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劉秀召見
原來小學課文才是頂級世界 作者:手裏的老十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再度站在摘星閣內的中心,李青在台上說道:“諸位,昨夜思慮可有收獲?”
台下的聲音原本都是小聲的交談,聽到李青的問話後,個別的士子便站了起來朗聲道:“先生,雖然你昨日所說的確有幾分道理,但是儒學乃國之根本,輕易間決計不能改之!”
他的聲音在李青靈力的幫助下響徹周遭,但是此次附和他話語的人卻明顯下降了很多,遠沒有昨天的人多。
更多的人還是在觀望著,沒有貿然地選擇支持什麽言論。
經過昨天的講學,李青的開學講義在今天還能順利進行下去便足以說明很多事情了,比如說宮裏的那位暫時並不排斥李青此番的聚眾講學。
李青笑了笑,對這名士子迴複道:“這是自然,任何事物的革新都需要時間來推進,儒學這等國學的革新必然會更需要時間,而我們的任務便是將它的種子種下,等待著下一個未來它的開花結果。”
隨後,李青沒有再多說什麽,在場的士子聰明人還是多數的,不用他多說什麽就會自己想明白,而他的任務就是繼續往下麵講,直至結束。
“今天我們正式開始講學,而第一講便是當朝的現狀!”
“如今我朝初立不過數十載,國家、教育、政治、軍事仍有許多矛盾和問題存在。天下雖已平定,然而遺留下的諸多問題仍甚為嚴重。社會以農耕為本,然農業技術未精,造成糧食產量甚微,民生之困,屢見不鮮。諸多原由,如水患、旱災,乃至蝗蟲之災,皆令農業生產日益艱難……此為社會之大患也。”李青緩緩講述。
“自漢武帝置太學,儒家學術大興,至我朝,儒術更受重視。然而,教育體製尚未究善究美。且私塾之教為常態,官學尚少。學者多因家世而入太學,庶民子弟鮮得登堂入室之機……此乃當務之急也。
而當朝天子雖頗具雄才大略,然而在位士族與權臣、外戚爭權奪勢,使得朝政時有波動。加之王莽篡權之後,士大夫世家與皇權之間,亦存疑慮,故權力鬥爭未息,朝政時屢遭動蕩。
……
經濟之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農業之不振,將直接影響社會穩定與百姓生計。而文化意識之匱乏,亦使民眾難存高遠之誌。政治之亂,更是社會不安之源。而外患之壓,亦是揮之不去之陰影!”
在講述的過程中,周遭的士子鴉雀無聲,這開學第一講,所講之事太過犀利,此番言論一出不知會得罪多少權貴。
甚至李青還妄談天子……
這也讓這些士子無一人敢於接過李青的話茬,李青可能不怕權貴,但並不意味著他們也不怕。此時接茬,一旦說錯,就可能暗中得罪他人。
半個時辰後,李青的聲音在抑揚頓挫的起伏中漸漸息止,但周圍卻無一人來此發言。
台下的趙須目露震驚之色看著台上的李青,麵色煞白,這話不知要得罪多少人,他趙家可能都很難承擔這樣的後果。
而跟在趙須身後的趙禾也一臉凝重地望著台上的李青,眼中深處還有著一絲擔憂。
一直被趙禾拉著的遲非晚則定定地看著趙禾,她不自覺握緊的手讓遲非晚察覺到了趙禾的異樣。
李青話語剛落,便雙眼深邃地望著皇宮的位置,昨天論述的儒學不過是此番講學的初始罷了,目的便在於試探當朝的容忍度。
當然,如果玩崩了李青也有辦法重新糾正錯誤,隻不過最後的講學效果可能會差一些罷了。
他多日編寫的教案,可是做了無數的準備。
而今日的講學,便是為了再進一步試探當朝天子的容忍上限。李青清楚的知道,此時劉秀治下的光武中興有多麽厲害。
也知道劉秀此人足以在華夏曆代皇帝中排上名號,隻要他不否決自己,那麽自己就能繼續進行講學。
但時間過去了一刻鍾,皇宮當中卻仍然沒有什麽動靜,似乎是在默認李青的論述。
李青笑了笑,看來他又賭對了。
周圍近兩千多的士子們盡在小聲討論,但是卻沒有一個人敢出來發聲,此番李青的大膽之言屬實是將他們驚到了。
甚至於比昨日的儒學爭論之言,更加震撼。畢竟教育革新的討論並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李青今日的講述卻全部一針見血,搞不好馬上就會出大亂子。
李青又等了一會,見他們沒有人出來講話,便繼續開口發聲:“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若願長久,則必要抱古聖先賢之智慧,拾遺補缺,以求天下之太平。”
“故,今日第二講所談的便是當朝國家製度之革新、土地製度之革新、教育製度之革新、政治製度之革新。
談及國家製度之改革,當以文明之楷模,貴族之門風,作為模式之典範。然門閥之弊,朱紫之爭,使得官位愈加顯赫,親族爭權,政治腐敗!由此觀之,莫若製定廉潔之章程,以清官政,重官德……化解朋黨之爭。
言土地製度之弊端,自漢武帝元狩之後,富商大賈得以兼並土地,小農失地而流亡,久之成痼疾。土地之歸於少數權門,民無所依,國力不振。是以,朝廷當利用郡縣製之優勢,發展均田製,不僅可限製權貴之勢……逐得安居樂業。
再論教育製度之改革,孔子曾雲:有教無類。教育乃國之大計,人才乃國之棟梁。而我朝以來,尊賢敬學之風,略顯衰微。士子應親往講習,不僅於國子監而言,亦於民間學校之設立,使書院益見普及,儒雅之風,流芳百世……是教育之真正肇始。
至於政治之改良,當今中央集權,地方自治,互為失衡,或權傾一方,或中樞不振。改之之道,當加強朝廷之綱紀,疏浚官僚體係,淘汰不肖之官吏,選拔賢能之大士,強化法紀教化……國運長久。”
洋洋灑灑,李青繼續講述下去,此時周圍的所有人全部都閉口不言,滿場竟然絲毫聲音也沒有出現,隻有一陣陣吹過的風聲在唿唿作響。
當李青講述完畢時,已經有不少士子在往閣樓下觀望,或許朝廷的官兵就要來緝拿李青了吧?
但非常令他們意外的是,在李青講述完畢時,朝廷的官兵仍舊沒來,似乎朝廷根本就不知道李青今日究竟說了哪些話。
而李青見狀,輕咳了兩聲後,也不自覺往外麵看去,如今時間已經是下午,但朝廷卻依舊沒有表態,這令李青都不禁有些疑惑。
這劉秀真的有這麽大的度量和能耐嗎?自己都快把當朝所有人得罪完了,他竟然一點表示都沒有?朝堂中人的施壓恐怕都夠他喝一壺了吧?
李青眉眼中露出思索之色,在場的所有人幾乎都在等著朝廷來人治李青的罪。
又是一刻鍾過去,摘星閣內依舊鴉雀無聲,正當所有人都以為朝廷不會來人時,閣樓下卻傳來一道踩踏樓梯的聲音。
當那人逐漸出現在這裏,所有人都鬆了口氣。
隻見那人一身宦官服飾,手中捧著一張黃色卷軸,但令周圍士子有些奇怪的是,他的身後卻沒有跟隨什麽官兵,絲毫不像來抓拿李青的模樣。
這名宦官見周圍數千人竟一點聲音也沒有,不由有些奇怪,但是也沒說什麽,而是將手中的卷軸展開,清了清嗓子道:“陛下旨意。”
說著,他往台上的李青望了一眼:“悉聽海外傲來國聖師於我中土開學講義,朕心甚喜,然近日政務繁忙,無暇接待,今幸有空暇,得召聖師於宮中一敘,聊表朕心。”
台下的聲音原本都是小聲的交談,聽到李青的問話後,個別的士子便站了起來朗聲道:“先生,雖然你昨日所說的確有幾分道理,但是儒學乃國之根本,輕易間決計不能改之!”
他的聲音在李青靈力的幫助下響徹周遭,但是此次附和他話語的人卻明顯下降了很多,遠沒有昨天的人多。
更多的人還是在觀望著,沒有貿然地選擇支持什麽言論。
經過昨天的講學,李青的開學講義在今天還能順利進行下去便足以說明很多事情了,比如說宮裏的那位暫時並不排斥李青此番的聚眾講學。
李青笑了笑,對這名士子迴複道:“這是自然,任何事物的革新都需要時間來推進,儒學這等國學的革新必然會更需要時間,而我們的任務便是將它的種子種下,等待著下一個未來它的開花結果。”
隨後,李青沒有再多說什麽,在場的士子聰明人還是多數的,不用他多說什麽就會自己想明白,而他的任務就是繼續往下麵講,直至結束。
“今天我們正式開始講學,而第一講便是當朝的現狀!”
“如今我朝初立不過數十載,國家、教育、政治、軍事仍有許多矛盾和問題存在。天下雖已平定,然而遺留下的諸多問題仍甚為嚴重。社會以農耕為本,然農業技術未精,造成糧食產量甚微,民生之困,屢見不鮮。諸多原由,如水患、旱災,乃至蝗蟲之災,皆令農業生產日益艱難……此為社會之大患也。”李青緩緩講述。
“自漢武帝置太學,儒家學術大興,至我朝,儒術更受重視。然而,教育體製尚未究善究美。且私塾之教為常態,官學尚少。學者多因家世而入太學,庶民子弟鮮得登堂入室之機……此乃當務之急也。
而當朝天子雖頗具雄才大略,然而在位士族與權臣、外戚爭權奪勢,使得朝政時有波動。加之王莽篡權之後,士大夫世家與皇權之間,亦存疑慮,故權力鬥爭未息,朝政時屢遭動蕩。
……
經濟之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農業之不振,將直接影響社會穩定與百姓生計。而文化意識之匱乏,亦使民眾難存高遠之誌。政治之亂,更是社會不安之源。而外患之壓,亦是揮之不去之陰影!”
在講述的過程中,周遭的士子鴉雀無聲,這開學第一講,所講之事太過犀利,此番言論一出不知會得罪多少權貴。
甚至李青還妄談天子……
這也讓這些士子無一人敢於接過李青的話茬,李青可能不怕權貴,但並不意味著他們也不怕。此時接茬,一旦說錯,就可能暗中得罪他人。
半個時辰後,李青的聲音在抑揚頓挫的起伏中漸漸息止,但周圍卻無一人來此發言。
台下的趙須目露震驚之色看著台上的李青,麵色煞白,這話不知要得罪多少人,他趙家可能都很難承擔這樣的後果。
而跟在趙須身後的趙禾也一臉凝重地望著台上的李青,眼中深處還有著一絲擔憂。
一直被趙禾拉著的遲非晚則定定地看著趙禾,她不自覺握緊的手讓遲非晚察覺到了趙禾的異樣。
李青話語剛落,便雙眼深邃地望著皇宮的位置,昨天論述的儒學不過是此番講學的初始罷了,目的便在於試探當朝的容忍度。
當然,如果玩崩了李青也有辦法重新糾正錯誤,隻不過最後的講學效果可能會差一些罷了。
他多日編寫的教案,可是做了無數的準備。
而今日的講學,便是為了再進一步試探當朝天子的容忍上限。李青清楚的知道,此時劉秀治下的光武中興有多麽厲害。
也知道劉秀此人足以在華夏曆代皇帝中排上名號,隻要他不否決自己,那麽自己就能繼續進行講學。
但時間過去了一刻鍾,皇宮當中卻仍然沒有什麽動靜,似乎是在默認李青的論述。
李青笑了笑,看來他又賭對了。
周圍近兩千多的士子們盡在小聲討論,但是卻沒有一個人敢出來發聲,此番李青的大膽之言屬實是將他們驚到了。
甚至於比昨日的儒學爭論之言,更加震撼。畢竟教育革新的討論並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李青今日的講述卻全部一針見血,搞不好馬上就會出大亂子。
李青又等了一會,見他們沒有人出來講話,便繼續開口發聲:“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若願長久,則必要抱古聖先賢之智慧,拾遺補缺,以求天下之太平。”
“故,今日第二講所談的便是當朝國家製度之革新、土地製度之革新、教育製度之革新、政治製度之革新。
談及國家製度之改革,當以文明之楷模,貴族之門風,作為模式之典範。然門閥之弊,朱紫之爭,使得官位愈加顯赫,親族爭權,政治腐敗!由此觀之,莫若製定廉潔之章程,以清官政,重官德……化解朋黨之爭。
言土地製度之弊端,自漢武帝元狩之後,富商大賈得以兼並土地,小農失地而流亡,久之成痼疾。土地之歸於少數權門,民無所依,國力不振。是以,朝廷當利用郡縣製之優勢,發展均田製,不僅可限製權貴之勢……逐得安居樂業。
再論教育製度之改革,孔子曾雲:有教無類。教育乃國之大計,人才乃國之棟梁。而我朝以來,尊賢敬學之風,略顯衰微。士子應親往講習,不僅於國子監而言,亦於民間學校之設立,使書院益見普及,儒雅之風,流芳百世……是教育之真正肇始。
至於政治之改良,當今中央集權,地方自治,互為失衡,或權傾一方,或中樞不振。改之之道,當加強朝廷之綱紀,疏浚官僚體係,淘汰不肖之官吏,選拔賢能之大士,強化法紀教化……國運長久。”
洋洋灑灑,李青繼續講述下去,此時周圍的所有人全部都閉口不言,滿場竟然絲毫聲音也沒有出現,隻有一陣陣吹過的風聲在唿唿作響。
當李青講述完畢時,已經有不少士子在往閣樓下觀望,或許朝廷的官兵就要來緝拿李青了吧?
但非常令他們意外的是,在李青講述完畢時,朝廷的官兵仍舊沒來,似乎朝廷根本就不知道李青今日究竟說了哪些話。
而李青見狀,輕咳了兩聲後,也不自覺往外麵看去,如今時間已經是下午,但朝廷卻依舊沒有表態,這令李青都不禁有些疑惑。
這劉秀真的有這麽大的度量和能耐嗎?自己都快把當朝所有人得罪完了,他竟然一點表示都沒有?朝堂中人的施壓恐怕都夠他喝一壺了吧?
李青眉眼中露出思索之色,在場的所有人幾乎都在等著朝廷來人治李青的罪。
又是一刻鍾過去,摘星閣內依舊鴉雀無聲,正當所有人都以為朝廷不會來人時,閣樓下卻傳來一道踩踏樓梯的聲音。
當那人逐漸出現在這裏,所有人都鬆了口氣。
隻見那人一身宦官服飾,手中捧著一張黃色卷軸,但令周圍士子有些奇怪的是,他的身後卻沒有跟隨什麽官兵,絲毫不像來抓拿李青的模樣。
這名宦官見周圍數千人竟一點聲音也沒有,不由有些奇怪,但是也沒說什麽,而是將手中的卷軸展開,清了清嗓子道:“陛下旨意。”
說著,他往台上的李青望了一眼:“悉聽海外傲來國聖師於我中土開學講義,朕心甚喜,然近日政務繁忙,無暇接待,今幸有空暇,得召聖師於宮中一敘,聊表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