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的光,怎麽可能會在兩個黑洞上吸附著?”
你站在超市的貨櫃前,拿起了一個蘋果。手裏的蘋果在物理層麵不會同時出現在你的手上和超市的貨櫃上,但在哲學的角度上可以認為它同時的存在於你的手中和商超的貨櫃上——在你還沒有決定購買它前,它注定仍然是一個待出售的貨物,應當呆在貨櫃上。但是,你確實拿起了它來判斷是否要購買。這或許難以理解,或許更加能夠被反駁,就像同樣的光,會吸附在兩個黑洞上一樣。
黑洞與折躍門不同,它不是一個折躍體,其內部是廣袤的宇宙空間,比圖特勒爾將其稱為黑洞空間。在黑洞空間中同樣擁有大量的“星門”,這些星門串聯著不同的黑洞,物質和能量也在星門的四周擴散,並重新聚集在奇點的內部。
與我們的認知不同,黑洞的內部十分明亮。它與宇宙截然相反,以白色為底色,點綴七彩斑斕的顏色。艦船進入黑洞就像來到了天堂,周圍的一切是那樣的明亮、潔白、純真,而星門則黑暗無比,裏邊透露著星光。這些星門散布在黑洞之中,有的也散布在邊界上。它或許是因為引力的扭曲自然形成的。在這裏,艦船倘若不被比圖特勒爾空間潮汐鎖定,就會在眨眼間穿梭到百年以後。
進入黑洞需要找到邊界上的“星門”,我們也可以將其稱為“蟲洞”,它是一個真實的洞,作為二維的平麵躺在微曲的黑洞截麵上。它們大多十分渺小,遠距離無法被觀測。艦船穿過蟲洞來到的黑洞與艦船直接越過邊界進入的黑洞是截然不同的,前者進入了黑洞內的空間,在其內部能夠發現其它的星門,後者則踏入了一片混沌之中,萬物被奇點吸引,朝它匯聚。在艦船最大承載能力邊界的範圍之外,它們仍然能夠逃脫黑洞——黑洞也存在於空間之中,而折躍則遊離於空間之外,主觀上來講,折躍要比黑洞高一個維度。
往常的艦船尋找星門都是通過探針掃描蟲洞,隨即進行穿梭,在另一個星係中依據比圖特勒爾的星圖確定自己的位置。大多數蟲洞都是穩定的,但是少部分的蟲洞容易坍塌。坍塌的大多不長久,而不會坍塌的則長期存在。能夠找到一個容易坍塌的蟲洞,遠比發現誇克星更加幸運。
這種探索的效率極低,使得比圖特勒爾在尋找藍葡撻星係和帽子係之間的黑洞時花費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派遣了五十多個勘探編隊。
那麽,“同樣的光,怎麽可能會在兩個黑洞上吸附著?”
首先,黑洞不是折躍體,它們不會既存在於一個星係,又存在於另一個星係,這從大小黑洞互通上就能夠看得出來。但其中的蟲洞是折躍體,它既存在於一個黑洞上,又存在於另一個黑洞上。
引力邊界的周圍有一層匯聚著大量的光,這些光飛速的圍繞黑洞旋轉。光是信息的載體,倘若現在的我們去到四十多億光年外的地方,就能夠看到地球的誕生。黑洞上的光承載的信息是巨量的。小的黑洞不足為懼,但像是主宰整個黑洞級星係的黑洞所擁有的光信息是龐大的,是十個比圖特勒爾都難以計算的。比圖特勒爾很早以前就掌握了這一技術,從黑洞上捕捉光來研究一些星係的誕生和發展。倘若這項技術沒有爐火純青,就不會出現這個問題了。
“同樣的光,怎麽可能會在兩個黑洞上吸附著?”
他們第一個想到的便是黑洞是否為折躍體,但這一常識問題很快就被推翻了,這從大小黑洞上就可以看出來。緊接著,這群科學家們想到了蟲洞。它們起身前往蟲洞四周,觀察上方流逝的光芒。若把黑洞這一光層比作流動的雲海,蟲洞就像是旋渦。不斷的有光芒掉落在它的口袋裏,飛到世界上的另一個地方。
“博士,我們知道了光的去向,但我們怎麽知道光是如何來到這個黑洞上的呢?”
“再看一看。”穀米爾德這樣說。
第一天,它們沒有觀察到光是如何從蟲洞裏溢出的。第二天也是這樣,第三天也是這樣。直覺告訴穀米爾德,光不會就這樣消失不見,也不會進入黑洞的奇點,它們一定出現在了黑洞的光層上,否則就不會在兩個黑洞上看到同樣的光。
【同樣的光出現在兩個黑洞上很正常,因為承載著事件的光不是唯一的。就像你喝一口可樂的這個動作,會以錐的形式擴散至宇宙空間中。其中一部分被捕捉,形成了多層涵蓋著相同信息的光。這也是黑洞上的光解密起來比較麻煩的原因之一。而且,穀米爾德已經確定了這兩個黑洞不可能被同一個光錐涵蓋,一是因為黑洞距離太過遙遠,光抵達這裏必然會消散。二是黑洞自身的移動速度並沒有那麽快。三是兩個黑洞其一在空洞星群,另一個在東南星群。】
穀米爾德認為是光層太過明亮,而從蟲洞溢出的光太過黯淡,導致肉眼無法觀測這樣的光。於是他提議向科學院借用探測儀。但是這一過程十分的繁瑣——科學院有很多的探測儀,但探測儀往往需要長時間的曝光同一個地方來獲取宇宙信息。穀米爾德曾經對這種做法表示質疑,他是一個堅定地黑洞解密學派人物,認為應當通過黑洞來揭示宇宙的奧秘。現如今,他主動申請探測儀的使用,自然是遭到了對立學派的猜忌。
“穀米爾德,你當初不是信誓旦旦的說這輩子都不想看到探測儀的嗎,怎麽現在又要借了?”
“我有重大的發現!”
“好吧好吧。”另一個教授不耐煩的說,隨後將自己的私人探測儀借給了穀米爾德。他倒不是真的想要看看穀米爾德出囧,隻是出於對科研精神的熱愛罷了,因為他也知道穀米爾德的能力。
就這樣,穀米爾德帶領著他的團隊開始了黑洞表層流光的探測。對於黑洞的探測,比圖特勒爾是十分重視的。在比圖特勒爾管轄區域內的黑洞星係,大多隻架設單向的星門,這些星門也大多隻有組織科研團隊可以穿越。穀米爾德並不屬於組織上的團隊,他隻是學院裏的科學領袖之一而已,他對黑洞的研究大多在星球上,距離十分遙遠。而這一次,他要申請近距離觀察黑洞,這需要組織的批準和技術支持。常年不食人間煙火的穀米爾德認為這件事情會很麻煩,做好了等待十年的準備。隻是令他沒有想到的是,當他的申請上報給社統後,第二天,他隻是被傳喚到科學院談話,談話結束後,組織便借給他了一艘科研艦船和通行令,為他研究所需要的條件做好了準備。
比圖特勒爾的科研艦船十分穩定,盡管穀米爾德不知道它是什麽型號。穀米爾德基本上沒有上過艦船,他更多的研究都是在實驗室裏遠程觀測無人艦船不遠萬裏傳輸而來的數據。當他踏上了“星空級”力場偵察艦時,被合成人奧拉嚇了一大跳。
穀米爾德借助探測儀,成功的發現了蟲洞中央的光束溢流,這一現象後來被命名為“穀米爾德流光”,記入了比圖特勒爾的裏程碑。
借助不同黑洞上的同樣的光,3633年,上合部宣布開啟星係大勘探計劃,將上萬艘勘探船派送至帽子係、藍葡撻、銀河係和仙女座,勘察黑洞,收集黑洞信息,並逐步的得到了散布在四星係之間的蟲洞脈絡。至此,穀米爾德的名聲打響了整個比圖特勒爾,受到了萬人的敬仰。
不過,探測儀和黑洞之間的爭吵,也並沒有因此而停止。關於他們的爭論,已經不是比圖特勒爾複興的主要問題了,無論是哪一個方向,對於科技強盛的比圖特勒爾組織來說都是值得嚐試的。比圖特勒爾的人們看到了一樣的光吸附在不同的黑洞上,也將會看到曾經屬於他們的盛世,再度在他們的心中散發光芒。
你站在超市的貨櫃前,拿起了一個蘋果。手裏的蘋果在物理層麵不會同時出現在你的手上和超市的貨櫃上,但在哲學的角度上可以認為它同時的存在於你的手中和商超的貨櫃上——在你還沒有決定購買它前,它注定仍然是一個待出售的貨物,應當呆在貨櫃上。但是,你確實拿起了它來判斷是否要購買。這或許難以理解,或許更加能夠被反駁,就像同樣的光,會吸附在兩個黑洞上一樣。
黑洞與折躍門不同,它不是一個折躍體,其內部是廣袤的宇宙空間,比圖特勒爾將其稱為黑洞空間。在黑洞空間中同樣擁有大量的“星門”,這些星門串聯著不同的黑洞,物質和能量也在星門的四周擴散,並重新聚集在奇點的內部。
與我們的認知不同,黑洞的內部十分明亮。它與宇宙截然相反,以白色為底色,點綴七彩斑斕的顏色。艦船進入黑洞就像來到了天堂,周圍的一切是那樣的明亮、潔白、純真,而星門則黑暗無比,裏邊透露著星光。這些星門散布在黑洞之中,有的也散布在邊界上。它或許是因為引力的扭曲自然形成的。在這裏,艦船倘若不被比圖特勒爾空間潮汐鎖定,就會在眨眼間穿梭到百年以後。
進入黑洞需要找到邊界上的“星門”,我們也可以將其稱為“蟲洞”,它是一個真實的洞,作為二維的平麵躺在微曲的黑洞截麵上。它們大多十分渺小,遠距離無法被觀測。艦船穿過蟲洞來到的黑洞與艦船直接越過邊界進入的黑洞是截然不同的,前者進入了黑洞內的空間,在其內部能夠發現其它的星門,後者則踏入了一片混沌之中,萬物被奇點吸引,朝它匯聚。在艦船最大承載能力邊界的範圍之外,它們仍然能夠逃脫黑洞——黑洞也存在於空間之中,而折躍則遊離於空間之外,主觀上來講,折躍要比黑洞高一個維度。
往常的艦船尋找星門都是通過探針掃描蟲洞,隨即進行穿梭,在另一個星係中依據比圖特勒爾的星圖確定自己的位置。大多數蟲洞都是穩定的,但是少部分的蟲洞容易坍塌。坍塌的大多不長久,而不會坍塌的則長期存在。能夠找到一個容易坍塌的蟲洞,遠比發現誇克星更加幸運。
這種探索的效率極低,使得比圖特勒爾在尋找藍葡撻星係和帽子係之間的黑洞時花費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派遣了五十多個勘探編隊。
那麽,“同樣的光,怎麽可能會在兩個黑洞上吸附著?”
首先,黑洞不是折躍體,它們不會既存在於一個星係,又存在於另一個星係,這從大小黑洞互通上就能夠看得出來。但其中的蟲洞是折躍體,它既存在於一個黑洞上,又存在於另一個黑洞上。
引力邊界的周圍有一層匯聚著大量的光,這些光飛速的圍繞黑洞旋轉。光是信息的載體,倘若現在的我們去到四十多億光年外的地方,就能夠看到地球的誕生。黑洞上的光承載的信息是巨量的。小的黑洞不足為懼,但像是主宰整個黑洞級星係的黑洞所擁有的光信息是龐大的,是十個比圖特勒爾都難以計算的。比圖特勒爾很早以前就掌握了這一技術,從黑洞上捕捉光來研究一些星係的誕生和發展。倘若這項技術沒有爐火純青,就不會出現這個問題了。
“同樣的光,怎麽可能會在兩個黑洞上吸附著?”
他們第一個想到的便是黑洞是否為折躍體,但這一常識問題很快就被推翻了,這從大小黑洞上就可以看出來。緊接著,這群科學家們想到了蟲洞。它們起身前往蟲洞四周,觀察上方流逝的光芒。若把黑洞這一光層比作流動的雲海,蟲洞就像是旋渦。不斷的有光芒掉落在它的口袋裏,飛到世界上的另一個地方。
“博士,我們知道了光的去向,但我們怎麽知道光是如何來到這個黑洞上的呢?”
“再看一看。”穀米爾德這樣說。
第一天,它們沒有觀察到光是如何從蟲洞裏溢出的。第二天也是這樣,第三天也是這樣。直覺告訴穀米爾德,光不會就這樣消失不見,也不會進入黑洞的奇點,它們一定出現在了黑洞的光層上,否則就不會在兩個黑洞上看到同樣的光。
【同樣的光出現在兩個黑洞上很正常,因為承載著事件的光不是唯一的。就像你喝一口可樂的這個動作,會以錐的形式擴散至宇宙空間中。其中一部分被捕捉,形成了多層涵蓋著相同信息的光。這也是黑洞上的光解密起來比較麻煩的原因之一。而且,穀米爾德已經確定了這兩個黑洞不可能被同一個光錐涵蓋,一是因為黑洞距離太過遙遠,光抵達這裏必然會消散。二是黑洞自身的移動速度並沒有那麽快。三是兩個黑洞其一在空洞星群,另一個在東南星群。】
穀米爾德認為是光層太過明亮,而從蟲洞溢出的光太過黯淡,導致肉眼無法觀測這樣的光。於是他提議向科學院借用探測儀。但是這一過程十分的繁瑣——科學院有很多的探測儀,但探測儀往往需要長時間的曝光同一個地方來獲取宇宙信息。穀米爾德曾經對這種做法表示質疑,他是一個堅定地黑洞解密學派人物,認為應當通過黑洞來揭示宇宙的奧秘。現如今,他主動申請探測儀的使用,自然是遭到了對立學派的猜忌。
“穀米爾德,你當初不是信誓旦旦的說這輩子都不想看到探測儀的嗎,怎麽現在又要借了?”
“我有重大的發現!”
“好吧好吧。”另一個教授不耐煩的說,隨後將自己的私人探測儀借給了穀米爾德。他倒不是真的想要看看穀米爾德出囧,隻是出於對科研精神的熱愛罷了,因為他也知道穀米爾德的能力。
就這樣,穀米爾德帶領著他的團隊開始了黑洞表層流光的探測。對於黑洞的探測,比圖特勒爾是十分重視的。在比圖特勒爾管轄區域內的黑洞星係,大多隻架設單向的星門,這些星門也大多隻有組織科研團隊可以穿越。穀米爾德並不屬於組織上的團隊,他隻是學院裏的科學領袖之一而已,他對黑洞的研究大多在星球上,距離十分遙遠。而這一次,他要申請近距離觀察黑洞,這需要組織的批準和技術支持。常年不食人間煙火的穀米爾德認為這件事情會很麻煩,做好了等待十年的準備。隻是令他沒有想到的是,當他的申請上報給社統後,第二天,他隻是被傳喚到科學院談話,談話結束後,組織便借給他了一艘科研艦船和通行令,為他研究所需要的條件做好了準備。
比圖特勒爾的科研艦船十分穩定,盡管穀米爾德不知道它是什麽型號。穀米爾德基本上沒有上過艦船,他更多的研究都是在實驗室裏遠程觀測無人艦船不遠萬裏傳輸而來的數據。當他踏上了“星空級”力場偵察艦時,被合成人奧拉嚇了一大跳。
穀米爾德借助探測儀,成功的發現了蟲洞中央的光束溢流,這一現象後來被命名為“穀米爾德流光”,記入了比圖特勒爾的裏程碑。
借助不同黑洞上的同樣的光,3633年,上合部宣布開啟星係大勘探計劃,將上萬艘勘探船派送至帽子係、藍葡撻、銀河係和仙女座,勘察黑洞,收集黑洞信息,並逐步的得到了散布在四星係之間的蟲洞脈絡。至此,穀米爾德的名聲打響了整個比圖特勒爾,受到了萬人的敬仰。
不過,探測儀和黑洞之間的爭吵,也並沒有因此而停止。關於他們的爭論,已經不是比圖特勒爾複興的主要問題了,無論是哪一個方向,對於科技強盛的比圖特勒爾組織來說都是值得嚐試的。比圖特勒爾的人們看到了一樣的光吸附在不同的黑洞上,也將會看到曾經屬於他們的盛世,再度在他們的心中散發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