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朝的寶藏自從出來之後,各方湧動,天下三城,江湖大派,黑道梟雄,隱居島嶼等各方勢力都出來了!不是江湖中人舍不得錢財,而是江湖打打殺殺總有些珍貴秘籍失傳,史書中記載的破碎虛空之境,已經近千年無人達成,破凡三境這數百年能達到的人,至少明麵上,在整個大陸也不過百十人而已!而達到破凡第二境界真罡境以上的就更少了,明麵上就十來人而已,遠遠達不到月朝時期史書記載的盛況,尤其是到了現在這其中破凡境八成是江湖中人,讓朝廷也是難受。
鑒於最近江湖上發生的事情,槍仙找了一個了解江湖的老夫子為王非敗好好講了講江湖,講了講曆史。而說到曆史,就不能不說諸子百家。
此方世界和王非敗前世曆史中有些相似,都有諸子百家,又都似是而非。這世界的諸子百家其前期學說和王非敗前世很相似,但到了後麵其演變、發展與王非敗前世很不一樣,這裏麵武學的影響很大!說到史書對這世界的記載,在江湖人心中‘史書’不歸朝廷,而歸於江湖,歸於三個由‘史家’建立的門派。這三個史家門派在保證自身記錄曆史獨立的基礎上對上上品門派進行一定的依附而存。他們為了能準確描述平常都是不問江湖事,而是暗中秘密調查,有著自己的情報網絡,可以說在這點上一樣也是買賣消息。至於為什麽如此,卻是要說到曆史上一樁公案,在王非敗的了解中,那是大約兩千多年前——
在戰亂紛飛的年代,大陸上雲州、中州、幽州、峽州、潭州、明州、兗州、瓜州、澤州這並稱為九州的國土,在中央統治衰敗後四分五裂,各諸侯國彼此爭鬥不止。但也正是這種競爭,讓九州之地誕生了最輝煌的文明——諸子百家!各種學說五彩紛呈都為了結束亂世而奔波,他們互相爭鳴,彼此既有合作也有紛爭,曆史上將這一時期叫做‘百家爭鳴’。
這是諸子百家最為輝煌的時期,在紛爭不斷的亂世中,合縱連橫,你方唱罷,我方登場。這其中逐漸有幾個諸子流派開始強盛起來,其中就有一個將個人的‘人’字和需要的‘需’字合起來稱之為儒家的學說流派。當時天下動蕩,為了平息戰亂儒家認為最好的方式就是各地諸侯嚴守規矩,不再越權行使,而這樣就要提高當時名義上地位最高的皇室,木家的地位,同時還要一套合理的學說來規整木家的行為,保證其配得上他們的輔佐!
可惜的是當時的木家皇室早已破落不堪,於是儒家先是為皇室提高地位聲望,而提出為尊者諱,春秋筆法等一係列規矩,其目的是鞏提高以木家為代表的當時貴族地位,鞏固其正統名分,以獲得天下支持!
這具體做法就是抹去史書中大量對木家言辭不太好的內容,同時將更古老的賢君去除其記載裏不善的內容,借此融入儒家認可的道德理念,使其模範化,聖人化,歌頌其功德,由此來突出忠君的理念和確立君王統治的合理性!然後又將不得不提的,用更為隱晦的手法寫出來,並將矛盾轉移到大臣身上,樹立做臣子應盡的義務,來減輕君王負擔,自此有了‘奸臣當道’和‘美人誤國’的說法。
儒家將以自己以‘春秋筆法’做出的史書當作依據來烘托自己的主張,算是將當時皇室木家的聲望提了一點點,但木家失勢時期的幾任帝王的事情當時的諸國太清楚了!這裏麵的內容難以篡改,所以最終的效用其實不大,卻給後世開了很不好的頭,很多後世的其它諸子流派認為這就是‘偽君子’誕生的萌芽?!
當時儒家的想法也是為了平息亂世,但實際上卻沒有發揮足夠的效果,反倒引起了部分史家的反彈,為此不少史家和儒家展開了針鋒相對的辯論,爭執。可惜史家掀起的這場反對浪潮卻得不到木家朝堂和列國諸侯的支持,最後史家大多不願妥協的都不得不離開朝堂另尋出路,他們在一番爭論後,按照各自的理念的細微區別分成幾支,他們高唿‘以史為鑒’自建勢力以記錄真實曆史,借此洞察世間之真理為信仰!最後這些史家在後來墨家掀起的武學浪潮中獲得了生機,最終形成了三個以記錄真實曆史為信仰的武學門派。事實上,到了王非敗的時代,天下各國對於史學也是以這三大史家門派為正宗,而九州民間則是以儒家記錄為準,由朝廷掌控。史家的這樁公案,其發生時期,對天下諸子百家來說也是一個重要的大變革時期。
而在那個諸子百家爭鳴的變革時期之前稍早,在當時九州皇室木家的權勢還沒有衰敗完的時候,出於對人體的探索和求取學識的需要,道家、墨家、醫家先祖聯手向其它勢力、學派求取知識,並對之前曆朝曆代積累下來的巫術和格鬥之術中正確部分進行了篩選整理,並吸收外來文化的部分精髓,武學由此正式誕生,徹底的脫離了巫術和鬼神的蒙昧,開發出了拓展人類潛力,讓人自身走向神聖的合理方法。破凡十二境的劃分也從此時逐步的完善而來,而向道、墨、醫三家借出資料的各家勢力、學派也分享了三家的大部分成果……
在武學剛剛誕生的初期,武學歸於少數學派和當權者所有,這些學派幾乎都是諸子百家的一部分。後來木家當權者為了彰顯自己的權力‘烽火戲諸侯’,導致自己反倒逐漸勢微。天下諸侯自此各為其利開始割據,不再受以前各種規矩的束縛,天下開始紛亂!
麵對這種紛亂!武學傳承和研究最多的流派墨家一脈在取得道家、醫家支持的情況下,為了天下大亂中的百姓能在兵慌亂馬中能取得生存,求得自尊,將大量武學傳了出去,這其中甚至包括品相在中三品和上三品的武學。
於是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天下人人習武,人人如龍,以得以自保。同時隨著墨家武學流傳開來的還有墨家提倡的兼愛、非攻、尚賢、節用的思想,但這種思想一出現在世人麵前,便遭到了儒家的反對!其中最大的衝突就是墨家沒有等級的觀念,對鬼神也不是儒家的敬鬼神而遠之,而是明鬼這種對鬼神持研究者的態度;而儒家為了終結亂世以古時候的帝皇禮儀為依托,來提高皇室木家的地位,他們讚成將人分成三六九等。
儒家首先反對的是墨家的節用,認為墨家過於吝嗇;而墨家則認為亂世當道,應當節儉以備不測,他們反過來指責儒家的‘禮’,認為儒家的‘禮’這一觀念以原皇室木家的禮儀作為核心,太過注重排場,太過講究尊卑!像木家這樣的皇室出行一定要最少九十九人的隊伍舉牌子,還有三百的宮女,就是可恥的浪費,尤其是吃不上一個人還要擺上幾十個盤子,這是對國家還餓著肚子的百姓的摧殘!
對於墨家的指責,儒家大罵墨家去了尊卑隻會讓世間更為混亂,隻有天下共尊木家才是和平之道,同時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的思想來說明自己和其他學派的不同和孤高之處,對於另一學派道家‘天下為公’的思想也予以駁斥!
後來隨著眾多學派之間的紛爭,儒家也發現了自己學派的一些問題,所以他們進一步提出了自己對君王道德的約束,其中之一,就是木家要實行內部的‘禪讓製’。可這一唿聲,卻讓墨家看到了機會他們拿出了自己尚賢的理念,將之稱作禪讓最好的規矩,一時間居然讓儒家本來模糊化的‘禪讓製’有了更切實可行的理論依據。
麵對‘尚賢’這一理念,儒家弟子不少已經不再是為了理念而爭,而是為了臉麵而爭,對吸收尚賢的看法嗤之以鼻,開始強調正統的重要性!強調血脈的重要性!強調名學為自己最大的學位,自己研究人與人的關係和交流,將姓名學、名稱學、揚名學、命名學、名勢學、名利學融為一體,同時融入道家和上古的數理知識,以這門學問來幫助宣揚正統思想。他們打算先是宣揚禮儀,在尊卑中重新喚起諸侯對皇家的重視,然後督促諸侯逐步交出權力,武力也因此向皇室漸漸集中,這樣皇室強力起來,天下自然太平。
而墨家則以道理越辯越明,提出了‘辯學’,講邏輯學融入其中,來對名學裏麵各種‘名’進行邏輯合理性的拷問!開始研究天下格物之理,同時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唿聲也開始出現,王若無道,刺王殺駕!
在這之後儒、墨兩家又從曆代掌管皇室木家所有藏書的道家聖人那裏各自得了一個字,這字都是來源於道德,他們分別是仁和義,這時候的儒家和墨家都沒有意識到道家聖人的意思,其實在道家聖人看來有了名學和辯學後,儒家和墨家是互通的,它們互為陰陽,不是完全敵我關係!
那是一個大爭之世,諸子百家各有各的太平學說,甚至互相爭鬥,來證明誰的學說正確!隨著常年的列國爭鬥讓百姓越來越渴望統一,疲於奔走的諸子百家也漸漸趨統一於同一勢力的建議,隻是木家實在是沒有出什麽能人,連儒家也隻能另選他人!
在這重新統一的過程中,最早提出‘天下大同’想法的道家,無疑占了個大便宜,一時間道家學說盛行,但道家的學說太過深奧,道家人又太過平淡,其理念難以直接付諸於統治。這時候的儒家其理念中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正和當時天下統一的潮流所提出的“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的主流背道而馳,為了生存儒家開始了第一次對自己思想的包裝。他們將本來和自己理念不合的道家‘天下大同’的思想收入囊中,與自身‘親親疏疏,君君臣臣,夫夫妻妻,父父子子’的禮教相合,很快的取得了當時統治層麵的喜悅。同時這也為日儒釋道三家相容打下了基礎。於是儒家借著可提高皇室地位的禮教觀念和‘天下大同’的理念一步步就此走上了朝堂,將自己的學說借助朝堂散播天下。
可另一方麵,墨家將武學傳播於天下,卻讓先天諸子百家和百姓拿到了匹夫一怒血濺殿堂的利器,拿到了天下人人如龍的一絲可能!即便大部分人受限於資質或財力,即便天下一統,這把利劍也無法被徹底折斷!反倒是培養了血性,藏兵於民間,讓統一的道路不能隻是靠一國的武力,人心的歸屬也變得極為重要,自此儒家後期吸收其他學派理論而誕生的‘得民心者的天下’的言論開始盛行!墨家則因為這份傳武之功,進入了曆代統治者的視線,其思想和勢力開始在儒家的推波助瀾下遭到了曆代皇室、貴族的打壓!
在這種打壓中墨家幾分,開始另謀出路!其它諸子百家在這過程中也是互有爭鬥,與曆代皇朝的關係也是分分合合,但不管曆史如何發展,因為武學和其它原因增強的各家勢力其獨立性增強不少,逼迫得當時的皇家在推動的集權時有了些鬆動和活躍成分,不至於太過獨裁。
在木家之後的每一個皇朝,帝皇都未必是賢明之人,就是賢明在個人問題上也不可能不犯錯,加上百家的勢力,這使得曆代皇朝無法徹底將天下之權盡數收歸一體。各方勢力包括儒家在內都想盡辦法留下了一些長久用來牽製皇權的東西,如各種深入百姓理念的規矩等。
細細分析原因,百家爭鳴之後,曆朝曆代的興衰,除了土地兼並,利益紛爭,史家的記載上你能看到大多皇帝在長期的執政中最終都沉迷於權利,迷醉於歌舞聲色,反倒消弱了意誌,減弱了其在武學上最終突破的可能。而皇族血脈的發展更是有趣,曆朝曆代都是開朝的皇帝人高馬大,可在一代代身輕體弱的美人血脈影響下,在一代代皇帝頹廢的生活對血脈中有利因素的弱化下,末代的皇帝卻往往身高連普通百姓的平均身高都比不上,武功資質也是一般!
再後來武學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破碎虛空的武者!這緩解了皇朝和諸子百家間的矛盾,但也給世人一個渴望,自此天下莫不以破碎虛空為目標,武學自此進入了真正的鼎盛時代。
這時候正是月朝時期,儒家這時候認為有了破碎虛空也許可以廢百家而獨尊儒術!於是在破碎虛空的基礎上,他們提出了一個叫做天子的概念,其中一條就是隻有皇家的人才能破碎虛空,皇室的人才配破碎虛空,因為皇家帝皇貴為天之子,破碎虛空理應由皇室享有,功臣分潤其利。
認同儒家想法的月朝皇室借著儒家的幫助開始細細琢磨,到處收集武學,專門挑出幾個資質優秀的皇子,交給當時皇室的支持者儒家、兵家、法家、錢家秘密培養,倒真讓他們培養出了兩個破碎虛空的強者。也因為這樣,月朝皇家和江湖諸子百家還有其它地方勢力真正大規模的戰役開始了!最後墨家,道家先輩成就破碎虛空之境和皇家兩位破碎虛空的強者在一番爭鬥後雙雙破碎虛空而去,隻留下破碎的山河、孤苦的百姓和被諸子百家,各路英豪圍攻的儒家、兵家、法家、錢家和月朝皇室。
在這圍攻之中法家、兵家、錢家有部分歸於民間,可以說戰爭前期真正完全支持月朝皇室的隻有儒家;但到了滅國這一步,儒家麵對皇室之難,為了自身存續需要,索性另起爐灶支持當時最有實力的一路英豪,分化了道家一個支脈,將這個支脈的鬼神之說加入到了天子之說中——打起了‘天忘月朝,新君當立’的口號!
不過此時麵對諸子百家的壓力,已經被世家大族滲透的儒家被迫將自己‘獨尊儒術’的口號,改成了‘存天理滅人欲!’,但這‘存天理’和‘滅人欲’有太多的不確定性,儒家又不研究自然、格物,缺少‘辯學’辨偽去真的能力。話句話說,雖然儒家吸收了道家的‘天下大同’,將自己研究的‘和人如何交際,如何管理人員,如何保持尊卑、禮儀這些學問’加上了大道的名義!但你真問儒家經濟,兵,種地,打鐵等等,不能說所有儒家弟子都不懂,但確實不少儒家學子的知識圈就沒涉及過理工,經濟。於是儒家很多人都是由著一張嘴說些對的,又參雜些私貨,這就給什麽是天理,什麽是人欲埋下了邪說的種子,江湖幾大邪教,有兩個就是以此起家;甚至還引出了儒家‘心學’一脈,其思其想來源於早期儒家吸收了部分‘尚賢’學說而提出‘得民心者的天下’的一支,且已和此時主流儒家有相悖之處!自此以後這心學一派和提出‘存天理滅人欲’的‘理學’一派在一定程度上互成陰陽,互相爭鬥,互相吸取。
經過這麽一鬧,儒家被覆滅前的月朝皇室滅了幾支傳承,失去了部分勢力,心學一脈也有一部分再次演化幹脆成立門派,從此主要做學問勸人向善,對做官利祿一途進行了一定的割舍,反倒成就了一番美名!‘歸隱南山’的說法一時間受到了不得誌者的歡迎,而其它大陸傳來的佛教也乘此機會入了九州地界,發展壯大!
有意思的是佛教進入的時候,也是魔道開始出現並霍亂江湖的時候。月朝的末期的變化讓諸子百家學派都是虛弱至極!發現了佛教辯學的儒家如獲至寶,至此儒家重新做了布置和道教、佛教三家聯手,自此儒釋道一定程度上互通有無,成為未來立皇朝的幾根根基之一!而儒家的‘以直報怨’,也再次包裝變成了‘以德報怨’這參雜這佛教慈悲的思想。
墨家則在衰退和朝堂的排斥中留下放棄主要思想學說的部分歸於新朝的工部,其它大部分散落於邊境、江湖或歸隱於民間秘密流傳。可以說當世守邊、隱世和半隱世的門派最少三成和墨家有關,還有機關,秘術等學問的門派也和墨家傳承關係匪淺。至此墨歸江湖,行俠仗義!天下都是陷入了平靜;但俠義的風氣卻流傳於江湖,不斷的演化成為了後來諸子百家不斷分裂,融合後誕生的各大武林門派,其思想指導的一部分。
對於墨家和儒家的發展變化,真正的道家是無奈的,但也無法將這兩派真的拉倒一起,失去了墨家的辯學,儒家的名學即便是有道家,但還是缺了生機,自此舞文弄墨的文字遊戲開始盛行;而佛教那萬物皆如夢幻的辯學也讓儒家部分弟子開始好高騖遠,不在願意貼近實際,而是憑空去想!一出世一入世,反倒消磨了儒家弟子好不容易建立的大公之心!
講到最後老師讓王非敗記下道德仁義四字,在這位老夫子看來,一切都源於這四字!
這自然之道演化出德行,由德行演化出仁愛,由仁愛演化出取義,道家取道德,由自然德行洞觀萬物之道,行萬物之法;儒家取仁愛由仁愛、社交升至人道,甚至反寓天道,以人之所需替天之所需,可謂‘人之道損不足而充有餘’;墨家取‘義’,身體力行,以身作則,身入大道,改換山河,人定勝天,人人如龍!
有了不平,就要行動,要受傷,要犧牲,就要奉獻,這使得墨家傳承不易,但也成為武學合理存在的理由之一!本來得了仁的儒家比墨家略高一籌,但到了後期,部分人由‘春秋筆法’,‘為尊者諱’等學說走向了偽君子的道路,於是隻是嘴上勸說的‘仁’和行動的‘義’開始有了本質的區別,‘仁’和統治者的結合更是導致了不應有的暗麵的出現,而世間壯舉開始以‘大義’為名,正確之事開始稱之為‘正義’,反倒是‘仁’的提法更像是文人之間的自嗨!後來佛家入住,以‘慈悲’部分代‘仁’,而道家道德則和佛教慈悲相爭,成立道教,天下信仰大半歸了這佛、道兩家。
再往後各家學派由於幾經和魔道的大戰武學流失的厲害,元氣也大損,由雜家倡導提出了放棄成見的百家歸一的大潮!至此諸子百家的各個支脈,開始加速碰撞,分裂,融合轉化為一個個更成熟的門派,職業幫會。和初期的門派隻講門派武學和理念宗旨的不同,後期門派更多的講正邪善惡之別。也許以前的百家學說各執己見,但新成立取代百家的各個門派卻不再完全是以諸子百家思想為主要鬥爭原因,更多了傳承和局部思想試驗地的味道。
自此各派學說溶於武學理念之中,在江湖流傳,也在朝堂流傳!江湖和朝堂在月朝之後經曆了兩個朝代,達成了一種罕見的平衡,可以說朝廷在一些壓力和妥協下專門將一些道路不好走,難於管理,破費經費的名山大川和邊境太花費的地段讓了出來,隻歸這些實力強勝的門派自己管理,自己則占據中州和周邊,可以說越靠近中州,皇室、朝廷的力量就越強,越接近邊境就越弱。在炎華國一朝也是如此,這裏麵唯一例外的就是幽州,有很強的皇室力量。同時朝廷和各大門派作出約定,對門派進行了品級的劃分,不同的品級具有不同的權利和職責,其門派中人的犯罪行為也進行了約束,在門派內部犯事一般歸門派自己處理,出了門派地盤,犯了事,則由大家共同承認的律法處理,當然這裏麵中三品,上三品的門派還是有些特權的。
在武林,天下三大雄城,除了被更多人叫做京城的國都炎華城,其它兩城都是百家演化留下的武林門派匯聚而成,自成王國,不受朝廷管束;但在很多事情上和朝廷又互有合作,比如邪教,比如魔教,比如月朝寶藏,可以說有了邪教和魔教,天下人大都有了放棄爭鬥,彼此妥協的借口。
在王非敗來這個世界的時候,發現和前世有一樣的諸子百家他也很是詫異,但細細研究,又發現因為武學的緣故,兩者早已不同,到了他所在的時代說是學說的爭議,不如說是武學理念的紛爭和不同職業的紛爭。可以說不同門派,不同的職業代表了不同的諸子百家。另一方麵武學,雖然在民間依舊流傳,但高深的在這千年的動蕩中開始集中於門派和世家,民間的武學典籍大致下降到了以下中,下下層次最多,人人深壁自珍,其它層次的都不是那麽容易得到了。
清源觀的前身‘歸雲派’乃是道家和墨家理念相合後的墨道一脈,因為融合的理念融入了曆經磨難方得始終的思想,才有了《淩雲渡劫曲》這門武功。但月朝時期也是在動蕩中幾次差點斷了傳承。後歸雲派來因為精通機關和陣法被皇族暗中掠去人才去修寶藏,致使其在機關和陣法上的傳承失去了大半,到了本朝已經不再是以機關陣法聞名的門派,再後來到了青虛真人他們那一代被滅門的時候也就隻有一位剛剛突破破凡境界的,還在滅門之時和一個敵人拚了個同歸於盡。
當然現在新發展的清源觀目前還達不到,讓朝廷割讓名山大川的讓其自治那種程度,但對於水雲城他們有很大的自由。
鑒於最近江湖上發生的事情,槍仙找了一個了解江湖的老夫子為王非敗好好講了講江湖,講了講曆史。而說到曆史,就不能不說諸子百家。
此方世界和王非敗前世曆史中有些相似,都有諸子百家,又都似是而非。這世界的諸子百家其前期學說和王非敗前世很相似,但到了後麵其演變、發展與王非敗前世很不一樣,這裏麵武學的影響很大!說到史書對這世界的記載,在江湖人心中‘史書’不歸朝廷,而歸於江湖,歸於三個由‘史家’建立的門派。這三個史家門派在保證自身記錄曆史獨立的基礎上對上上品門派進行一定的依附而存。他們為了能準確描述平常都是不問江湖事,而是暗中秘密調查,有著自己的情報網絡,可以說在這點上一樣也是買賣消息。至於為什麽如此,卻是要說到曆史上一樁公案,在王非敗的了解中,那是大約兩千多年前——
在戰亂紛飛的年代,大陸上雲州、中州、幽州、峽州、潭州、明州、兗州、瓜州、澤州這並稱為九州的國土,在中央統治衰敗後四分五裂,各諸侯國彼此爭鬥不止。但也正是這種競爭,讓九州之地誕生了最輝煌的文明——諸子百家!各種學說五彩紛呈都為了結束亂世而奔波,他們互相爭鳴,彼此既有合作也有紛爭,曆史上將這一時期叫做‘百家爭鳴’。
這是諸子百家最為輝煌的時期,在紛爭不斷的亂世中,合縱連橫,你方唱罷,我方登場。這其中逐漸有幾個諸子流派開始強盛起來,其中就有一個將個人的‘人’字和需要的‘需’字合起來稱之為儒家的學說流派。當時天下動蕩,為了平息戰亂儒家認為最好的方式就是各地諸侯嚴守規矩,不再越權行使,而這樣就要提高當時名義上地位最高的皇室,木家的地位,同時還要一套合理的學說來規整木家的行為,保證其配得上他們的輔佐!
可惜的是當時的木家皇室早已破落不堪,於是儒家先是為皇室提高地位聲望,而提出為尊者諱,春秋筆法等一係列規矩,其目的是鞏提高以木家為代表的當時貴族地位,鞏固其正統名分,以獲得天下支持!
這具體做法就是抹去史書中大量對木家言辭不太好的內容,同時將更古老的賢君去除其記載裏不善的內容,借此融入儒家認可的道德理念,使其模範化,聖人化,歌頌其功德,由此來突出忠君的理念和確立君王統治的合理性!然後又將不得不提的,用更為隱晦的手法寫出來,並將矛盾轉移到大臣身上,樹立做臣子應盡的義務,來減輕君王負擔,自此有了‘奸臣當道’和‘美人誤國’的說法。
儒家將以自己以‘春秋筆法’做出的史書當作依據來烘托自己的主張,算是將當時皇室木家的聲望提了一點點,但木家失勢時期的幾任帝王的事情當時的諸國太清楚了!這裏麵的內容難以篡改,所以最終的效用其實不大,卻給後世開了很不好的頭,很多後世的其它諸子流派認為這就是‘偽君子’誕生的萌芽?!
當時儒家的想法也是為了平息亂世,但實際上卻沒有發揮足夠的效果,反倒引起了部分史家的反彈,為此不少史家和儒家展開了針鋒相對的辯論,爭執。可惜史家掀起的這場反對浪潮卻得不到木家朝堂和列國諸侯的支持,最後史家大多不願妥協的都不得不離開朝堂另尋出路,他們在一番爭論後,按照各自的理念的細微區別分成幾支,他們高唿‘以史為鑒’自建勢力以記錄真實曆史,借此洞察世間之真理為信仰!最後這些史家在後來墨家掀起的武學浪潮中獲得了生機,最終形成了三個以記錄真實曆史為信仰的武學門派。事實上,到了王非敗的時代,天下各國對於史學也是以這三大史家門派為正宗,而九州民間則是以儒家記錄為準,由朝廷掌控。史家的這樁公案,其發生時期,對天下諸子百家來說也是一個重要的大變革時期。
而在那個諸子百家爭鳴的變革時期之前稍早,在當時九州皇室木家的權勢還沒有衰敗完的時候,出於對人體的探索和求取學識的需要,道家、墨家、醫家先祖聯手向其它勢力、學派求取知識,並對之前曆朝曆代積累下來的巫術和格鬥之術中正確部分進行了篩選整理,並吸收外來文化的部分精髓,武學由此正式誕生,徹底的脫離了巫術和鬼神的蒙昧,開發出了拓展人類潛力,讓人自身走向神聖的合理方法。破凡十二境的劃分也從此時逐步的完善而來,而向道、墨、醫三家借出資料的各家勢力、學派也分享了三家的大部分成果……
在武學剛剛誕生的初期,武學歸於少數學派和當權者所有,這些學派幾乎都是諸子百家的一部分。後來木家當權者為了彰顯自己的權力‘烽火戲諸侯’,導致自己反倒逐漸勢微。天下諸侯自此各為其利開始割據,不再受以前各種規矩的束縛,天下開始紛亂!
麵對這種紛亂!武學傳承和研究最多的流派墨家一脈在取得道家、醫家支持的情況下,為了天下大亂中的百姓能在兵慌亂馬中能取得生存,求得自尊,將大量武學傳了出去,這其中甚至包括品相在中三品和上三品的武學。
於是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天下人人習武,人人如龍,以得以自保。同時隨著墨家武學流傳開來的還有墨家提倡的兼愛、非攻、尚賢、節用的思想,但這種思想一出現在世人麵前,便遭到了儒家的反對!其中最大的衝突就是墨家沒有等級的觀念,對鬼神也不是儒家的敬鬼神而遠之,而是明鬼這種對鬼神持研究者的態度;而儒家為了終結亂世以古時候的帝皇禮儀為依托,來提高皇室木家的地位,他們讚成將人分成三六九等。
儒家首先反對的是墨家的節用,認為墨家過於吝嗇;而墨家則認為亂世當道,應當節儉以備不測,他們反過來指責儒家的‘禮’,認為儒家的‘禮’這一觀念以原皇室木家的禮儀作為核心,太過注重排場,太過講究尊卑!像木家這樣的皇室出行一定要最少九十九人的隊伍舉牌子,還有三百的宮女,就是可恥的浪費,尤其是吃不上一個人還要擺上幾十個盤子,這是對國家還餓著肚子的百姓的摧殘!
對於墨家的指責,儒家大罵墨家去了尊卑隻會讓世間更為混亂,隻有天下共尊木家才是和平之道,同時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的思想來說明自己和其他學派的不同和孤高之處,對於另一學派道家‘天下為公’的思想也予以駁斥!
後來隨著眾多學派之間的紛爭,儒家也發現了自己學派的一些問題,所以他們進一步提出了自己對君王道德的約束,其中之一,就是木家要實行內部的‘禪讓製’。可這一唿聲,卻讓墨家看到了機會他們拿出了自己尚賢的理念,將之稱作禪讓最好的規矩,一時間居然讓儒家本來模糊化的‘禪讓製’有了更切實可行的理論依據。
麵對‘尚賢’這一理念,儒家弟子不少已經不再是為了理念而爭,而是為了臉麵而爭,對吸收尚賢的看法嗤之以鼻,開始強調正統的重要性!強調血脈的重要性!強調名學為自己最大的學位,自己研究人與人的關係和交流,將姓名學、名稱學、揚名學、命名學、名勢學、名利學融為一體,同時融入道家和上古的數理知識,以這門學問來幫助宣揚正統思想。他們打算先是宣揚禮儀,在尊卑中重新喚起諸侯對皇家的重視,然後督促諸侯逐步交出權力,武力也因此向皇室漸漸集中,這樣皇室強力起來,天下自然太平。
而墨家則以道理越辯越明,提出了‘辯學’,講邏輯學融入其中,來對名學裏麵各種‘名’進行邏輯合理性的拷問!開始研究天下格物之理,同時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唿聲也開始出現,王若無道,刺王殺駕!
在這之後儒、墨兩家又從曆代掌管皇室木家所有藏書的道家聖人那裏各自得了一個字,這字都是來源於道德,他們分別是仁和義,這時候的儒家和墨家都沒有意識到道家聖人的意思,其實在道家聖人看來有了名學和辯學後,儒家和墨家是互通的,它們互為陰陽,不是完全敵我關係!
那是一個大爭之世,諸子百家各有各的太平學說,甚至互相爭鬥,來證明誰的學說正確!隨著常年的列國爭鬥讓百姓越來越渴望統一,疲於奔走的諸子百家也漸漸趨統一於同一勢力的建議,隻是木家實在是沒有出什麽能人,連儒家也隻能另選他人!
在這重新統一的過程中,最早提出‘天下大同’想法的道家,無疑占了個大便宜,一時間道家學說盛行,但道家的學說太過深奧,道家人又太過平淡,其理念難以直接付諸於統治。這時候的儒家其理念中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正和當時天下統一的潮流所提出的“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的主流背道而馳,為了生存儒家開始了第一次對自己思想的包裝。他們將本來和自己理念不合的道家‘天下大同’的思想收入囊中,與自身‘親親疏疏,君君臣臣,夫夫妻妻,父父子子’的禮教相合,很快的取得了當時統治層麵的喜悅。同時這也為日儒釋道三家相容打下了基礎。於是儒家借著可提高皇室地位的禮教觀念和‘天下大同’的理念一步步就此走上了朝堂,將自己的學說借助朝堂散播天下。
可另一方麵,墨家將武學傳播於天下,卻讓先天諸子百家和百姓拿到了匹夫一怒血濺殿堂的利器,拿到了天下人人如龍的一絲可能!即便大部分人受限於資質或財力,即便天下一統,這把利劍也無法被徹底折斷!反倒是培養了血性,藏兵於民間,讓統一的道路不能隻是靠一國的武力,人心的歸屬也變得極為重要,自此儒家後期吸收其他學派理論而誕生的‘得民心者的天下’的言論開始盛行!墨家則因為這份傳武之功,進入了曆代統治者的視線,其思想和勢力開始在儒家的推波助瀾下遭到了曆代皇室、貴族的打壓!
在這種打壓中墨家幾分,開始另謀出路!其它諸子百家在這過程中也是互有爭鬥,與曆代皇朝的關係也是分分合合,但不管曆史如何發展,因為武學和其它原因增強的各家勢力其獨立性增強不少,逼迫得當時的皇家在推動的集權時有了些鬆動和活躍成分,不至於太過獨裁。
在木家之後的每一個皇朝,帝皇都未必是賢明之人,就是賢明在個人問題上也不可能不犯錯,加上百家的勢力,這使得曆代皇朝無法徹底將天下之權盡數收歸一體。各方勢力包括儒家在內都想盡辦法留下了一些長久用來牽製皇權的東西,如各種深入百姓理念的規矩等。
細細分析原因,百家爭鳴之後,曆朝曆代的興衰,除了土地兼並,利益紛爭,史家的記載上你能看到大多皇帝在長期的執政中最終都沉迷於權利,迷醉於歌舞聲色,反倒消弱了意誌,減弱了其在武學上最終突破的可能。而皇族血脈的發展更是有趣,曆朝曆代都是開朝的皇帝人高馬大,可在一代代身輕體弱的美人血脈影響下,在一代代皇帝頹廢的生活對血脈中有利因素的弱化下,末代的皇帝卻往往身高連普通百姓的平均身高都比不上,武功資質也是一般!
再後來武學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破碎虛空的武者!這緩解了皇朝和諸子百家間的矛盾,但也給世人一個渴望,自此天下莫不以破碎虛空為目標,武學自此進入了真正的鼎盛時代。
這時候正是月朝時期,儒家這時候認為有了破碎虛空也許可以廢百家而獨尊儒術!於是在破碎虛空的基礎上,他們提出了一個叫做天子的概念,其中一條就是隻有皇家的人才能破碎虛空,皇室的人才配破碎虛空,因為皇家帝皇貴為天之子,破碎虛空理應由皇室享有,功臣分潤其利。
認同儒家想法的月朝皇室借著儒家的幫助開始細細琢磨,到處收集武學,專門挑出幾個資質優秀的皇子,交給當時皇室的支持者儒家、兵家、法家、錢家秘密培養,倒真讓他們培養出了兩個破碎虛空的強者。也因為這樣,月朝皇家和江湖諸子百家還有其它地方勢力真正大規模的戰役開始了!最後墨家,道家先輩成就破碎虛空之境和皇家兩位破碎虛空的強者在一番爭鬥後雙雙破碎虛空而去,隻留下破碎的山河、孤苦的百姓和被諸子百家,各路英豪圍攻的儒家、兵家、法家、錢家和月朝皇室。
在這圍攻之中法家、兵家、錢家有部分歸於民間,可以說戰爭前期真正完全支持月朝皇室的隻有儒家;但到了滅國這一步,儒家麵對皇室之難,為了自身存續需要,索性另起爐灶支持當時最有實力的一路英豪,分化了道家一個支脈,將這個支脈的鬼神之說加入到了天子之說中——打起了‘天忘月朝,新君當立’的口號!
不過此時麵對諸子百家的壓力,已經被世家大族滲透的儒家被迫將自己‘獨尊儒術’的口號,改成了‘存天理滅人欲!’,但這‘存天理’和‘滅人欲’有太多的不確定性,儒家又不研究自然、格物,缺少‘辯學’辨偽去真的能力。話句話說,雖然儒家吸收了道家的‘天下大同’,將自己研究的‘和人如何交際,如何管理人員,如何保持尊卑、禮儀這些學問’加上了大道的名義!但你真問儒家經濟,兵,種地,打鐵等等,不能說所有儒家弟子都不懂,但確實不少儒家學子的知識圈就沒涉及過理工,經濟。於是儒家很多人都是由著一張嘴說些對的,又參雜些私貨,這就給什麽是天理,什麽是人欲埋下了邪說的種子,江湖幾大邪教,有兩個就是以此起家;甚至還引出了儒家‘心學’一脈,其思其想來源於早期儒家吸收了部分‘尚賢’學說而提出‘得民心者的天下’的一支,且已和此時主流儒家有相悖之處!自此以後這心學一派和提出‘存天理滅人欲’的‘理學’一派在一定程度上互成陰陽,互相爭鬥,互相吸取。
經過這麽一鬧,儒家被覆滅前的月朝皇室滅了幾支傳承,失去了部分勢力,心學一脈也有一部分再次演化幹脆成立門派,從此主要做學問勸人向善,對做官利祿一途進行了一定的割舍,反倒成就了一番美名!‘歸隱南山’的說法一時間受到了不得誌者的歡迎,而其它大陸傳來的佛教也乘此機會入了九州地界,發展壯大!
有意思的是佛教進入的時候,也是魔道開始出現並霍亂江湖的時候。月朝的末期的變化讓諸子百家學派都是虛弱至極!發現了佛教辯學的儒家如獲至寶,至此儒家重新做了布置和道教、佛教三家聯手,自此儒釋道一定程度上互通有無,成為未來立皇朝的幾根根基之一!而儒家的‘以直報怨’,也再次包裝變成了‘以德報怨’這參雜這佛教慈悲的思想。
墨家則在衰退和朝堂的排斥中留下放棄主要思想學說的部分歸於新朝的工部,其它大部分散落於邊境、江湖或歸隱於民間秘密流傳。可以說當世守邊、隱世和半隱世的門派最少三成和墨家有關,還有機關,秘術等學問的門派也和墨家傳承關係匪淺。至此墨歸江湖,行俠仗義!天下都是陷入了平靜;但俠義的風氣卻流傳於江湖,不斷的演化成為了後來諸子百家不斷分裂,融合後誕生的各大武林門派,其思想指導的一部分。
對於墨家和儒家的發展變化,真正的道家是無奈的,但也無法將這兩派真的拉倒一起,失去了墨家的辯學,儒家的名學即便是有道家,但還是缺了生機,自此舞文弄墨的文字遊戲開始盛行;而佛教那萬物皆如夢幻的辯學也讓儒家部分弟子開始好高騖遠,不在願意貼近實際,而是憑空去想!一出世一入世,反倒消磨了儒家弟子好不容易建立的大公之心!
講到最後老師讓王非敗記下道德仁義四字,在這位老夫子看來,一切都源於這四字!
這自然之道演化出德行,由德行演化出仁愛,由仁愛演化出取義,道家取道德,由自然德行洞觀萬物之道,行萬物之法;儒家取仁愛由仁愛、社交升至人道,甚至反寓天道,以人之所需替天之所需,可謂‘人之道損不足而充有餘’;墨家取‘義’,身體力行,以身作則,身入大道,改換山河,人定勝天,人人如龍!
有了不平,就要行動,要受傷,要犧牲,就要奉獻,這使得墨家傳承不易,但也成為武學合理存在的理由之一!本來得了仁的儒家比墨家略高一籌,但到了後期,部分人由‘春秋筆法’,‘為尊者諱’等學說走向了偽君子的道路,於是隻是嘴上勸說的‘仁’和行動的‘義’開始有了本質的區別,‘仁’和統治者的結合更是導致了不應有的暗麵的出現,而世間壯舉開始以‘大義’為名,正確之事開始稱之為‘正義’,反倒是‘仁’的提法更像是文人之間的自嗨!後來佛家入住,以‘慈悲’部分代‘仁’,而道家道德則和佛教慈悲相爭,成立道教,天下信仰大半歸了這佛、道兩家。
再往後各家學派由於幾經和魔道的大戰武學流失的厲害,元氣也大損,由雜家倡導提出了放棄成見的百家歸一的大潮!至此諸子百家的各個支脈,開始加速碰撞,分裂,融合轉化為一個個更成熟的門派,職業幫會。和初期的門派隻講門派武學和理念宗旨的不同,後期門派更多的講正邪善惡之別。也許以前的百家學說各執己見,但新成立取代百家的各個門派卻不再完全是以諸子百家思想為主要鬥爭原因,更多了傳承和局部思想試驗地的味道。
自此各派學說溶於武學理念之中,在江湖流傳,也在朝堂流傳!江湖和朝堂在月朝之後經曆了兩個朝代,達成了一種罕見的平衡,可以說朝廷在一些壓力和妥協下專門將一些道路不好走,難於管理,破費經費的名山大川和邊境太花費的地段讓了出來,隻歸這些實力強勝的門派自己管理,自己則占據中州和周邊,可以說越靠近中州,皇室、朝廷的力量就越強,越接近邊境就越弱。在炎華國一朝也是如此,這裏麵唯一例外的就是幽州,有很強的皇室力量。同時朝廷和各大門派作出約定,對門派進行了品級的劃分,不同的品級具有不同的權利和職責,其門派中人的犯罪行為也進行了約束,在門派內部犯事一般歸門派自己處理,出了門派地盤,犯了事,則由大家共同承認的律法處理,當然這裏麵中三品,上三品的門派還是有些特權的。
在武林,天下三大雄城,除了被更多人叫做京城的國都炎華城,其它兩城都是百家演化留下的武林門派匯聚而成,自成王國,不受朝廷管束;但在很多事情上和朝廷又互有合作,比如邪教,比如魔教,比如月朝寶藏,可以說有了邪教和魔教,天下人大都有了放棄爭鬥,彼此妥協的借口。
在王非敗來這個世界的時候,發現和前世有一樣的諸子百家他也很是詫異,但細細研究,又發現因為武學的緣故,兩者早已不同,到了他所在的時代說是學說的爭議,不如說是武學理念的紛爭和不同職業的紛爭。可以說不同門派,不同的職業代表了不同的諸子百家。另一方麵武學,雖然在民間依舊流傳,但高深的在這千年的動蕩中開始集中於門派和世家,民間的武學典籍大致下降到了以下中,下下層次最多,人人深壁自珍,其它層次的都不是那麽容易得到了。
清源觀的前身‘歸雲派’乃是道家和墨家理念相合後的墨道一脈,因為融合的理念融入了曆經磨難方得始終的思想,才有了《淩雲渡劫曲》這門武功。但月朝時期也是在動蕩中幾次差點斷了傳承。後歸雲派來因為精通機關和陣法被皇族暗中掠去人才去修寶藏,致使其在機關和陣法上的傳承失去了大半,到了本朝已經不再是以機關陣法聞名的門派,再後來到了青虛真人他們那一代被滅門的時候也就隻有一位剛剛突破破凡境界的,還在滅門之時和一個敵人拚了個同歸於盡。
當然現在新發展的清源觀目前還達不到,讓朝廷割讓名山大川的讓其自治那種程度,但對於水雲城他們有很大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