百年, 發展到如今, 院試以下都不被承認為科舉,隻以鄉試為基準,過了鄉試就有了選官的機會,也可以參加第二年的會試, 隨後就是殿試, 得中進士後就算步入官場, 之後再過館試, 得入翰林院,沒過的就隻能等候吏部指令下發到地方從縣令知縣等職位做起,大多一生能做到五品官就算極限了。
參與鄉試的都是秀才,還不是說頭年中了接著就能考鄉試的,除廩生外,其餘秀才需要參與經由各省學政巡迴組織的科考,連續三年成績優秀者才能有權參加鄉試。
沈錦是廩生,也依舊參加了三年科考,奪取了三年榜首後才跟著顧明哲出門遊歷學習,兩年時間遊歷了小半個大越江山,拜訪了七八個大儒以及數名官員,成功把自己那向來很遭嫌棄的文風改的能入眼了,這才得了老師允許,參加這次的鄉試。
臨廊郡因為地方特殊的緣故,雖名義上歸屬河北地段,實際上是單屬一郡自治,考生們參加鄉試需要直接去郡城,不需要千裏迢迢跑去州府參加。
省級的治理官員是正五品知州,臨廊郡的雖然名義上也是知州,但因為治理範圍小,隻得了個從五品,鄉試得以擔任副考官,主考和監考則是由京城派下官員來擔任。
對待鄉試,沈錦的自信心還是很足,顧明哲看著慵懶隨心所欲,對唯一的弟子功課抓的還是很緊,比曾經的沈源還要嚴厲些。
經過這些年的歷練和教導,現在的沈錦就算直接去考國子監當監生,然後直接參加會試都沒問題,更不要說北方省會的科舉難度本就比不上京城和江南地帶,想獲得個好名次感覺真沒有想像中那麽難。
當然,這得多虧了顧明哲這幾年如一日的傾心教導,不然,以沈家的教育資源與人脈,考舉人可能還容易點,名次就不好說,更不要說考進士了。
熟練的通過了府衙衙役的檢查搜身,沈源拿著號牌找到了自己的考舍。
熟悉的木質圍牆,把考舍隔成一個個撐死三平米的小間,頭頂的屋瓦破了兩塊,陽光滲透進來,足以看到外麵明媚的天空,兩塊較厚的木板上滿是塵土和蟲眼,卡在兩側的凹槽裏一上一下擺放,充當著考生的桌椅。「桌子」下麵放著個帶著木蓋的小桶,這就是考生在這三天解決大小號的重要物件了。
就這房間大小,曾經還算「嬌小」的自己還能在裏麵輕鬆翻身,現在已經一米八以上的沈錦已經連伸直腿都困難。更何況還要時刻麵對隨身式的「臭號」、不知何時會來的雨水、龐大的考試壓力,以及惡劣的環境和不知會不會發生的各種災難。
比如,哪個考生粗心倒了蠟燭,點了卷子引起一場火災啥的,還有可能遇到那種生病也要堅決參考的考生病毒傳染的風險。
雖說衙役會隨時預備謹防不測,但萬一呢?那種莫名的沉悶與壓力,也足以壓垮一個人。
沈錦雖也自信自己的抗壓能力,但真沒信心在全封閉的環境下,還能保住自己的小命。
鄉試要考九天,共三場,三天放出去一次,休息一天繼續考。衙役會在確定考生已經全部進入考舍後再檢查一遍,順便給考舍上鎖,分發晚上答題用的蠟燭,一人三支,用九天,也算是發揮「簡樸精神」了。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