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怎麽,本宮還不能說?
為太子哭喪被讀心,我冠寵後宮! 作者:戈嬈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聽到這道聲音,四周圍響起一陣陣抽氣聲,大家都目瞪口呆地盯著林清苒,因為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就實在是有些大逆不道了。
林清苒神色淡淡,絲毫都沒有將開口的人放在眼裏。
不怪她不將人放在眼裏,實在是她的記憶力沒有這個人,一看對方應該也是個千金小姐。
隻不過,在目光落在這個小姐身後之人上時,林清苒瞳孔微微一縮。
那人以為她沒有注意到她,其實她這個位置一眼看過去就能看到那位小姐身後極力想要隱藏自己的丫鬟。
搞了半天,還是個見過麵的‘熟人’,難怪這個小姐能說這些沒腦子的話,還刻意引起其他人的共鳴,目的自然是想要給她這個太子妃抹黑。
但林清苒很不理解,為什麽這個人會對她有這麽大的敵意,她不認為跟對方有什麽齷齪。
“這位小姐不知是哪家的,說話這般不過腦子,真是逮著什麽就說嗎?”林清苒冷笑,“本宮都還沒說完,你們這般著急作甚?再說,本宮也沒有說要推翻以前佛家的那些話,不過是提出一些異議罷了,怎麽,本宮還不能說?”
看到林清苒胸有陳竹的模樣,姚沁微微寬心,她知道林清苒從來都不會做無腦的事,除了一直糾纏蕭珩外。
秦依依和其他幾人也放下心來,她們到底還是不如蕭珩相信林清苒。
空心大師深唿一口氣,“既然如此,那煩請太子妃說上一說。”
“很簡單,諸位思量,若人生是苦,那“生”便是苦,“生”便是有罪,則大道生生不息亦是為苦,亦是有罪,則必然導出大道本身就是苦,就是罪。試問大家,你們覺得自己生下來便是一種罪過嗎?”林清苒反問。
“啊,這這,好像不是。”有人立刻迴答。
“對啊,好像不能這麽說,我們生下來怎麽可能就有罪呢?”另一個人也道。
聽到四周圍的議論,林清苒繼續開口。
“老虎為害蟲乎?老虎知己為害蟲乎?老虎不知己為害蟲乎!然“害蟲”之事從何而來?“害蟲”之事從人心而來!“害蟲”之事如何從心而來?“害蟲”之事從人心之私而來!虎有吃人之心,卻無殺人之心;吃人為求生,求生是天理,本無罪過。因其傷人,人便認其有罪,然罪在那裏?罪隻在人心之私,而不在老虎之身,真是罪在人心而人心亦如癡如醉矣!”
很奇怪,林清苒的聲音明明很輕,但是眾人聽在耳中,確實大為驚訝。
沒有人能想到,一個年齡這麽小的太子妃,竟然會有這樣的想法,關鍵是她說的當真是有道理,並不是隨口一說信口開河啊!
就連空心大師自己,也被震驚得說不出來話。
可能是多年來大家都供著寺廟裏的和尚,所以沒有人說出這樣的話來質疑佛家的理論,讓空心大師整個人都不知道說什麽好。
的確,這些問題他都沒想過,一時間當然不知道如何迴答。
而且就算是去細想,可能也想不到應該如何應對,太子妃的話很有道理,他在這瞬間也覺得好像佛家的話並不是完全有道理。
在場沒有人反駁林清苒的話,就連空心大師都說不出來,她們就更加疑惑了。
然而接下來林清苒的話,再一次將今日的拈花大會推向了一個高潮。
“佛看似無私,卻是有了私,看似不著相,其實著了相,隻是執了一個有私的慈悲。真要說起來,本宮覺得佛家與道家相比,本宮更偏向於道家,畢竟道家是完全相反的。”林清苒坦言,說話間,她還刻意望著方才開口的那個小姐,“不知這位小姐又有何高見?”
林清苒並不知道這位小姐究竟是誰家的,不過很快四周圍響起了小聲議論,便為她解答了這個疑惑。
“這不是林家的小姐嗎?這個林家不是林太師的家裏,而是太後母家的一個親戚。”
“都姓林,倒是有不同的命運,咱們這位太子妃也是姓林呢!”
“我知道我知道,這位林小姐名叫林凝雨,好像是太後的侄女,不過加了個表字就是了。”
原來這人就是林凝雨,早前太後想要塞給蕭珩的女子。
既然搞清楚了對方的底細,林清苒也不需要過度去糾結這個問題,反正蕭珩是不會看上太後母家的女子,而且他現在對她感情好,也不至於那麽容易就移情別戀。
林凝雨幾乎咬碎了銀牙,她沒想到林清苒會如此難纏,難怪太後那次沒能成功將她送到東宮。
說來說去,還不是因為太子妃善妒的緣故!
早前太後提及將她送到東宮,林凝雨自是開心不已,不單單是因為蕭珩的身份,還是因為蕭珩這個人。
蕭珩本來就長得俊美無儔,加之一身略帶清冷的氣息縈繞在周身,瞧著便是高不可攀的模樣,林凝雨特別喜歡這種調調,當即便想要得到這個男人。
隻不過蕭珩的婚事輪不到太後來做主,她頂多隻能塞人進去,所以頂多能夠給蕭珩當妾室。
饒是如此,林凝雨也很願意,主要是這個男人太過迷人。
不曾想太後壓根就沒有辦法將她送到東宮,說來說去還是這個老東西沒用,人家太子壓根就不在意這個祖母。
今日本來是聽說蕭珩參加拈花大會才來,也打的是想要在蕭珩麵前留下一個好印象的主意,所以才會開口說那些話,當然也有那麽點羨慕嫉妒林清苒的意思,畢竟都姓林,她竟然可以嫁給太子。
此刻在場的人都等著看林凝雨的好戲,他們都想知道,在林清苒這一番解說之下,林凝雨又會說出什麽樣的話來。
但是很可惜,林凝雨壓根就不知道說什麽好,畢竟她對佛理一竅不通,方才的話還是身後的丫鬟教她。
然而現在也不可能說是丫鬟教的,否則說出去隻會讓人更加看不起她這個主子。
“臣,臣女覺得太子妃娘娘說得很對,是臣女方才沒有想清楚,臣女知錯。”
林清苒神色淡淡,絲毫都沒有將開口的人放在眼裏。
不怪她不將人放在眼裏,實在是她的記憶力沒有這個人,一看對方應該也是個千金小姐。
隻不過,在目光落在這個小姐身後之人上時,林清苒瞳孔微微一縮。
那人以為她沒有注意到她,其實她這個位置一眼看過去就能看到那位小姐身後極力想要隱藏自己的丫鬟。
搞了半天,還是個見過麵的‘熟人’,難怪這個小姐能說這些沒腦子的話,還刻意引起其他人的共鳴,目的自然是想要給她這個太子妃抹黑。
但林清苒很不理解,為什麽這個人會對她有這麽大的敵意,她不認為跟對方有什麽齷齪。
“這位小姐不知是哪家的,說話這般不過腦子,真是逮著什麽就說嗎?”林清苒冷笑,“本宮都還沒說完,你們這般著急作甚?再說,本宮也沒有說要推翻以前佛家的那些話,不過是提出一些異議罷了,怎麽,本宮還不能說?”
看到林清苒胸有陳竹的模樣,姚沁微微寬心,她知道林清苒從來都不會做無腦的事,除了一直糾纏蕭珩外。
秦依依和其他幾人也放下心來,她們到底還是不如蕭珩相信林清苒。
空心大師深唿一口氣,“既然如此,那煩請太子妃說上一說。”
“很簡單,諸位思量,若人生是苦,那“生”便是苦,“生”便是有罪,則大道生生不息亦是為苦,亦是有罪,則必然導出大道本身就是苦,就是罪。試問大家,你們覺得自己生下來便是一種罪過嗎?”林清苒反問。
“啊,這這,好像不是。”有人立刻迴答。
“對啊,好像不能這麽說,我們生下來怎麽可能就有罪呢?”另一個人也道。
聽到四周圍的議論,林清苒繼續開口。
“老虎為害蟲乎?老虎知己為害蟲乎?老虎不知己為害蟲乎!然“害蟲”之事從何而來?“害蟲”之事從人心而來!“害蟲”之事如何從心而來?“害蟲”之事從人心之私而來!虎有吃人之心,卻無殺人之心;吃人為求生,求生是天理,本無罪過。因其傷人,人便認其有罪,然罪在那裏?罪隻在人心之私,而不在老虎之身,真是罪在人心而人心亦如癡如醉矣!”
很奇怪,林清苒的聲音明明很輕,但是眾人聽在耳中,確實大為驚訝。
沒有人能想到,一個年齡這麽小的太子妃,竟然會有這樣的想法,關鍵是她說的當真是有道理,並不是隨口一說信口開河啊!
就連空心大師自己,也被震驚得說不出來話。
可能是多年來大家都供著寺廟裏的和尚,所以沒有人說出這樣的話來質疑佛家的理論,讓空心大師整個人都不知道說什麽好。
的確,這些問題他都沒想過,一時間當然不知道如何迴答。
而且就算是去細想,可能也想不到應該如何應對,太子妃的話很有道理,他在這瞬間也覺得好像佛家的話並不是完全有道理。
在場沒有人反駁林清苒的話,就連空心大師都說不出來,她們就更加疑惑了。
然而接下來林清苒的話,再一次將今日的拈花大會推向了一個高潮。
“佛看似無私,卻是有了私,看似不著相,其實著了相,隻是執了一個有私的慈悲。真要說起來,本宮覺得佛家與道家相比,本宮更偏向於道家,畢竟道家是完全相反的。”林清苒坦言,說話間,她還刻意望著方才開口的那個小姐,“不知這位小姐又有何高見?”
林清苒並不知道這位小姐究竟是誰家的,不過很快四周圍響起了小聲議論,便為她解答了這個疑惑。
“這不是林家的小姐嗎?這個林家不是林太師的家裏,而是太後母家的一個親戚。”
“都姓林,倒是有不同的命運,咱們這位太子妃也是姓林呢!”
“我知道我知道,這位林小姐名叫林凝雨,好像是太後的侄女,不過加了個表字就是了。”
原來這人就是林凝雨,早前太後想要塞給蕭珩的女子。
既然搞清楚了對方的底細,林清苒也不需要過度去糾結這個問題,反正蕭珩是不會看上太後母家的女子,而且他現在對她感情好,也不至於那麽容易就移情別戀。
林凝雨幾乎咬碎了銀牙,她沒想到林清苒會如此難纏,難怪太後那次沒能成功將她送到東宮。
說來說去,還不是因為太子妃善妒的緣故!
早前太後提及將她送到東宮,林凝雨自是開心不已,不單單是因為蕭珩的身份,還是因為蕭珩這個人。
蕭珩本來就長得俊美無儔,加之一身略帶清冷的氣息縈繞在周身,瞧著便是高不可攀的模樣,林凝雨特別喜歡這種調調,當即便想要得到這個男人。
隻不過蕭珩的婚事輪不到太後來做主,她頂多隻能塞人進去,所以頂多能夠給蕭珩當妾室。
饒是如此,林凝雨也很願意,主要是這個男人太過迷人。
不曾想太後壓根就沒有辦法將她送到東宮,說來說去還是這個老東西沒用,人家太子壓根就不在意這個祖母。
今日本來是聽說蕭珩參加拈花大會才來,也打的是想要在蕭珩麵前留下一個好印象的主意,所以才會開口說那些話,當然也有那麽點羨慕嫉妒林清苒的意思,畢竟都姓林,她竟然可以嫁給太子。
此刻在場的人都等著看林凝雨的好戲,他們都想知道,在林清苒這一番解說之下,林凝雨又會說出什麽樣的話來。
但是很可惜,林凝雨壓根就不知道說什麽好,畢竟她對佛理一竅不通,方才的話還是身後的丫鬟教她。
然而現在也不可能說是丫鬟教的,否則說出去隻會讓人更加看不起她這個主子。
“臣,臣女覺得太子妃娘娘說得很對,是臣女方才沒有想清楚,臣女知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