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收了第二個徒弟豬八戒,從此取經路一下變熱鬧不少。先來說說《西遊記》的一大精彩看點,就是對話。如果你注意書裏的對話描寫就會發現,豬八戒最大的特點就是閑不住嘴,但凡遇到點什麽事兒,總要哼哼唧唧地抱怨幾句,發泄發泄心裏的不滿。假如你就是唐僧或者悟空的角色,身邊有八戒這麽一個碎嘴子,那日子肯定不輕鬆。


    這不,剛離開高老莊沒多久,師徒三人就吵起來了。這一天,天色將晚,唐僧看見山路旁有家農舍,就跟徒弟們說,晚上就在這兒借宿。八戒聽了立馬附和:“師父說得是,我老豬正好也餓了。”這句話聽來沒毛病啊,誰知道孫悟空卻炸了毛,罵了八戒一句:“你個戀家鬼,才離家幾天,就生抱怨。”你可能也沒從八戒的話裏聽出抱怨來,悟空怎麽這麽不依不饒呢?其實,如果你仔細品味悟空這句話,就會發現,這裏麵是有一點兒小小的人際技巧的。孫悟空為什麽會發火呢?因為師父隻說了借宿,壓根未提到吃飯的事兒。那既然師父都還沒喊餓,我這個大師兄也沒說,輪得到你這個新入門的小徒弟先叫餓麽?所以,孫悟空這是在給豬八戒擺老資格,以老兵的身份敲打新兵蛋子呢。哪知道,老豬對孫悟空的批評可是相當的鈍感,還沒意識到取經團裏微妙的身份關係,居然還迴嘴說:“我比不得你是吃風喝煙的人,自從跟了師父這幾日,我老豬一直半饑不飽,一路忍著,你可知道?”


    這下惹得唐僧都不高興了,當場給臉子:“悟能,你要是這樣想,還是迴去罷。”師父金口一開,八戒連忙討饒,當場給師父跪了,辯解說自己是個“直腸的癡漢”,全是師兄栽贓,錯怪了自己。還說自己服侍師父去西天,決不反悔。唐僧心裏跟明鏡似的,八戒是在家心重,出家心淺,但看他服軟的樣子,也就放過他了。這裏我要特別來比較一下唐僧對這兩個徒弟的態度。唐僧對徒弟,那就是五個字,“吃軟不吃硬”。此話怎講?你看,豬八戒沒有個出家人的樣子,可隻要說一兩句好聽的話兒,唐僧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算了。可孫悟空呢,就不一樣了,他的刺頭脾氣,凡事都喜歡跟唐僧杠兩句,可以杠到四大皆空的唐僧七竅生煙。不信,我們講到三打白骨精那一迴,你再來比較比較唐僧對孫悟空和豬八戒的不同態度。


    話說這真經得取,可肚子也得管飽啊。又一天,唐僧師徒在取經路上遇到一戶好心人家,特意為他們款待齋飯。豬八戒這下可真是高興壞了。按照出家人的規矩,飯端上台麵,師父唐僧還需要先念一段齋經再動筷子。可還沒等師父念上幾句,豬八戒已經搶先吃下三大碗了,還在不停地添飯。最後,人家一家子的飯都進了他的肚子,還說自己才吃了個半飽。這實在是太能吃了,難怪當初高老莊的高老太爺,非得退婚不可呢。可以說,這豬八戒入了師門以後要說有什麽特長,就是特別能吃。


    好,上麵我給你講了豬八戒入了師門以後的最初表現:那真是一個好吃懶做的慫包。這樣的八戒不就成了取經路上的累贅了麽?別著急,咱們接著來看故事。講到這裏,你有沒有覺得奇怪,為什麽吳承恩老先生要花上半迴書的筆墨,把豬八戒酒囊飯袋的樣子,寫得活靈活現呢?帶著這個問題,咱們進入故事的第二階段。你記得嗎?孫悟空當年一入門,就讓師父開了眼界,見識了他降龍伏虎的本領。可豬八戒入門,不是抱怨,就是吃,這個天蓬元帥到底有幾斤幾兩,唐僧兩眼一抹黑。可是接下來,小說筆鋒一轉,填飽了肚子的豬八戒要來亮亮自己的功夫了!老豬不發威,你真當我是hello kitty啊。這時候,妖怪登場了。話說,師徒三人來到一個叫做黃風嶺的地方,突然山道上刮起一陣怪風,孫悟空使了一個“抓風”法,扯住風的尾巴聞了聞,果然,來者不善,不是好風。他們正說著話,從山坡上突然跳出一頭斑斕猛虎,嚇得唐僧是魂飛魄散,一個跟頭跌下了馬鞍。


    說時遲,那時快,還沒等孫悟空反應過來,豬八戒已經丟下行李,掇起釘鈀,奮不顧身地擋在了師兄的前頭,大喝一聲:“孽畜,哪裏走!”他衝著猛虎,舉耙就打。謔,讀到這兒,你是不是都有點恍惚了?這是八戒,還是武鬆?眼前的八戒,還是剛才嘟嘟囔囔吵著肚子餓的大飯桶嗎?其實,書裏的這種寫作手法,你應該不陌生,在學校語文課裏,老師應該教過這個寫作手法,叫做“欲揚先抑“。也就是說,你要寫一個正麵形象,可以先寫他沒什麽特別,甚至還有點讓人反感,然後突然來個大轉折。經過這樣的前後對比,正麵形象不就更加突出了嗎?這豬八戒挺身而出去打虎的形象,就是用了這種“欲揚先抑“的小技巧,這一下,就是豬八戒給我們的第一個小驚喜。而八戒給我們製造的第二個驚喜,是他竟然打虎立了頭功。


    剛剛山路上出現的這隻老虎,可不是普通的虎,他是黃風嶺上的妖怪黃風大王的虎先鋒。黃風大王我們下一迴再講,我先來給你說說這虎先鋒,是怎麽被豬八戒打敗的。


    從生物學上講,老虎可是野豬的天敵,可故事裏的豬八戒麵對猛虎,卻一點兒也不慫包,指著妖怪的鼻子罵道:“你這孽畜,趕緊地讓開大路,別嚇著我師父,不然,別怪我手下不留情。”你看,吃飽了肚子的豬八戒,既不輸氣勢,也不輸架勢。但這個時候,在後麵保護唐僧的孫悟空,看八戒打虎,心裏直癢癢。幹脆先把師父撂在一邊,上來助陣。這一助陣,反而壞了事,幫了倒忙。老虎精逮著機會,來了個金蟬脫殼,脫下自己的虎皮,蓋在一塊臥虎石的身上,用這個偽裝來吸引悟空和八戒。自己化作一陣風,抄到後麵,趁後防空虛抓走了唐僧。這可真有趣,從來隻聽說過調虎離山,這迴居然是老虎“調猴離山”,抓走了唐僧。唐僧這迴遭難,妥妥地是孫悟空擅離職守的責任。事已至此,埋怨也沒用,還是救師父要緊。孫悟空隻好帶著豬八戒,在山裏一通好找,終於找到了黃風洞。兄弟倆商量好分工合作,猴子前去挑戰,老豬在山坳裏埋伏。


    老虎精剛抓了唐僧,迴到洞裏正自鳴得意呢。他在黃風大王的麵前誇下了海口,主動出陣,來鬥孫悟空。隻可惜,技不如人,又不好意思逃迴洞裏,就趕緊往山坳裏鑽,可是老虎精哪裏想到,自己正好撞在老豬的釘耙上,被豬八戒的九齒釘耙在頭頂上築了九個洞,一命嗚唿了。


    這一釘耙,可是豬八戒當和尚以後立的第一個大功,他的形象立馬發生了一百八十度轉變,從飯桶成了打虎的英雄。好啦,說到這兒,《西遊記》第二十迴《黃風嶺唐僧有難,半山中八戒爭先》的故事,也就快結束了。這一期,其實主要是講豬八戒在取經隊伍裏一開始磨合的過程,書裏用了一個前後對比的方法,前半迴的豬八戒是個飯桶,後半迴的豬八戒是個英雄。那這前後兩半裏的豬八戒,為什麽會瞬間發生這樣一百八十度的轉變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杏壇一笑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杏壇一笑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杏壇一笑並收藏杏壇一笑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