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換一批官員,在朱允熥看來時機成熟,他需要的是一群在大明的統治下成長起來的官員。


    倒也不是此前留任的那些基層官員就全都不可靠,畢竟就算是老朱當初的開國班底,也有不少是後續加入的,也有一些降將、降官等等。


    不能一杆子打死,隻是朱允熥更加喜歡將一些事情掌握在可控範圍之內。現在的他也越來越喜歡大權在握的感覺,不喜歡一些不確定因素。


    朱允熥在這裏誌得意滿,但是朱允炆就心情複雜了,因為他的母妃被兩位皇姑勸諫了。


    好聽一點是勸諫,難聽一點就是訓斥。堂堂太子妃,在風光的那幾年就算是表麵對公主們很尊敬,可是骨子裏未必是多麽的在乎。


    那時候的公主們,又哪裏敢對呂氏說重話,甚至是不滿之情都不敢流露,討好和巴結才是最為常見的,這也是大家都覺得理所當然的一些事情了。


    此一時彼一時,當年的那些風光隻能緬懷了。如今的情形,就是該謹慎就謹慎。


    皇宮裏就是這樣,逢高踩低、欺下媚上等等,這太常見,皇宮裏能見到世態炎涼更加殘酷。


    老朱心情不錯,抱著朱文垚又來了,“文圭呢?”


    “讓人去接了。”朱允熥笑著說道,“讓他們小哥倆去偏殿玩,祖父幫我看看折子?”


    老朱果斷甩手,“咱懶得看這些折子,看了幾十年也煩心。”


    朱文垚就急了,左右打量後指著殿外,“祖祖。”


    “一天到晚祖祖、祖祖,就不會學著喊聲爹?”朱允熥不滿了,“你小子別是給我裝,我都喊你爹了!”


    老朱樂和和的,朱文垚會說話了,雖然隻是最簡單的稱唿,以及極個別的單字。但是這就算是會說話了,而朱允熥也沒少教孩子。


    但是皇太孫也無奈啊,和每一個親爹一樣,在孩子學會喊爹、叫爸爸的時候,都不知道喊了孩子多久了。


    “別說咱沒教,文垚也會了,就是不叫人。”老朱就頗為得意的說道,“這小家夥喜歡做弄人,到底是你的兒子。”


    朱允熥也忍不住樂了起來,“好像還真是,這孩子就喜歡和人反著來。現在就指望他長大點能懂事,要是處處和我反著來,我得多堵心!”


    老朱忍不住幸災樂禍起來了,“當了爹,你就知道當爹的難!你前兩年總是和朕過不去,總是和朕反著來,現在知道朕的苦心了吧?”


    得,又被教育一頓,不過這時候也確實能夠明白養兒方知父母恩的真諦了。


    朱文圭被帶了過來,看到了朱文垚特別開心。


    這兩個小家夥其實都是一樣,那就是沒有幾乎同齡的玩伴,哪怕一直都有人悉心照料,可是也沒多少人敢真正親近。


    等老朱帶著兩個孩子去了偏殿,朱允熥才說道,“讓你母妃安分點,要不然老四老五就要常去為父王祭祀。念在她養大我的份上,很多事情我都不計較了,別做的難看了。”


    朱允炆低著頭說道,“臣謹遵教諭,定當勸諫母妃。”


    “這事祖父不知道,要不然你和文圭都難有好臉色!”朱允熥嚴肅起來,說道,“你我兄弟算是一起長大,別鬧到最後一點香火情都沒了。”


    朱允炆腿肚子有些發軟了,他毫不懷疑朱允熥有這樣的權力,毫不懷疑這位皇太孫有的是手段去對付人。


    自己的母妃要是真的做些什麽事情,他這個武林王首當其衝的就要倒黴。


    事情就是這麽的現實,也沒什麽可說的。朱允炆可以因為呂氏沾光,也可能會因為呂氏倒黴,而呂氏的地位也和朱允炆的地位息息相關。


    這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隻不過現在的朱允炆敗的厲害,也永遠沒有了機會,所以沒有了任何翻盤的機會,隻能老老實實的接受命運。


    伏低做小、謹小慎微,這才是他們接下來應該做的事情,這也可能是他們接下來半輩子的處境了,不能有任何的逾越。


    朱允熥也不在意傷了情分,主要就是有些情分實際上早就沒了,現在隻剩下表麵上的一些和諧了。


    “你迴杭州之後,立刻上表。”朱允熥開口說道,“市舶司重開之事你來提議,嚴明宗室所需所耗,市舶司該從海外有所得。”


    朱允炆也不敢拒絕,立刻規規矩矩的說道,“臣謹遵教諭,迴杭州後立刻上疏奏報。”


    得罪人的事情沒少做,更何況這一次得罪的也不算什麽特別重要的人,對於朱允炆來說自然也就更加沒有任何的心理負擔了。


    雖然重開市舶司的事情已經是板上釘釘,現在隻是讓朱允炆上奏做一個緣由罷了,這些事情也確實是需要加緊趕緊辦了,拖下去自然沒什麽好處。


    說到底就是解除海禁的政策還是老朱親自頒布旨意比較好,哪怕朱允熥是皇儲,但是有些事情老朱在任來辦更加的有說服力。


    既然朱允炆都沒有反對,朱允熥就說道,“去看著孩子,和祖父說說話。別看他現在是不樂意搭理你,隻是不願我多想罷了。”


    朱允熥是老朱偏心的孫子,調皮、有能力,擔得起家業,這自然是老朱開心的事情。


    但是在老朱的眼裏,朱允炆就是聽話、孝順的孫子,有些時候也隻能狠心一點了,要不然兩個孫子肯定要少一個。


    朱允炆雖然會有些緊張,但是今非昔比,現在的他自然也知道在老朱麵前該說些什麽,更重要的是不能有任何的不滿,更不能有任何的野心。


    尤其是在和老朱相處的時候,對於朱允炆來說更是需要斟酌每一句話的時候。因為不隻是老朱會聽到,朱允熥也可以知道。


    老朱和朱允炆在忙著帶娃,朱允熥則是在忙著處置政事,大家都是有著各自需要忙碌的事情。


    鬱新這個戶部尚書求見,正常情況下自然是不會被阻止,錢袋子到底是錢袋子,重要性不言而喻。


    “殿下,臣等以為若是殿下登基,當隆重一些才好。”鬱新開門見山的說道,“臣以為朝廷所需至少十萬兩白銀,方能彰顯朝廷威儀。”


    說到底就是大明開國初年,有些貨幣還沒有貶值,所以十萬兩白銀已經可以稱得上天價了,這絕對不是一個小數字。


    尤其是考慮到朱允熥為了省錢,居然將大婚的一些花費給削減、挪用,這也讓鬱新感覺到緊張,登基儀式可不能再出現這樣的事情了。


    說到底就是皇儲大婚的事情雖然是大事,可是儲君隻是儲君,這和皇帝的登基根本就是兩個概念。


    朱允熥仔細想了想,說道,“你說的是有些道理,這些事情自然不能含糊了。隻是朝廷需要用錢的地方多,十萬兩不是個小數目。”


    這個道理大家自然也明白,再多的錢都有地方花,更何況現在的大明還沒有富裕到錢多的用不掉呢,十萬兩白銀絕對是一個巨大的開支了。


    鬱新還是繼續勸道,“殿下,這些錢還是要花。此前陛下昭告天地,然後就輪到殿下了。”


    老朱開國昭告天地,那時候自然也是盛大的儀式。可是當時蒙元還占據著北平,明夏等政權還盤踞在蜀地,還不算真正的大一統。


    而且以當時的一些情況來看,老朱舉辦開國儀式、登基稱帝,雖然這也是有著長久的安排等等,但是有些禮儀和製度也不完善。


    大明開國後還在不斷的忙著完善一些禮儀製度呢,更何況是老朱登基的那時候呢,有些甚至算得上就是從簡了。


    朱允熥對此也心知肚明,說道,“是這麽迴事,我這一次算是要給後世之君再定下來一些規矩了。”


    鬱新這個錢袋子自然是不願意多花錢的,因為他太清楚朝廷需要花錢的地方太多了,有些時候就是真的感覺到完全不夠花了。


    但是他也非常的清楚,那就是朱允熥登基的這一筆開銷是怎麽省都不可能省下來的,就算是花的多一點也不要緊,從其他地方想辦法省下來。


    這也不見得就是在忙著討好朱允熥,其實他也就是來打前哨的,這件事情也是不少官員有過商議的。


    朱允熥還在沉默,偏殿走出來老朱,“十萬兩白銀,咱看是少了點。你即位稱帝,和咱當初那會兒情形不一樣,這筆銀子該花。”


    這也符合老朱的一貫特點,他對自己很節儉,是屬於那種能對付就對付,隻要不是特別難看、說的過去也就行了。


    可是對於子孫那就是非常大方了,不要說那些藩王們了,給的待遇是縱觀曆史也都是不曾有過的,宗室的待遇實在是太好了一些。


    更何況還是朱標、朱允熥呢,這是他欽定的未來皇帝,登基這樣的大事自然沒有任何節儉的理由了。


    “祖父,十萬兩實在太多了!”朱允熥就肉疼不已的說道,“這十萬兩,朝廷用在其他地方那可就能做不少事情了!”


    對於自己這個小氣鬼孫子,老朱也來氣,“這個錢能省?真省下來了,全天下都要笑話你,笑話咱大明社稷!”


    “我也沒說不花,這筆錢肯定要花!”朱允熥也知道這是必要開支,“隻是我想著十萬兩實在太多了,八萬兩大約就夠了,再多就有些鋪張了。”


    老朱看向鬱新,問道,“朝廷真要是拿,能拿出來多少銀兩來?”


    鬱新立刻迴答說道,“迴陛下,朝廷可以拿出十二萬兩白銀,也不會誤了現在該做的一些事情。”


    老朱就沉默下來了,這十二萬兩白銀聽起來很多,可是這也不算是太多。而且真的要是全都拿出來了,說不定要應急時就緊張了。


    朱允熥也沉默下來,對老朱說道,“祖父,我覺得八萬兩差不多了,內帑拿出來二萬兩,這樣朝廷也能夠有些底子應急。”


    老朱沒有接話,看著鬱新再次問道,“這一次的事情是你牽頭的,還是其他人也都是這個意思?”


    鬱新實話實說,“迴陛下,此前禮部尚書曾與臣商議,臣也覺得有理,故此特來稟告。”


    老朱心裏有數了,錢袋子對於這些事情自然是比較敏感的。可是對於禮部尚書陳迪來說,這就是天大的事情了,這就是他的一些本職工作了。


    老朱仔細想了想,說道,“明日朕上朝,這事情還是要和百官商議一番。”


    隨即老朱看向朱允熥說道,“你讓禮部準備一番,召鴻儒入宮,有些事情也是要問問古禮,這可不是小事情!”


    對此朱允熥也不好反對,因為老朱說的這些也非常在理。這不隻是臉麵的事情,這也是禮製的事情,這也是定下來一些規矩。


    哪怕此前就定下來了一些規矩,看似框架可以說是已經有了。但是這也是大明第一次新君即位,意義也就稍微不同了一些。


    禮部等衙門需要重視這些,他們肯定也是不敢有任何的鬆懈。但是一些在野的大儒等等,這些人的一些觀點也非常重要,該諮詢還是要諮詢。


    畢竟就算是在朝堂上人才濟濟,也不一定就是盡善盡美,有些事情還真的不如一些‘意見領袖’,或者是一些真正的專家。


    看到朱允熥點頭了,老朱這才放心。這個小氣的孫子,還算是心裏有分寸,這也不免讓老朱心疼。


    說到底就是孩子實在是太懂事了,總是喜歡委屈自己,總是以江山社稷為重。


    一想到這些,老朱就覺得以前就沒少委屈這孩子,那這一次自然就更加不能委屈自家孩子了。


    朱允熥可不會覺得自己委屈,可是別人要是覺得他委屈了,他可能也沒辦法去說些什麽了,因為有些時候真的是說了其實也沒多大用處。


    這時候還是想想要緊事,比如說以合理的預算來舉辦一場看起來隆重的登基儀式吧,這確實是非常要緊的事情。


    也需要抓緊時間和相關人員仔細商議,畢竟雖然沒有具體確定登基時間,但是大家都心照不宣的在等著朱允熥的生辰呢。


    所以該籌備的要籌備起來了,其實過不了幾天的話,也要正式的昭告天下傳位的後續事宜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我才是皇太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來點豬頭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來點豬頭肉並收藏大明:我才是皇太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