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章 鎮北王
次日清晨,金陽灑在大梁皇宮的琉璃瓦上,折射出萬道光芒,卻照不進莊嚴肅穆的朝堂內那凝重的氣氛。文武百官身著朝服,頭戴烏紗,早早地列於朝堂兩側,交頭接耳之聲此起彼伏,眾人皆在揣測今日早朝將會有何事發生。
皇帝高坐龍椅之上,頭戴皇冠,身著龍袍,神色威嚴,手中緊握著那道即將改變扶風命運的聖旨。身旁的太監尖著嗓子高唿:“有事啟奏,無事退朝 ——” 聲音在朝堂內迴蕩,瞬間讓嘈雜的議論聲安靜了下來。
皇帝目光環視朝堂一周,緩緩開口:“諸位愛卿,今日朕有一事要宣布。扶風大家都認識吧,其忠心可鑒,智勇雙全,又為我大梁屢立戰功,如今魏陽城局勢危急,朕決定封他為鎮北王,即刻前往魏陽城,保一方平安,揚我大梁國威!” 說罷,將聖旨遞給一旁的太監,示意其宣讀。
太監展開聖旨,高聲念道:“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今有扶風,功績卓著,心懷社稷,值此魏陽城動蕩之際,特封為鎮北王,欽此!”
聖旨宣讀完畢,朝堂瞬間炸開了鍋。
“陛下,萬萬不可啊!” 一位頭發花白的老臣率先出列,跪地叩首,是左仆射仇英豪,痛心疾首地說道,“自古以來,異姓封王,鮮有善終。此例一開,恐生禍亂,動搖我大梁根基啊!”
“是啊,陛下。” 禮部尚書吳玉書附和道,“扶風固然有能,但封王之事太過重大,且不說他資曆尚淺,單論這異姓封王,便違背了祖宗成法,朝堂內外必生非議,還望陛下收迴成命。”
一時間,朝堂之上反對之聲如潮水般湧來,眾大臣紛紛跪地,懇請皇帝三思。
扶風站在朝堂之中,身著朝服,身姿挺拔,卻雙拳緊握,麵色凝重。他未曾料到皇帝會封他為王,心中暗自叫苦。一方麵感激皇帝的知遇之恩與信任有加,另一方麵又深知此刻自己已然站在了風口浪尖,成為眾矢之的。
公上義此刻也出列跪地,抱拳道:“陛下,微臣深知扶風之才,他為大梁付出諸多,臣亦與他私交甚篤。但此次封王,臣實在難以讚同。並非臣嫉妒他平步青雲,實是為他著想。一旦封王,樹大招風,朝堂之上暗流湧動,各方勢力錯綜複雜,他定會遭人妒忌,引來無數明槍暗箭。臣懇請陛下斟酌,莫要將扶風置於險地。” 公上義言辭懇切,眼中滿是對扶風的擔憂。
工部尚書公英博也站了出來,誠懇的道:“陛下, 公上大人所言屬實,臣等並非妒忌他,而是替他擔憂。”
皇帝微微皺眉,目光冷峻地掃過眾臣,威嚴道:“朕意已決。諸位愛卿隻知其一,不知其二。如今魏陽城局勢緊迫,各方勢力蠢蠢欲動,朕派扶風前往,若無足夠威望,如何鎮得住場子?如何能讓百姓信服?封他為王,便是賦予他重任,亦是讓他能便宜行事,保我大梁江山穩固。”
慶王爺見狀,也站出來力挺:“陛下聖明。扶風的能力與忠心,在座諸位有目共睹。當下局勢,不容我們墨守成規。梁國畢其功於一役,如若魏陽城若失,我大梁必將陷入危局,此時唯有破格用人,方能解燃眉之急。”
兵部尚書華文宣上前一步,大聲道:“王爺所言雖有道理,但我大梁人才濟濟,為何非得異性封王?派一員得力大將,再配以精兵良將,同樣可保魏陽城無憂。若是開了異性封王的口子,日後人人皆想效仿,朝堂規矩何在?”
扶風聽聞,向前一步,跪地行禮:“陛下,諸位大人,微臣惶恐。微臣自知德不配位,封王一事太過沉重。但既蒙陛下厚愛,又值國家危難之際,微臣願領命前往魏陽城,不論有無王位,定當竭盡全力,守護大梁疆土,不負陛下與諸位大人的信任。隻是這王號,微臣實在不敢受。” 扶風心中清楚,若此刻不表態,那就是態度有問題了。
皇帝微微搖頭,目光堅定地看著扶風:“扶風,朕既已決定,便不會更改。你當得起這王位,也必須擔起這份責任。朕信你有能力化解魏陽城之危,也能在這複雜局勢中立於不敗之地。”
朝堂上的爭論愈發激烈,雙方各執一詞,互不相讓。
反對的大臣們認為,異姓封王打破了朝堂平衡,容易引發權力爭鬥。且扶風年輕,雖有戰功,但根基尚淺,難以服眾。再者,祖宗規矩不可輕易違背,一旦開此先例,日後恐有更多不安定因素。
而支持的皇帝與慶王爺則強調當下局勢危急,魏陽城的穩定關乎大梁生死存亡。扶風的能力、經驗以及他在當地的威望,是其他人難以比擬的。唯有給予他足夠的權力與地位,才能讓他在麵對複雜局勢時有足夠的底氣與手段。
一位文官憂心忡忡地說道:“陛下,臣聽聞魏陽城舊部與當地豪強多有勾結,即便扶風能力出眾,可雙拳難敵四手。封他為王,萬一他在當地擁兵自重,脫離朝廷掌控,我大梁豈不是養虎為患?”
慶王爺冷笑一聲:“哼,若連扶風都信不過,這朝堂之上,還有何人可信?扶風的忠心,我比你們任何一人都清楚。他若想反,早有機會,何必等到今日?”
皇帝點頭表示讚同:“愛卿們多慮了。扶風自入朝堂,為朕排憂解難,為大梁衝鋒陷陣,從未有過二心。朕封他為王,亦是希望他能更加毫無顧忌地施展拳腳,為朕守護好大梁的北方門戶。”
扶風心中感動,再次叩首:“陛下如此信任,微臣粉身碎骨,在所不辭。但求陛下恩準,願將家眷留在城中,作為人質,以表忠心。若微臣有任何異心,任憑處置。” 扶風此言一出,誅心之論的人啞口無言了。
眾大臣聽聞,心中一震,不少人對扶風的這份擔當與勇氣暗暗欽佩,但仍有部分人堅持己見。
“陛下,即便扶風有此決心,可這封王之事,還需從長計議。不妨先讓他以將軍身份前往,待立下更多戰功,再行封賞,如此既不違祖製,又能激勵他奮進,豈不兩全其美?” 仇英豪提出建議。
皇帝陷入沉思,朝堂上一時安靜下來。良久,皇帝緩緩開口:“諸位愛卿所言,朕都已聽在耳中。但時不我待,魏陽城的局勢不容我們有過多猶豫。扶風,朕今日便封你為鎮北王,望你牢記使命,不負朕望。” 說罷,皇帝看向眾大臣,“朕也知曉諸位是為了大梁著想,擔憂朝堂安穩。但朕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今日之事,就此定下,若有再議者,以抗旨論處。”
皇帝的話如同一錘定音,朝堂上雖仍有小聲議論,但無人再敢公然反對。
扶風跪地謝恩:“微臣多謝陛下隆恩,定當肝腦塗地,守護大梁。” 扶風知道,皇帝都這樣捧他了, 他在推辭,那就是不識趣了。
次日清晨,金陽灑在大梁皇宮的琉璃瓦上,折射出萬道光芒,卻照不進莊嚴肅穆的朝堂內那凝重的氣氛。文武百官身著朝服,頭戴烏紗,早早地列於朝堂兩側,交頭接耳之聲此起彼伏,眾人皆在揣測今日早朝將會有何事發生。
皇帝高坐龍椅之上,頭戴皇冠,身著龍袍,神色威嚴,手中緊握著那道即將改變扶風命運的聖旨。身旁的太監尖著嗓子高唿:“有事啟奏,無事退朝 ——” 聲音在朝堂內迴蕩,瞬間讓嘈雜的議論聲安靜了下來。
皇帝目光環視朝堂一周,緩緩開口:“諸位愛卿,今日朕有一事要宣布。扶風大家都認識吧,其忠心可鑒,智勇雙全,又為我大梁屢立戰功,如今魏陽城局勢危急,朕決定封他為鎮北王,即刻前往魏陽城,保一方平安,揚我大梁國威!” 說罷,將聖旨遞給一旁的太監,示意其宣讀。
太監展開聖旨,高聲念道:“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今有扶風,功績卓著,心懷社稷,值此魏陽城動蕩之際,特封為鎮北王,欽此!”
聖旨宣讀完畢,朝堂瞬間炸開了鍋。
“陛下,萬萬不可啊!” 一位頭發花白的老臣率先出列,跪地叩首,是左仆射仇英豪,痛心疾首地說道,“自古以來,異姓封王,鮮有善終。此例一開,恐生禍亂,動搖我大梁根基啊!”
“是啊,陛下。” 禮部尚書吳玉書附和道,“扶風固然有能,但封王之事太過重大,且不說他資曆尚淺,單論這異姓封王,便違背了祖宗成法,朝堂內外必生非議,還望陛下收迴成命。”
一時間,朝堂之上反對之聲如潮水般湧來,眾大臣紛紛跪地,懇請皇帝三思。
扶風站在朝堂之中,身著朝服,身姿挺拔,卻雙拳緊握,麵色凝重。他未曾料到皇帝會封他為王,心中暗自叫苦。一方麵感激皇帝的知遇之恩與信任有加,另一方麵又深知此刻自己已然站在了風口浪尖,成為眾矢之的。
公上義此刻也出列跪地,抱拳道:“陛下,微臣深知扶風之才,他為大梁付出諸多,臣亦與他私交甚篤。但此次封王,臣實在難以讚同。並非臣嫉妒他平步青雲,實是為他著想。一旦封王,樹大招風,朝堂之上暗流湧動,各方勢力錯綜複雜,他定會遭人妒忌,引來無數明槍暗箭。臣懇請陛下斟酌,莫要將扶風置於險地。” 公上義言辭懇切,眼中滿是對扶風的擔憂。
工部尚書公英博也站了出來,誠懇的道:“陛下, 公上大人所言屬實,臣等並非妒忌他,而是替他擔憂。”
皇帝微微皺眉,目光冷峻地掃過眾臣,威嚴道:“朕意已決。諸位愛卿隻知其一,不知其二。如今魏陽城局勢緊迫,各方勢力蠢蠢欲動,朕派扶風前往,若無足夠威望,如何鎮得住場子?如何能讓百姓信服?封他為王,便是賦予他重任,亦是讓他能便宜行事,保我大梁江山穩固。”
慶王爺見狀,也站出來力挺:“陛下聖明。扶風的能力與忠心,在座諸位有目共睹。當下局勢,不容我們墨守成規。梁國畢其功於一役,如若魏陽城若失,我大梁必將陷入危局,此時唯有破格用人,方能解燃眉之急。”
兵部尚書華文宣上前一步,大聲道:“王爺所言雖有道理,但我大梁人才濟濟,為何非得異性封王?派一員得力大將,再配以精兵良將,同樣可保魏陽城無憂。若是開了異性封王的口子,日後人人皆想效仿,朝堂規矩何在?”
扶風聽聞,向前一步,跪地行禮:“陛下,諸位大人,微臣惶恐。微臣自知德不配位,封王一事太過沉重。但既蒙陛下厚愛,又值國家危難之際,微臣願領命前往魏陽城,不論有無王位,定當竭盡全力,守護大梁疆土,不負陛下與諸位大人的信任。隻是這王號,微臣實在不敢受。” 扶風心中清楚,若此刻不表態,那就是態度有問題了。
皇帝微微搖頭,目光堅定地看著扶風:“扶風,朕既已決定,便不會更改。你當得起這王位,也必須擔起這份責任。朕信你有能力化解魏陽城之危,也能在這複雜局勢中立於不敗之地。”
朝堂上的爭論愈發激烈,雙方各執一詞,互不相讓。
反對的大臣們認為,異姓封王打破了朝堂平衡,容易引發權力爭鬥。且扶風年輕,雖有戰功,但根基尚淺,難以服眾。再者,祖宗規矩不可輕易違背,一旦開此先例,日後恐有更多不安定因素。
而支持的皇帝與慶王爺則強調當下局勢危急,魏陽城的穩定關乎大梁生死存亡。扶風的能力、經驗以及他在當地的威望,是其他人難以比擬的。唯有給予他足夠的權力與地位,才能讓他在麵對複雜局勢時有足夠的底氣與手段。
一位文官憂心忡忡地說道:“陛下,臣聽聞魏陽城舊部與當地豪強多有勾結,即便扶風能力出眾,可雙拳難敵四手。封他為王,萬一他在當地擁兵自重,脫離朝廷掌控,我大梁豈不是養虎為患?”
慶王爺冷笑一聲:“哼,若連扶風都信不過,這朝堂之上,還有何人可信?扶風的忠心,我比你們任何一人都清楚。他若想反,早有機會,何必等到今日?”
皇帝點頭表示讚同:“愛卿們多慮了。扶風自入朝堂,為朕排憂解難,為大梁衝鋒陷陣,從未有過二心。朕封他為王,亦是希望他能更加毫無顧忌地施展拳腳,為朕守護好大梁的北方門戶。”
扶風心中感動,再次叩首:“陛下如此信任,微臣粉身碎骨,在所不辭。但求陛下恩準,願將家眷留在城中,作為人質,以表忠心。若微臣有任何異心,任憑處置。” 扶風此言一出,誅心之論的人啞口無言了。
眾大臣聽聞,心中一震,不少人對扶風的這份擔當與勇氣暗暗欽佩,但仍有部分人堅持己見。
“陛下,即便扶風有此決心,可這封王之事,還需從長計議。不妨先讓他以將軍身份前往,待立下更多戰功,再行封賞,如此既不違祖製,又能激勵他奮進,豈不兩全其美?” 仇英豪提出建議。
皇帝陷入沉思,朝堂上一時安靜下來。良久,皇帝緩緩開口:“諸位愛卿所言,朕都已聽在耳中。但時不我待,魏陽城的局勢不容我們有過多猶豫。扶風,朕今日便封你為鎮北王,望你牢記使命,不負朕望。” 說罷,皇帝看向眾大臣,“朕也知曉諸位是為了大梁著想,擔憂朝堂安穩。但朕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今日之事,就此定下,若有再議者,以抗旨論處。”
皇帝的話如同一錘定音,朝堂上雖仍有小聲議論,但無人再敢公然反對。
扶風跪地謝恩:“微臣多謝陛下隆恩,定當肝腦塗地,守護大梁。” 扶風知道,皇帝都這樣捧他了, 他在推辭,那就是不識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