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侵蝕現象,新世界還有一個看起來更加玄學的事物。
籠罩大陸的濃霧。
通往新世界的傳送點外不到10千米就是一片無法窺探到邊緣的大陸,對於宏觀地形地貌來說,這與臉貼臉沒有區別。
在大陸上縈繞著終年不散的濃霧,經過化學檢測,這些濃霧的化學構成就是最普通的水蒸氣。
正是由於這些濃霧的幹擾,探索人員始終無法進行大規模的測繪活動。
探索人員曾經花費巨大代價運來了一架經過「有機化」改裝的偵察無人機(增加了一層有機物外殼,以減緩侵蝕現象),將它放飛到一千米的空中。
結果是,一無所獲,這些濃霧將其包裹在內,偵察無人機上的雷達和紅外線探測器都像瞎了一樣,傳迴來的數據模糊不堪。
要知道,區區濃霧可無法阻止這些高精度傳感器的視線。
那次偵察還有一個附帶結論,濃霧中的侵蝕速率比平常要高得多,至少十倍。
為什麽直到那時才發現呢?
這就涉及到濃霧的另一個重要特性了。
不會在探索人員周圍生成,即使是已經生成的濃霧,隻要探索人員一靠近,濃霧立即消散。
他們就像一個個黑夜中的提燈,濃霧會像黑暗一樣被他們驅散。
這些霧氣仿佛受到了未知智慧體的操縱,和新世界的其餘特性一樣。
非生命體,如偵察無人機會被濃霧籠罩並侵蝕,生命體,如探索人員會驅散濃霧。
順理成章,聯邦科學家們想到了動物。
他們將聯邦中所有種類的動物都投入了新世界,用來測試濃霧的性質。
科學家在所有動物體內都安裝了傳感器,用以確認驅離霧氣的範圍。
傳感器旁邊是炸藥,確認數據後,炸藥會被引爆,避免其對當地生態產生影響。
當然,在理論上,要一公一母或擁有自體繁殖能力才能構成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生物種群,聯邦科學家此舉是為了最大程度保證穩定。
實驗結論十分反常識。
幾乎所有中大型動物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驅散濃霧,範圍有大有小。
但所有構造簡單的,如大部分昆蟲都無法驅散濃霧,它們也沒有遭到侵蝕,新世界對它們的態度和一根外來的木頭一樣。
經過對這些數據的定量處理,聯邦科學家們總結出了兩大趨勢。
第一、驅散霧氣範圍的大小與動物的體型無關,一隻斜月文化中傳統的寵物犬能夠驅散的霧氣範圍比大部分體型比它大的動物要大。
第二、同一種動物可驅散霧氣的範圍不一樣,這種差距在有的時候比物種之間的差距還要巨大。
在排除了多個猜想後,聯邦科學家最終將目光投向了最不可能的那一個選項。
驅散霧氣範圍與所謂的「智力」有關。
平日裏被認為智商高的物種驅散霧氣的能力就越強,反之就越弱。
限於運載能力,一些超大型動物如部分鯨類無法加入比較的行列之內。
一種被廣泛認為擁有相當於人類6到7歲智商的鳥類摘得了桂冠,這也是該猜想得以盛行的主要原因。
智力......
這可不是一個能夠量化的評判標準啊!
在「星聯邦」,確實有一些測量智力的量表,但那些東西隻能定性,隻能保證一個天才和一個先天智力障礙之間的差距。
其餘的標準則更加模糊。
從神經元方麵入手,星族科學家和燈塔科學家都認為,大腦神經元越多,神經元之間連接越多越密集,智力就越高。
但問題是,這東西很難檢測,除了對大腦切片外,其餘的方法都隻能從側麵估計神經元多少和多密集。
不能定量。
從大腦的構造入手,也有科學家認為,大腦皮層的褶皺越多,這個人就越聰明。
這東西也不能定量。
上述這些角度看似科學,但並不實用,成本高的嚇人,所需科學家的素質也高的嚇人。
更加簡單的方法是直接從同一所星學院找幾個分數差異大的學生,把他們送到新世界觀察。
聯邦科學家也想這麽做,但項目一直在倫理委員會那裏卡著,其主要原因是,不能保證未成年人的絕對安全。
星族對聯邦未成年的保護力度很大。
但脫離了星學院從成年人那兒找樣本就要麻煩的多,而且還不可控。
最重要的是,項目沒多餘的錢幹這件事,於是就卡在這裏了,沒法驗證,聯邦科學家們也就隻能得到一個定性的結論。
越聰明,驅散濃霧的範圍就越大。
在這一結論之下,聯邦科學家提出了兩個問題。
首先,濃霧怎麽知道誰聰明?
答案是不知道,目前隻能把這種現象當作一種自然現象,和水到沸點沸騰一樣,無需置疑,這是自然法則。
新世界的未解之謎多了,也不差這一個。
其次,假定新世界的濃霧有判斷智力水平的能力,那它為什麽要這麽做呢?
先不說為什麽要侵蝕人造無機物。
退後一步,為什麽要避開高智商的動物,包括人類?
這對濃霧,以及隱藏在濃霧背後,隱藏在新世界背後的未知智慧體有什麽意義嗎?
新世界的種種特性不可能是自然生成的,隻有可能是‘人造的’。
這一條理論被目前的聯邦學界廣泛認可。
根據「世界學」相關理論(來源於前星族文明),傳送兩側的世界要保持一定程度的‘對等’。
雖然可能會出現傳送點一側在海底,一側是陸地,結果發生大洪水的案例。
但絕對不會出現傳送點一側是中子星環境(高重力),一側是行星環境(低重力),在這種情況下,低重力世界會瞬間毀滅。
這種世界不會出現,或者說,這種世界即使出現了,也不會被人發現,因此可以不必考慮在內,因為是毫無意義的。
根據對等理論,可以得出,「晨昏點」世界和新世界在一定程度上是對等的。
單憑新世界的侵蝕特性就能把「晨昏點」世界乃至其後的所有世界群上的文明(不是生命)全部毀滅,這是嚴重的不對等,是違反基本定律的。
但現實是,新世界的侵蝕現象確實出現了,隨之出現的還有很多看似匪夷所思的奇異現象。
解釋隻有一個,新世界經過了‘人為調整’。
不要說什麽這種世界可能是自然生成的,在世界學理論中,所有自然法則都有一個特性,法則的一致性和適普性原則。
光速在所有世界都是一致的(至少在前星族文明的可觀測的範圍內如此)。
類似的自然法則都必須遵循一致性和適普性原則。
如果真的是自然生成的,那新世界的世界特性肯定能夠在當前的物理科學體係下找到合理的解釋(沒有人知道不同法則之間的衝突是什麽樣子的)。
但現實是,聯邦科學家想不出在科學框架下自然發展成這樣的合理解釋。
所以結論就是,新世界經過了‘人為調整’。
任何調整必有其目的,濃霧為什麽要避開人類呢?
另一項大型研究可能可以揭示其目的。
籠罩大陸的濃霧。
通往新世界的傳送點外不到10千米就是一片無法窺探到邊緣的大陸,對於宏觀地形地貌來說,這與臉貼臉沒有區別。
在大陸上縈繞著終年不散的濃霧,經過化學檢測,這些濃霧的化學構成就是最普通的水蒸氣。
正是由於這些濃霧的幹擾,探索人員始終無法進行大規模的測繪活動。
探索人員曾經花費巨大代價運來了一架經過「有機化」改裝的偵察無人機(增加了一層有機物外殼,以減緩侵蝕現象),將它放飛到一千米的空中。
結果是,一無所獲,這些濃霧將其包裹在內,偵察無人機上的雷達和紅外線探測器都像瞎了一樣,傳迴來的數據模糊不堪。
要知道,區區濃霧可無法阻止這些高精度傳感器的視線。
那次偵察還有一個附帶結論,濃霧中的侵蝕速率比平常要高得多,至少十倍。
為什麽直到那時才發現呢?
這就涉及到濃霧的另一個重要特性了。
不會在探索人員周圍生成,即使是已經生成的濃霧,隻要探索人員一靠近,濃霧立即消散。
他們就像一個個黑夜中的提燈,濃霧會像黑暗一樣被他們驅散。
這些霧氣仿佛受到了未知智慧體的操縱,和新世界的其餘特性一樣。
非生命體,如偵察無人機會被濃霧籠罩並侵蝕,生命體,如探索人員會驅散濃霧。
順理成章,聯邦科學家們想到了動物。
他們將聯邦中所有種類的動物都投入了新世界,用來測試濃霧的性質。
科學家在所有動物體內都安裝了傳感器,用以確認驅離霧氣的範圍。
傳感器旁邊是炸藥,確認數據後,炸藥會被引爆,避免其對當地生態產生影響。
當然,在理論上,要一公一母或擁有自體繁殖能力才能構成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生物種群,聯邦科學家此舉是為了最大程度保證穩定。
實驗結論十分反常識。
幾乎所有中大型動物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驅散濃霧,範圍有大有小。
但所有構造簡單的,如大部分昆蟲都無法驅散濃霧,它們也沒有遭到侵蝕,新世界對它們的態度和一根外來的木頭一樣。
經過對這些數據的定量處理,聯邦科學家們總結出了兩大趨勢。
第一、驅散霧氣範圍的大小與動物的體型無關,一隻斜月文化中傳統的寵物犬能夠驅散的霧氣範圍比大部分體型比它大的動物要大。
第二、同一種動物可驅散霧氣的範圍不一樣,這種差距在有的時候比物種之間的差距還要巨大。
在排除了多個猜想後,聯邦科學家最終將目光投向了最不可能的那一個選項。
驅散霧氣範圍與所謂的「智力」有關。
平日裏被認為智商高的物種驅散霧氣的能力就越強,反之就越弱。
限於運載能力,一些超大型動物如部分鯨類無法加入比較的行列之內。
一種被廣泛認為擁有相當於人類6到7歲智商的鳥類摘得了桂冠,這也是該猜想得以盛行的主要原因。
智力......
這可不是一個能夠量化的評判標準啊!
在「星聯邦」,確實有一些測量智力的量表,但那些東西隻能定性,隻能保證一個天才和一個先天智力障礙之間的差距。
其餘的標準則更加模糊。
從神經元方麵入手,星族科學家和燈塔科學家都認為,大腦神經元越多,神經元之間連接越多越密集,智力就越高。
但問題是,這東西很難檢測,除了對大腦切片外,其餘的方法都隻能從側麵估計神經元多少和多密集。
不能定量。
從大腦的構造入手,也有科學家認為,大腦皮層的褶皺越多,這個人就越聰明。
這東西也不能定量。
上述這些角度看似科學,但並不實用,成本高的嚇人,所需科學家的素質也高的嚇人。
更加簡單的方法是直接從同一所星學院找幾個分數差異大的學生,把他們送到新世界觀察。
聯邦科學家也想這麽做,但項目一直在倫理委員會那裏卡著,其主要原因是,不能保證未成年人的絕對安全。
星族對聯邦未成年的保護力度很大。
但脫離了星學院從成年人那兒找樣本就要麻煩的多,而且還不可控。
最重要的是,項目沒多餘的錢幹這件事,於是就卡在這裏了,沒法驗證,聯邦科學家們也就隻能得到一個定性的結論。
越聰明,驅散濃霧的範圍就越大。
在這一結論之下,聯邦科學家提出了兩個問題。
首先,濃霧怎麽知道誰聰明?
答案是不知道,目前隻能把這種現象當作一種自然現象,和水到沸點沸騰一樣,無需置疑,這是自然法則。
新世界的未解之謎多了,也不差這一個。
其次,假定新世界的濃霧有判斷智力水平的能力,那它為什麽要這麽做呢?
先不說為什麽要侵蝕人造無機物。
退後一步,為什麽要避開高智商的動物,包括人類?
這對濃霧,以及隱藏在濃霧背後,隱藏在新世界背後的未知智慧體有什麽意義嗎?
新世界的種種特性不可能是自然生成的,隻有可能是‘人造的’。
這一條理論被目前的聯邦學界廣泛認可。
根據「世界學」相關理論(來源於前星族文明),傳送兩側的世界要保持一定程度的‘對等’。
雖然可能會出現傳送點一側在海底,一側是陸地,結果發生大洪水的案例。
但絕對不會出現傳送點一側是中子星環境(高重力),一側是行星環境(低重力),在這種情況下,低重力世界會瞬間毀滅。
這種世界不會出現,或者說,這種世界即使出現了,也不會被人發現,因此可以不必考慮在內,因為是毫無意義的。
根據對等理論,可以得出,「晨昏點」世界和新世界在一定程度上是對等的。
單憑新世界的侵蝕特性就能把「晨昏點」世界乃至其後的所有世界群上的文明(不是生命)全部毀滅,這是嚴重的不對等,是違反基本定律的。
但現實是,新世界的侵蝕現象確實出現了,隨之出現的還有很多看似匪夷所思的奇異現象。
解釋隻有一個,新世界經過了‘人為調整’。
不要說什麽這種世界可能是自然生成的,在世界學理論中,所有自然法則都有一個特性,法則的一致性和適普性原則。
光速在所有世界都是一致的(至少在前星族文明的可觀測的範圍內如此)。
類似的自然法則都必須遵循一致性和適普性原則。
如果真的是自然生成的,那新世界的世界特性肯定能夠在當前的物理科學體係下找到合理的解釋(沒有人知道不同法則之間的衝突是什麽樣子的)。
但現實是,聯邦科學家想不出在科學框架下自然發展成這樣的合理解釋。
所以結論就是,新世界經過了‘人為調整’。
任何調整必有其目的,濃霧為什麽要避開人類呢?
另一項大型研究可能可以揭示其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