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朱允熥在忙前忙後的,安慶公主打趣著說道,“允熥,明天又該上朝了吧?”


    朱允熥下意識的點頭,說道,“祖父是有這個意思,有些事情要商議。”


    “當年皇兄不急著上朝,你大哥出生那會兒,你爹就沒有理由推脫了。”安慶公主笑著說著過去的事情,“你前些天還說現在不用觀政,不急著上朝。伱自己數數,這些天上了幾次朝了?”


    朱允熥愣了一下,忽然一拍大腿,“是啊!我這段時間上了好幾次早朝了!說好了這兩年不急著讓我辦事,怎麽事情就這麽多了?”


    安慶公主抿著嘴在笑,說著自己的想法,“還不是覺得你有本事,有本事就多做事!”


    老朱不隻是對自己狠,不隻是將文武百官逮著一個勁的壓榨。對於自家的兒孫也好不到哪去,不斷的加擔子,有意無意的各種放權。


    這樣的結果就隻有一個,那就是皇儲手裏的權力越來越大,對朝政的影響也越來越大。


    很明顯現在的朱允熥就是這樣,他自認為自己好像不是特別著急去辦事、觀政,可是不知道為什麽,好多事情就忽然間變成了他來決定,在奏報皇帝之前要先讓他這個太孫知道。


    一句驚醒夢中人。


    安慶公主看著朱允熥,語重心長的說道,“你皇祖父也有了年紀,你又如此出眾,該多做些事情才好。以前你皇祖父每天最多能睡兩個半時辰,你爹在的時候分擔些,他老人家才能睡三個時辰。都這個歲數了,你不該讓他那麽累了!”


    朱允熥下意識的點頭,忽然看著安慶公主,“小姑,你去了武英殿?”


    安慶公主立刻轉身就去張羅其他的事情,她心疼侄子,可是也心疼老父親。更何況侄子還是皇儲呢,所以有些事情就要主動一些。


    雖然有些時候安慶公主也覺得老朱太著急了,也覺得朱允熥手裏的權力不小了。但是還是多聽話為好,時不時的幫忙勸一勸朱允熥。


    看著安慶公主離開,朱允熥就更納悶了,“本來我還覺得我做的事情已經夠多了,這還不夠?”


    淩晨五點左右,朱允熥就被叫了起來,快速洗漱、吃了點早餐,就匆匆趕往奉天殿。


    文武百官看到朱允熥也不奇怪了,皇太孫偶爾開始上朝了,大家也不太意外。不一定就是非得有大事的時候才會上朝,一些時候的常朝太孫現在也會出現。


    朱棡壓低聲音,說道,“侄子,咱奏請之後,你得幫著說話。”


    朱允熥點頭說道,“三叔放心就是,侄兒肯定不能坐視不管。”


    淨鞭聲響起之後,朱允熥領著文武百官入殿上朝,百官在各自位置站好,老朱這才升殿。


    皇太孫自然是站在班列之首,不過老朱也是有意無意的增加朱允熥的存在感。所以現在變成了朱允熥率領百官行禮,變成了朱允熥唱禮。


    朱允熥走出拜位,微微側身對著百官,“跪!”


    文武百官跪下,“參見吾皇,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這也是簡化一下,要是大朝儀、冬至等重要時節,那就是正式的五拜三叩頭等行禮了。


    按照老朱製定的上朝規矩,早朝開始後先是五軍都督府等奏報邊關軍事等,處置了軍情等才是召見使臣或者是接見離京、赴京官員。


    然後就是喜聞樂見、屢見不鮮的早朝議事階段,都是有著規矩的,一樁樁一件件不能亂了秩序。


    沒有什麽緊急事情,所以很快就到了奏事環節。


    朱棡直接上前,說道,“啟奏父皇,武林王賢達、體恤朝廷困計。兒臣忝為朝廷親王、蒙受皇恩,該見賢思齊。兒臣奏請削減歲祿,還望父皇恩準。”


    本來站在一邊的朱允熥安靜的聽著,可是這個時候忍不住嘴角微微抽動。


    自家這個三叔有些時候確實鬼,不過想想自己二哥的遭遇,這也沒什麽好奇怪的了。


    得罪人的事情大家都不想做,尤其是得罪自家人,沒有人願意當出頭鳥。


    朱棡這也是給逼的沒法子了,可是這時候能稍微降低一些存在感也好。總之這件事情不是他晉王挑頭的,他是被朱允炆逼的沒法子了,這才強撐著出頭。


    老朱露出欣慰的表情,說道,“晉王賢良,朕甚是欣慰。好吧,朕準了。”


    朱棡隻能謝恩,哪怕心裏萬般不願,可是不敢不聽話。有些時候作為親王,也隻能是要表現出一副心甘情願的樣子,要在朝堂上配合自家父皇的各種表演。


    這也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哪怕很多的事情私下裏都已經確定了。可是也需要放在朝堂上,進行一係列廣而告之、明示天下。


    原因就是這些事情是國政,那就需要這些程序。


    老朱繼續說道,“朝廷待宗室甚厚,遠超唐宋。朕覺得歲祿將至一萬石,親王每歲合得糧儲,皆在十月終一次盡數支撥。親王錢糧,就在王所封國內府分,照依所定則例、期限放支,各衙門不得推脫。”


    朱允熥這個時候主動站出來了,說道,“皇祖父,孫臣以為眾皇叔鎮守邊塞擴土開疆有大功。明年尚且有諸多皇叔就藩,一萬石怕是不夠。”


    一些文武百官心裏發酸,一萬石還不夠,那多少才夠?


    朱允熥繼續說道,“孫臣鬥膽,請皇祖父收迴成命。”


    老朱看著朱允熥,嚴厲說道,“你也不小了,也該知道唐宋之時,宗室親王所得歲祿不足五千石。如今給宗室親王萬石,這還少了?朝廷錢糧無多,豈能全數供養宗室?”


    朱允熥就退讓一步,說道,“皇祖父,孫臣以為諸皇叔就藩,一應開銷、用度定然不會少。還請皇祖父開恩,明年隻降兩萬石,再連年降低歲祿至一萬石。”


    朱棡看著侄子,再看看老朱,覺得自己就是被坑了。都商量好的事情,用得著這樣嗎?鬧了半天,不還是要降到一萬石嗎?


    甚至自己想著要拖下去,可是現在好了,侄子直接在朝堂上提出來了,以後都沒有拖的餘地!


    老朱沉默片刻,說道,“好吧,明年隻降兩萬石,此後一年降一萬石,降至萬石供宗室親王供用。靖江王三年後將至每年八千石,鈔萬貫,餘物為親王半數。”


    不少文武官員都不知道該說些什麽才好,靖江王王位都被廢了,朱守謙都沒了。可是現在皇帝的意思很明顯,過兩年肯定是要重新冊立靖江王。


    朱允熥和朱棡立刻謝恩,都是很感激的樣子。


    老朱隨即說道,“晉王在京師許久,久離封藩也不妥當。兩天後啟程迴藩,晉王世子也到了加冠之年,一並迴去吧。”


    朱棡立刻謝恩了,總算是能迴去了。也不出意外的,作為表率自請降低宗室待遇後就可以迴去。


    朱棡再次謝恩,老朱大手一揮,“晉王退朝。”


    雖然老朱對朱棡委以重任,令他要開始籌備、總攬西北等地的邊關建設。可是對於這個三兒子,老朱也是各種限製,絕對不允許晉王無故上朝、接觸朝臣。


    謝恩後的朱棡離開朝堂,看了眼奉天殿,“差點給裝進套裏了!還說允熥心善,還不是憋著勁的不給人留退路!”


    完蛋了,以後真的隻能是一萬石了。拖字訣是被識破了,明發諭旨了!


    晉王朱棡離開了朝堂,朱允熥再次奏報,“皇祖父,明年諸皇叔就藩,多為要塞、重鎮,還請陛下恩準,令宋國公前往西北練兵。”


    傅友德等人立刻提起精神,練兵這事情說重要也重要,說不重要也不重要。


    而馮勝則是最為在意的人,自從和常茂鬧翻之後,他就被收迴了總兵印信,平時隻能在鳳陽閑居。這一次迴應天府許久,不給他事情做、也不準他迴鳳陽,馮勝心裏急著呢。


    老朱看向馮勝,說道,“準奏。”


    朱允熥繼續說道,“宋國公軍中宿將,隻是練兵事大,還望陛下恩準令諸勳貴隨行。”


    老朱就開口說道,“這事你看著辦,隻是不準調動鎮守要塞之軍將。”


    不少文武官員立刻嗅出來了不一樣的氛圍,因為皇太孫但凡有所奏,皇帝必然批準。


    哪怕他們可能知道這也是皇帝和皇太孫私下裏早就商量好了,可是放在朝堂上如此表現,那就是無疑展現出來了皇帝已經將諸多大權放給太孫了。


    看看這些事情啊,西北練兵的事情,幾乎是直接交給皇太孫來主持。


    此前說過讓晉王負責西北築城、劃分牧場,看似是讓馮勝去練兵等等。


    可是透過表現看本質,這些事情哪個不是皇太孫來出麵?這樣的軍事大事,皇太孫才被冊立沒多久,就可以直接安排人手、直接調動勳貴了?


    這,怕是用不了多久,就是和先太子那樣了,諸事先讓太孫批複,再報給皇帝定奪了。


    儲君,說是儲君,可是做的事情和皇帝一般無二!


    老朱和朱允熥一唱一和,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配合的非常默契。


    朱允熥分寸感十足,和老朱私下商討明確的事情,他就站出來說話。可是其他的政事,他就在旁聽著不發一言,多聽多看多學,有些事不急著去參與!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我才是皇太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來點豬頭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來點豬頭肉並收藏大明:我才是皇太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