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傳庭聽了甘老爺子的話後,決定帶著三萬秦軍立即開赴京城。
趕到京城後,正好傳來京營戰敗的消息。
京營的失敗,讓京城人心惶惶,而孫傳庭的到來,對於原本是兵部尚書的張縉嚴來說,這可不是什麽好事。
張縉嚴極力在朝堂上彈劾孫傳庭,說他沒有兵部調令,私自帶兵迴京城,此種行為,等同謀反。
但方嶽貢卻說,如今京營新敗,京城防衛空虛,而孫博雅帶兵來拱衛京師,雖沒有兵部調令,但有皇上的密旨,忠心可嘉。
有禦史也附和說:“孫博雅有皇上的密旨,怎麽能說是私自進京。
皇上未雨綢繆,之所以不發聖旨,而是中旨,自然怕朝中有人阻擾,貽誤先機。
自張司馬為朝廷兵部尚書,大明屢戰屢敗,怕不隻是張司馬不但昏庸無能吧?
臣等彈劾張司馬自任職以來,屍位素餐,嫉賢妒能,以至於大明一敗再敗。懇請皇上嚴懲張縉嚴。”
張縉嚴徹底慌了,作為投降派,他最大的倚仗就是作為兵部尚書,在關鍵時刻可以調動兵馬的權利。
而孫傳庭的到來,威脅最大的就是自己。
自己丟官倒也罷了,大不了自己在幕後控製。
但此時皇上暗中調兵迴京,擺明就是不相信自己。
被皇上懷疑,自己能落的什麽好。
果然,隨後就有禦史站出來彈劾自己暗通東明賊,而且證據確鑿,張縉嚴就是想辯解都沒有說辭。
與張縉嚴一同被彈劾,還有許多公侯官員,毫無疑問。
崇禎勃然大怒,當庭就抓走十多個官員公侯。
下朝後就是抄家,而帶領抄家兵馬,自然就是孫傳庭帶來的秦軍。
抄家帶來的後果,是京城一片混亂。
而東明軍此時卻分三路,一路由袁時中、賀一龍帶領,從河南出發,攻打潼關,進入陝西。
陝西在孫傳庭走後,防備空虛,袁時中與賀一龍一路過關,很快就扣開潼關,直逼西安。
然後兵分兩路,一路向北,攻打陝北,一路向西,進攻漢中。
一路由李岩帶領進攻山西。
無論山西蔡懋德的撫軍,還是振武衛,還是薑瑄的大同軍,都是聞風而降。
而鍾君義帶著三萬建奴兵,在攻下天津後,以天津為基地,四處出擊北直隸。
那些企圖組建民團,對抗天雄軍的地方鄉紳,對於天雄軍,還存在一些僥幸心理。
但聽說建奴來犯,一個個都像褪了毛的鵪鶉,紛紛躲避進了縣城,留下鄉野之地。
鍾君義並不急著攻打防禦堅固的城池,而是派出大量的人手,開始土改。
沒收莊園土地,組建農村合作社,組建民團。
同樣是組建民團,但天雄軍組建的民團,是保護百姓自己的土地財產,而大明組建的民團,是保護地主鄉紳的財產。
得到土地的農民,對於天雄軍的到來,那是熱烈歡迎。
就連原本害怕建奴的百姓,知道這些建奴,隻是天雄軍的俘虜,看他們也要順眼的多。
鍾君義之所以沒有去攻打那些大城,主要就是這支部隊,本身隻是地方部隊。比起袁時中、賀一龍的隊伍,一直征戰,野戰功能差出一大截。
而且北直隸一帶,作為京畿重地,武裝力量,比起山陝要強大很多。
鍾君義決定采用農村包圍城市的做法,迅速進行土地改革。以達到明年開春,能夠迅速進行春播。
但鄉紳們都逃往縣城,難免會擔心他們會卷土重來,就像後世的還鄉團一樣,對那些奪走他們土地的百姓,進行殘酷的鎮壓。
而且要進行土改,需要大量的懂得丈量土地的人力,鍾君義發展起來,不過兩年多的時間。
而大明的百姓,又多目不識丁,要進行土改,還要做好人口普查,製作新黃冊、魚鱗冊。隻能依靠那些,接受過幾年教育的士兵們。
這樣一來,天雄軍就勢必要分散各地。根本沒有組織,攻打大城的能力。
天雄軍缺少人才儲備,此時彰顯的尤為明顯。
北直隸鄉村何止數十萬,若每個鄉村,配備一個天雄軍士兵駐守,兩萬多的天雄軍,也就隻能掌控十多個縣。
而鍾君義又不太想用,那些隻會讀聖賢書的鄉紳子弟。
為的就是怕地方宗族勢力抬頭,到時候土改政策,就轉眼成為泡影。
對於封建王朝王權不下鄉,這種粗放式管理,鍾君義覺得必須要徹底的鏟除。
王權不下鄉,危害性極大,大明采用的是流官製,但王權一般都隻是控製在縣城。
而鄉野之間,隻能靠當地的鄉紳來管理。
這就造成流官們,要想有效控製縣城,就必須與當地鄉紳,沆瀣一氣。
長期以往,百姓隻知地方鄉紳,而不知朝廷。
造成宗族勢力膨大,也是地方武裝盛行的原因之一。
所以,要消除這些地方影響,就不能借重地方鄉紳。
隻能靠天雄軍的士兵,自己去組建民兵,以保護他們自己的家園。
這樣一來,天雄軍隻能分散各地,這些士兵,一方麵要做好土地分配,人口普查,土地勘探,另一方麵還要防止鄉紳的反撲。
盡管有建奴的俘虜,在一旁協助,北直隸一帶的攻勢,始終進展緩慢。
直到崇禎十六年年底,天雄軍也隻推行到保定一帶。
而山西、陝西不同,兩地隻進攻城市,然後才下鄉,打土豪,分田地。
天雄軍之所以采用兩種不同的方式,主要是山陝的流官,苦鄉紳久矣。
就拿秦王為例,曆史上李自成都要打到西安了,可秦王朱存極卻是一毛不拔,與周王朱恭枵,乃天壤之別。
而且陝西的鄉紳,在流寇四起時,當時的三邊總督洪承疇,各種攤派,但為了保住小命,他們隻能認了。
等到孫傳庭做三邊總督時,流寇多在河南一帶,這些鄉紳,就各種刁難孫傳庭。
這樣的鄉紳,在陝西做流官,簡直和被貶謫,沒有什麽區別。
這也是為何在明末,要是被委派為陝西的官,那就基本上等於流放。
這些流官們 對鄉紳的厭惡,比起老百姓來說,有過而不及。
趕到京城後,正好傳來京營戰敗的消息。
京營的失敗,讓京城人心惶惶,而孫傳庭的到來,對於原本是兵部尚書的張縉嚴來說,這可不是什麽好事。
張縉嚴極力在朝堂上彈劾孫傳庭,說他沒有兵部調令,私自帶兵迴京城,此種行為,等同謀反。
但方嶽貢卻說,如今京營新敗,京城防衛空虛,而孫博雅帶兵來拱衛京師,雖沒有兵部調令,但有皇上的密旨,忠心可嘉。
有禦史也附和說:“孫博雅有皇上的密旨,怎麽能說是私自進京。
皇上未雨綢繆,之所以不發聖旨,而是中旨,自然怕朝中有人阻擾,貽誤先機。
自張司馬為朝廷兵部尚書,大明屢戰屢敗,怕不隻是張司馬不但昏庸無能吧?
臣等彈劾張司馬自任職以來,屍位素餐,嫉賢妒能,以至於大明一敗再敗。懇請皇上嚴懲張縉嚴。”
張縉嚴徹底慌了,作為投降派,他最大的倚仗就是作為兵部尚書,在關鍵時刻可以調動兵馬的權利。
而孫傳庭的到來,威脅最大的就是自己。
自己丟官倒也罷了,大不了自己在幕後控製。
但此時皇上暗中調兵迴京,擺明就是不相信自己。
被皇上懷疑,自己能落的什麽好。
果然,隨後就有禦史站出來彈劾自己暗通東明賊,而且證據確鑿,張縉嚴就是想辯解都沒有說辭。
與張縉嚴一同被彈劾,還有許多公侯官員,毫無疑問。
崇禎勃然大怒,當庭就抓走十多個官員公侯。
下朝後就是抄家,而帶領抄家兵馬,自然就是孫傳庭帶來的秦軍。
抄家帶來的後果,是京城一片混亂。
而東明軍此時卻分三路,一路由袁時中、賀一龍帶領,從河南出發,攻打潼關,進入陝西。
陝西在孫傳庭走後,防備空虛,袁時中與賀一龍一路過關,很快就扣開潼關,直逼西安。
然後兵分兩路,一路向北,攻打陝北,一路向西,進攻漢中。
一路由李岩帶領進攻山西。
無論山西蔡懋德的撫軍,還是振武衛,還是薑瑄的大同軍,都是聞風而降。
而鍾君義帶著三萬建奴兵,在攻下天津後,以天津為基地,四處出擊北直隸。
那些企圖組建民團,對抗天雄軍的地方鄉紳,對於天雄軍,還存在一些僥幸心理。
但聽說建奴來犯,一個個都像褪了毛的鵪鶉,紛紛躲避進了縣城,留下鄉野之地。
鍾君義並不急著攻打防禦堅固的城池,而是派出大量的人手,開始土改。
沒收莊園土地,組建農村合作社,組建民團。
同樣是組建民團,但天雄軍組建的民團,是保護百姓自己的土地財產,而大明組建的民團,是保護地主鄉紳的財產。
得到土地的農民,對於天雄軍的到來,那是熱烈歡迎。
就連原本害怕建奴的百姓,知道這些建奴,隻是天雄軍的俘虜,看他們也要順眼的多。
鍾君義之所以沒有去攻打那些大城,主要就是這支部隊,本身隻是地方部隊。比起袁時中、賀一龍的隊伍,一直征戰,野戰功能差出一大截。
而且北直隸一帶,作為京畿重地,武裝力量,比起山陝要強大很多。
鍾君義決定采用農村包圍城市的做法,迅速進行土地改革。以達到明年開春,能夠迅速進行春播。
但鄉紳們都逃往縣城,難免會擔心他們會卷土重來,就像後世的還鄉團一樣,對那些奪走他們土地的百姓,進行殘酷的鎮壓。
而且要進行土改,需要大量的懂得丈量土地的人力,鍾君義發展起來,不過兩年多的時間。
而大明的百姓,又多目不識丁,要進行土改,還要做好人口普查,製作新黃冊、魚鱗冊。隻能依靠那些,接受過幾年教育的士兵們。
這樣一來,天雄軍就勢必要分散各地。根本沒有組織,攻打大城的能力。
天雄軍缺少人才儲備,此時彰顯的尤為明顯。
北直隸鄉村何止數十萬,若每個鄉村,配備一個天雄軍士兵駐守,兩萬多的天雄軍,也就隻能掌控十多個縣。
而鍾君義又不太想用,那些隻會讀聖賢書的鄉紳子弟。
為的就是怕地方宗族勢力抬頭,到時候土改政策,就轉眼成為泡影。
對於封建王朝王權不下鄉,這種粗放式管理,鍾君義覺得必須要徹底的鏟除。
王權不下鄉,危害性極大,大明采用的是流官製,但王權一般都隻是控製在縣城。
而鄉野之間,隻能靠當地的鄉紳來管理。
這就造成流官們,要想有效控製縣城,就必須與當地鄉紳,沆瀣一氣。
長期以往,百姓隻知地方鄉紳,而不知朝廷。
造成宗族勢力膨大,也是地方武裝盛行的原因之一。
所以,要消除這些地方影響,就不能借重地方鄉紳。
隻能靠天雄軍的士兵,自己去組建民兵,以保護他們自己的家園。
這樣一來,天雄軍隻能分散各地,這些士兵,一方麵要做好土地分配,人口普查,土地勘探,另一方麵還要防止鄉紳的反撲。
盡管有建奴的俘虜,在一旁協助,北直隸一帶的攻勢,始終進展緩慢。
直到崇禎十六年年底,天雄軍也隻推行到保定一帶。
而山西、陝西不同,兩地隻進攻城市,然後才下鄉,打土豪,分田地。
天雄軍之所以采用兩種不同的方式,主要是山陝的流官,苦鄉紳久矣。
就拿秦王為例,曆史上李自成都要打到西安了,可秦王朱存極卻是一毛不拔,與周王朱恭枵,乃天壤之別。
而且陝西的鄉紳,在流寇四起時,當時的三邊總督洪承疇,各種攤派,但為了保住小命,他們隻能認了。
等到孫傳庭做三邊總督時,流寇多在河南一帶,這些鄉紳,就各種刁難孫傳庭。
這樣的鄉紳,在陝西做流官,簡直和被貶謫,沒有什麽區別。
這也是為何在明末,要是被委派為陝西的官,那就基本上等於流放。
這些流官們 對鄉紳的厭惡,比起老百姓來說,有過而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