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磚井堡這邊戰事已無懸念時,陳玉成當下令新軍和未參戰的晉南義勇西出定邊城和花馬池,準備在馬成龍增援未到達之前,盡快占領這塊產鹽寶地。畢竟這次西征花費不少,而定邊和花馬池一帶鹽池的鹽稅收入可是不少。


    清末隨著河東鹽行銷區的逐漸縮小,陝西省食用花馬池鹽的地方越來越多,包括陝西、漢中、甘肅等十五個廳縣,年銷量達1228萬斤。


    清代,陝甘鹽池歸轄於河東鹽法道。康熙二十八年(1689),改花馬小池(即惠安堡小池)歸甘肅疆臣管理,而大池如故。同治十二年(1873),陝甘總督左宗棠因西陲用兵,籌措軍餉,改課為厘,於定邊設局,名為花定鹽厘局,鹽利歸於甘省。


    這個位麵有了陳玉成的出現,左宗棠已與西北無緣。陳玉成身為河東兵備道兼鹽法道道台,陝甘鹽池正在陳玉成轄下。如今花馬池分州和定邊受到叛軍突襲,鹽工逃亡不少,縣丞和鹽丁更是被叛軍全部殺害,鹽政無人管理。


    不過在叛軍突襲花馬池和定邊後,並不打算就此令鹽池荒廢,他們也知道鹽業利潤豐厚,所以未逃走的鹽工被他們重新組織起來,繼續生產銷售。


    陳玉成正是打算趁此時機,將定邊和花馬池分州的大小鹽池真正握在自己手中,控製銷售渠道,為西征大軍提供財力支持。


    五月二十日,官軍相繼收複定邊縣城、花馬池和高平堡後,發現馬成龍增援各堡的軍隊仍未到位後。便以等候糧草彈藥補給為名,就此在高平堡一帶停下了前進的腳步,隔著麥垛山與安定堡遙遙相望。步軍雖然停下了腳步,不過馬隊卻是沒有休息,兩千馬隊分為十隊,輪流偵探叛軍行蹤,最遠的甚至到達磁窯堡一帶。


    這些時日,陳玉成也是沒有閑著,不是忙於整理鹽政,而是忙於打井。定邊和花馬池雖然都是塞外大城,鹽業興旺時,不管是城鎮或是驛站,以及食鹽批驗的機構所在地,都是商客雲集,一派“歌樓酒肆,賈衒繁榮”的景象。


    不過那時一城人數最多也不過兩三萬。而今陳玉成部兵力已經達到了五萬眾,加上近萬俘虜以及雙方擄掠的婦孺,還有眾多的駝馬牛羊,定邊兩城的水井或者水窖根本就不夠用,所以陳玉成急於打井解決吃水問題。


    本來這些事情都是後勤參謀的事情,根本無需陳玉成親自操心。隻是定邊春夏兩季幹旱,地表徑流大多無水,而且距離也遠,僅靠從水質較好的八裏河運水,根本不夠大軍飲用。這些參謀受時代的限製,對地下水源的分布情況了解甚少,所以陳玉成隻得親自操刀上陣。


    定邊一帶在明代被稱為三邊,包括靖邊、安邊和定邊兩縣一堡。雖然地表徑流較少,不過從後世而來的陳玉成卻是曾經陝甘蒙一帶駐訓過,情況相對了解很多。


    據陳玉成了解,定邊和鹽池一帶南部屬於黃土高原,雨水稀少,地下水位也較深。百姓多靠秋季雨水較多時,搜集雨水至水窖中解決日常飲水問題。


    不過定邊、靖邊中北部卻是屬於鄂爾多斯盆地。按照後世研究,鄂爾多斯盆地地下水豐富,水位較淺。21世紀20年代,定邊縣堆子梁鎮對11個監測井水位進行監測,半數以上地下水位埋深不超過5米,淺者甚至一到兩米就可以挖到水。尤其是現在,還沒有經過後世那樣的濫開濫采,地下水位隻會更高。


    除了解決飲水問題以外,陳玉成還有在三邊一帶發展農業的打算。這個時代,由於地下水未得到利用,三邊百姓從事農業者相對較少,種植業也僅限於河流灘地一帶,大多從事鹽業、商業或者畜牧業。


    所以除了城市因為鹽業或商業比較繁榮外,百姓生活大多困苦不堪。同時因為承載能力的問題,三邊和陝北大多地方一樣,百姓困苦,盜匪橫行,所以民生更加艱難。


    若是能夠挖出眾多水井,根據三邊平坦的地形,就能開墾出大量的水澆田。有了田地的支撐,就能養活大量的人口,加上有花馬池的鹽業,以及豐富的毛皮資源,雖然沒有後世的石油天然氣產業支撐,陳玉成覺得這裏發展起來應該沒有問題。


    不過三邊北部就是毛烏素沙漠的邊緣,中部也有如牛皮癬一樣的沙地。若想發展種植業,首要的問題就是治沙。


    毛烏素沙漠在先秦時代還是大片大片的森林和草地。隻是到經過唐初昭武九姓在這裏的濫牧,到兩宋時期,毛烏素的沙漠化向東南拓展。明代中後期為了對付蒙古鐵騎,於是大規模的“燒荒扒沙”活動就開始了,沙漠麵積迅速擴大。


    事實上直到清代初期,神木—榆林—烏審旗之間的幾千平方公裏還是森林草原。順治年間在蒙陝農牧交錯帶,沿長城外側劃出一條寬50餘裏、長2000餘裏的“黑界地”進行封禁。邊外黑界地由於長期封禁,“多年不耕,穡草腐朽,地麵色黑”,堪稱從事墾殖活動的最佳場所。


    隻是清末光緒二十八年開放蒙禁以後,從1902年—1908年間的所謂“移民實邊”的高潮中,內蒙古西部地區共放墾土地757萬畝,東部地區放墾土地2450萬畝。


    民國以後,無論北洋軍閥政府還是國民黨,均沿襲了清朝放墾內蒙古草原的“蒙地漢化”政策,並為此製訂了許多獎勵開墾的辦法。


    內地農民大規模的濫開濫墾,造成沙漠化日益嚴重。最嚴重的是“以糧為綱”那個年代,從20 世紀50 年代後期到90 年代中期的40 年間, 毛烏素地區的沙化麵積擴大了 47. 2% , 林地減少了 76. 4%。


    這個時代毛烏素沙漠榆林方向,也僅僅逼近長城。據史記載:同治二年, 目視北城沙壓殘廢, 於十月內侶議改築……於是相度地形, 棄舊城, 南徙, 築土為垣, 計長四百三十八丈七尺, 高三丈, 闊一丈八”。


    陳玉成所處的這個時代,還不像後世那般嚴重。長城沿線白泥井、檸條梁、小橋畔與城川一帶,甚至烏審旗以南地區還是大片大片草原,沙丘也是零零星星分布。而且這些沙丘大多是固定沙丘,比較容易治理。


    陝北一帶治沙效果最好的就是擰條和油蒿。擰條和油蒿性耐寒極抗旱防風,保水固土能力極強。擰條垂直根係可達2--4米,油蒿則可達到2米以上。擰條和油蒿都不懼沙埋,沙埋後反而利其成長。


    而且兩種作物都可以作為飼料,尤其是擰條,是駱駝一年四季最愛吃的飼料。擰條固水固氮,改良土壤,莖葉還可以作為綠肥、燃料使用。而且草根花種可以入藥,樹皮可以作纖維原料。花又是良好的蜜源。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陳玉成之再塑中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萬事順心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萬事順心並收藏重生陳玉成之再塑中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