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氏愣了一下:「你咋知道?你看到了?」
沈烈抹了一把臉:「啥我看到了啊,我兄弟給我打聽的,說是劉家至今未嫁的姑娘除了寡居在家的大房二姑娘,也就是你看好的那姑娘,二房還有一個,叫劉杏兒,家裏給相了兩年都沒答應嫁出去,不是嫌人窮就是嫌人醜,至今在家做老姑娘。
還聽說,今天上午的鬧劇劉家那個村裏有人看到了,迴去就當閑話說了出去,劉家二房的那個媳婦覺得丟了臉麵,先是跟嚼舌根的婆子吵了一架,迴去後又把那姑娘給打了一頓,現在劉家還吵吵的雞犬不寧呢。」
「啥?!」
陳氏驚訝的差點蹦起來。她看好的大兒媳,居然跟那個混不吝的女人是堂姐妹?
陳氏一時間隻覺得自己腦仁都疼,嗡嗡的,叫人難受的想吐。
「哎喲……我的兒啊,怎麽婚事這麽坎坷啊。先是遇到李氏那個攪家精,又有個嫌貧愛富的混不吝要占便宜,好不容易找個合適的吧,家裏還不清淨,這日子可怎麽過喲……」
陳氏拿著帕子抹淚,哭的淚花止不住的往下流,隻覺得自己長子命是真的苦。
可不管陳氏怎麽哭嚎,人家是堂姐妹,堂妹因為自己犯蠢,毀了名聲,劉家就算不把這帳記在沈家頭上,也不可能再把二姑娘嫁過來了,不然傳出去怎麽說?
姐妹倆爭男人?劉家下一輩兒的姑娘還嫁不嫁了!
所以,就算為了人家姑娘名聲著想,陳氏也隻得打消了找媒婆去劉家說媒的事情,繼續相看其他人家的姑娘。
沈家族群在清水鎮周邊幾個村子裏都有分布,在本地算是個大姓。沈青的親爹娘則是住在距離鎮上十好幾裏的碗窯村。村子裏沈氏一族的不算多,也有個七八戶,少說男丁二三十口子人。
碗窯村以前是燒瓷器的,一整個村都是一商戶的佃戶,瓷窯也是商戶的。前朝末期因為貪官橫行,商戶被貪墨了家產,全家死的死流放的流放,村民也跑的跑逃的逃,死的更是一大片,到新朝建立才漸漸恢復生機,但是這瓷窯是徹底沒人管了。
吃飯的手藝沒了,全村幾十戶人隻能靠種地為生。姓沈的還算可以,靠著鎮上有個秀才做靠山,衙門小吏輕易不敢招惹,尤其是沈源的嫡親兄弟,除了已經死了的,碩果僅存的沈青親爹,也就是沈源的弟弟沈析一家,如今靠著靠山和善於經營,也是坐擁二十幾畝田地的村裏富戶了。
不過沈析家人口不少,兒子三個孫子五個,要養這麽一大家子吃穿嚼用,尤其還想學二哥也供應孫子讀書,這麽些個地就完全不夠使了。
沈析家這還算好的,就算有靠山,沈源也隻是個年過七十的秀才,沒有太多的來錢路,性子又剛硬,不可能允許族人仗著自己名頭為非作歹,能得錢的路子就更少。
有過得好的自然就有過得不好的,可這年頭,新帝登基也沒幾年,眼瞅著又要麵臨國本之爭,指不定會不會火燒到臨廊郡,會不會連累到下麵的村鎮?
萬一又要招兵役,自家多一個兒子沒準就多一分留住香火的可能。
這都是臨近京城的老百姓這麽多年積攢下來的人生經驗,這時候,哪怕就算家裏有個前頭生的看不順眼的,男人們也不會允許媳婦隨便把人簽了活契,就是怕自家最後一抹香火都保不住。
誰讓這年頭,下人不算人口算資源,沒有土地沒有獨立戶籍,甚至連姓氏都不配有,頂多簽了活契的不能隨意發賣打殺。若是和主家有親戚關係的,也不過是多看顧兩分。
真要是近親或是有其他活路的,誰會拋下臉麵給人低聲下氣當下人啊。都當了下人了,還想保留親戚的顏麵,想屁吃呢?人家又不是做慈善的。
人找不到,陳氏隻能掏了銀子讓兒子去人口市場去挑。古代時候各地都有可能天災人禍。尤其是新舊朝代更迭時期,人口價賤,一個長得好的伶俐些的男孩也就五兩,女孩三兩,到災禍年間可能就幾袋糧食就能換走。
而出手卻能十幾倍幾十倍的賺迴來,可謂是暴利。
當然,那種動輒幾十裏上百兩的「上等貨」肯定不會出現在這麽個「窮鄉僻壤」,都是直接運到江南或是京城那些富裕的大城市,賣給有特殊癖好和要求的達官貴族或是煙花柳巷的。能當做下人買賣的大多是用一兩袋糧食換來的,沒啥出頭的手藝和特長,長得也平凡甚至可能醜陋,有的年紀還大,這樣的往往隻需要幾兩銀子就能買到。
第22章
◎買人◎
沈錦是要挑人當書童的,最好是要找個年紀大一點的男孩,手腳勤快踏實肯幹的,會洗衣做飯的更好。會運到這邊來賣的一般都是農家過不下去才會賣兒賣女甚至自賣自身,這些活都是做慣了的,價格貴不到哪裏去。
那麽就得看買家自己的眼力,看能不能從一群差不多的裏麵挑中最合心意的來。
陳氏給了沈錦十兩,讓沈錦買了人後早點去簽了契約,然後給人買套利索的衣服打扮齊整了再帶迴家看。因為大兒子還未迴來,二兒媳還有孕總不能總是指使人家男人,就讓沈青陪小兒子走了一趟。
清水鎮沒有人口市場,最近的人口市場在桃花縣,除了有錢人家會找了人牙子到府裏去挑選,其餘想買人的都得去桃花縣。
沈青在外走南闖北多年,人脈多,到了桃花縣後隻是去打聽了一下就知道地方在哪了。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沈烈抹了一把臉:「啥我看到了啊,我兄弟給我打聽的,說是劉家至今未嫁的姑娘除了寡居在家的大房二姑娘,也就是你看好的那姑娘,二房還有一個,叫劉杏兒,家裏給相了兩年都沒答應嫁出去,不是嫌人窮就是嫌人醜,至今在家做老姑娘。
還聽說,今天上午的鬧劇劉家那個村裏有人看到了,迴去就當閑話說了出去,劉家二房的那個媳婦覺得丟了臉麵,先是跟嚼舌根的婆子吵了一架,迴去後又把那姑娘給打了一頓,現在劉家還吵吵的雞犬不寧呢。」
「啥?!」
陳氏驚訝的差點蹦起來。她看好的大兒媳,居然跟那個混不吝的女人是堂姐妹?
陳氏一時間隻覺得自己腦仁都疼,嗡嗡的,叫人難受的想吐。
「哎喲……我的兒啊,怎麽婚事這麽坎坷啊。先是遇到李氏那個攪家精,又有個嫌貧愛富的混不吝要占便宜,好不容易找個合適的吧,家裏還不清淨,這日子可怎麽過喲……」
陳氏拿著帕子抹淚,哭的淚花止不住的往下流,隻覺得自己長子命是真的苦。
可不管陳氏怎麽哭嚎,人家是堂姐妹,堂妹因為自己犯蠢,毀了名聲,劉家就算不把這帳記在沈家頭上,也不可能再把二姑娘嫁過來了,不然傳出去怎麽說?
姐妹倆爭男人?劉家下一輩兒的姑娘還嫁不嫁了!
所以,就算為了人家姑娘名聲著想,陳氏也隻得打消了找媒婆去劉家說媒的事情,繼續相看其他人家的姑娘。
沈家族群在清水鎮周邊幾個村子裏都有分布,在本地算是個大姓。沈青的親爹娘則是住在距離鎮上十好幾裏的碗窯村。村子裏沈氏一族的不算多,也有個七八戶,少說男丁二三十口子人。
碗窯村以前是燒瓷器的,一整個村都是一商戶的佃戶,瓷窯也是商戶的。前朝末期因為貪官橫行,商戶被貪墨了家產,全家死的死流放的流放,村民也跑的跑逃的逃,死的更是一大片,到新朝建立才漸漸恢復生機,但是這瓷窯是徹底沒人管了。
吃飯的手藝沒了,全村幾十戶人隻能靠種地為生。姓沈的還算可以,靠著鎮上有個秀才做靠山,衙門小吏輕易不敢招惹,尤其是沈源的嫡親兄弟,除了已經死了的,碩果僅存的沈青親爹,也就是沈源的弟弟沈析一家,如今靠著靠山和善於經營,也是坐擁二十幾畝田地的村裏富戶了。
不過沈析家人口不少,兒子三個孫子五個,要養這麽一大家子吃穿嚼用,尤其還想學二哥也供應孫子讀書,這麽些個地就完全不夠使了。
沈析家這還算好的,就算有靠山,沈源也隻是個年過七十的秀才,沒有太多的來錢路,性子又剛硬,不可能允許族人仗著自己名頭為非作歹,能得錢的路子就更少。
有過得好的自然就有過得不好的,可這年頭,新帝登基也沒幾年,眼瞅著又要麵臨國本之爭,指不定會不會火燒到臨廊郡,會不會連累到下麵的村鎮?
萬一又要招兵役,自家多一個兒子沒準就多一分留住香火的可能。
這都是臨近京城的老百姓這麽多年積攢下來的人生經驗,這時候,哪怕就算家裏有個前頭生的看不順眼的,男人們也不會允許媳婦隨便把人簽了活契,就是怕自家最後一抹香火都保不住。
誰讓這年頭,下人不算人口算資源,沒有土地沒有獨立戶籍,甚至連姓氏都不配有,頂多簽了活契的不能隨意發賣打殺。若是和主家有親戚關係的,也不過是多看顧兩分。
真要是近親或是有其他活路的,誰會拋下臉麵給人低聲下氣當下人啊。都當了下人了,還想保留親戚的顏麵,想屁吃呢?人家又不是做慈善的。
人找不到,陳氏隻能掏了銀子讓兒子去人口市場去挑。古代時候各地都有可能天災人禍。尤其是新舊朝代更迭時期,人口價賤,一個長得好的伶俐些的男孩也就五兩,女孩三兩,到災禍年間可能就幾袋糧食就能換走。
而出手卻能十幾倍幾十倍的賺迴來,可謂是暴利。
當然,那種動輒幾十裏上百兩的「上等貨」肯定不會出現在這麽個「窮鄉僻壤」,都是直接運到江南或是京城那些富裕的大城市,賣給有特殊癖好和要求的達官貴族或是煙花柳巷的。能當做下人買賣的大多是用一兩袋糧食換來的,沒啥出頭的手藝和特長,長得也平凡甚至可能醜陋,有的年紀還大,這樣的往往隻需要幾兩銀子就能買到。
第22章
◎買人◎
沈錦是要挑人當書童的,最好是要找個年紀大一點的男孩,手腳勤快踏實肯幹的,會洗衣做飯的更好。會運到這邊來賣的一般都是農家過不下去才會賣兒賣女甚至自賣自身,這些活都是做慣了的,價格貴不到哪裏去。
那麽就得看買家自己的眼力,看能不能從一群差不多的裏麵挑中最合心意的來。
陳氏給了沈錦十兩,讓沈錦買了人後早點去簽了契約,然後給人買套利索的衣服打扮齊整了再帶迴家看。因為大兒子還未迴來,二兒媳還有孕總不能總是指使人家男人,就讓沈青陪小兒子走了一趟。
清水鎮沒有人口市場,最近的人口市場在桃花縣,除了有錢人家會找了人牙子到府裏去挑選,其餘想買人的都得去桃花縣。
沈青在外走南闖北多年,人脈多,到了桃花縣後隻是去打聽了一下就知道地方在哪了。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