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要問《西遊記》哪位人物角色最為神秘,答案恐怕非菩提祖師莫屬。的確,菩提祖師身為孫悟空的啟蒙老師,吳承恩留給他的筆墨屈指可數,但菩提祖師仍給讀者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結合全篇《西遊記》來看,玉帝、如來都不知曉菩提祖師的存在,但仍有一妖卻識得菩提祖師。一、跳出三界之外的菩提祖師《西遊記》共有100迴,菩提祖師出現在原著的第一迴和第二迴。然而,隨著孫悟空走下方寸山,菩提祖師就徹底消失在讀者們的視線之中,就算孫悟空大鬧天宮、西天取經、靈山成佛,仍見不到菩提祖師的蹤影。正因為如此,菩提祖師成了西遊世界裏最為神秘莫測的人物,他精通釋儒道,卻甘願隱居在方寸山當一個“山村教師”。而且通過玉帝和如來的說法來看,他們二人都不知曉菩提祖師的存在。先看如來,那時孫悟空大鬧天宮打進了玉帝的通明殿,如來則在玉帝的派遣下趕赴了第一現場。不過,擁有慧眼能夠洞悉三界的如來卻並不知道孫悟空的師承來曆,於是如來不斷打聽關於孫悟空的一切。在降服了孫悟空之後,如來又在靈山說了一句“西牛無上真”。然而菩提祖師的方寸山坐落於西牛賀洲,在祖師門下修行的弟子尚有二三十人,而出師的徒弟更是不計其數。


    再看玉帝。當東海龍王、十殿閻王用一紙禦狀將孫悟空告上天庭之時,玉帝卻說“不知這幾年在何方修煉成仙,降龍伏虎,強銷死籍也”。這樣看來,菩提祖師的的確確跳出了三界之外,不在五行之中,強如玉帝、如來這樣的大能者都無法捕捉到菩提祖師的蹤影,可西遊世界裏卻有這麽一位妖怪識得菩提祖師。


    二、識得菩提祖師的妖怪那時唐僧的西天取經隊路走了一半,孫悟空卻因不聽唐僧勸阻殺了凡人繼而爆發了激烈的爭吵。唐僧盛怒之下再一次將孫悟空趕出隊伍,最終被六耳獼猴趁虛而入,從而有了棒打唐僧、搶走通關文牒的後續劇情。由於六耳獼猴的樣貌、法術、神通、神兵都和孫悟空如出一轍,因此當兩個孫悟空來到南海、天庭、地府之時,就連觀音、玉帝、地藏王都無法辨別真假。原來兩個孫悟空都會72變、都會駕馭筋鬥雲、都懼怕緊箍咒、都手持金箍棒、都知道取經前後所發生之事。為了揪出幕後真兇,一行人拉拉扯扯去了西天靈山,最終在如來慧眼的掃描之下發現了一個孫悟空乃六耳獼猴所化。在如來拋出缽盂將“孫悟空”壓住之後,另一個孫悟空操起金箍棒,於一個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當場打死了缽盂下的“孫悟空”。


    對著六耳獼猴的慘死,這一場鬧劇就此落下了帷幕,孫悟空、唐僧也在觀音菩薩的調解下冰釋前嫌,取經眾人再次團結一心、眾誌成城地奔赴西天。話說迴來, 如果六耳獼猴執意要跟孫悟空前往方寸山找菩提祖師的話,菩提祖師能否辨別真假?筆者認為,菩提祖師的法術遠勝如來佛祖,如來都能辨別真假,祖師更是手到擒來。看到這裏,有的讀者會問了,六耳獼猴知道菩提祖師這號人物麽?答案是肯定的,此妖必定識得菩提祖師,不信你看看此妖的真身是誰?三、妖怪的真身前麵提到,兩個一模一樣的孫悟空推推搡搡來到了雷音寺,讓如來替他們主持公道。如來是這麽給出結論的:“六耳獼猴,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後,萬物皆明。此四猴者,不入十類之種,不達兩間之名。我觀假悟空乃六耳獼猴也。此猴若立一處,能知千裏外之事,凡人說話,亦能知之,故此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後,萬物皆明。與真悟空同象同音者,六耳獼猴也。”


    盡管如來貌似處理好了真假孫悟空這一事件,但問題也跟著接踵而至。正如如來所說的那樣,六耳獼日後善聆聽,能知過去與未來,那他必定預料得到自己慘死雷音寺的結局。既然這樣,六耳獼猴又何必跟著孫悟空前去靈山送死?


    其次,兩個孫悟空剛抵達靈山腳下之時,如來轉過頭來,意味深長地對諸菩薩說了一句話,吳承恩是這麽寫的,如來即離寶座,對大眾道:“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競鬥而來也。”大眾舉目看之,果是兩個行者,吆天喝地,打至雷音勝境。注意看,如來明明說“二心競鬥來也”。這裏說的“二心”是誰,自然指的是兩個孫悟空。加之如來前麵的那一句“懼是一心”,足以證明兩個孫悟空原先是“一心”,隻不過出於一些原因,這才有了後來的“二心爭鬥”。看到這裏,一些讀者或許已經知道了六耳獼猴的真身是誰,他正是孫悟空用毫毛所變。如此解讀的話,就能解釋假孫悟空為何擁有與孫悟空如出一轍的法術、神通和神兵。好比孫悟空在取經路上就多次拔了毫毛變出了許多孫悟空,這些猴子也和孫悟空一模一樣,也手握金箍棒、頭戴緊箍圈。隻不過如來洞察人心,他若說出六耳獼猴乃孫悟空毫毛所變的話,孫悟空要承擔“棒打唐僧”的罪惡,如此一來,隨著孫悟空離隊,取經隊伍必是寸步難行、名存實亡了。


    於是如來借著“六耳獼猴”給了孫悟空一個台階下,加之如來又湊在孫悟空耳邊說了一句“汝亦坐蓮台”,算是提前給了孫悟空一個承諾。孫悟空身為靈明石猴,自然明白如來的誠意,於是順水推舟,打死了六耳獼猴替唐僧報了仇,算是給這一場鬧劇劃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綜上,《西遊記》看似通俗易懂,實則在字裏行間裏蘊藏了極其深刻的內涵。通過這一部名著,讀者們也能從中汲取智慧和啟示,對於人情世故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領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杏壇一笑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杏壇一笑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杏壇一笑並收藏杏壇一笑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