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爾袞意識到,大清再也經不起損兵折將了,遊牧民族政權,之所以不長久,很大的原因就是經不起失敗。


    蒙元國師阿魯台、也先,土默特大汗俺答,他們無論贏了大明多少次,可隻要輸了一次兩次,最後都隻能俯首稱臣。一個個都做起了順義王。


    滿清雖說建立了帝製,但總的來說,還是一個聯盟式王朝,本身就是一個利益共同體。


    而中原王朝,在文化與意識形態上,幾千年前就是一個整體。


    中原王朝強大的文化底蘊,可以經得起一次又一次失敗。


    代善、濟爾哈郎之所以能成為三大攝政王之一,自然也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所以,對於此次換俘,最後能夠和天雄軍達成什麽樣的協議,關乎著大清的生死存亡。


    但換俘,就必須答應鍾君義提出的,交換三十萬漢民。


    皇太極答應了換俘之後不久,就駕崩大行而去。


    所以,自皇太極死後,大清內部為了權利重組,根本無暇組織用來換俘的漢民,就連原本準備安插的細作,都是皇太極生前安排的。


    如今要想快速準備三十萬漢民,隻能在沈陽、以及丹東附近召集漢民。


    但沈陽與丹東附近的漢民,又大多是兩黃旗的包衣奴,一下子召集這麽多的漢民,對兩黃旗來說,簡直就是傷筋動骨。


    豪格聽說後,臉色陰沉得仿佛能滴出水來,他緊緊握著拳頭,眼中閃爍著憤怒的火花。


    多爾袞動用兩黃旗的包衣奴,去換迴幾萬大清戰俘的行為,讓他心中的不滿和憤怒達到了極點。


    他深知這些包衣奴對兩黃旗的重要性,他們是維護兩黃旗貴族們錦衣玉食的保障,也是這些人財富的象征。


    如今,皇阿瑪剛去世沒多久,多爾袞卻毫不顧忌地將屬於兩黃旗的包衣奴,當作交換戰俘的籌碼,這無疑是對兩黃旗的一種侮辱和打壓。


    豪格的心中燃起了一團怒火,他無法容忍多爾袞這種肆意妄為的行為。


    他決心要為兩黃旗爭取權益,不能讓他們的尊嚴和利益受到絲毫損害。


    他要讓多爾袞知道,兩黃旗不是可以隨意擺弄的工具,他們有著自己的驕傲和堅持。


    可是讓豪格沒想到的是,他在兩黃旗貴族之間的動員並沒有引起太大的波動。


    兩黃旗大多都是跟隨奴兒哈赤一起打江山的老人。


    前麵提到過,中華曆史千百年來,在子侄教育方麵,能夠超越奴爾哈赤的,幾乎無人能出其右。


    自然而然,而努爾哈赤自帶兵以來,能夠一次次的以少勝多,對待部下的教育與管理,也同樣有非同尋常之處。


    而兩黃旗能夠成為大清皇家衛隊,戰鬥力是一方麵,更主要的是,他們對大清的絕對忠誠。


    對於豪格的蠱惑,絕大多數兩黃旗的人都不置可否,因為他們都知道,若是沒有了大清,他們就都得迴到白山黑水去打獵挖人參。


    大清兩次戰敗,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階段,如今三大攝政王的權宜之計,隻是在沈陽附近征召三十萬包衣奴,就可以暫時解除危機,兩黃旗作為大清的守護者,沒有理由不忍痛割愛。


    豪格到處串聯,碰了一鼻子灰,可沒想到的是,征召的漢人包衣奴,卻一個個唿天搶地,死活不願意去換俘。


    原因無他,自努爾哈赤宣布七大恨反明以來,經過二十多年的掠奪,死在建奴刀下的漢民,少說也有千萬,而能存活下來的漢民,早就奴性十足了。


    大明本身的製度,雖然朱元璋在開國之初明令禁止蓄奴,但發展到最後,到了王朝末期,已經到了不以奴恥,反以奴榮的病態社會,不然也不會發生吳橋兵變這檔子事。


    幾乎所有的王朝,最後走向滅亡,都會發生蓄奴問題。


    而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因為封建王朝大多都是內向性經濟,經濟發展主要靠土地流轉,而土地畢竟是有限的,而一旦土地流轉到了一個臨界點,人口內卷就會不可避免。


    這些漢人包衣奴,被建奴擄掠後,能夠成為兩黃旗的包衣奴,相比成為其他旗的包衣奴,在一定程度上,讓他們產生了某種優越感。


    而現在主子們卻要拿他們去換俘,這讓這些包衣奴感覺,主子們要拋棄他們。


    被主子拋棄,這簡直就是晴天霹靂!對於那些習慣了做奴才、一直以來都在主子麵前卑躬屈膝的狗腿子們而言,這意味著他們失去了原有的優越感和地位。


    他們無法接受這樣的現實,於是隻能苦苦哀求主子們,希望主子們能夠大發慈悲,不要將他們當作交換的籌碼。


    然而,對於這些包衣奴的反應,豪格卻有著複雜的情感。他一方麵對這些包衣奴感到深深地鄙夷——他們沒有骨氣,隻會搖尾乞憐;但另一方麵,他又意識到這些包衣奴或許可以成為他實現自己目的的工具。


    畢竟,這些包衣奴對主子們的了解程度遠超其他人,如果能好好利用他們,說不定就能事半功倍呢?想到這裏,豪格心中不禁湧起一絲得意之情。


    然而,包衣奴所展現出的主仆深情,在涉及到大清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簡直毫無價值可言。即使一些包衣奴不惜自殘來表演,那些權貴們也依然無動於衷。


    多爾袞下達命令,對於被征召的包衣奴,如果有一人自殘,那麽他的九族將全部受到株連。這一嚴厲懲罰旨在警示所有包衣奴,讓他們明白自殘行為不僅無法改變局麵,反而會給自己和家族帶來滅頂之災。


    麵對多爾袞冷酷無情的旨意,那些長期處於高壓狀態下的包衣奴們深信不疑。


    他們對重新迴歸大明後的未來,感到無比迷茫和困惑。


    這一切都源於大明百姓的艱難處境——即使相比起在大清做包衣,也好不到哪裏去。正是這種惡劣的生存環境,使得這些包衣,漸漸忘卻了曾經的深仇大恨。


    當然,不消滅封建王朝,和普通百姓談家國情懷,怎麽說都是無稽之談。不然在晚清時期,日俄在我華夏,處決同胞時,還有無數吃瓜群眾圍觀。


    因為在普通百姓的眼裏,封建王朝是一家之天下,大明是老朱家的天下,大清是愛新覺羅家的天下是同樣的道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天雄軍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何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何易並收藏大明天雄軍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