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頁
[歷史同人] 罵過的學習搭子是秦始皇 作者:南伍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張良不懂。
他會迴到沛縣的原因,在一路上遇到了太多對大秦的態度轉變為狂熱的人。
即使是老秦人,一開始也沒有這麽狂熱的,當然,現在隻會也跟著狂熱。
為什麽呢?
張良不明白。
是百姓沒有記憶嗎?
曾經是六國人的事情,已經被他們遺忘了嗎?
張良為了驗證自己這個想法,找了很多不同年齡段的人,想看看是不是這樣的,但是好像……
沒有經歷過六國的,天
生就對嬴政有好感度,認為自己是大秦人。
甚至會想,大秦哪裏比什麽沒出現過的大漢差呢?
像是天書一樣,對嬴政,對大秦有盲目自信,認為暫時不打,是因為大秦考慮底層人的生活問題,等到大家都富裕起來了就會磨刀霍霍向那些外國人!
大家就不用在以後學外語了。
即使是張良說,本身就不需要學什麽外語,也會被反問,如果六國還存在,想去別的國家是不是要學別的國家的禮儀,會說別的國家的話?
曾經是韓國人,但是張良那個時候根本不去別的國家,而到了大秦。
嬴政比誰都想要推廣車同軌、書同文這個政策,說的話也統一成了大秦的話。
其實方便了嬴政,也方便了張良這些造反的人。
鬼知道他們一開始是怎麽和對方交流的,如果不是作為貴族,加上張良本人勤奮好學,他和別人書麵交流的障礙並不多,但是聊天還是有障礙。
大家一開始誰都不服誰,後來大秦查的嚴,需要都說大秦話,這些人也就都屈服了。
大秦的官話,是雅言,而據說保留了大秦雅言特色最多的,是嶺南人士,也就是現在的廣東,粵語。
聽起來還挺地獄笑話的。
張良在和項羽一起四處尋找人才,又處處碰壁的時候,因為一時沒看住小孩,被迫拆夥了。
拆夥之後,張良沒有立刻迴沛縣,說實話,他一開始都沒想迴沛縣,沛縣對於他,根本不是什麽大本營,隻是曾經停留過的地方而已。
但是在大秦走的地方越多,走了曾經潛伏的十年走過的地方,張良卻越發不理解了。
他潛伏的十年,大秦也是茁壯發展的,當權者也是嬴政,甚至大秦有話語權的那些人這些年也沒怎麽變,隻不過是王翦變成了李斯,類似一些職位變化。
以往每到一個地方,都能被張良找出來有哪些問題,利用這些問題,發展自己的勢力。
可故地重遊,曾經的故人都有了極大的變化。
一開始怨恨大秦,現在已經喜歡上了大秦。
「子房,不是我不幫助你,而是我們家族,現在已經離不開大秦了,大秦讓我們有了更好的生活。」把不好
意思寫在臉上的糙漢,搓著自己的手跟張良道歉,他不能加入張良的反秦活動了。
「就算是子房你上位當這個皇帝,也不能比嬴政做的更好了,現在能體會百姓疾苦的皇帝不多了。我們都是六國時期過來的人,難道你我還不了解,當時的皇帝都是些什麽人嗎?」
當時的皇帝?
嬴政能滅六國,也是因為六國的國君一個比一個昏庸無能。
即使張良是韓國人,他也不能說韓國的國君是個什麽好東西。
韓是最先被滅的,韓王安舉城投降,韓國貴族也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叛亂被鎮壓。
趙國自長平,被秦國的軍神白起坑殺軍士四十萬之後,實力大跌,而趙的國君在這種情況下,還能把李牧給殺了,危急關頭自毀長城。
魏王雖然有骨氣,誓死不降硬抗,被秦破了國都,之後假投降被識破,最後還是死了。但是魏國實力本就不高,沒什麽勝算。
楚國自從楚靈王好細腰之後,大臣們對自己的身材管理,比對學識提升還上心的多,靠著遼闊疆域最終還是走向了敗局。
燕國的太子短視,據說一開始是嬴政在趙的好友,張良真的不理解,他這個身份比什麽都好刺殺嬴政。作為好友,有個私下的環境,自己殺都比荊軻殺更輕鬆。
而齊國不懂唇亡齒寒之理,一次次對其他五國的災難視而不見,最後自取滅亡。
六國並不好,但是張良謀劃這麽多年的底氣,也是大秦並不好。
張良不是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人,他輾轉大秦的各個地方,知道在大秦毫不留情駛向未來的戰車下麵,有著這樣那樣的微小哭聲。
是不被嬴政關注的人在哭,而這些得不到嬴政視線,活得異常艱難的人,也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張良要藉助的,要煽動的也正是這些力量。
但是……
怎麽突然就消失了?
這些人也沒有死,怎麽突然間想要維護大秦了?
張良不是不懂,張良是不願意懂。
為什麽呢?
隻是因為天書更加偏愛嬴政,所以這個世界就要是嬴政掌權嗎?
張良不能接受,但是張良也走不下去了
,大秦的地方像是一時之間都打上了嬴政的烙印一樣。
張良最終選擇迴到了沛縣,他裝作什麽事情都沒發生,劉邦他們也假裝他從沒有離開過。
他這次準備從教書中,接觸更多的人,想了解、感悟這樣的人。
他會迴到沛縣的原因,在一路上遇到了太多對大秦的態度轉變為狂熱的人。
即使是老秦人,一開始也沒有這麽狂熱的,當然,現在隻會也跟著狂熱。
為什麽呢?
張良不明白。
是百姓沒有記憶嗎?
曾經是六國人的事情,已經被他們遺忘了嗎?
張良為了驗證自己這個想法,找了很多不同年齡段的人,想看看是不是這樣的,但是好像……
沒有經歷過六國的,天
生就對嬴政有好感度,認為自己是大秦人。
甚至會想,大秦哪裏比什麽沒出現過的大漢差呢?
像是天書一樣,對嬴政,對大秦有盲目自信,認為暫時不打,是因為大秦考慮底層人的生活問題,等到大家都富裕起來了就會磨刀霍霍向那些外國人!
大家就不用在以後學外語了。
即使是張良說,本身就不需要學什麽外語,也會被反問,如果六國還存在,想去別的國家是不是要學別的國家的禮儀,會說別的國家的話?
曾經是韓國人,但是張良那個時候根本不去別的國家,而到了大秦。
嬴政比誰都想要推廣車同軌、書同文這個政策,說的話也統一成了大秦的話。
其實方便了嬴政,也方便了張良這些造反的人。
鬼知道他們一開始是怎麽和對方交流的,如果不是作為貴族,加上張良本人勤奮好學,他和別人書麵交流的障礙並不多,但是聊天還是有障礙。
大家一開始誰都不服誰,後來大秦查的嚴,需要都說大秦話,這些人也就都屈服了。
大秦的官話,是雅言,而據說保留了大秦雅言特色最多的,是嶺南人士,也就是現在的廣東,粵語。
聽起來還挺地獄笑話的。
張良在和項羽一起四處尋找人才,又處處碰壁的時候,因為一時沒看住小孩,被迫拆夥了。
拆夥之後,張良沒有立刻迴沛縣,說實話,他一開始都沒想迴沛縣,沛縣對於他,根本不是什麽大本營,隻是曾經停留過的地方而已。
但是在大秦走的地方越多,走了曾經潛伏的十年走過的地方,張良卻越發不理解了。
他潛伏的十年,大秦也是茁壯發展的,當權者也是嬴政,甚至大秦有話語權的那些人這些年也沒怎麽變,隻不過是王翦變成了李斯,類似一些職位變化。
以往每到一個地方,都能被張良找出來有哪些問題,利用這些問題,發展自己的勢力。
可故地重遊,曾經的故人都有了極大的變化。
一開始怨恨大秦,現在已經喜歡上了大秦。
「子房,不是我不幫助你,而是我們家族,現在已經離不開大秦了,大秦讓我們有了更好的生活。」把不好
意思寫在臉上的糙漢,搓著自己的手跟張良道歉,他不能加入張良的反秦活動了。
「就算是子房你上位當這個皇帝,也不能比嬴政做的更好了,現在能體會百姓疾苦的皇帝不多了。我們都是六國時期過來的人,難道你我還不了解,當時的皇帝都是些什麽人嗎?」
當時的皇帝?
嬴政能滅六國,也是因為六國的國君一個比一個昏庸無能。
即使張良是韓國人,他也不能說韓國的國君是個什麽好東西。
韓是最先被滅的,韓王安舉城投降,韓國貴族也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叛亂被鎮壓。
趙國自長平,被秦國的軍神白起坑殺軍士四十萬之後,實力大跌,而趙的國君在這種情況下,還能把李牧給殺了,危急關頭自毀長城。
魏王雖然有骨氣,誓死不降硬抗,被秦破了國都,之後假投降被識破,最後還是死了。但是魏國實力本就不高,沒什麽勝算。
楚國自從楚靈王好細腰之後,大臣們對自己的身材管理,比對學識提升還上心的多,靠著遼闊疆域最終還是走向了敗局。
燕國的太子短視,據說一開始是嬴政在趙的好友,張良真的不理解,他這個身份比什麽都好刺殺嬴政。作為好友,有個私下的環境,自己殺都比荊軻殺更輕鬆。
而齊國不懂唇亡齒寒之理,一次次對其他五國的災難視而不見,最後自取滅亡。
六國並不好,但是張良謀劃這麽多年的底氣,也是大秦並不好。
張良不是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人,他輾轉大秦的各個地方,知道在大秦毫不留情駛向未來的戰車下麵,有著這樣那樣的微小哭聲。
是不被嬴政關注的人在哭,而這些得不到嬴政視線,活得異常艱難的人,也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張良要藉助的,要煽動的也正是這些力量。
但是……
怎麽突然就消失了?
這些人也沒有死,怎麽突然間想要維護大秦了?
張良不是不懂,張良是不願意懂。
為什麽呢?
隻是因為天書更加偏愛嬴政,所以這個世界就要是嬴政掌權嗎?
張良不能接受,但是張良也走不下去了
,大秦的地方像是一時之間都打上了嬴政的烙印一樣。
張良最終選擇迴到了沛縣,他裝作什麽事情都沒發生,劉邦他們也假裝他從沒有離開過。
他這次準備從教書中,接觸更多的人,想了解、感悟這樣的人。