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去地裏砍玉米杆
超級特工帶著基地下鄉了,這個村我罩著 作者:慶一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今天天氣還算是暖和的,所以我建議一起出發,明天出發的話你們就自己去,我們兩個還有別的事情。”
張遠山不容她們拒絕。
以前跟杜孟一個院子的時候他還能照顧杜孟一下,現在杜孟走了,他沒義務照顧任何人了。
馬紅政來的時候身體虛弱,所以也就沒有讓他一起去砍柴火,如今他也恢複的差不多了,正好一起活動活動。
“行”,王桂香怕薛金梅再說什麽趕緊答應。
“我們先迴去將炕給燒熱了,收拾收拾,然後就一起出發。”
張遠山點頭。
兩個女知青迴到房子就開始埋怨。
“我們剛來就讓我們去撿柴火嗎?”
“你沒聽那張知青說不夠燒的,趁今天天氣好一起去撿一點。”
“我氣的是都不讓我們有一個喘氣的機會,大正月的這麽冷,不能緩兩天再去撿?”
“好了,金梅,我們來的不是時候,帶的糧食也不多,讓我們幹嘛我們就幹嘛嘛,到時候真的沒東西吃了,不還得靠人家幫助嗎?”
薛金梅沒話了。
因為這個是事實。
她家裏姊妹幾個,她是最小的,本來下鄉當知青是輪不到她的,可是她偏偏從小最嬌慣,最不聽話,她認為下鄉是一件特別好玩的事情。
她在家裏又哭又鬧又作又跳的,才得到這次下鄉的機會。
本以為是個什麽樣的好地方,沒想到竟然是一個最窮的村。
“早知道我就不來了,什麽時候用得著我親自去砍柴啊”。
他爸爸在銀行裏上班,一家人的生活根本沒有任何的問題。
“好了,你別抱怨了,出去抱捆玉米杆,我們先把炕燒熱,要不然今天晚上我們得凍死”。
王桂香不愛聽她嘮叨了。
兩個女知青手忙腳亂的將炕燒熱,這才在張遠山的帶領下去地裏砍玉米杆子。
馬紅政倒是無怨無悔,身體恢複的差不多了,而且他長得比張遠山還要高,還要壯,力氣大的很,所以他們三個人砍馬紅政就負責往家背。
“這天還真冷。”
薛金梅搓著手,出門的時候她是故意沒帶手套的,就是為了能早迴去。
“你跟馬知青一起將這捆子玉米杆兒背迴去,戴上手套再來,要不然這手真受不了。”
張遠山善意的提醒。
“你也太苛刻了吧,我們才剛來,這天又太冷,我們不能明天後天再來整嗎?非得一次性整這麽多嗎?”
薛金梅看著自己通紅的手抱怨的說道。
“薛知青,既然已經下鄉了,就要為自己的生活考慮。
而且明天後天就要下大雪的,今天如果不多收一點,往後的幾天都出不了門,你如果感覺不用燒炕就能挨過這幾天的話,你可以現在迴去,不用過來的”。
張遠山很不理解,這都已經來到鄉下了,怎麽還拿出這麽一副高高在上的大小姐姿態。
你不為了自己的生活考慮,誰有義務去伺候你嗎?
王桂香就這麽看著,有人出頭,她樂的清閑。
反正這個壞人她不做。
“金梅,你看這天兒的確是陰的很厲害,保不齊明天真下雪,這柴火不夠,我們都得挨凍,你快點迴去拿吧”。
“哼”。
薛金梅捆了一抱玉米杆子就跟著馬紅政一起迴去了。
“馬知青,這個張知青怎麽這麽苛刻呀,他又不是村長,管得了這麽多閑事”。
薛金梅在路上還抱怨連天的。
“薛知青,他們都是來了很長時間的老知青了,有些時候聽他們的的確沒有錯。
要是跟老知青交惡,跟村裏人又不熟,你一個姑娘家以後在村裏怎麽生活?”
馬紅政言盡於此。
他不想跟這個姑娘多說話,這姑娘眼高於頂的,要是如此下去一定吃虧。
而且張遠山也並沒有做錯什麽。
他之所以讓大家一起來收集柴火,就是為了大家考慮的,隻是這個姑娘不明白不領情罷了,認為第1天來就指使她們幹活。
天已經陰的很好了,明後天下雪是必然的,下雪之前收集點柴火,沒有任何的問題。
而且現在知青院裏的人多了,柴火是越來越少,為了大家過得都舒坦點兒,這麽做沒毛病。
四個人幹活的效率就是高,半天的功夫,就攢了不少,張遠山的意思是多準備一下,可是看著那女知青實在是沒力氣了,這才作罷。
“還是李知青有先見之明,那院子裏的木柴堆的滿滿的”。
張遠山還記得李由那滿滿一廚房的大木頭塊子。
木頭耐燒,燒水的功夫炕就熱了。
其實李由在沒有人的時候,根本就不用大鍋做飯,她都是躲在基地裏偷著樂呢。
所以她的柴火消耗是最少的。
因為她在村外沒有人知道她是什麽時候去收集柴火的,所以他們都以為她勤勞能幹,每天都把柴火堆的滿滿。
迴去的時候兩個女知青都累死了,但是當他們摸到炕頭被窩暖乎乎的時候,心裏才好受些。
將自己帶的糧食都拿了出來,兩個知青一合計兩人一起做飯吃,怎麽著也能度過這裏的日子的。
“張知青,我們還缺其他的東西,這些東西去哪裏能找到呀?”
王桂香敲門問道。
薛金梅已經氣的不想很張遠山說話了,此刻她在廚房裏熱饅頭,讓王桂香來問。
“要是一些日常的東西的話,你們可以拿著錢或者是東西去村民那裏換換看看,要是那些稀罕的,就得去鄉裏的供銷社了,對了,你們打算怎麽吃飯?是你們兩個人一夥還是跟我們在一起”?
畢竟隻有一個鍋,還是問清楚比較好。
“金梅說我們兩個單獨做,畢竟我們剛來,沒帶什麽東西,也沒分到什麽糧食,不好意思占你們便宜的。”
王桂香說道。
“也行,這點土豆送你們,你們先做飯,我們在做,要是有什麽需要我們幫忙的,盡管說就行,不用客氣。”
自始至終張遠山都沒帶任何的情緒,他隻是客氣又疏離的對待兩位新來的知青。
張遠山不容她們拒絕。
以前跟杜孟一個院子的時候他還能照顧杜孟一下,現在杜孟走了,他沒義務照顧任何人了。
馬紅政來的時候身體虛弱,所以也就沒有讓他一起去砍柴火,如今他也恢複的差不多了,正好一起活動活動。
“行”,王桂香怕薛金梅再說什麽趕緊答應。
“我們先迴去將炕給燒熱了,收拾收拾,然後就一起出發。”
張遠山點頭。
兩個女知青迴到房子就開始埋怨。
“我們剛來就讓我們去撿柴火嗎?”
“你沒聽那張知青說不夠燒的,趁今天天氣好一起去撿一點。”
“我氣的是都不讓我們有一個喘氣的機會,大正月的這麽冷,不能緩兩天再去撿?”
“好了,金梅,我們來的不是時候,帶的糧食也不多,讓我們幹嘛我們就幹嘛嘛,到時候真的沒東西吃了,不還得靠人家幫助嗎?”
薛金梅沒話了。
因為這個是事實。
她家裏姊妹幾個,她是最小的,本來下鄉當知青是輪不到她的,可是她偏偏從小最嬌慣,最不聽話,她認為下鄉是一件特別好玩的事情。
她在家裏又哭又鬧又作又跳的,才得到這次下鄉的機會。
本以為是個什麽樣的好地方,沒想到竟然是一個最窮的村。
“早知道我就不來了,什麽時候用得著我親自去砍柴啊”。
他爸爸在銀行裏上班,一家人的生活根本沒有任何的問題。
“好了,你別抱怨了,出去抱捆玉米杆,我們先把炕燒熱,要不然今天晚上我們得凍死”。
王桂香不愛聽她嘮叨了。
兩個女知青手忙腳亂的將炕燒熱,這才在張遠山的帶領下去地裏砍玉米杆子。
馬紅政倒是無怨無悔,身體恢複的差不多了,而且他長得比張遠山還要高,還要壯,力氣大的很,所以他們三個人砍馬紅政就負責往家背。
“這天還真冷。”
薛金梅搓著手,出門的時候她是故意沒帶手套的,就是為了能早迴去。
“你跟馬知青一起將這捆子玉米杆兒背迴去,戴上手套再來,要不然這手真受不了。”
張遠山善意的提醒。
“你也太苛刻了吧,我們才剛來,這天又太冷,我們不能明天後天再來整嗎?非得一次性整這麽多嗎?”
薛金梅看著自己通紅的手抱怨的說道。
“薛知青,既然已經下鄉了,就要為自己的生活考慮。
而且明天後天就要下大雪的,今天如果不多收一點,往後的幾天都出不了門,你如果感覺不用燒炕就能挨過這幾天的話,你可以現在迴去,不用過來的”。
張遠山很不理解,這都已經來到鄉下了,怎麽還拿出這麽一副高高在上的大小姐姿態。
你不為了自己的生活考慮,誰有義務去伺候你嗎?
王桂香就這麽看著,有人出頭,她樂的清閑。
反正這個壞人她不做。
“金梅,你看這天兒的確是陰的很厲害,保不齊明天真下雪,這柴火不夠,我們都得挨凍,你快點迴去拿吧”。
“哼”。
薛金梅捆了一抱玉米杆子就跟著馬紅政一起迴去了。
“馬知青,這個張知青怎麽這麽苛刻呀,他又不是村長,管得了這麽多閑事”。
薛金梅在路上還抱怨連天的。
“薛知青,他們都是來了很長時間的老知青了,有些時候聽他們的的確沒有錯。
要是跟老知青交惡,跟村裏人又不熟,你一個姑娘家以後在村裏怎麽生活?”
馬紅政言盡於此。
他不想跟這個姑娘多說話,這姑娘眼高於頂的,要是如此下去一定吃虧。
而且張遠山也並沒有做錯什麽。
他之所以讓大家一起來收集柴火,就是為了大家考慮的,隻是這個姑娘不明白不領情罷了,認為第1天來就指使她們幹活。
天已經陰的很好了,明後天下雪是必然的,下雪之前收集點柴火,沒有任何的問題。
而且現在知青院裏的人多了,柴火是越來越少,為了大家過得都舒坦點兒,這麽做沒毛病。
四個人幹活的效率就是高,半天的功夫,就攢了不少,張遠山的意思是多準備一下,可是看著那女知青實在是沒力氣了,這才作罷。
“還是李知青有先見之明,那院子裏的木柴堆的滿滿的”。
張遠山還記得李由那滿滿一廚房的大木頭塊子。
木頭耐燒,燒水的功夫炕就熱了。
其實李由在沒有人的時候,根本就不用大鍋做飯,她都是躲在基地裏偷著樂呢。
所以她的柴火消耗是最少的。
因為她在村外沒有人知道她是什麽時候去收集柴火的,所以他們都以為她勤勞能幹,每天都把柴火堆的滿滿。
迴去的時候兩個女知青都累死了,但是當他們摸到炕頭被窩暖乎乎的時候,心裏才好受些。
將自己帶的糧食都拿了出來,兩個知青一合計兩人一起做飯吃,怎麽著也能度過這裏的日子的。
“張知青,我們還缺其他的東西,這些東西去哪裏能找到呀?”
王桂香敲門問道。
薛金梅已經氣的不想很張遠山說話了,此刻她在廚房裏熱饅頭,讓王桂香來問。
“要是一些日常的東西的話,你們可以拿著錢或者是東西去村民那裏換換看看,要是那些稀罕的,就得去鄉裏的供銷社了,對了,你們打算怎麽吃飯?是你們兩個人一夥還是跟我們在一起”?
畢竟隻有一個鍋,還是問清楚比較好。
“金梅說我們兩個單獨做,畢竟我們剛來,沒帶什麽東西,也沒分到什麽糧食,不好意思占你們便宜的。”
王桂香說道。
“也行,這點土豆送你們,你們先做飯,我們在做,要是有什麽需要我們幫忙的,盡管說就行,不用客氣。”
自始至終張遠山都沒帶任何的情緒,他隻是客氣又疏離的對待兩位新來的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