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情就這麽看似非常低調的展開了,以至於很多人現在都根本沒有反應過來。
晉王和燕王這兩大宗室藩王當中最具有帶兵才能的,在傅友德和藍玉這兩大擅長統兵的大將輔佐下,雖然是打到了漠北,可是沒能遇到大股敵人。
隻是稍稍斬獲,這也算得上是勞而無功了,現在已經被令班師迴朝了。
各大藩王的護衛迴到各自駐地,地方衛所也返還,算得上是從哪裏來迴哪裏去。
戰事終了,這也是不少文武官員能夠預料到的事情。畢竟此前的韃子被收拾的太慘了,哪怕有一些韃子哨騎出現在大寧,也不代表著那些人敢南下。
所以說找不到敵人的主力,這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現在兩路大軍沒能有更多的戰果,也算得上是預料之內的事情,一點都不用因此大驚小怪。
不過現在班師迴朝也是好事情,看起來這也是可以稍微的節約一點軍費,大軍開拔到底是要花費不少。
本來局的大軍從北邊迴來了,這就算是戰事終了,可以稍微省點心了。說不定在一些人看來,大明可以休整幾年不會有戰事了。
隻不過很多的事情也就是會讓人始料未及的,這邊才剛剛大軍班師迴朝,可是也算是有新的戰事可能就要爆發了。
開國公常升奏報,在浙江外海、福建外海看到了倭寇的行蹤,為了確保大明的海防,請旨水師出征。
這一下不少官員也不知道該如何反駁,因為道理上來說,這個時候要是反對出兵,那就算得上是大逆不道了,倭寇一直都是朝廷的心腹大患。
倭寇可沒有向大明稱臣,甚至當初老朱開國的時候派出使臣去東瀛,都沒能見到倭寇的所謂天皇,因為那時候的東瀛也是分裂狀態。
大軍去征剿倭寇,這件事情也都是非常應該的事情,朝廷的水師船大、人多,皇太孫表示就算是追到東瀛,也要將擾邊的倭寇給剿滅。
文官們肯定也不知道很多的事情,比如說這一次船隊的規模很大,已經在太倉集結了。
官校、旗軍、火長、舵工、班碇手、通事、辦事、書弄手、醫士、鐵錨搭材等工匠、水手、民梢等達到兩萬五千人。
大小船隻超過一百艘,在副都禦史練子寧,以及江陰侯吳高、越巂侯俞通淵,以及平安、郭鎮等一批將校的帶領下正式出海。
這支隊伍也可以稱得上是兵強馬壯了,讓他們出海,也是朱允熥一早就定下來的事情。
不隻是武將、士兵或者水手,帶著一些文官也是非常有必要的,畢竟這是一門長久的事業,有些事情不能隻靠武將帶兵解決。
錦衣衛和北鎮撫司自然也分別派人,以及一些翻譯、向導等等。
朱允熥自認為做了足夠的準備,隻是這一次的成果到底如何,他現在心裏也沒有十足的底氣。
“看樣子還是要貼著大陸架、海岸線在航行,不會走的太遠。”朱允熥仔細琢磨著,有些不太確定,“先積累一下吧,新大陸沒那麽容易發現。”
張福生湊上前,說道,“殿下,有言官彈劾船隊采購大量商貨,想要讓殿下嚴查。”
朱允熥頓時就樂了起來,問道,“這些人呐,算了。把奏章抽出來就好,就說我知道了。”
道衍則說道,“殿下,臣聽聞船隊出航之前有不少傳聞,太倉離京城頗近,一些風吹草動自然就能傳來。”
朱允熥自然也明白這個道理,他的那支船隊在出航之前確實鬧出來了不小的動靜。甚至是在籌備階段,就有不少人關注到了那裏的情況。
隻不過朱允熥這個皇太孫非要揣著明白裝糊塗,再加上皇帝也不怎麽去說這件事情,以至於不少文官也隻剩下幹著急了,或者不明就裏,還以為真就是要去打倭寇。
而五軍都督府那邊也是霸道,非說是軍機不可泄露,所以那些文官現在也隻能幹瞪眼。實在是著急了,就想要朱允熥這個皇太孫去主持公道、調查清楚。
朱允熥看向道衍,隨口問道,“江南富戶的事情查的如何了?”
朱允熥準備將一些富戶給遷到京城來,這件事情也讓不少文官心裏著急。
雖然現在朝廷已經做了不少針對性的措施,異地為官等等都已經是稀疏平常,朝廷這兩年也是在有意的提高北方官員的人數等等。
但是從根本來說,還是南方的文官多一些。江浙等地的文官相對來說更多,而且多多少少也都是和自己的宗族等等有些聯係。
朝上有著一個大官,族裏人在鄉縣自然也就風光。實際的一些好處自然也不用說,朝中有人好當官不隻是說當官的而已。
道衍立刻迴答說道,“迴殿下,臣聽聞不少朝臣現在多在尋戶部尚書。生怕舉族遷至京師,失了根基。”
朱允熥忍不住笑了起來,“那是好事啊,這朝堂之上還能有官員為鄉裏百姓發聲,這倒是好事。”
朱允熥諷刺的話讓道衍等人不知道該如何接話,但是他們可以肯定那些想要幫襯親族的官員們,這一次怕是要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這件事情談何容易!
說起來以為是皇太孫主導這件事情,可是明麵上現在是皇帝在主持。真要是有人敢在這個時候使絆子,皇帝必然大怒。
這一點也算得上是毋庸置疑的事情了,皇帝和太孫為何非要將富戶遷到京城,實際上大家都能夠明白其中的含義,無非就是不希望看到地主豪強蟠踞一地。
可是對於那些富戶來說,京城就算是再繁華也和他們沒關係,還是在縣鄉裏才過的舒坦、家族興旺。
“夏原吉,你去催一催鬱新。”朱允熥就開口說道,“年底之前把遷移富戶名單遞上來,給我查清楚了!”
夏原吉也不敢大意,這件事情可以說是非常得罪人的事情。但是沒辦法,皇帝和太孫的旨意也是根本不容一些臣子質疑。
現實情況就是如此,一些所謂的地主豪強在麵對皇權和軍隊的時候,也根本沒有什麽反抗的能力。
夏原吉等人也不是不想求情,一些官員或多或少的也會有一些身後的宗族等等,人情等等這也是最為難以處理的一些問題。
但是沒辦法,涉及到一些政策性的事情,哪怕是鬱新、夏原吉這樣的重臣或者心腹,也沒辦法改變老朱和朱允熥的想法,有些事情就該執行。
朱允熥看向道衍,又問道,“鹽引的事情現在查的如何了?我還就不信了,這些事情難道就是沒有些蛛絲馬跡?按圖索驥,現在也該有個說法了吧?”
聽出朱允熥的不滿,道衍雖然尷尬、為難,但是也實在是沒有什麽更好的辦法,現在是真的不敢隨意的奏報。
倒不是說開中法、鹽引已經被宗室或者商賈給腐蝕殆盡了,現在也未曾發現崩塌式的局麵,隻是有著一些小範圍的情況,對於大局來看是沒什麽影響。
可是一旦牽涉到宗室勳貴,這些事情就需要查的仔細一些,要不然說不定會掀起大案,或者是背上離間皇室親情的罪名。
看著道衍為難的樣子,朱允熥問道,“查出來了一些?”
道衍也不敢隱瞞,說道,“迴殿下,確實查出來了一些,還是和江浙沿海的鹽場有關,有些鹽戶和鹽商有所勾結。”
所謂的鹽商,實際上現在的大明很難有真正比較龐大的鹽商團體。曆史上明朝中後期和清朝的鹽商,那才是真正龐大的鹽商團體和勢力。
大明現在是引岸製度,也就是鹽商運銷食鹽,必須向鹽運使衙門交納鹽課銀,領取鹽引,然後才可以到指定的產鹽地區向灶戶買鹽,販往指定的行鹽地區銷售。
曆史上的陝商、晉商以及徽商,在揚州下關一帶聚集,這些人也確實靠著這種製度成為了顯赫一時、富貴一時的團體。
朱允熥冷笑說道,“怕不隻是如此吧?鹽戶、鹽商,他們能有多大能耐?多半是一些官員也是給拉攏了,到底是利欲熏人心啊,這也是不怕死的!”
聽著朱允熥的話,道衍等人就感覺到脖子有些涼,這位皇太孫可能是動了殺心了。
不過這時候也沒有人敢去求情等等,也確實就是因為這麽一些事情,真的不值得去求情。
官商勾結、貪贓枉法,這樣的事情放在哪裏都是要嚴肅處置的。
尤其是當今天子和儲君對於貪腐之事深惡痛絕,依然有官員在一次次吏治整頓後膽大包天。對於這樣的官員,也不值得有什麽好同情的。
看到道衍算是默認,朱允熥就說道,“你讓人準備一下,讓吏部、都察院的人準備接手,我倒是要看看這裏頭還能有多少人卷進去!”
如果一些相關衙門秉公執法,那自然也就是最好不過的事情了。可是如果這些衙門的一些人被拉下水,也別怪朱允熥不留情麵了。
道衍咬了咬牙,說道,“迴殿下,周王府、齊王府、遼王府,多少和這些鹽商有往來,查實的是周王府管事私下授鹽引。”
朱允熥的表情瞬間就變了,直接說道,“召三王迴京,我倒是要親自來問一問了!一應人販悉數緝拿,錦衣衛給我盯好了,別給我來個死無對證!”
道衍跪下,繼續說道,“武林郡王府,似是也有人私下拿出過鹽引,有官吏拿了郡王殿下的照會開出鹽引。”
對於道衍說的這些情況,朱允熥有些意外,但是也談不上是特別的意外。
官大一級壓死人,更何況還是所謂的天潢貴胄。如果親王、郡王授意,一些官員還真的不敢不開鹽引,大量的不敢開,少量的敢開幾份。
朱允熥也不廢話,直接開口說道,“召武林郡王迴京,令有司羈押人犯,早些給我送迴來!”
“我那二哥,最好是給蒙在鼓裏。”朱允熥看著道衍,繼續問道,“事情是你查出來的,還是錦衣衛查的?”
道衍自然不敢隱瞞,迴答說道,“迴殿下,緹騎多有助力,臣才得了些許線索可以追查,查案之人都不是錦衣衛、北鎮撫司的人。”
不怪朱允熥這麽小心,而是對於錦衣衛和北鎮撫司,有些時候也是需要防備一二,就怕這些人為了功勞直接來製造出很多的偽證。
這些人不是沒有這樣的膽量和能力,這些事情他們做起來也是心安理得。所謂的天子爪牙,有些時候也會揣測上意,為了邀功會無中生有。
到底會不會是大案,很快也就可以知道答案了,現在先把人證和線索等等給送迴來再說,這才是最為要緊的事情。
至於其他的事情,實際上也不需要特別著急,仔細的調查也就行了,不急在一時半會兒的。
因為這些事情,朱允熥的心情確實不太好,總以為天下安寧了、吏治清明了,可是現在再看看,哪裏是那麽一迴事啊,無非就是有些事情不知道罷了。
可惜朱允熥也沒有更好的辦法,他現在也隻是身居皇宮,對於外麵的很多事情也隻能通過各種渠道去了解。
雖然是因為這些事情心情受到了影響,不過朱允熥也算是習以為常了。
要是不能很好的去調整自己的情緒,處理起政事來,肯定是要給整抑鬱,或者是直接心態爆炸。
畢竟很多的時候不全都是好事,各種各樣的糟心事等等一大堆。
迴到東宮看到徐妙錦在慢慢的散步,朱允熥的心情就好了不少,還得是家裏有人才好,要不然一個人連個說話的都沒有,那確實更鬱悶。
“殿下,腹中孩兒好似頗為調皮。”看到朱允熥,徐妙錦也非常新奇、驚喜的說道,“臣妾要是坐下,他就要動起來了。”
朱允熥瞬間來了興趣,開玩笑說道,“那還真的是我孩兒,我自小就頑劣、好動。”
徐妙錦抿嘴一笑,說道,“孩兒若是能有陛下一半聰慧,臣妾就知足了。”
朱允熥哈哈一笑,“那可不成,你可比我聰慧。我倆的孩兒,肯定更為聰慧!”(本章完)
晉王和燕王這兩大宗室藩王當中最具有帶兵才能的,在傅友德和藍玉這兩大擅長統兵的大將輔佐下,雖然是打到了漠北,可是沒能遇到大股敵人。
隻是稍稍斬獲,這也算得上是勞而無功了,現在已經被令班師迴朝了。
各大藩王的護衛迴到各自駐地,地方衛所也返還,算得上是從哪裏來迴哪裏去。
戰事終了,這也是不少文武官員能夠預料到的事情。畢竟此前的韃子被收拾的太慘了,哪怕有一些韃子哨騎出現在大寧,也不代表著那些人敢南下。
所以說找不到敵人的主力,這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現在兩路大軍沒能有更多的戰果,也算得上是預料之內的事情,一點都不用因此大驚小怪。
不過現在班師迴朝也是好事情,看起來這也是可以稍微的節約一點軍費,大軍開拔到底是要花費不少。
本來局的大軍從北邊迴來了,這就算是戰事終了,可以稍微省點心了。說不定在一些人看來,大明可以休整幾年不會有戰事了。
隻不過很多的事情也就是會讓人始料未及的,這邊才剛剛大軍班師迴朝,可是也算是有新的戰事可能就要爆發了。
開國公常升奏報,在浙江外海、福建外海看到了倭寇的行蹤,為了確保大明的海防,請旨水師出征。
這一下不少官員也不知道該如何反駁,因為道理上來說,這個時候要是反對出兵,那就算得上是大逆不道了,倭寇一直都是朝廷的心腹大患。
倭寇可沒有向大明稱臣,甚至當初老朱開國的時候派出使臣去東瀛,都沒能見到倭寇的所謂天皇,因為那時候的東瀛也是分裂狀態。
大軍去征剿倭寇,這件事情也都是非常應該的事情,朝廷的水師船大、人多,皇太孫表示就算是追到東瀛,也要將擾邊的倭寇給剿滅。
文官們肯定也不知道很多的事情,比如說這一次船隊的規模很大,已經在太倉集結了。
官校、旗軍、火長、舵工、班碇手、通事、辦事、書弄手、醫士、鐵錨搭材等工匠、水手、民梢等達到兩萬五千人。
大小船隻超過一百艘,在副都禦史練子寧,以及江陰侯吳高、越巂侯俞通淵,以及平安、郭鎮等一批將校的帶領下正式出海。
這支隊伍也可以稱得上是兵強馬壯了,讓他們出海,也是朱允熥一早就定下來的事情。
不隻是武將、士兵或者水手,帶著一些文官也是非常有必要的,畢竟這是一門長久的事業,有些事情不能隻靠武將帶兵解決。
錦衣衛和北鎮撫司自然也分別派人,以及一些翻譯、向導等等。
朱允熥自認為做了足夠的準備,隻是這一次的成果到底如何,他現在心裏也沒有十足的底氣。
“看樣子還是要貼著大陸架、海岸線在航行,不會走的太遠。”朱允熥仔細琢磨著,有些不太確定,“先積累一下吧,新大陸沒那麽容易發現。”
張福生湊上前,說道,“殿下,有言官彈劾船隊采購大量商貨,想要讓殿下嚴查。”
朱允熥頓時就樂了起來,問道,“這些人呐,算了。把奏章抽出來就好,就說我知道了。”
道衍則說道,“殿下,臣聽聞船隊出航之前有不少傳聞,太倉離京城頗近,一些風吹草動自然就能傳來。”
朱允熥自然也明白這個道理,他的那支船隊在出航之前確實鬧出來了不小的動靜。甚至是在籌備階段,就有不少人關注到了那裏的情況。
隻不過朱允熥這個皇太孫非要揣著明白裝糊塗,再加上皇帝也不怎麽去說這件事情,以至於不少文官也隻剩下幹著急了,或者不明就裏,還以為真就是要去打倭寇。
而五軍都督府那邊也是霸道,非說是軍機不可泄露,所以那些文官現在也隻能幹瞪眼。實在是著急了,就想要朱允熥這個皇太孫去主持公道、調查清楚。
朱允熥看向道衍,隨口問道,“江南富戶的事情查的如何了?”
朱允熥準備將一些富戶給遷到京城來,這件事情也讓不少文官心裏著急。
雖然現在朝廷已經做了不少針對性的措施,異地為官等等都已經是稀疏平常,朝廷這兩年也是在有意的提高北方官員的人數等等。
但是從根本來說,還是南方的文官多一些。江浙等地的文官相對來說更多,而且多多少少也都是和自己的宗族等等有些聯係。
朝上有著一個大官,族裏人在鄉縣自然也就風光。實際的一些好處自然也不用說,朝中有人好當官不隻是說當官的而已。
道衍立刻迴答說道,“迴殿下,臣聽聞不少朝臣現在多在尋戶部尚書。生怕舉族遷至京師,失了根基。”
朱允熥忍不住笑了起來,“那是好事啊,這朝堂之上還能有官員為鄉裏百姓發聲,這倒是好事。”
朱允熥諷刺的話讓道衍等人不知道該如何接話,但是他們可以肯定那些想要幫襯親族的官員們,這一次怕是要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這件事情談何容易!
說起來以為是皇太孫主導這件事情,可是明麵上現在是皇帝在主持。真要是有人敢在這個時候使絆子,皇帝必然大怒。
這一點也算得上是毋庸置疑的事情了,皇帝和太孫為何非要將富戶遷到京城,實際上大家都能夠明白其中的含義,無非就是不希望看到地主豪強蟠踞一地。
可是對於那些富戶來說,京城就算是再繁華也和他們沒關係,還是在縣鄉裏才過的舒坦、家族興旺。
“夏原吉,你去催一催鬱新。”朱允熥就開口說道,“年底之前把遷移富戶名單遞上來,給我查清楚了!”
夏原吉也不敢大意,這件事情可以說是非常得罪人的事情。但是沒辦法,皇帝和太孫的旨意也是根本不容一些臣子質疑。
現實情況就是如此,一些所謂的地主豪強在麵對皇權和軍隊的時候,也根本沒有什麽反抗的能力。
夏原吉等人也不是不想求情,一些官員或多或少的也會有一些身後的宗族等等,人情等等這也是最為難以處理的一些問題。
但是沒辦法,涉及到一些政策性的事情,哪怕是鬱新、夏原吉這樣的重臣或者心腹,也沒辦法改變老朱和朱允熥的想法,有些事情就該執行。
朱允熥看向道衍,又問道,“鹽引的事情現在查的如何了?我還就不信了,這些事情難道就是沒有些蛛絲馬跡?按圖索驥,現在也該有個說法了吧?”
聽出朱允熥的不滿,道衍雖然尷尬、為難,但是也實在是沒有什麽更好的辦法,現在是真的不敢隨意的奏報。
倒不是說開中法、鹽引已經被宗室或者商賈給腐蝕殆盡了,現在也未曾發現崩塌式的局麵,隻是有著一些小範圍的情況,對於大局來看是沒什麽影響。
可是一旦牽涉到宗室勳貴,這些事情就需要查的仔細一些,要不然說不定會掀起大案,或者是背上離間皇室親情的罪名。
看著道衍為難的樣子,朱允熥問道,“查出來了一些?”
道衍也不敢隱瞞,說道,“迴殿下,確實查出來了一些,還是和江浙沿海的鹽場有關,有些鹽戶和鹽商有所勾結。”
所謂的鹽商,實際上現在的大明很難有真正比較龐大的鹽商團體。曆史上明朝中後期和清朝的鹽商,那才是真正龐大的鹽商團體和勢力。
大明現在是引岸製度,也就是鹽商運銷食鹽,必須向鹽運使衙門交納鹽課銀,領取鹽引,然後才可以到指定的產鹽地區向灶戶買鹽,販往指定的行鹽地區銷售。
曆史上的陝商、晉商以及徽商,在揚州下關一帶聚集,這些人也確實靠著這種製度成為了顯赫一時、富貴一時的團體。
朱允熥冷笑說道,“怕不隻是如此吧?鹽戶、鹽商,他們能有多大能耐?多半是一些官員也是給拉攏了,到底是利欲熏人心啊,這也是不怕死的!”
聽著朱允熥的話,道衍等人就感覺到脖子有些涼,這位皇太孫可能是動了殺心了。
不過這時候也沒有人敢去求情等等,也確實就是因為這麽一些事情,真的不值得去求情。
官商勾結、貪贓枉法,這樣的事情放在哪裏都是要嚴肅處置的。
尤其是當今天子和儲君對於貪腐之事深惡痛絕,依然有官員在一次次吏治整頓後膽大包天。對於這樣的官員,也不值得有什麽好同情的。
看到道衍算是默認,朱允熥就說道,“你讓人準備一下,讓吏部、都察院的人準備接手,我倒是要看看這裏頭還能有多少人卷進去!”
如果一些相關衙門秉公執法,那自然也就是最好不過的事情了。可是如果這些衙門的一些人被拉下水,也別怪朱允熥不留情麵了。
道衍咬了咬牙,說道,“迴殿下,周王府、齊王府、遼王府,多少和這些鹽商有往來,查實的是周王府管事私下授鹽引。”
朱允熥的表情瞬間就變了,直接說道,“召三王迴京,我倒是要親自來問一問了!一應人販悉數緝拿,錦衣衛給我盯好了,別給我來個死無對證!”
道衍跪下,繼續說道,“武林郡王府,似是也有人私下拿出過鹽引,有官吏拿了郡王殿下的照會開出鹽引。”
對於道衍說的這些情況,朱允熥有些意外,但是也談不上是特別的意外。
官大一級壓死人,更何況還是所謂的天潢貴胄。如果親王、郡王授意,一些官員還真的不敢不開鹽引,大量的不敢開,少量的敢開幾份。
朱允熥也不廢話,直接開口說道,“召武林郡王迴京,令有司羈押人犯,早些給我送迴來!”
“我那二哥,最好是給蒙在鼓裏。”朱允熥看著道衍,繼續問道,“事情是你查出來的,還是錦衣衛查的?”
道衍自然不敢隱瞞,迴答說道,“迴殿下,緹騎多有助力,臣才得了些許線索可以追查,查案之人都不是錦衣衛、北鎮撫司的人。”
不怪朱允熥這麽小心,而是對於錦衣衛和北鎮撫司,有些時候也是需要防備一二,就怕這些人為了功勞直接來製造出很多的偽證。
這些人不是沒有這樣的膽量和能力,這些事情他們做起來也是心安理得。所謂的天子爪牙,有些時候也會揣測上意,為了邀功會無中生有。
到底會不會是大案,很快也就可以知道答案了,現在先把人證和線索等等給送迴來再說,這才是最為要緊的事情。
至於其他的事情,實際上也不需要特別著急,仔細的調查也就行了,不急在一時半會兒的。
因為這些事情,朱允熥的心情確實不太好,總以為天下安寧了、吏治清明了,可是現在再看看,哪裏是那麽一迴事啊,無非就是有些事情不知道罷了。
可惜朱允熥也沒有更好的辦法,他現在也隻是身居皇宮,對於外麵的很多事情也隻能通過各種渠道去了解。
雖然是因為這些事情心情受到了影響,不過朱允熥也算是習以為常了。
要是不能很好的去調整自己的情緒,處理起政事來,肯定是要給整抑鬱,或者是直接心態爆炸。
畢竟很多的時候不全都是好事,各種各樣的糟心事等等一大堆。
迴到東宮看到徐妙錦在慢慢的散步,朱允熥的心情就好了不少,還得是家裏有人才好,要不然一個人連個說話的都沒有,那確實更鬱悶。
“殿下,腹中孩兒好似頗為調皮。”看到朱允熥,徐妙錦也非常新奇、驚喜的說道,“臣妾要是坐下,他就要動起來了。”
朱允熥瞬間來了興趣,開玩笑說道,“那還真的是我孩兒,我自小就頑劣、好動。”
徐妙錦抿嘴一笑,說道,“孩兒若是能有陛下一半聰慧,臣妾就知足了。”
朱允熥哈哈一笑,“那可不成,你可比我聰慧。我倆的孩兒,肯定更為聰慧!”(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