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軍在湖廣北部的攻勢異常順利,南邊的戰事也沒有大的波折。
在連續輕取防守備空虛的武昌、嶽陽兩個重鎮後,漢軍在長沙城下受到了些許抵抗,但在各地亂起的消息傳開後,沒有指望的星城守軍也隻得開城迎接一千多年前的老祖宗們。
再之後就不能像這樣武裝行軍一般輕鬆了。
過了湘潭,邵陽、衡陽等地,迴援的清軍加上搜羅的本地綠營和青壯,足有數萬之眾,卻不是那麽好打的了。
清軍三路大軍外加多尼的援兵合計十幾萬人並沒有全部進入雲南,還留下了固山額真羅托部和洪承疇節製的部分綠營一道留在了貴陽附近,清剿貴州明軍殘餘,保持輜重運輸線路暢通。
在確認了武昌漢軍分兵四略後,羅托的動作也不慢,不待多尼下令就便宜行事,盡起大軍迴援湖南,隻留下些許兵力把守貴州要地。
反正一來貴州的明軍清理的差不多了,僅剩的一點也都窩在偏僻的山溝溝裏,既少且散,不成氣候,構不成威脅;二來也不用太過擔心糧道,多尼在昆明繳獲的糧食堆積如山,足夠大軍所用;三來雲南南征軍主力正在趕來的路上,就算有什麽宵小作亂,待大軍一來也是碾為齏粉。
反倒是湖南這邊,才最是要緊。把住了邵陽、衡陽、郴州等地,進可破長沙攻武昌全取湖廣,退可走韶關入廣東自保。
再不濟,有永州在手,萬一戰事不利,亦可轉入桂北,再沿江入粵。而且將這數府之地擄掠一番以作軍用,總也能緩解下補給不足的壓力。
於是在這樣的戰略規劃下,羅托所部除了留下少部兵力看護後方,其餘六千八旗兵、四千多內外蒙古仆從軍、偏沅巡撫袁廓宇所部近萬人,再加上湖南殘餘的綠營兵,倒也湊了近三萬人出來。
隻是能戰的北地綠營兵都被派去了雲南前線,剩下的這些歪瓜裂棗打打治安戰還行,跟大漢正規軍對陣,羅托很難對他們有什麽信心。
好在此次出兵的主要任務隻是守好湘南等待多尼軍團,並無必要跟漢軍大打出手。
羅托給幾個要點各撒了些八旗兵作為監軍,又再次發揮大清的傳統藝能,允許綠營兵劫掠地方,鼓舞一下低落的士氣,好歹算是勉強穩住局麵。
雖然漢軍勢大,但的確沒有開出讓綠營兵們滿意的條件,在最初的慌亂之後,投降過去的確實不多。
當兵吃糧嘛,募兵就是這點,誰給的錢多糧多給誰幹活。誰管你什麽民族大義?老朱家倒是漢族的,在明廷手底下幹活全家餓死。
給老愛家打工,雖然也有欠餉的時候,但是沒那麽嚴重,而且,時不時還可以有外快拿。你看,這不就有了搶劫發財的機會了。
這什麽漢武帝也是的,忒摳門,聽說投降過去的綠營兵都被拉去架橋修路賣苦力去了,後麵到底是個啥待遇也沒個準信兒。你這麽著整,誰個想不開非要投你?
武皇帝確實沒把這幫子綠營兵當成一盤菜。大漢這邊有的是能上陣搏命的狠人,要你們幹甚?
依照前線傳來的戰報,這些清國的二線兵實在是弱的可以,身體素質差、訓練水平低,也就比大漢這邊刑徒、贅婿、商賈組成的炮灰軍強一點,跟良家子組成的正規軍根本沒得比。
這種菜雞,不去做苦力服徭役還想怎地?難不成還繼續讓他們當兵吃糧?
大漢國可不像明清一樣全是發軍餉招募的常備軍,武皇帝手裏吃公糧的中央軍才幾萬人,就算是加上領著微薄補貼的邊防軍有沒有二十萬都兩說。
這要是放開手腳把湖廣、兩廣、貴州、重慶的綠營兵都招進來,國家得花費多少錢糧?光是軍餉都少不了三百萬石,還有衣物、武器、訓練經費諸多開銷。
如果這些綠營兵戰力卓越也不是不值得,有了新開拓的數省之地,多養活些人不成問題,但是以這些菜雞拙劣的戰力,與其納入漢軍序列丟人現眼,不如用這些錢糧從大漢本土招募良家子來的劃算。
在經曆了數百年的戰亂之後,軍國主義的尚武精神依然延續在大漢子民的血脈當中。
在大漢本土,隻要是身體健全的成年男子,哪一個沒有受過正規的軍事訓練。
論隊列、戰技,隨便拉來路邊的一個老農都不遜色於這些名義上是常備軍實際上因為待遇低下身體素質和訓練水平遠遠達不到標準的綠營兵。
陝甘、宣大這些北地綠營兵尚且好一些,清廷對這些北地兵比較重視,甚少拖欠餉銀,而且這些地方多處邊地,尚武風氣濃厚,習慣了舞槍弄棒,戰鬥力雖然及不上待遇優厚的八旗,但也稱得上敢戰。
南方地界的綠營兵向來是姥姥不親舅舅不愛的,又地處內陸,承平已久,能有幾分戰力。羅托用這些人守城還得用搶劫來激勵士氣,野戰根本不要想。
向來橫行無忌的八旗兵麵對著漢帝國的優勢兵力做起了縮頭烏龜,缺乏大口徑火炮隻能使用原始攻城方式的漢軍犯了難。
這麽多年下來,漢軍早就習慣了在草原上跟機動力極強的匈奴人捉迷藏,哪天碰上了便是一通酣暢淋漓的野戰,這種躲在城牆後麵的敵人,實在讓人很不適應。
強攻吧,以公元前的器械,想要把這幾座城池拿下來,得到猴年馬月去了。招降吧,又拿不出讓人心動的條件。
戰場局勢就這麽僵在了這裏,便是霍去病、衛青這等錄於青史的名將一時也沒有好的對策。任你如何辱罵叫陣,敵人就是閉門不出,你又能奈何。
聽聞前線困境的武皇帝倒是一點都不著急,不僅不催著盡快破城,反倒下令隻圍不攻,似乎是早有對策。
沒幾日,便見一軍萬餘人繞過衡陽,向南邊的郴州奔去。
這種繞城而過的行為可是件很危險的事情。城池一般都修建在交通要道,沒有攻下敵軍城池,便沒有一個穩定的後方,難以長時間穩定供給糧草輜重。
一旦在敵情不明的前方陷入困境,深入敵後的孤軍便有全軍覆滅的風險。
當然,要是崇禎年間後金軍入關的情況又另當別論,在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和沒有強有力的阻擊敵軍的情況下,深入敵國腹地以戰養戰也不是件難事。
漢軍一部到郴州後,同樣沒有攻城,略作停留之後便在羅托反應過來之前迴師而去,前後不過十多日的功夫,留下身後的清軍麵麵相覷。
在連續輕取防守備空虛的武昌、嶽陽兩個重鎮後,漢軍在長沙城下受到了些許抵抗,但在各地亂起的消息傳開後,沒有指望的星城守軍也隻得開城迎接一千多年前的老祖宗們。
再之後就不能像這樣武裝行軍一般輕鬆了。
過了湘潭,邵陽、衡陽等地,迴援的清軍加上搜羅的本地綠營和青壯,足有數萬之眾,卻不是那麽好打的了。
清軍三路大軍外加多尼的援兵合計十幾萬人並沒有全部進入雲南,還留下了固山額真羅托部和洪承疇節製的部分綠營一道留在了貴陽附近,清剿貴州明軍殘餘,保持輜重運輸線路暢通。
在確認了武昌漢軍分兵四略後,羅托的動作也不慢,不待多尼下令就便宜行事,盡起大軍迴援湖南,隻留下些許兵力把守貴州要地。
反正一來貴州的明軍清理的差不多了,僅剩的一點也都窩在偏僻的山溝溝裏,既少且散,不成氣候,構不成威脅;二來也不用太過擔心糧道,多尼在昆明繳獲的糧食堆積如山,足夠大軍所用;三來雲南南征軍主力正在趕來的路上,就算有什麽宵小作亂,待大軍一來也是碾為齏粉。
反倒是湖南這邊,才最是要緊。把住了邵陽、衡陽、郴州等地,進可破長沙攻武昌全取湖廣,退可走韶關入廣東自保。
再不濟,有永州在手,萬一戰事不利,亦可轉入桂北,再沿江入粵。而且將這數府之地擄掠一番以作軍用,總也能緩解下補給不足的壓力。
於是在這樣的戰略規劃下,羅托所部除了留下少部兵力看護後方,其餘六千八旗兵、四千多內外蒙古仆從軍、偏沅巡撫袁廓宇所部近萬人,再加上湖南殘餘的綠營兵,倒也湊了近三萬人出來。
隻是能戰的北地綠營兵都被派去了雲南前線,剩下的這些歪瓜裂棗打打治安戰還行,跟大漢正規軍對陣,羅托很難對他們有什麽信心。
好在此次出兵的主要任務隻是守好湘南等待多尼軍團,並無必要跟漢軍大打出手。
羅托給幾個要點各撒了些八旗兵作為監軍,又再次發揮大清的傳統藝能,允許綠營兵劫掠地方,鼓舞一下低落的士氣,好歹算是勉強穩住局麵。
雖然漢軍勢大,但的確沒有開出讓綠營兵們滿意的條件,在最初的慌亂之後,投降過去的確實不多。
當兵吃糧嘛,募兵就是這點,誰給的錢多糧多給誰幹活。誰管你什麽民族大義?老朱家倒是漢族的,在明廷手底下幹活全家餓死。
給老愛家打工,雖然也有欠餉的時候,但是沒那麽嚴重,而且,時不時還可以有外快拿。你看,這不就有了搶劫發財的機會了。
這什麽漢武帝也是的,忒摳門,聽說投降過去的綠營兵都被拉去架橋修路賣苦力去了,後麵到底是個啥待遇也沒個準信兒。你這麽著整,誰個想不開非要投你?
武皇帝確實沒把這幫子綠營兵當成一盤菜。大漢這邊有的是能上陣搏命的狠人,要你們幹甚?
依照前線傳來的戰報,這些清國的二線兵實在是弱的可以,身體素質差、訓練水平低,也就比大漢這邊刑徒、贅婿、商賈組成的炮灰軍強一點,跟良家子組成的正規軍根本沒得比。
這種菜雞,不去做苦力服徭役還想怎地?難不成還繼續讓他們當兵吃糧?
大漢國可不像明清一樣全是發軍餉招募的常備軍,武皇帝手裏吃公糧的中央軍才幾萬人,就算是加上領著微薄補貼的邊防軍有沒有二十萬都兩說。
這要是放開手腳把湖廣、兩廣、貴州、重慶的綠營兵都招進來,國家得花費多少錢糧?光是軍餉都少不了三百萬石,還有衣物、武器、訓練經費諸多開銷。
如果這些綠營兵戰力卓越也不是不值得,有了新開拓的數省之地,多養活些人不成問題,但是以這些菜雞拙劣的戰力,與其納入漢軍序列丟人現眼,不如用這些錢糧從大漢本土招募良家子來的劃算。
在經曆了數百年的戰亂之後,軍國主義的尚武精神依然延續在大漢子民的血脈當中。
在大漢本土,隻要是身體健全的成年男子,哪一個沒有受過正規的軍事訓練。
論隊列、戰技,隨便拉來路邊的一個老農都不遜色於這些名義上是常備軍實際上因為待遇低下身體素質和訓練水平遠遠達不到標準的綠營兵。
陝甘、宣大這些北地綠營兵尚且好一些,清廷對這些北地兵比較重視,甚少拖欠餉銀,而且這些地方多處邊地,尚武風氣濃厚,習慣了舞槍弄棒,戰鬥力雖然及不上待遇優厚的八旗,但也稱得上敢戰。
南方地界的綠營兵向來是姥姥不親舅舅不愛的,又地處內陸,承平已久,能有幾分戰力。羅托用這些人守城還得用搶劫來激勵士氣,野戰根本不要想。
向來橫行無忌的八旗兵麵對著漢帝國的優勢兵力做起了縮頭烏龜,缺乏大口徑火炮隻能使用原始攻城方式的漢軍犯了難。
這麽多年下來,漢軍早就習慣了在草原上跟機動力極強的匈奴人捉迷藏,哪天碰上了便是一通酣暢淋漓的野戰,這種躲在城牆後麵的敵人,實在讓人很不適應。
強攻吧,以公元前的器械,想要把這幾座城池拿下來,得到猴年馬月去了。招降吧,又拿不出讓人心動的條件。
戰場局勢就這麽僵在了這裏,便是霍去病、衛青這等錄於青史的名將一時也沒有好的對策。任你如何辱罵叫陣,敵人就是閉門不出,你又能奈何。
聽聞前線困境的武皇帝倒是一點都不著急,不僅不催著盡快破城,反倒下令隻圍不攻,似乎是早有對策。
沒幾日,便見一軍萬餘人繞過衡陽,向南邊的郴州奔去。
這種繞城而過的行為可是件很危險的事情。城池一般都修建在交通要道,沒有攻下敵軍城池,便沒有一個穩定的後方,難以長時間穩定供給糧草輜重。
一旦在敵情不明的前方陷入困境,深入敵後的孤軍便有全軍覆滅的風險。
當然,要是崇禎年間後金軍入關的情況又另當別論,在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和沒有強有力的阻擊敵軍的情況下,深入敵國腹地以戰養戰也不是件難事。
漢軍一部到郴州後,同樣沒有攻城,略作停留之後便在羅托反應過來之前迴師而去,前後不過十多日的功夫,留下身後的清軍麵麵相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